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姓相關研究

2018-04-01 13:36游思敏四川大學四川成都610000
絲路藝術 2018年12期
關鍵詞:擬音古音廣韻

游思敏(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游”姓族群不大未入《百家姓》,相關研究資料也很少。目前的研究概況是,大部分文章著眼于與此姓關聯的歷史文化名人研究。典型的如劉生良簡述了20世紀著名楚系學者游國恩先生的楚辭研究工作,認為他由開拓創新到深化完善,進而審慎總結歸于成熟平正的楚辭研究之路對整個學術史具有典型意義。[1]陶俊梳理了南宋游九言的詩歌特色與其理學體系之間的關系,指出了他的心學使他的詩歌呈現清新自然風格的同時又具備晚唐風貌。[2]除此類文章之外,還有部分年鑒和家譜對“游”姓做了資料收集整理和匯編[3],以及《尋根》等雜志分地域做的特定考察??傊?,對于此姓的起源、郡望堂號及相關文化名人等,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共識。本文的研究主題即拋開這些,從“游”本身出發,重點談其文字和音韻的考釋。

一、“游”字的文字解析

“游”字在商代已出現,其甲骨文形態從字形上看頗似旗下有人,或者說是有一人用手執旗的樣子。它的造字本義當是古代旌旗直幅、飄帶之類的下垂飾物。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游,旌旗之流也。[4]”旗在古代是一種氏族徽號,有崇拜意味。據日本學者白川靜考證,出游活動一般是由神來執行的??梢哉f,“游”最初應該是作為區別尊卑的一種器物,是帶有神圣性的象征。在西周時期的青銅銘文中,可見“游”字出現了增加義符“水”之后的寫法?!八钡乃左w字,比如三短橫線的寫法作為偏旁出現。它不斷發展出來的各種變體成為義符來幫助構造其他字。正規篆文寫法雖然同時流行,但是相對少見。至春秋戰國時代,經過進一步演化又增加義符“彳”或“辵”(辶)[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灣版),臺北:高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2年版,第54 頁。[辵]是由[彳]跟[止]合成的。古代有辵字,但極罕見《說文》引《公羊傳》作[躇],而且大概是先有[辵]旁,然后才有[辵]字的[彳]其實也可以看作不能獨立成字的義符。它本是[行]用作偏旁時的省體,[5],使其形體構造更加復雜化。

“游”應是表意字。字符“水”代表著流動性,作為偏旁隨著所處的位置而變化。此處它寫作三點水的“氵”。在古文字里未見到獨體的“方”字。而“斿”字據考證應為構件“?”和“子”的合體。[6]從已見的古文“?”來看,它所指也像是一種隨風飄起的旗。故而此時“游”之意義仍與甲骨構形極為近似。當然,據造字法我們同樣可以把它看作形聲字或形聲兼會意字。偏旁為“氵”表意,聲“斿”注音,這點在后文中會有解釋。

我們知道漢字字體的演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古文字和隸楷。無論是甲骨文、青銅銘文還是包山竹簡上的“游”字均屬古文字范疇。大概從漢代文字隸定開始,“游”就和它的另一種寫法“遊”并行。如漢代碑刻“朝侯小子殘碑”上為“游”字;刻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的“張遷碑”則為走之底的“遊”字。這種情況直到明清兩代仍見于各種石刻碑記。經過新中國文字改革,目前只有“游”是作為此姓的標準寫法通行于世。

二、“王游”和“清游”

從歷代的碑刻拓本中還發現了一個特別現象,即所謂的“三才人子”和“三方人子”游的寫法。這兩種寫法的初生應該只是書寫者隨意為之的結果,當然也存在某些書家刻意求新、異變字形的可能。和其他變體類似,它們估計是正體“游”字的俗體或雜體字。有趣的是“三才人子”和“三方人子”的差異在“游”姓的派系區分中被突出了。這正是由于歷史上“游”姓支系變動所致出現的“王游”和“清游”。

“王游”也稱“才游”,是福建和臺灣之間的特殊姓氏。據《續文獻通考》[7]記載,“改易姓氏”分為因恩賜而改、由貶斥而改、由避諱而改、因避難而改、因私冒而改、以嫵改、有因而改、不知所因而改、因訛而改、因省文而改、變夷而改、變于夷而改12 類?!巴跤巍钡漠a生應屬“改易姓氏”中的“有因而改”。據悉從第一代游酢開始,發展到第九代游信中。游信中不孕,故立王念八的遺子王先益為嗣,此支系所傳遂被稱為“王游”。此外均屬“清游”,亦稱“方游”。

