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視域下勞模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

2018-05-14 16:20施思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18年10期
關鍵詞:勞模思政育人

施思

[摘 要] “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眲谀N幕摹皭蹗従礃I,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漠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政治導向、道德提升等方面是高度切合的,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價值。嘗試從工匠精神視閾角度,深入探討勞模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關 鍵 詞] 工匠精神;勞模文化;高職思政;可行性;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8-0024-03

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什么樣的人才才是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又應如何進行培養呢?在國務院下發的2014第9號文中,黨中央、國務院發出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戰略部署,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灌注于整個人才培育過程中?,F代勞模正是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探索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對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構建正確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將起到重要作用。

一、勞模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的必要性

(一)在高職院校致力工匠精神培育的時代背景下,將勞模文化融入思政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需求

“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眲谀N幕N含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迸發著革命文化的強大動力,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勞模文化所包含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漠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政治導向、道德提升等方面是高度切合的,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價值。概念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具象化的轉化過程,通過可親可敬的勞模故事與任務敘述,更易被廣大學生所接受?,F實生活中的勞動模范,正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楷模,他們的事跡可知、可感、可學,對高職學生而言更具有可接受性。在教學育人過程中,教師借助其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得更為具象和生活化,使之最終由抽象的理論變為具象的實例,讓大學生可以深入理解和感知,進而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使之內化為精神需求,外化為實際行動,達到潛移默化的實際教育效果。

(二)加快推進現代化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國制造大而不強,核心是創新能力不強,實質是人才不強,而要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在《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指出: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制造業人才。(教職成〔2016〕9號文)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現代勞模就是這類人才的典范。探索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對培養大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推進現代化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增強高職思政課實效性的有益探索

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的同時,也帶來了高職院校生源質量逐漸滑坡的問題。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同精英化時代學生相比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在政治覺悟上,他們態度冷漠;在個人本位上,表現出以個人為中心的精致利己主義。這些變化反映在對待思政課程的態度上,工具理性價值觀遮蔽了思政課的育人功能,很大一部分高職學生認為思政課很“虛”,是一門“水課”,沒多大用處,對思政課明確表示不感興趣。在這些學生的認知里,他們更加注重專業課實用知識學習,認為專業課“實”,對今后找工作有實際幫助,從而導致了高職思政課極其難上且抬頭率不高的問題。因此,在思政課陷入“窘境”的背景下,嘗試將勞模精神融入思政課是一個有益的探索,可以把思政課教學的“實”與“活”結合起來?!皩崱本褪墙Y合實際問題把課程中的思想點、原理點講深、講透、講明白,而不是泛泛而談?!盎睢本褪墙虒W中把硬性問題軟性地說出來,把邏輯性問題藝術地說出來,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地說出來,把原理性東西有情節地說出來,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理論的說服力,發揮優秀典型的價值引領,從而有效解決思政課難上、學生難懂的問題。

二、勞模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可行性分析探究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應是心靈雞湯,也不應是政策宣傳,其重點應是引導學生在理論思維層面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層面幫助學生構建社會主義健全“人格”。優秀典型人物中的勞模群體,其身上所折射的偉大勞模精神,蘊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它既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展示,又是開拓創新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社會效應及其影響力。201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組織勞模進校園的通知》(教思政廳函〔2010〕17號文),勞模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勞模榜樣的力量成為激勵大學生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本領的重要精神動力。勞模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的可行性研究亦成為符合時代與教育需求的必要探索。

(一)將勞模故事融入德育課程體系

1.開發勞模文化育人教材

結合學校實際,開發“走近勞?!毙1疚幕私滩?,通過勞模事跡,引導學生感悟勞模平凡中創造偉大的崇高品質以及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

2.打造勞模文化育人特色課程

開設“勞模精神”校本課程,用鮮活生動的勞模故事和偉大的勞模精神教育學生、感召學生、塑造學生,讓學生明白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以及投入與責任的重要性。

3.將勞模精神融入思政課堂

勞模精神與思政課程素養目標培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應將勞模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課程,完善教改方案,落實教學計劃。

(1)勞模精神融入《基礎》課,通過勞模追求理想,堅持卓越的生動案例,讓學生領會成功的道理,從而實現從認知到認同,自覺將勞模樹立為自己職業追求的榜樣,進一步明確奮斗目標。

(2)勞模精神融入《原理》課,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點闡釋“勞動神圣,崇尚勞動。勞動者最偉大,勞動最光榮”的理論依據,使學生掌握勞模精神產生的哲學內涵,理解勞動造就歷史、創造財富,勞動光榮是社會主義必然的價值導向。

(3)勞模精神融入《綱要》課,講述勞模產生發展的過程及其不同時期的特征、勞模文化的歷史傳承與時代流變、勞模精神的核心價值與時代特征。革命戰爭年代,“邊區工人一面旗”趙占奎等的事跡和品質,集中體現了以“以新的勞動態度對待新的勞動”的社會主義勞動精神;新中國成立后,“高爐衛士”孟泰、“鐵人”王進喜、“寧肯一人臟、換來萬人凈”的時傳祥等成為激勵人民的精神力量。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抓斗大王”包起帆、“藍領專家”孔祥瑞、“金牌專家”竇鐵成、“新時代雷鋒”徐虎、“知識工人”李斌、“馬班郵路”王順友、“白衣圣人”吳登云,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建立了杰出功勛。

