?

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空間分層與體育參與路徑構建

2018-03-20 20:39曾衛平戴志鵬
長沙大學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群體老年人社區

曾衛平,戴志鵬

(1.湖南城市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2.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這需要突出解決好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2015年9月30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等12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老年人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體育健身活動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便捷、經濟、有效方式,也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延緩衰老的理想途徑.因此,我國推進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背景放大了老年人體育工作的現實意義.近年來,“隨遷老人”逐步成為一個備受社會關注的特殊老年人群體.依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60歲以上流動人口從2011年的0.5%升至2016年的2.8%.因此,探討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路徑對于我國探索并遵循老年人體育工作規律,拓展老年人體育工作的新領域、新空間和新路子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文獻回顧及問題提出

1.1 隨遷老人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

1.1.1 隨遷老人概念界定的文獻回顧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漸加快的歷史進程中,老年人口的社會流動逐步受到學界的關注,相關研究涉及到概念界定、原因分析和類型劃分等.對于這一特殊老年人群體,人口學領域通常稱之為“流動老年人口”,在其他相關學術領域稱之為“隨遷老人”,媒體則稱之為“老漂族”.在催生因素層面,我國老年人口流動的出現涉及到青年人口流動、城市化、老齡化,以及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等眾多因素.在老年人個體層面,老年人口流動可以視為對社會化服務功能缺失的一種替代性補償,他們需要面對“不‘老漂’就‘空巢’”的殘酷現實[1].在老年人家庭層面,子女分布對于隨遷老人的居留意愿有顯著影響[2];在劃分維度層面,老年人流動人口(或稱之為“老漂族”)可以劃分為同城漂或異地漂、階段漂或長期漂、共同漂或單體漂等[3].由此可見,“隨遷老人”已經成為學界(人口學領域除外)較為常用的概念,指向因各種原因來到城市與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群體,這一概念也適用于老年人體育研究領域.

1.1.2 隨遷老人社會融入問題的文獻回顧

我國學界普遍認為,社會融入是隨遷老人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從隨遷老人的自身需求來看,交往需求和娛樂需求是隨遷老人的重要精神問題[4].也有研究者認為,隨遷老人的重要精神問題是精神孤獨感,即他們難以適應大城市的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每天過著枯燥乏味的生活[5];從隨遷老人的生活空間來看,社區逐步成為他們的重要生活場域,社區對于隨遷老人社會適應的影響巨大[6].具體而言,社區是隨遷老人社會交往、人際互動、精神生活、情感交流的重要空間,社區是家庭之外隨遷老人能夠找到的最重要的支持力量[7].由此可見,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在空間維度是一個逐步從家庭向社區延伸的體系,這為探討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路徑提供了思路.

1.1.3 隨遷老人社會融入與體育參與關系的文獻回顧

在我國學界,社區支持是學界關注隨遷老人精神需求的焦點問題.有研究者指出,構建更具回應性的社區支持體系是解決隨遷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有效措施[8].在微觀操作層面,體育參與能促進隨遷老人的身心健康,重建隨遷老人的人際關系網絡,促進隨遷老人的再社會化[9].但目前已有的相關研究更多的是關注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對于促進社會融入的積極作用,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程度對體育參與路徑影響的相關研究并不多,這為探討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路徑提供了思考空間.

1.2 本研究的問題提出

既然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與體育參與互為變量關系,那么我們不僅需要重視體育參與對于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的積極作用,也需要關注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差異性對于體育參與路徑的重要影響,即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分層決定了體育參與路徑的選擇,這是本研究將要探討的核心問題.

2 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空間分層

任何一個群體都存在內部差異,并可以依據不同的維度進行劃分.隨遷老人是一個特殊老年人群體,存在著內部差異性.隨遷老人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從原來的生活環境遷移到一個陌生的生活環境,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差異性可以成為隨遷老人群體劃分的一個重要維度,并為隨遷老人社會參與的差異性提供新的視角.

