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問題

2018-05-10 09:49趙久孝
關鍵詞:心理健康方法教育

趙久孝

摘要: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綜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維持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逐步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跨入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人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家庭結構的變遷(如離婚率的提高)等社會因素構成了現代化社會的特征,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沉重的心理壓力不知不覺間滲入了兒童的領域,給兒童的身心健康蒙上了一層陰影。兒童的心靈是稚嫩的,脆弱的,承受能力也遠不及成人。近年來學生自殺、出走的事件屢見報章正是一個信號,證明了在校學生承受了來自學業、家庭乃至社會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已達到不平衡狀態甚至是不健康狀態。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育實際中重視純政治理論教育,忽視了個性培養,導致學生人格不健全;重身體教育,忽視心理衛生,導致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下;重文化考試分數,輕心理能力的培養,使進入社會的公民承受力、適應力差,不善交際,自律自制性弱,難以經受客觀社會的挑戰和考驗。這些教育的現實和后果嚴重制約了小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由于社會的重重原因,致使小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如下幾種問題:

1、學習焦慮問題

據調查,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中,10%的小學生存在學習焦慮。國家教委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小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

以上問題主要是由于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重分數,給小學生心理造成沉重壓力引起的。據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資料統計,2002年廣東省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于國家教委規定標準的60%,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中有近70%的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損害。此外,現在的小學教學內容過難,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80%的小學生學習某些科目有困難,這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形成更是雪上加霜,致使一些學生由厭惡學習發展到逃避學習。

2、人際交往焦慮問題

人際交往焦慮,主要指在與人交往中表現為焦燥不安,無所適從。這種傾向在當今小學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小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

人際交往焦慮的產生,一方面是由小學生的家庭交往環境不利所致。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范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

另一方面,是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培養的結果。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3、自責傾向

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的不安。當小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的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4、挫折適應問題

小學生的挫折是來自多方面,有學習方面的,人際交往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小學生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和積極的反應。消極因素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于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面對以上的問題,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素質教育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素質就難以發展到較高水平。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缺少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這個素質教育就是不完整的。

心理輔導活動是一種積極的人際互動的過程,同齡伙伴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價值觀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間容易理解、溝通。他們可以不加掩飾,坦誠直言,以心對心進行交流。學生作為集體的一員,在輔導活動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這種他助與互助可以增強學生對自信自尊的體驗。教師作為輔導者則以創設良好的集體輿論、和諧的人際關系、民主自由的氣氛等作為手段,來充分開發集體的資源,確保這種良性機制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如何在家庭和學校中貫徹心理健康教育呢?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做法:

1、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滲透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這是開展此項工作的主要途徑

我們堅持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包括學科滲透、班主任工作滲透、團隊活動滲透等。如在學科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教書育人,采用情感教育、成功教育,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與學校德育工作緊密結合。我校始終把心理健康教育列為德育的主要工作之一,堅持育人育心,寓教于樂。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旨在普及心理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人格水平。我們結合學校實際,開設每周一節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作為對學生團體輔導的重要形式。

3、開展各別心理咨詢與輔導

它是幫助個別學生排憂解難的最佳途徑。我校開設了“心靈小屋咨詢室”、“心之語信箱”、“心理熱線”、“心理教育活動室”。從開室、開箱、開線以來,收到近百封學生的來信和幾百人次的來電、來訪。心理輔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心理輔導的技術,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這一有效途徑已被廣大學生、家長和老師接受。

4、 通過個別輔導,學生面臨的暫時性、發展性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擺脫心理上的困惑

參考文獻

[1]傅文弟.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8.

[2]楊燕.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4,3.

[3]俞國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4]申繼亮,彭華茂.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方法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用對方法才能瘦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賺錢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