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淵明的孤獨與超越

2018-03-22 12:03寧欣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18年3期
關鍵詞:超越孤獨陶淵明

寧欣

摘 要:陶淵明的詩文清新淡雅,同時也包含著他對人生,對孤獨,對生死深刻的思考。陶淵明具有自然達觀的思想,才使他面臨死亡時從容無懼,用分身的幽默化解了對死亡的恐懼。陶淵明的超然不僅僅體現在他超越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擁有穿透古今的洞察力和俯仰天地的情懷,他的詩文語言看似冷雋,卻像是埋在冰下的火種,自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堅韌力量,意味悠然而雋永深刻。

關鍵詞:陶淵明 孤獨 分身 順化 超越

陶淵明的詩文清新淡雅,同時也包含著他對人生,對孤獨,對生死深刻的思考,因此意味雋永。他以“分身”的手段來超越孤獨,以“順化”的思想洞察生死,讀詩書以自娛,在躬耕勞動中體驗人生并超越孤獨,參透生命。

一、陶淵明詩文中的分身

《形影神》三首是哲理性組詩,分別由《形贈影》《影答形》《神釋》三篇組成,作者化身形影的角色分別陳述自己的苦惱,再由神辨析自然之理對二者進行開釋?!缎钨浻啊繁磉_了人既不能像天地山川一樣長長久久地存在,也不能像草木一樣依著自然的規律榮枯更迭,人終究會走向死亡,既然不能長久地活著,那么有酒的時候就盡情地喝吧,不要隨便推開?!队按鹦巍穭t寫影對形的回答,生命既不可能永存,神仙世界亦無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盡力立下善德,留給后人,這豈不比飲酒行樂要高尚得多?!渡襻尅愤@首詩寫神針對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觀點進行排解。認為長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終將一死;但飲酒使人短壽,立善也無人對善行進行長久的稱譽,過分擔憂生死之事反而會損傷自己的生命,因此不如順應自然,以達觀的態度面對生死,不必為之多慮。袁行霈先生說:“此三詩設為形、影、神三者之對話,分別代表三種人生觀,亦可視為淵明自己思想中互相矛盾之三方面?!嗽娫O為形影神三者之對答,別具一格?!焙ε旅鎸λ劳鍪侨说谋灸?,在《形贈影》中陶淵明也表達了對死生的困惑,試圖在飲酒中超脫苦惱,在《影答形》中提出通過立善來增加生命的價值,卻在《神釋》中提出了對生死困惑最好的回答:“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v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蔽焊壬J為《形影神》三首可以理解為“三個‘我在對話,可視為本我,自我,超我,進行哲學對話;人怎樣活在世上”。因此,《形影神》三首可以說是陶淵明解剖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疑問并求得解決之道的記錄,相對于當時流行的淡而寡味的玄言詩,這組詩充滿意味又發人深思。

陶詩中經??梢娺@種對話的形式,《和劉柴?!烽_篇:“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薄讹嬀啤菲渚牛骸扒宄柯勥甸T,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襤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背陨蟽墒滓詫υ捫问匠尸F的詩歌,還有《飲酒》其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庇脙煞N手法寫酒醒的兩個人。

無疑,陶淵明是一位愛好對話的詩人,這與陶淵明孤獨的一生是分不開的,《與子儼等疏》:“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愧?!碧諟Y明在鄰居中找不到求仲、羊仲那樣的知心朋友,也沒有老萊子那樣理解他的妻子,越是在這種孤獨之中他越希望有人可以理解他內心的苦悶,越是沒有人對話,他越希望有人可以與他對話。無論是田父還是酒醒的兩位士人是否真正存在已無從得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陶淵明先生借他們的口,借助他們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志愿和人生追求??梢哉f,陶淵明借助對話的手段表達孤獨,同時也超越了孤獨。

陶淵明的《挽歌詩》三首和《自祭文》中也有分身的寫作手法,他將自己分身出來,讓讀者感受到他的詼諧。幽默本身是接近于悲劇的,以活著的自己為死了的自己代言,死亡的恐懼在幽默中得到了消解。在《挽歌詩》三首中,“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作者用一種調侃又近乎自嘲的語氣說,先前在世沒有酒喝,現在酒杯中注滿酒漿。他仿佛看到自己死后的靈臺布滿酒漿菜肴,親友在旁失聲痛哭,“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碧諟Y明在這里用生死兩重眼光觀照了自己死后的情形,同樣的寫作方式也出現在了《自祭文》中:“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痹趪浪旁轮?,親友將他送往遠郊埋葬,而墳墓周圍“四面無人居,高墳正”?!蹲约牢摹罚骸肮嗜似嗥湎啾?,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我行,蕭蕭墓門”。陶淵明設定分身,使之對話或行動,對其分身加以臨摹來構筑作品,表達思想。魏耕原先生說:“陶淵明用‘分身法……有直對死亡的勇氣?!闭且驗樘諟Y明先生具有自然達觀的思想,才使他面臨死亡時從容無懼,用分身的幽默化解了對死亡的恐懼。