在社會學領域,“融入”意味著機會以及社會成員在公共空間中的參與[10].目前,學界針對“社會融入”存在著三種不同視角的解讀.第一種解讀主要基于公民權利平等視角,認為社會融入是特定社會中流動人口通過結構調整與主體自我適應,能夠享有基本的經濟、政治權利與廣泛的社會權利,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逐步融入主流社會[11];第二種解讀主要基于弱勢群體視角,認為社會融入是處于弱勢地位的主體能動地與特定社區中的個體與群體進行反思性、持續性互動的社會行動過程[12];第三種解讀主要基于社會關系視角,認為社會融入指特殊情境下的社會群體在融入主流社會關系網中能夠獲取正常的經濟、政治、公共服務等資源的動態過程或狀態[13].因此,社會融入是社會流動的連鎖反應,社會流動的群體差異決定了社會適應是傾向于“生存性”還是“發展性”,進而最終影響流動人群的社會融入分層.

老年人的社會適應能力相對較弱,這決定了老年人的社會融入具有被動性特征.隨遷老人是一個特殊老年人群體,具有多樣性、差異性等特點[14].因此,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對于社會支持網絡具有相對強烈的依賴性,具體涉及到家人的支持、鄰里朋友、社區等[15].從空間維度來看,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空間結構是一個從家庭成員逐步向朋輩圈子、社區平臺逐步擴展和延伸的層次體系.

2.1 第一層次:以家庭成員為主導的社會融入

在我國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過程中,“橘枳變味效應”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16].受制于文化程度、語言能力、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地域文化等諸多因素,生活環境變化必然引發隨遷老人在社交、生活等諸多方面的不適感.由于隨遷老人缺乏應有的社會適應能力,加之我國傳統文化對于家庭的特殊情懷,家庭成員的關心與支持在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而言,家庭成員為隨遷老人社會融入提供的支持網絡主要來自子女和孫輩.這些子女及孫輩們可以在工作和學習之余通過陪伴隨遷老人聊天、購物、散步等諸多活動滿足他們的基本精神需求,讓他們深切感受到天倫之樂;與此同時,隨遷老人的子女及孫輩們還可以通過引導和支持隨遷老人外出旅游、參加各類老年活動組織等活動樹立新的生活觀念、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培養新的生活習慣來協助隨遷老人逐步適應陌生的生活環境、擺脫思鄉之苦.

2.2 第二層次:以朋輩圈子為主導的社會融入

在我國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過程中,隨遷老人群體絕對數量的迅猛增長是一個重要特點.我國持續30余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更多老年人對子女贍養或照護的依賴性趨于單一化,這是催生隨遷老人群體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此同時,近年來全面放開“二孩”的生育政策又對眾多老年人協助各自子女料理家務提出了客觀需求,這是催生隨遷老人群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遷移到城市社區的過程中,隨遷老人不僅面臨著無法適應城市生活的共同困惑,也有著照顧孫輩、料理家務等諸多共同話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隨遷老人在新的生活環境中形成新的朋輩圈子.

對于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而言,來自朋輩圈子的社會支持網絡屬于一種非正式“救助”,主要集中于年齡相差不大的隨遷老人群體,這種社會支持在滿足隨遷老人的情感需要方面同樣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而言,以朋輩圈子為主導的隨遷老人社會融入主要基于地緣和趣緣關系形成各類草根組織,即這些老人不僅居住在同一個小區或相鄰小區,而且能夠基于共同的愛好和興趣開展一些閑暇娛樂活動.非正式性草根組織通過互動、自助、互助等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隨遷老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2.3 第三層次:以社區平臺為主導的社會融入

在我國推進社會治理的歷史進程中,建立健全社區治理體制逐步成為加強社區服務的一個重要工作抓手.環境融入是隨遷老人的一個最大挑戰,除了家人及朋輩圈子的社會支持網絡之外,社會工作介入也是解決隨遷老人問題的有利推手[17].隨著社區針對隨遷老人組織的活動逐步增多,這一特殊老年人群體在未來社區治理體制中的邊緣角色將得到明顯轉變.

