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波蘭尼默會知識理論中的個人性意蘊①

2018-05-14 16:20唐志紅張良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18年10期
關鍵詞:意蘊波蘭個體

唐志紅 張良

[摘 要] 波蘭尼在對傳統客觀主義知識理論主張客觀、超然、非個體,將個人因素從科學知識中剔除等問題進行批判的基礎上,第一個提出了默會知識的概念,并基于默會維度重構了其獨特的個人知識理想,具有鮮明而又豐富的個人性意蘊。

[關 鍵 詞] 波蘭尼;默會知識理論;個人性;意蘊

[中圖分類號] N0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8-0146-02

波蘭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是第一個提出默會知識概念的著名英國科學家、哲學家。他在1958年出版他的代表作《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默會維度》(The Tacit dimension)等專著中對默會知識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

一、波蘭尼默會知識理論中個人性意蘊的內容

波蘭尼對認識論中存在的“我們知道的知識要比我們能夠用言語表達出來的知識多”這一特殊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知識理論——默會知識理論。他認為人類的知識由兩種類型組成,一種知識類型叫做名言知識(articulate knowledge),另一種知識類型叫默會知識(inarticulate knowledge)。名言知識是指可以用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等加以表述的一種知識類型。而默會知識則是一種由個體在某一方面長期實踐并逐步積累起來的,難以為個體相分離的知識類型,是一種“未被表述的知識”[1]。

(一)個人知識的起源

與客觀主義認識論所主張的“科學知識是非個體的”等觀點不同,波蘭尼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個人的,知識來源于個體的參與,個體參與是認識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知識習得不可能排除所有的個人因素?!八械目茖W知識都必然包含著個人系數”[2]。所有科學知識的發現和習得都離不開認知個體全時空、全身心的參與?!霸诿恳豁椬R知行為中,都有著知道什么正在被識知的個人的默會與充滿熱情的貢獻”[3],波蘭尼認為,認知是一種認知個體的整體性理解活動,需要認知個體將身體和心理有機結合起來全身心地參與其中。

(二)默會知識中的個體差異性

波蘭尼認為,在個體的認知過程中,有些知識(如名言知識)可以用文字、圖標和數字有邏輯地、明確地進行表達,但也有一些知識(如默會知識)不容易用文字、圖表或數字進行清晰、明確的表達,且不容易被相互分享,存在個體差異。如進行音樂或繪畫欣賞時,往往同樣一段音樂或一副繪畫,不同的人在品味其內涵時,就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讓每一個人都十分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則將會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對于知識習得中的這種現象,波蘭尼認為是默會知識存在的個體性差異所造成的,是一種認知個體“對被知事物的能動領會”[4]。

波蘭尼認為傳統的客觀主義認識理論所主張的“認識的主體和客體是絕對分離的觀點完全歪曲了我們的真理觀”,因為它在幫助我們掌握那些我們能夠知道而且能夠證明的知識或事物的同時,卻用“有歧義的言語”對那些我們知道但是我們不能證明的知識或事物進行了掩蓋,盡管那些我們知道但我們不能證明的知識或事物“被隱含在我們能夠證明的東西里并最終必然對它們加以認可”[5]。波蘭尼在對傳統的客觀主義知識觀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自己的“個人知識

理想”。

二、波蘭尼默會知識理論中個人性意蘊的特征

在波蘭尼的知識體系建構中,默會認知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認知方式,這種認知方式與個體的生活實踐和參與體驗緊密關聯,在個體的認知活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認知方式要經歷一個從“我——它”“我——你”“我——我”的認知過程。[6]在這個過程中,“求知熱情”“內居”和“寄托”等構成了波蘭尼默會知識理論個人性維度的建構特征。

(一)求知

波蘭尼認為知識的獲得需要認知個體積極、主動、熱情的參與。這種求知的熱情是認知個體在探尋知識的過程中,其心智所經歷的一種非常復雜的情緒反應系統。認知個體正是通過這一復雜的情緒反應系統來感知和體驗知識習得過程中所獲得的各種知識以及其所蘊含的科學價值和豐富創意。認知個體的這種求知熱情既來自個體自身對客觀世界所隱藏的各種問題進行探秘的興趣與追求,也來自于認知個體主觀內在的感知力和警覺性;既要依賴于認知個體的技能、直覺、理解力和判斷力等因素,也要依賴于認知個體自身主觀內在的豐富情感體驗。

