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莊子美學在唐五代書畫審美中的體現

2018-04-01 13:36王夢瑤浙江理工大學浙江杭州311202
絲路藝術 2018年12期
關鍵詞:荊浩張彥遠莊子

王夢瑤(浙江理工大學,浙江 杭州 311202)

一、“同自然之妙有”

唐五代書畫美學家所提出的“同自然之妙有”這一命題,此命題將“意象”和“氣”這個概念聯系起來,充分體現除了對于莊子的“道”的觀照。按照莊子的“道”,造化自然和本體和生命是“道”,是“氣”。書畫藝術中的意象如果表現出了“道”、“氣”,就可以通向“無限”,這就是“妙”,就是“同自然之妙有”。宗炳在其《畫山水序》中提到“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至于山川,質有而趣靈……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盵1]這里所講的道其實就是宇宙間最具生命力,同時又最為玄遠的生命本體。在莊子美學思想中,自然,無為,一直都是存在于最簡單的形式中的美,這體現在山水畫中則是水墨畫最接近道的表達。在最純粹的墨色中,發揮最真摯、樸素的美,也以留白的方式給人以無限的遐思,從而更能接近道、表達道中的自然之妙。

莊子美學思想中“道”所講的“自然”,不僅深刻影響了藝術的創造實踐,而且還進一步成為藝術欣賞的審美標準。

二、“度物象而取真”

唐五代美學家荊浩在《筆法記》中將“同自然之妙有”這一命題發展為“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盵2],這里“真”,區分了“真”和“似”的區別。在荊浩看來,“真”是高于“似”的。因為“似”只是孤立的描繪客觀物象的外形,而“真”則是將自然山水的本體與生命聯系起來,是山水畫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物象,而具有了生命力——這也就是莊子美學中所說的“氣”?!罢妗迸c“似”的區別就是有無氣韻之差別,若一幅畫只有“似”而沒有“真”,這幅畫就是沒有“氣”的,也就是不能體現出“道”的。此外,唐五代書畫中也要求“道”中的天人合一的體現,要求畫家在面對自然中孤立的客體意象時,將其通過宇宙本體、生命之氣的渲染,使意象落在紙上時成為具有生命形式與意蘊的表現。這就是在說明畫家本身的修養性情對于“道”的理解上也會有所不同。

在莊子看來,要達到“道”的境界,畫家一定要使自己的內心空靈、潔凈、明澈,也就是南朝姚最在《續畫品》中所說的“立萬象于胸懷”。葉朗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談到這個問題時說道:“為了使萬象進入靈府,畫家必須摒除世俗利害的考慮,把握萬向的本體和生命——道?!盵3]這就是一種絕然、超然的狀態,這要求畫家能夠在面對欲望時克制自己的欲望,但這種克制不是因為道德禮儀的約束,而是一種掙脫;同時也要對現實的名利不去追逐,使自己的心靈遠離紛爭,面對世俗不為之所牽絆,從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慮中解放出來,以開闊的視界來觀察事物,對待萬事萬物,在思想上做到齊是非、齊萬物、泯生死、達到超然的逍遙的境界。

三、“澄懷味象”

莊子在《莊子校釋·人間世》中認為,要達到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除了在認識上要遵循“道”的規律,還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一種順應天地萬物自然規律的天性,同時也要保持自身的修養品德,做到與世無爭、不讓自身的品性與感情打破“道”所需要維持的平衡。這便是莊子所講的“心齋”、“坐忘”。

最先將莊子“心齋”,“坐忘”思想運用到書畫美學中的是南朝劉宋時代的宗炳,他的《畫山水序》中,提出了“澄懷味象”的美學主張,由此對莊子的“心齋”“坐忘”說作了進一步發揮:“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象?!盵4]然后經過了唐代畫論家張躁的補充和發展;同時葉朗認為,荊浩提出的“刪拔大要,凝想形物”也是對于張躁這一觀點的重要補充與發展。[5]

隨后張躁對其進行了補充與發展,他在《歷代名畫記》卷十載中被記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盵6]所謂“外師造化”就是將自然山水之萬象納于靈府之中,并與靈府融合為一體,這樣便可以付諸筆墨;“中得心源”是主旨,若想達到“中得心源”之境界,必須要達到“外師造化”的高度。張躁看來,在審美觀照的基礎上,將“意”與“象”交融升華,從而產生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這是對山水畫從觀察到表現的創作過程中主體與客體高度融合的概括。

三、“游”

“游”是莊子美學中的自由概念,與《莊子》內篇中的《逍遙游》及其所闡述的思想密不可分。莊子對于這一解釋最經典的說法莫過于《逍遙游》篇的“無待逍遙游”?!板羞b”是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游”更多的指的是心游?!板羞b游”即指的是心靈的自由狀態,即精神的絕對自由。學者陳鼓應認為《莊子》運用了大量的“游”表達精神的絕對自由[7],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中也認為:“莊子雖有取于‘游’,……以作為精神狀態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盵8]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認為:“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盵9]是說進行書畫創作時作家的心理活動,也是說明了接受者在欣賞時的心理狀態,便是對于“游”這種來去自如的體現?!澳皴谙搿?,也就是讓自己的創作思維或者欣賞眼光進入一種虛靜、空靈的狀態,能夠高度的集中起來,盡情的遨游在思維的瀚海中,這樣就能夠“妙悟自然”?!拔镂覂赏敝械耐?,是“游”的先決條件,莊子對于這一解釋最經典的說法莫過于《逍遙游》篇的“無待逍遙游”?!半x形去智”則是對莊子所謂“墮肢體,默聰明,離形去知”這一美丑對照觀點的發展,在莊子看來情欲和知識、對美丑的不同態度都足以擾亂心靈,`因此在此基礎上張彥遠認為“離形去智”,才能使心靈從糾結束縛中解放出來,達到“大通”境界,便是“游”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

注釋:

[1]王伯敏.中國畫論叢書.[M].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2]荊浩.筆法記.[M].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宗炳.畫山水序.[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5]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張彥遠(朱和平注).歷代名畫記.[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7]陳鼓應.老莊新論.商務印書館.[M].1998.

[8]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商務印書館.[M].2010.

[9]張彥遠(朱和平注).歷代名畫記.[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猜你喜歡
荊浩張彥遠莊子
“氣韻”理論的歷史性生成
張彥遠論“六法”
《歷代名畫記》中張彥遠對顧愷之的品評問題研究
淺談張彥遠的“六法”論
荊浩與謝赫畫論觀點的異同
荊浩與謝赫畫論觀點的異同
淺論五代時期荊浩“圖真”的繪畫美學思想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