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同題賦現象考查

2018-05-25 10:50趙琦
北方文學 2018年11期
關鍵詞:藝術特色魏晉

趙琦

摘要:繼漢大賦之后,抒情小賦和詠物賦于魏晉之際繁榮興盛,而這些作品所呈現的新發展方向,即同題而作,是先前文學不曾有過的,自然也就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支撐它的發展。本文擬在匯總介紹這些同題賦作的基礎之上,對其藝術特色作簡略探討。

關鍵詞:魏晉;同題賦;藝術特色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各展風采,而他們內部也存在著變遷與發展,就漢賦而言,經歷了大賦到小賦的轉變,這與當時的政治文化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漢大賦到末年(建安)衰落,抒情小賦和詠物賦興起,這些新形式的作品大多篇幅短小,詠物抒情,便于時下文學團體同題共作來切磋技藝或奉和吟詠。建安時期形成以“三曹”、“七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登臺宴游,慷慨悲歌;到了兩晉時期,時局動蕩致使不少文人明哲保身,但仍有文人集團進行創作活動,最主要的就是以石崇為代表的“二十四友”,他們相互贈答進行集會,共同促進了賦體文學的發展繁榮。

然而在一般人看來,賦作不過是文人集團為了炫學逞才或投當時權貴之好所作,可以說是一種宮廷宴飲類文學,但是作者們為了展示才情超越時人或前輩,多會根據自身的學術修養、經歷處境等進行多領域、多層次、多角度的開發和探索,這種創新性的發揮顯然會提升賦體文學的整體水平,使之展現出與其他文學體裁不盡相同的藝術特色,并且對后世的文學創作活動形成一定的影響。

一、對同題賦的界定

“同一題目,同時或后代有多人參與創作,即一吟眾和,一人擬題眾人同題作詩填詞”,這是崔俊娜、羅文軍在《建安同題賦研究》中對“同題賦”這一概念作出的劃定。而李琦在其論文《魏晉南北朝同題賦研究》中作出了更為細致的界定,他將同題賦分為同題共作賦、同題繼作賦、擬作賦和贈答賦,這樣一來就擴大了“同題”的范疇,不僅包括同一題目也涵蓋了同一主題?!段骶╇s記》卷四記載“梁孝王游于忘憂之館,集諸游士,各使為賦”,早在漢代就出現這種同題共作的現象,但之后的一段時間發展并不明顯,直到魏晉時期同題賦才真正繁榮興盛起來,其中以曹魏集團最為突出。如《鸚鵡賦》陳琳、阮瑀、應玚、王粲、曹植都有作品,《神女賦》作者有陳琳、楊修、應玚、王粲等人。同題繼作賦相較于共作賦有一種時間上的傳承性,后人根據前輩所作或模仿或創新來形成新的作品,最典型的就是《琴賦》。擬作賦的代表有“九體”和“七體”,這些作品大多體制固定,主題類似,接連成篇,一脈相承,而贈答賦是從贈答詩發展而來,時人以文會友,多是贈答。其實對同題賦的界定并不是界線分明,一成不變的,隨著新文獻資料的發掘以及新論點的提出,也會出現新的變化,即使目前而言也是相互交織的,如九體形式的騷體賦從縱向可看作同題繼作賦,橫向則為擬作賦。

二、魏晉同題賦作品考查

建安時期是同題賦的萌芽興起階段,兩晉逐漸繁榮發展起來,前一階段的賦作多呈現出生活情感化的傾向,兩晉作家雖然也采用前人的題材,但由于玄釋合流以及政局所引起的士人心態的變化,其在建安賦作的創作基礎上又出現一些新的發展方向。

程章燦先生在《魏晉南北朝賦史》中統計,“建安作家中涉及同題共作賦者計18人,作品126篇,占作者總數的100%,賦作總數的68%”。這一時期賦作內容較為廣博,有游覽賦、器物賦、情志賦、民俗游藝賦、動物賦、都邑賦、人物賦等,比如三曹的《登臺賦》,馬融、蔡邕皆作《琴賦》,傅毅、張衡都有《扇賦》,馬融、王粲俱作《圍棋賦》,曹丕、曹植皆有《迷迭賦》,曹操、曹植作有《鵑賦》,韋誕、何晏作有《景福殿?!?,三曹、王粲等人作有《槐樹賦》,楊修、劉禎、陳琳等人作有《大暑賦》等,不勝枚舉。這些作品大多駢偶整飭、韻律和諧、辭采華麗,風格上將豪健與悲愴融為一體,內容上反映現實、抒發抱負,體現出建安之風骨。

