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越王墓發掘紀錄片與蒂巴扎國際考古電影節

2018-04-23 07:37李季
南方文物 2018年3期
關鍵詞:國際交流

李季

摘要:近年來,考古紀錄片的制作數量和播放頻率出現上升趨勢,其吸引力也隨著考古成果影響力的增加漸行漸大,與此同時,考古紀錄片的研究,也在紀實性、文獻性、知識性、故事性等方面出現了積極探索的局面。本文回顧了30年前南越王墓考古紀錄片拍攝和制作的過程,以及和國際同行交流的往事。

關鍵詞:考古紀錄片;南越王墓;拍攝過程;國際交流

位于廣州市區中心地帶象崗山的西漢南越王墓是1983年施工中發現隨即進行考古發掘的。由于是未被盜掘的南越國王室墓葬,遺跡保存完好,遺物極為豐富,制定考古發掘計劃時國家文物局就對清理發掘、文物保護和資料記錄提出最高要求。夏鼐先生派出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田野發掘技術和影像技術的能工巧匠,要求發掘的全過程除了傳統的照相:黑白、彩色負片,以及彩色反轉片(姜言忠負責)外,還要有彩色電影記錄片(韓悅負責)。另外廣州市文化局從市圖書館調來一臺磁帶攝像機全程拍攝(何繼東負責),在當時也是高科技的稀罕物件。

和以往的重大考古發掘由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承擔拍攝紀錄片不同,這次隸屬于考古隊技術組的拍攝任務,完全是考古發掘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切鏡頭服從現場發掘工作的科學記錄需要.服從考古隊長的臨場指揮。每一件、每一層遺物在起取之前必須先確認影像資料符合要求,才能繼續工作。由于當時彩色電影膠片全依賴進口.選定的沖印地點是北京的八一電影制片廠。每拍完一盤膠片,都要托付民航機組帶到北京沖印,遇到特別重要的文物發現,寧可暫停等待北京方面對沖印成片的確認,才敢復工。發掘期間正值廣州盛夏酷暑,墓穴里本來就不通風,悶熱得要命,為保證拍攝的色溫要求,必須打著雙聯碘鎢燈照明(1200W),有時甚至得兩套燈具同時使用。我們發掘隊員好歹還穿著“挎欄背心”(圖一),攝影師干脆赤膊上陣了(圖二)。我是生平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接觸攝影機.灼烤中不斷感慨電影明星們也不容易啊。35毫米的電影膠片放映效果確實特別好,但是使用不太方便.后來“膠轉磁”.翻制成VHS格式的錄像帶,再后來就是轉換成各種不同介質的數字載體啦。另一方面,這部影片出生就帶著強烈的業界內部科學資料性質,一直沒有進入公眾出版發行渠道,所以長期并不大為人所知,連檢索都困難,這是后話了。

南越王墓發掘結束后,修復保護文物、編寫發掘報告和籌建遺址博物館的工作同時緊張進行。1988年底,中國國家文物局接到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阿爾及利亞政府將于1989年3月29日至4月2日聯合舉辦蒂巴扎國際考古電影節。國家文物局會商社科院考古所,決定派出代表團參加。各方面專家研究的意見是推薦南越王墓發掘的紀錄片.因為這座墓葬是近年最重大的考古新發現之一,發掘和記錄手段代表了當時國內的最高水平。這時我在國家文物局文物處分管考古工作.又是當年的發掘隊成員,就被指定為團長,團員是國際友誼博物館的副館長劉云峰和法語翻譯李克明。

蒂巴扎(Tipaza,或翻譯為提帕薩)是阿爾及利亞瀕臨地中海的一座美麗古城,在首都阿爾及爾以西約70公里,交通便利,保留很多古羅馬時期遺址,又以白色的伊斯蘭風格村鎮與蔚藍的海水成為歐洲人特別中意的旅游度假圣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擇這里舉辦國際考古電影節是很有考量的(圖三)。

這屆電影節和上屆規模差不多,有2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一共有25部片子展映,其中19部是錄像,6部電影中只有我們是35毫米膠片,其他都是16毫米的。

我們從巴黎轉機,3月29日中午趕到蒂巴扎電影節會場時,已經放過7部錄像了,遺憾沒有看到。下午到劇場,先看的是一部加拿大拍攝的錄像片《偉大的津巴布韋》,一位人類學者作為導引,帶領觀眾參觀各種遺跡,巨石建筑、祭壇、避難所……。第二部是法國電影,關于瑪雅人的,用現代人的視角,模擬瑪雅人用腰果樹的樹干制作獨木舟的工藝過程.果實當然還是吃掉果腹啦。利比亞考古錄像致力對比分析當地石器時代、羅馬時代和伊斯蘭時代的不同遺跡、遺物。丹麥電影也可列入實驗考古題材,記錄一個師生團隊手工制作古代海盜船的全過程,重溫祖先“維京時代”的悲壯歷程。