二、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袁行霈先生認為,“順化”是陶淵明對生死的態度,在他的許多詩文中都可以看出他對死亡是很達觀的,《擬挽歌辭·其三》中“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既已死去還有什么可說,形體已回歸到重巒疊嶂。陶淵明受到了老莊思想及當時流行的魏晉玄學的影響,他認為,個體生命與宇宙自然應該是一體的,人本來就是承受了大自然的“氣”而生的,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是暫時的,死亡只是返回“物”的狀態?!蹲约牢摹罚骸疤兆訉⑥o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痹缭凇峨s詩十二首·其七》中,詩人就曾提出過“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陶淵明將生時所居住的房屋比作“逆旅之館”,旨在表明人生不過是一場旅行,所謂的“家”只是安放肉體的所在,死后要回歸的地方才是“本宅”?!稓w園田居·其四》云“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人生本來就是變化無常的,最后終歸于空虛無邊?!哆B雨獨飲》中“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自然運化有生必會有死,這是宇宙至理,自古就是這樣?!缎斡吧瘛ど襻尅分小袄仙偻凰?,賢愚無復數……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老老少少都難免一死,賢智愚魯也就不必細數,生命該結束的時候自然會結束,用不著獨自勞神愁苦?!段逶碌┳骱痛髦鞑尽分小凹葋硎氩蝗?,人理固有終”,人既生來有誰是能不死的?生命的規律就是必然走向終結?!稊M挽歌辭·其一》中“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人有出生必然有死亡,早死也算不得生命短促。以上詩文皆可看出陶淵明面對死亡向來都是十分達觀的,他在《自祭文》的末尾說道:“人生實難,死之如何?”活著太難了,那么死了又能怎么樣呢?人死之后生前所有的難題就都能解決了嗎?依陶淵明超然曠達的心境,他認為人死以后一切都歸于無,死亡只是從自然中來回到自然中去,生前的困厄與痛苦都會隨著人的肉體的消亡而消失。人生在世時既不必為了死亡的來臨而過分憂慮,也不必過分擔憂死后還會有煩惱。生死雖是哲學問題,同時也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現象,以自然本真的態度面對生,以泰然安定的心境面對死,這就是陶淵明的生死觀。陶淵明看透的不只是生死,還有對名譽和物質的透徹的思考,大多數人的一生汲汲于富貴,拼命想要延伸生命的長度,貪戀于人生種種功名利祿。無論是生前的功名還是死后的塵土陶淵明都是不在意的,《自祭文》云:“匪貴前譽,孰重后歌?”陶淵明既不看重生前的名譽,又怎會重視身后的褒獎呢?《擬挽歌辭·其一》云:“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边@種觀念在《形影神·神釋》中也可以看到,“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生前的行善固然可以為人帶來暫時的美譽,可是又有誰會長長久久地為你進行歌頌?人既死,萬事皆空,不必過分追逐金銀功名,也不必糾結于如何立名于千秋萬代,這些都沒有真實的生活來得重要。

陶淵明一生都在“做減法”,他辭官,拋卻功名;精簡生活,拋卻追逐物質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看破生死之事,拋卻多余的煩惱。他不斷簡化自己的生活,雖然生平屢遭困厄,但是樂在耕讀,樂在自然,雖終身勞苦卻內心平和?!拔┐税倌?,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回顧自己的一生,因為遵從自己內心的意愿沒有一絲后悔,世人熙熙攘攘地向前爭名奪利,陶淵明獨獨一人逆流而下,外界所認同的光榮并不是陶淵明想要的光榮,污濁的世道并不能把他玷污。堅守自己的節操住在草廬之中,飲酒賦詩,令他內心平和,遵循時令的變化耕田勞作使他心滿意足。能夠識運知命,就能無所眷戀,不畏懼死亡就更沒有什么可怕的了。陶淵明在臨終之時回顧自己的一生是沒有一絲悔意的,“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即便是現在就死去,也可以無所遺憾??梢娝膬刃氖嵌嗝刺故?,人生一世,對得起別人是很容易的,但絲毫無愧于自己是很難的,陶淵明便做到了這一點,回顧一生,無愧無憾。陶淵明面對后半生困頓的生活,也從未后悔當初做出辭官隱居的決定,如果能享壽百年,仍然企望著隱居,由年老而得壽終,還有什么眷戀?

陶淵明的超然不僅僅體現在他超越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他擁有穿透古今的洞察力和俯仰天地的情懷,他的詩文語言看似冷雋,卻像是埋在冰下的火種,自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堅韌力量,意味悠然而雋永深刻。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 鐘書林.隱士的深度:陶淵明新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3] 魏耕原.陶淵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5]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6] 錢志熙.陶淵明《形影神》的哲學內蘊與思想史位置[J].北京大學學報,2015(52).

[7] 鄭曉江.論陶淵明之生死觀[J].中國哲學史,2002(1).

猜你喜歡
超越孤獨陶淵明
陶淵明失敗了
貧而無諂的陶淵明
跨界與超越
圈套里的個性化講述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論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文化定型的利用與超越探討
從《山河故人》看賈樟柯的變化與堅守
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論“持之以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