建安同題賦中成就最高、寫作次數最多的當為《鸚鵡賦》,其現存15篇,其中就有6篇是創作于建安時期,又以禰衡評價最高,他的《鸚鵡賦》是在借鸚鵡自比,將自己滿腹哀痛卻無處訴說的苦悶寫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寫出了亂世中文人身世浮沉的悲憤、妻離子散的痛苦和對前途無法卜知的恐懼憂慮。禰衡之后,陳琳、阮瑀、應玚等人也都作有此賦,其內容多描寫鸚鵡的毛色之艷麗絕然、聲情之打動人心,而且聰慧能言,性情不凡。如陳琳賦作中的“抱振鷺之素質,被翠羽之縹精”和阮瑀賦中的“被坤文之黃色,服離光之朱形。配秋英以離綠,苞天地以耀榮”等句,皆描繪出了鸚鵡的“逸姿”和“殊色”。而應玚在他的《鸚鵡賦》中除了繪染其美麗的外表,還影射出人要像鸚鵡那樣審時而動,不可妄為的新一層含義。此外也有作者承襲禰衡的筆意用鸚鵡自況,如王粲寫籠中鸚鵡啾啾哀鳴、痛聽悲風等情狀以傳達對士人依附于命運的悵惘和同情。

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民生疾苦和社會動亂,表現在同題賦中又可大致歸為兩種,其一是寫自然所引發的苦難,如《大暑賦》、《愁霖賦》,其二是寫社會背景下女性的艱難處境,如《寡婦賦》、《出婦婦》?!豆褘D賦》的同題作品多寫婚姻不幸給女子帶來的悲慘命運。如曹丕《寡婦賦》序曰:“陳留阮元瑜,與余有舊,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遺孤,未嘗不愴然傷心,故作斯賦。以敘其妻子悲苦之情,令王粲并作之”。王粲在其賦作中寫到:“提孤孩兮出戶,與之步兮東廂。顧左右兮相憐,意凄愴兮摧傷……涕流連兮交頸,心憯結兮增悲”。短短幾句將寡婦夫亡子幼、孤獨凄涼的艱難處境及無可奈何的哀慟描寫的真切動人、催人淚下,并深刻反映出封建社會中婦女命運的凄慘與不幸,寄托著作者的深切同情。除曹丕、王粲以外,曹植、丁廙妻都有同題賦作,相較之下曹丕的《寡婦賦》就比較獨特?!度龂x評注》中這樣評說:“以阮瑀之妻的口吻用第一人稱來寫,這在辭賦發展史上,實屬創格。從形式上看,它大量運用‘3+兮+2騷體句式,讀起來語氣不順暢,恰如哭訴時的哽咽,給人一種壓抑之感,很好地傳達了寡婦的悲情”。

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先唐賦輯補》的大略統計,兩晉賦作共有522篇,其中同題之作有230篇,這些作品中除了沿襲前代的器物賦、植物賦和動物賦之外,還出現了許多《風賦》、《雷賦》、《雪賦》、《廬山賦》、《江賦》等描寫自然天象的作品,其原因是此時文人受玄學思潮影響,追求清虛悠遠的文風和隱情山水的意境。就《風賦》來看,其作者眾多,比較出名的有李充、陸沖、顧愷之、湛方生、王凝之等,陸沖將風的形象予以人情味,曰:“尋之莫見其終,迎之莫見其來”;陸沖大贊風能傳聲的功用,曰:“斂朱唇而長嘯,承音響而來薄”;湛方生更為細致具體地描寫了風的形成和作用,如“有氣曰風,出自幽冥”、“啟慘冬之潛蟄,達青春之句萌”,且用典之處頗多。他們拓寬了賦的寫作領域,將作品內容從貴族生活的描摹延展到山川自然的刻寫,寫得清新悠逸、自然生動、理趣暗生。

三、魏晉同題賦藝術特色略談

錢穆說:“文人之文之特征,在其無意于在人事上作特定之施用。其至者,則僅以個人自我作中心,以日常生活為題材,抒寫性靈、歌唱情感,……至建安,乃時有彰著之特姿異彩呈現也?!逼湟?,時至建安文學開始向日常生活化個人情感化方向轉變,其創作領域開闊廣博、包羅萬象,兩晉辭賦亦繼承了這個優點,這便是魏晉同題賦最明顯的一個特色。其二,同題共作使各賦作家形成比拼切磋之風,這在無形中提高了賦的藝術表現技巧,推動了賦的格律化走向。如《風賦》中“王喬以之控鶴,列子以之乘虛。若乃春惠始和,重褐初釋。邀步蘭皋,游眄平陌。響詠空嶺,朗吟竹柏”等句,駢偶工整,音韻諧美,四六相間,辭藻華妙,且用典貼切自然。其三,從賦作的布局結構來看建安詠物賦大多層次分明?!督ò苍佄镔x行文三部曲》中就提出“一本性”、“二遷命”、“三返照”的行文結構,而兩晉的辭賦結構多為時空的交雜縱橫,從而將不同時空的場景統攝于一圖,充滿跳躍和想象。

同題作賦出現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并在一段時間繁榮輝煌,形成文學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同題賦也存在著公式化、模擬化的弊端,使作品難以拓寬新境??傊?,我們要辯證的看待這一現象并取其精華以用之。

參考文獻:

[1]顧農.中古時代的四篇《寡婦賦》[J].書品,2006(1).

[2]崔俊娜,羅文軍.建安同題賦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1).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藝術特色魏晉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魏晉清談探析
沒落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淺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
《瑯琊榜》淺評
魏晉風流,縱是靜坐也繁華……
美人骨——回到魏晉
魏晉書風的形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