我們完全沒有參加任何國際會議的經驗.很不習慣沒人盯著管事,一切自理,必須自己根據會議手冊在雨中到處找人、找地方。費了好大勁兒才找對了人,接收了我們的影片,安排進展映場次。經過漫長的等待,開幕式終于在晚上8點開始,阿爾及利亞文化與新聞部長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分別致辭,放映電影《蒂巴扎一地中海的女兒》,也是當地的旅游宣傳片吧。電影結束后才是開幕招待會和文藝演出,由于時差早已疲憊不堪,還是回房間和翻譯一起弄我們自己片子的法文提要。

30日繼續觀影。西班牙錄像片《羅馬的烙印》,通過一位古羅馬學者扮相的考古學家給小學生講歷史故事,串起一系列古羅馬遺址的講解。阿曼錄像片《阿曼早期史》,介紹了阿曼從距今15000年前的打制石器、繪制巖畫、制作陶器,到積石墓、羅馬和奧斯曼時期的歷史遺跡。南斯拉夫錄像片則集中介紹了一處古羅馬遺址的考古發掘,重點是出土的很有特色的雕像磚。同樣是介紹早期遺址,比利時錄像片著力把古代建筑遺址和現代人的復原建筑相對照,又用動畫手段揭示文字和塑像的含義,直觀生動多了。在這個區域舉辦的電影節,阿拉伯風格建筑的考古研究自然很受關注,西班牙和阿爾及利亞都有這個主題的錄像片。當時還是東歐陣營的羅馬尼亞拍的片子倒是最現代時尚,甚至比西方同行走得更遠,各種震耳炫目的聲光配以哲學層面的解說,鄰座的一位法國空中攝影師都大搖其頭。

下午先集中放映電影膠片拍攝的片子,我們的片子排在第三部。墨西哥拍的是一處瑪雅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現場,測繪、清面、找邊……和我們的考古工地操作相仿。印象很深的是他們居然用混凝土澆筑基礎,豎起鋼柱,架設鋼梁,建起一個覆蓋遺址的保護大棚。當然后來我們建的此類大棚更大、更多了……。蘇聯考古工作者的影片拍攝質量不錯,內容比較空泛,全篇是一位叼著煙斗的教授在介紹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穿插一些浮雕金器和野獸風透雕銅牌飾等典型文物,以及草原風光畫面。

我們的片子由于內容比較專業,從組委會到各位代表都對中國嶺南地區的漢代歷史與考古沒有概念,于是破例由我先做簡要背景介紹,李克明翻譯成法語,現場觀眾反應相當熱烈。這時,在走廊聊天的一些觀眾也涌進影院,基本滿座了。片子是唯一35毫米的,音畫效果都不錯,內容從南越王墓的發現到發掘的每個步驟全過程,都是“干貨”啊,真的是原始記錄,沒有過多的解釋和普及,更沒有任何模擬和演繹。作為發掘親歷者當然對此非常熟悉、非常親切,簡直百看不厭。但對于一般人可能偏于嚴肅、枯燥,甚至有些沉悶了。特別是對于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國觀眾,缺乏必要的鋪墊和更加通俗易懂的說明,最重要的是缺乏和觀眾的交流與互動。當然這些很淺顯的道理,都是后來慢慢悟到的。整個放映過程全場觀眾都非常安靜、專注,直到結束時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在整個電影節我們參加的場次中這是唯一的。這類群體的觀眾,對于他們來說,越是完全陌生的、深奧的東西越是可以抱著極大的好奇心和忍耐力堅持觀賞,并報以由衷的贊嘆,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理性的完全認同。這個淺顯的道理,我也是后來慢慢悟到的。熱鬧退潮后聯邦德國的錄像片給了大家調整休息的機會,關于模擬制作陶瓷器的工藝記錄,觀眾或離席,或瞌睡。最后是美國人拍的關于龐培遺址的片子,當時沒有去過意大利,抱有很高期望。實際畫風是專家們對各種相關資料文獻的辨析和考據,龐培遺址的畫面只是作為插圖偶然露面。

話說全部放映結束后的自我感覺還是不錯噠。阿爾及利亞大學歷史系的老師立即過來寒暄夸贊,說是這次電影節最好的片子.學生們對逼真記錄的考古發掘過程很感興趣,希望能安排個時間一起座談一下。晚餐后一位男主持人和一位合作的女考古學家要求錄音采訪,他們自我介紹來自法國的國家文化電臺,經常聽眾約20萬人,有考古專欄節目。問我們為什么要來參加這個考古電影節,南越王墓的考古發現到底有多么重要,在中國考古是否被重視,考古現狀如何?他聽說中國是第一次派人出席此類活動頗有些吃驚和遺憾,問今后是否準備更積極、更多的參與?另外還有一位法國人自我介紹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面一個非營利機構的,宗旨和業務就是幫助各種文化資源特別是音像制品的國際交流與共享。我們討論到有關版權與交易、費用與支付,甚至進出境管制等問題,只有我們自己深知在那個年代其實是很難推進的。

3月31日,電影節進入回顧展環節,展映一部東道主拍攝過的文物古跡和民族風情片,一部羅馬尼亞的《黑太陽》。主要是上屆電影節(1987年)的回顧紀錄片,東道主摘得金獎,比利時銀獎,法國銅獎。我們如約抽空和阿爾及利亞的4位師生座談,他們針對南越王墓考古提的問題都很內行也很具體,如果我不是親身參加過發掘就很難解釋清楚。這兩天一路碰上的人見我們打招呼都用看了這部片子作為話題的開始。