(二)內居

波蘭尼在建構其獨特的默會知識理論體系時,引入了“內居”這個概念。所謂“內居”是指認知個體在感知和體驗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個體內部來感受和思考知識的價值,其實質要求認知個體通過自身努力來切實突破認知對象的各種客觀性屏障,有效調動認知主體自身沉思幻想的各種前觀念能力,并將認知對象眾多的細節與經驗予以同化并使之能融為一體,進而達到一種“神入”的境界和“無我”的狀態。

(三)寄托

波蘭尼認為任何認知都有一個默會的前提,即“寄托”。每個人在進行認知活動時要選擇一種無法擺脫的寄托模式,“并最終接受某種被認為與個人無關地提出來的東西”[7]。寄托的主體是人,其最終的指向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作為認知過程中的一種個人選擇,寄托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有著各種“個人因素”的積極參與,因此寄托并不是完全客觀地作用于認知對象的。但同時,寄托又不僅僅是認知主體的個人主觀狀態,認知主體在對客觀世界進行認知時,寄托其中的各種“個人因素”“超越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裂縫”[8],這樣就使認知主體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有效地實現了客觀性和個人性的有機結合。

三、波蘭尼默會認識理論中個人性意蘊的意義

通過對波蘭尼默會知識理論個人性意蘊的解讀,筆者認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學價值,對我們進行認知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其哲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認識論價值

波蘭尼針對傳統客觀主義認識論所主張的“所有知識在本質上都是可以言明的”等觀點,第一個提出了默會知識的概念。他認為知識由可以言傳的名言知識和難以言傳的默會知識組成,個體認知的結果并不是要能夠完全明確的表達,默會知識是一種身心合一的認知活動,是個體認知的真正本質形式。在認知過程中,主體通過默會認識中集中意識和輔助意識的“接合”途徑以及認知主體的“想象力”來獲得認知對象“整體而非單一”“復雜而非孤立”的完整意義。認知主體在認知過程中,其集中意識和輔助意識的“接合”,“就是我們一直尋找的tacit能力,我稱之為tacit認知?!盵9]

(二)本體論價值

波蘭尼針對傳統客觀主義知識觀強調知識的客觀性、非個體性等認知主體“隱退”的觀點,提出“一切知識來源于個體的熱情參與”等主張,極大地凸顯了作為認知主體的“人”在認知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他認為知識的習得是通過認知主體的積極參與,將認知對象“內居”和“寄托”于自身,最終實現將認知對象全面把握的認知目的,從而“填平了‘我——它與‘我——你之間的鴻溝”。

(三)方法論價值

波蘭尼認為默會知識是認知主體對認知客體的一種選擇性建構,它的習得是一個從(from)輔助意識轉向(to)集中意識的動態過程。我們只有有效地整合來自外部世界的各種線索與細節、身體感知和經驗等各種

輔助意識,才能完成對研究對象的集中、完整的認知?!霸谖覀儗C合體的認識中,我們對綜合體的各細節的輔助意識和我們對自己的身體的和文化的存在的輔助意識融為一體?!庇纱丝梢?,寓居既是認知主體的一種認知手段,也是默會知識的一種存在方式,“這種寓居是我們對所把握的對象的存在的一種介入?!辈徽撌亲匀豢茖W還是人文科學,不管認知對象如何,人類的認知都要通過“主體的熱情參與”“寓居”與“寄托”等方式,來實現主體對客體的完整建構。此外,波蘭尼還特別強調觀察、模仿、實踐等方法對知識習得的重要性,并認為學徒制是知識習得的最佳途徑,各種不能用言語確切地表達出來的技藝,“只能通過師傅教徒弟這樣的示范方式流傳下去?!盵10]波蘭尼的默會知識理論的個人性意蘊強調了知識習得的個體參與性、實踐性和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性等方法,對我們充分發揮認知主體的地位和作用、開展實踐性教學和開展現代學徒制探索等提供了方法論的借鑒和指導。

參考文獻:

[1]Michael Polanyi. Study of Man[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3]石中英.波蘭尼的知識理論及其教育意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1(6):45-46.

[4][5][7]][8][10]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知識:邁向后批判哲學[M].許澤民,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6]漆捷,劉仲林.“tacit”知識究竟指什么:波蘭尼思想核心探秘[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11):46.

[9]Michael Polanyi. The Logic of Tacit Inference [J].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1966(155):1-18.

猜你喜歡
意蘊波蘭個體
自我寬恕的心理學研究
波蘭睡眠研究會
發掘動漫創編的德育意蘊——兼以“疫情防控”主題動漫德育劇為例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網絡時代
學校德育要植根于學科知識的意蘊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蘊的中國現代平面設計探尋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名師讀意林
波蘭疑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