社區是基本公共服務和設施提供的主要載體,是隨遷老人最可及的地方[18].非營利性社區服務組織,包括養老服務機構、養生保健組織、衛生醫療組織,以及體育健身組織等能夠為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提供重要的社會化平臺,如養老服務機構能夠讓隨遷老人不離開子女家庭的情況下享受更為豐富的養老服務內容,社區醫療、社區保健、社區體育組織能夠組織隨遷老人參與諸多休閑娛樂保健活動;與此同時,社工、志愿者等社區公益性組織能夠為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如活動性志愿群體能夠在一些大型活動期間針對隨遷老人提供免費服務活動,機構性志愿群體能夠針對隨遷老人開展一些常態化的公益活動,讓隨遷老人逐步融入陌生的城市生活環境.

3 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路徑構建

體育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環境是體育參與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一般而言,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路徑需要遵循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基本框架邏輯,即從隨遷老人自身、子女、社區三個層而入手[19].因此,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路徑受制于他們對于陌生環境的適應程度,即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空間分層決定著他們的體育參與路徑.社區是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核心,這意味著隨遷老人體育參與路徑都是以社區服務路徑為核心,三個不同主導路徑只是在社區服務資源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存在差別.

3.1 家庭體育主導路徑

相關研究表明,同一家庭中各成員體育鍛煉行為有同質化趨勢[20].一般來說,家庭體育可以從三個方面為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提供路徑支持.

首先,家庭成員需要通過后喻文化讓隨遷老人形成科學的體育認知.目前,我國的隨遷老人大多屬于農村遷往城市類型.受制于“勞動即鍛煉”、“運動容易造成傷害”、“老人無需鍛煉”等諸多傳統觀念,很多隨遷老人對體育鍛煉存在著認識誤區.子女及孫輩需要通過交流讓隨遷老人逐步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于提升老年健康水平和改善老年生活質量的積極作用.其次,家庭成員需要通過言傳身教讓隨遷老人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體育鍛煉與體力勞動的最大區別在于體力勞動并非規律性身體活動,更不是全方位的身體活動.經常性的體育鍛煉能夠讓各部位的關節、肌肉都得到充分活動,最終全面促進體育鍛煉參與者的健康水平.最后,家庭成員需要通過必要的經濟支持讓隨遷老人參與相應的體育行為.老年人體育具有鮮明的養生、休閑、娛樂特征,具體涉及到散步、健步走、太極拳(劍)、保健操、抖空竹、廣場舞等各類體育活動內容.隨遷老人參與這些體育活動需要配置相應的鞋、衣物、器械,以及繳納相應的活動會費等,這需要家庭成員在經濟上給予必要的支持.

3.2 草根組織主導路徑

相關研究表明,參與社區活動頻率是影響隨遷老人城市適應的重要因素[21].在新聞媒體領域,“隨遷老人”經常被稱之為“老漂族”.在社會流動特征方面,“老漂族”可以依據不同維度劃分為同城漂或異地漂、階段漂或長期漂、共同漂或單體漂等[22].可見,隨遷老人是一個流動性較為復雜的群體,隨遷老人的日?;顒泳哂兴缮⑿?、自發性和自組織性特征.因此,依據地緣和趣緣特征形成的老年人草根組織在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活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基于地緣的老年人草根組織主要指向居住在一個小區、甚至是一個樓棟的老年人集合而成的松散組織;基于趣緣的老年人草根組織主要指向居住在一個小區或鄰近小區,有著共同興趣和愛好的老年人集合而成的松散組織.