4月1日是電影節的學術研討會,上午主題是關于文明習俗的對話,下午是關于文明與城市。實際發言沒有那么正式,基本是隨心所欲,語言多為阿拉伯語,其次是法語,也有用英語的,沒有同聲傳譯,全看各位聽眾的語言能力了。對于當地學者這不算什么問題,但對于我們則只能觀看發言者配合打出的幻燈片,如果有的話。阿爾及利亞電視臺正好借這個機會采訪。地點選擇了面朝地中海的一處寬大陽臺,可以看到典型的白色伊斯蘭建筑。女主播的問題很簡單,主要還是想了解有關歷史文化背景,遠不能深入到墓葬發掘本身,計劃次日晚上向全國播出(圖四、五)。倒是晚飯時一位法國女考古學家極為細致的詢問了南越王墓發掘的情況,說準備為《世界報》寫一篇文章。晚上幾位當地記者還提出要座談式采訪,因時間太晚作罷。

4月2日,法國文化電臺大概覺得上次對我們的采訪還是一般化,上午安排那位女考古學家來了一段“學者問答錄”,把錄音磁帶用光才作罷。我也乘機了解一些法國考古機構在阿曼、巴基斯坦等地的發掘方法和成果(圖六)。

下午得空參觀了蒂巴扎羅馬遺址公園,地中海岸的懸崖峭壁上,古羅馬宮殿和城堡的殘垣頹壁矗立在斜陽里,無聲訴說著昔日的榮光……。后來我再去同屬馬格里布區域的摩洛哥和突尼斯,才知道地中海這邊沿岸其實遍布古羅馬、迦太基時期的城址,和對岸歐洲隔海相望。當時我只是想起美國電影《巴頓將軍》中,馳騁北非戰場的主人公在類似的一處古羅馬遺址大發歷史感慨的鏡頭。

晚上6:30,劇場爆滿,評委一字排開坐在臺上。全場屏聲靜氣,等待本屆蒂巴扎國際考古電影節主席宣布獲獎名單:金獎西班牙,銀獎阿爾及利亞,銅獎墨西哥,特別獎丹麥。在掌聲中,我們有些惶惑,主席閣下真的沒念漏什么嗎,難道就沒有另設的特別大獎最后宣布嗎?完全落選,不但在意料之外,也不在情理之中啊……

接著是文化部長的招待會,笙歌歸院落,游戲結束了,大家帶著各種收獲和議論開始陸續散去……

4月3日回到首都阿爾及爾,連續安排了幾天參觀考古遺址和博物館,和當地同行各種交流。應邀到我駐阿使館放映一場這部片子并座談。安惠侯大使接見我們并探討今后推動文化、文物交流的可能路徑。這時我們對電影節的反思已經平靜,當時我的日記寫道:我們的片子落榜,很值得深思。我們的路數完全與眾不同。我們是地道的學術片,技術片,努力做到真正的客觀翔實記錄。人家的著眼點是如何讓更多人能看明白,能有興趣欣賞你的考古成果。如果我們得了獎,別人就都別得啦!因為這是有密切聯系但方法和追求都不同的兩件事,完全是不同的價值取向和評判體系??傊?,中國的考古發掘和成果宣傳都應該打破封閉,走向世界了。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以最近國內發掘的一系列大型古代墓葬為例,各種最現代的現場數字記錄手段得到充分應用,建立了實時采集的3D海量數據庫。同時,在“公共考古”旗幟下,各種利用新媒體的闡釋與傳播越來越豐富多彩、目不暇接。技術總是在飛速進步的,但每代人竭力做好自己的事,就無愧于自己的使命。值得欣慰是,2013年,南越王墓博物館在發掘30周年時,邀請當年發掘隊原班人馬重返故地,發掘組與攝影師們有機會再度重逢。南越王墓博物館的展廳里依然循環播放著當年珍貴的發掘影像.我們大都年逾花甲.我們年輕的形象還活躍在影片里。各種基于發掘原始資料開發的出版物、文創產品和衍生的活動都顯示了當今環境下的高水準和高傳播度,不輸余國內外同行?;乇本┲?,我從手機所關注的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不斷及時得知最新的博物館公共活動信息。再翻看《南方文物》的《公共考古》專欄里的其他文章,感覺我們在這個領域這些年做了這么多事,當然同時也感覺還有那么多可做未做的事……

2017年9月19日初稿

猜你喜歡
國際交流
淺談臨床見習階段國際交流對醫學生的影響
AStudyon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WillingnesstoCommunicateandtheInfluentialFactorsinsidetheClassroom
關于強化高校國際交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建設新型藝術類高校 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
傣族系屬及民族識別思考
傣族系屬及民族識別思考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廣西研究生教育國際交流項目現狀分析及發展途徑探究
廣西研究生教育國際交流項目現狀分析及發展途徑探究
商代時期有著怎樣的“國際交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