現在普遍理解的王和游是互不相干的兩個姓氏。但在當時很長一段時間內,王、游兩姓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廟。已知福建的上杭、平和、南靖、永定、詔安等地和臺灣的“游”姓與“王游”都尊游酢為遠祖或圣祖,族譜所傳皆分“王游”和“清游”兩種。[8]我家鄉的老一輩人也經常將本家“游”姓寫成“三才人子”結構,并且表示這兩字所指都是同一個姓氏,它們之間沒有清晰的差別。從這點多少可以窺探,“王游”和“清游”的合流是勢所難免,“游”姓族群之間的認知界限漸漸模糊,成員之間的身份認同已經越來越強烈和緊密。

三、“游”字的音讀考釋

“游”字今音[y óu],古音[yiou]。許慎指明:“從?從汓聲,以周切?!盵9]其中“?”今音[y?n],“汓”今音輕聲[you],又音[qi ú]?!?”,據字書,此字讀ㄢ(y?n),疑是后起之音。[10]“汓,浮行水上也,從水從子,古以汓為沒,似由切。同泅,或從囚聲?!盵11]仍根據《說文解字》,“游”的反切,聲母取上字“?”,韻母取下字“汓”。

再看郭錫良先生將“汓”字取今音[q íu],放在[iou]韻,認為上古聲母為邪母,韻部為幽部。擬音為[zǐ?u]。在廣韻里的反切為似由切,中古聲母為邪母,韻類為尤,為開口三等字,中古聲調為平聲、韻攝為流,中古擬音為[zǐ?u]。[12]

另一方面,郭先生按照王力先生《漢語史稿》的分類方法把“游”字也放在[iou]韻,并指出其上古聲母為余母;韻部為幽部,擬音為[?ǐ?u]。在《廣韻》里的反切為以周切,中古聲母余母,韻類為尤,為開口三等字,中古聲調為平聲,韻攝為流,中古擬音為[jǐ?u]。[13]

對比發現,“游”與“汓”的上古音同是幽韻,中古音同為尤韻。因此“汓”字作為“游”的反切下字應該是合理的?!稄V韻》將“游”(同“遊”)字放在第十八尤韻(侯幽并用)下的小韻猷部下舉字,黃侃先生批示其為“喻”母字,指出喻母為定母發展而來,入紐,共括余餘予夷以羊弋翼與營移悅凡十二字。[14]因為“余”屬于喻母四等字,也就是現在通稱的以母字,所以郭、王兩先生對“游”字的中古音的看法與黃侃先生批讀《廣韻》是一致的。

據東方語言學網上古音查詢,發現王力、李方桂、白一平、鄭張尚芳、潘悟云各家都以“游”字的韻部為幽。唐作藩先生也認為“游”字上古音為:幽韻,喻母字,平聲調。[15]可見與中古韻書《廣韻》的分法一致(尤侯幽韻并用),那么可以猜測,大概“游”字的讀法在上古時期和中古時期大致沒有變化。并且可查的“游”字上古音和中古音已經基本得到公認。

四、結語

“游”作為姓氏的寫法和讀法目前得以固定下來,這是約定俗成的力量,也是歷史演變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它有著漫長的生命線,也將繼續在中國的基層社會網絡中發揮凝聚作用。作為一個漢字,它的音和形、變與不變均飽含魅力,值得學人研究;作為一個姓,它的產生、演變和結局都是中華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釋:

[1]劉生良:《論游國恩先生的楚辭研究》,《中國楚辭學(第二十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6年版。

[2]陶?。骸队尉叛栽姼杼厣c理學關系探賾》,《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10月,第10 期。

[3]參見:《固始年鑒(2014)》、《福建年鑒(2010)》、《上杭縣年鑒(2008)》等。

[4][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愚若注音:《注音版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37 頁上。

[5]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灣版),臺北:高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2年版,第54 頁。[辵]是由[彳]跟[止]合成的。古代有辵字,但極罕見《說文》引《公羊傳》作[躇],而且大概是先有[辵]旁,然后才有[辵]字的[彳]其實也可以看作不能獨立成字的義符。它本是[行]用作偏旁時的省體,[彳亍]的用法是后起的。

[6]參見:劉云:《戰國文字異體字研究——以東方六國文字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3 頁-57 頁。

[7]參見:[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之二百十二),現代出版社,1986年版。

[8]參見:程利田,游恒派:《閩臺一體血脈相連——從閩臺游姓談起》,《南平師專學報》1998年第1 期,第25 頁。

[9][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愚若注音:《注音版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37 頁。

[10]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灣版),臺北:高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2年版,第139 頁。

[11][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愚若注音:《注音版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33 頁。

[12]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289 頁。

[13]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289 頁。

[14]黃侃:《黃侃手批廣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卷第二,第225 頁。

[15]唐作藩:《上古音手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8 頁。

猜你喜歡
擬音古音廣韻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韻補正》“不合者”研究
從知行合一探索中國擬音行業的發展之路
王國維《廣韻》批校與治學精神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體系的幾個問題
只為讓你“聲”臨其境
擬音師魏俊華: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國內首席擬音師魏俊華: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從《離騷》看《楚辭補注》與《廣韻》反切注音的差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