首先,基于日常家務結合而成的老年人松散組織為隨遷老人參與群體性體育鍛煉提供了基本支持.很多隨遷老人都承擔著照料孫輩、買菜做飯等家務活動,這些隨遷老人基于相同的家務活動能夠形成一些具有共同話題的非正式性群體,不僅能夠在買菜、接送孫輩上學的過程中一起逛街、散心,而且能夠在完成家務活動之余就近、就便地開展一些保健操、健身舞、麻將等養生休閑體育活動.其次,基于個人喜好結合而成的老年人松散組織為隨遷老人參與群體性體育鍛煉提供了重要支持.與其他人群不同的是,老年人群參與的體育鍛煉活動對于運動負荷、運動技能的要求相對較小,對于養身保健、休閑娛樂的追求較多,與曲藝、繪畫、醫療、宗教等活動內容具有高度的融合性.隨遷老人能夠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宗教信仰參加一些自發性老年人活動,如老年戲曲班、老年合唱團、老年健身氣功協會、老年書法繪畫班等自發性組織,這些組織能夠為隨遷老人參與體育休閑保健活動提供支持.最后,基于體育興趣結合而成的老年人松散組織為隨遷老人參與群體性體育鍛煉提供了核心支持.隨著老年人對于生活質量意識的逐步重視,“運動是良醫”的理念已經逐步為廣大老年人所接受,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成為了眾多老年人保持身體健康、豐富養老生活的重要選擇.隨遷老人可以通過加入各類草根體育組織參與豐富多彩的體育鍛煉活動,這類草根組織既可以是涵蓋老、中、青各類群體的項目組織,如廣場舞、拉丁舞、健步走、登山等;也可以是主要由老年人參加的群體組織,如抖空竹、太極劍(扇)等.

3.3 社區服務主導路徑

從地域流動特征來看,隨遷老人大多是從農村流向城市.因此,城市社區服務需要在隨遷老人的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發揮應有支持功能.在政府層面,為隨遷老人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需要更多的制度溫情.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對常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外埠老年人給予同等優待.相關研究表明,優化城市公共養老服務是提高隨遷老人幸福感的重要渠道[23].在社會層面,為隨遷老人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需要廣泛的社會參與.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發展社區服務,將養老服務設施納入社區配套建設規劃,逐步建立適應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務、文化體育活動、疾病護理與康復等服務設施和網點.

政府和社會組織需要在隨遷老人體育參與的社區服務主導路徑中發揮積極作用.政府需要加大社區體育養老公共服務的供給力度,社會組織需要通過市場化道路廣泛參與社區體育養老服務.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社區需要肩負更多責任,努力推進構建體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為社區隨遷老人提供就近、便利、豐富而優質的體育服務,如政府主導建立的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站、體質測試站和全民健身服務站在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日常的體質測試、健康咨詢評價、體育組織與指導、運動處方、體育娛樂等服務過程中也適度考慮隨遷老人群體的特殊需要.在此過程中,社區各類社團組織需要根據本社區老年居民的需求開展各類體育文化活動.如保健養身類社團組織開展的健康生活方式知識講座可以向隨遷老人免費或優惠提供,引導隨遷老人逐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體育健身組織的常態化早、晚鍛煉點活動可以逐步吸納隨遷老人參與相關活動,引導隨遷老人逐步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隨遷老人自發組成的松散性草根組織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開展一些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讓隨遷老人保持相對獨立的體育文化特色.

4 結語

在我國,隨遷老人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空巢老人”引發的相關社會問題,但又陷入了在陌生環境中的社會融入困境.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存在著客觀的空間分層,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體育參與路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空間可依次劃分為家庭成員、朋輩圈子和社區平臺,這意味著隨遷老人的體育參與應該充分發揮家庭體育、草根組織和社區服務的支持功能,體現隨遷老人體育服務供給需要以家庭體育、草根組織和社區服務為主導的未來發展趨勢.

猜你喜歡
群體老年人社區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社區大作戰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