(4)勞模精神融入《概論》課,解讀勞模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以及勞模精神的時代價值。讓學生明確,勞模精神既非舶來品,也非新生事物,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傳統美德,蘊含著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精神,體現了和諧的社會理念和行為價值追求。

(二)將勞模人物真實引入思政課堂

1.打造勞模大講堂平臺,組建勞模講師團

創立從新生入校直至大學畢業都能面對面接受勞模教育的新型育人課堂——勞模大講堂,聘請勞模組建講師團,定期為學生進行主題系列報告,讓著名勞模走到學生身邊,站上大學講臺,為學生講述成長經歷、分享人生閱歷,給學生帶來真正的思想洗禮。從而將抽象的職業價值觀、工匠精神具象化為可看、可感、可親的真實人物,從而大大提升高職學院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與認同。

2.創建勞模工作室,發揮勞模示范引領和輻射效應

大學期間是學生職業價值觀構建的關鍵時期。聘請勞模擔任學生人生導師、學習導師和職業導師,探索人才培養“導師制”,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拓展和全面發展,將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

3.建立勞模育人實踐基地

高職院??梢愿鶕陨韺I特點,遴選建設本行業的勞模育人實踐基地。讓學生直觀感受行業楷模的創新歷程、創新成果以及背后所包蘊的責任意識、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通過學習勞模的人生經歷、獨特的創新之路和出色的事業成就,詮釋勞模精神,讓學生認真學習、領會、實踐他們身上極富時代特征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使學生可以感受到創新之路就在腳下,人人都可以創新,人人都可以成為發明家。

(三)建設具有勞模文化印記的校園文化符號,并賦予其文化內涵

校園文化代表著一所學校的精神氣質,蘊藉著內在的教育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人生觀和職業價值觀。高職院校應充分運用好本專業或本校杰出行業楷模的榜樣作用,打造并總結凝練凸顯特征的校園文化品牌。通過組織學生與行業楷?;蛐S褎谀=Y對、采訪校友勞模事跡、成立勞模文化研究中心、構建勞模電子資源庫和基于大數據的勞模文化知識專題庫、開展勞模精神的德育價值與勞模文化育人等主題研究等途徑,實現勞模文化育人、實踐追求和道德價值引領。

三、思考與提升

(一)勞模精神融入思政課的路徑選擇問題

1.基于現代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象化教育,以勞模精神為載體,探索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有效教學方法,構建“教師研究勞模、教材詮釋勞模、教學展示勞模、實踐走向勞模、學生口述勞?!钡膭谀>袢谌敫咝K颊n教學的育人體系和特色。

2.創新教學理念,從具象化教育理論出發,以勞模人物、勞模故事、勞模文化為主題,探索形成勞模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育人體系和特色。

3.創新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展示勞模、教材詮釋勞模,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4.創新教育機制,實施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形成教師研究勞模、成果彰顯勞模的長效機制,實現教學研究向教學過程的滲透以及教材內容與課程體系的相互融合。

5.創新教學方法,請勞模走進課堂現身說法,再現生活中的勞模形象,通過勞?;亟逃?、“走近勞?!斌w驗實踐,深化學生的勞模認知,增強勞模認同。

高職思政課程通過將勞模精神融入思政課育人體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提升,自強歷練,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認同勞模,勵志爭當勞模,實現價值導向轉為價值取向,教學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推進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除需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機制、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積極探索外,還應構建勞模精神的踐行機制和價值傳導機制,以形成可示范、可引領、可輻射、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長效機制,推進將勞模精神運用于德育實踐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二)勞模精神在新時期的創造性提升

1.勞模精神的哲學內涵提升

當前,創新驅動發展正成為國家深化改革、提升經濟社會運行質量的主要動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中國制造轉型升級,需要大力弘揚勞模文化,大力培育工匠精神,為其提供精神動力,將精神文化轉化為直接的物質生產力。勞模文化的核心是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孕育勞模精神。從精神生產力的角度闡釋勞模精神與中國制造的精神力量之間的內在關聯,豐富新時期勞模精神的時代內涵。馬克思的“精神生產力”理論是當代勞模精神提升的重要哲學根基,從這一向度拓展勞模精神可以增強勞模精神的“精神動力”,孕育勞模精神向物質生產力轉化的內在要求。

2.勞模精神的價值提升

(1)政治導向價值強調了勞動神圣、崇尚勞動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匯聚強大正能量。

(2)文化傳承價值體現在勞模文化蘊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勞模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展示,又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豐富和滋養了中國精神。勞模精神蘊藉時代精神,勞模價值創造社會價值。

(3)道德實踐價值凸顯出勞模精神的價值,作為價值客體對主體的意義,有著明顯的實踐性。以勞模精神為載體,將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象化。

3.勞模精神的實踐提升

從國家榮譽制度與治國理政的實踐視角探索研究勞模精神的現實指向。文化自信是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的時代課題,勞模文化是踐行文化自信的一個有效載體,從文化自信視角探究以勞模精神為核心的勞模精神文化和以勞模價值觀為核心的勞模價值文化探索勞模精神在當代實踐提升的重要維度。完善國家榮譽制度,通過國家榮譽導引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理念,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匯聚強大正能量。

參考文獻:

[1]陳玉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質途徑探索[J].新西部(下旬刊),2016(24).

[2]周衛華.勞模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理路探析[J].科技展望,2017(24).

猜你喜歡
勞模思政育人
課程思政邁向高質量發展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勞模沒來
禮贊勞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華
寓莊于諧:高中思政課堂教學語言活力之彰顯
借力大數據分析 創新“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悅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樂綻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