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體經濟發展與保障改善民生的邏輯和路徑改進

2018-08-02 10:15王政武
領導之友·綜合版 2018年4期
關鍵詞:虛擬經濟以人民為中心實體經濟

王政武

摘 要: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派生物并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相關服務。人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社會財富等由實體經濟創造和提供,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必須發揮好實體經濟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影響有效產品供給、削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滿足程度、社會財富供需與社會收入分配失衡、誤導和扭曲人民勞動生產觀等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脫實向虛”的必然結果和由此造成人生存發展保障不足的具體呈現。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原則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體路徑是與多重發展戰略相融合發展實體經濟,以擴大就業為核心增強對人生存發展的保障;優化實體經濟產業結構,提高社會產品供給質量;完善實體經濟產業薪酬制度,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與勞動者收入水平提高。

關鍵詞:實體經濟;虛擬經濟;以人民為中心;人的生存發展;保障改善民生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729(2018)04-0034-06

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發展與改革的重要導向和必然趨勢。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更強的社會價值、人民導向。實體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決定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抑虛向實”的必然邏輯和改革的主導方向;而社會價值創造、社會財富分配、就業推動等對實體經濟的依賴強化了實體經濟發展對于推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時代使命。因此,實體經濟發展不是單向度的經濟發展問題,它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的方向、重點,又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經濟發展服務人的發展的具體實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邏輯起點,是推進實體經濟發展、化解虛擬經濟過度發展風險的理論導向和改進理路。

一、人生存發展保障的重要力量來源于

實體經濟發展及其所創造的生產生活資料

(一)虛擬經濟發展無法滿足人生存發展所依賴的生產生活資料需要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兩大構成部分。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以及直接為此提供相關服務的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能源、交通運輸業、通信商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虛擬經濟是一種與實體經濟相對應、與傳統的物質生產及其有關的一切勞務活動相區別的經濟形態,是指金融證券及以資本運作為手段實現增值的經濟形態,是基于信用未來收益索取權等的符號經濟,[1](P122-123)主要包括金融、證券、保險、租賃、期貨交易和房地產交易等現代服務行業的經濟活動??梢?,實體經濟以物質資料生產為主,體現的是生產性勞動;虛擬經濟是從生產環節分離出來的為生產和生活提供服務的非生產性勞動。從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構成、發展歷史和功能來看,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是基礎性的,不可替代。因為,實體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起點,它涉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多個層面和領域,居民生活消費、社會生產和公共生活等需要的產品主要都是由實體經濟創造的。從經濟形態發展歷程來看,經濟首先主要體現在生產性的農業領域,之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方式的改進、人的需要變化,經濟形態逐步向工業、服務業等領域推進,進而催生了以銀行、證券、保險業、期貨市場、租賃、房地產等為主的虛擬經濟并獲得迅速發展。實體經濟就是國民經濟的“本原”,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出現并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才派生出來的,其目的和功能主要是為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資源配置等提供相關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正所謂實體經濟發展,則國家興盛;實體經濟衰退,則國家沒落。這從一些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歷史得以證實。英國由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到喪失霸主地位與其忽視實體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日本經濟增長的停滯和衰退,其產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房地產泡沫化等影響深遠;拉美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過度城鎮化實業衰落是不可否認的原因。[2](P68)判斷經濟發展對人生存和發展是否具有保障作用的主要標準是,其是否能夠創造滿足人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即社會價值或社會財富。勞動價值論揭示,只有生產性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對于這一點,馬克思早有論述。在馬克思看來,生產性勞動是給那些使用勞動的人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勞動的本質是通過資本的相互交換實現資本增殖的活動。[3](P426)這一點也可以從馬克思關于產業資本運動的解釋中得到證實: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通過從事生產性勞動來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而雇傭勞動者的服務性勞動,不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并不會增加社會財富,只是資本家實現價值和分割剩余價值的一種手段。換言之即是,社會財富是由產業工人所在的實體經濟部門創造的,而虛擬經濟部門不創造社會財富,只是參與價值的實現和整個社會財富的分配。[4](P107)由此判斷,虛擬經濟發展并不能直接提供人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基于這樣的事實,虛擬經濟不會也不可能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和根本力量。

(二)人生存和發展保障主要是通過實體經濟發展來實現

人要能夠維持生存和發展前提就在于要獲得足夠的能夠解決其吃穿住行等所需的物質產品,而物質產品的生產和提供主要是通過生產性勞動來實現的,馬克思所說的“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中的“勞動”就是指創造社會物質資料主要是消費資料的生產性勞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需要是動態變化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這種動態的、多元的和持續的需求滿足建立在各產業、各領域獲得不斷發展由此形成的強大的生產能力和供給能力的基礎之上。因為,人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要的滿足不是憑空產生的,也必然不能脫離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經濟發展的歷史共同證明: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人的需要滿足程度進而影響人的生存和發展狀態。盡管人的生存和發展水平與其所處的階層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有關,但由收入分配對人的需求的滿足程度是通過用實際貨幣購買消費品來發生作用的,這種作用的實現程度內在地取決于社會對消費品的生產能力和供給能力,即決定于現實的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據此可以判斷,要提高人的生存和發展水平,要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其邏輯起點和關鍵點都在于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以實體經濟為主體的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二、“脫實向虛”的經濟發展

會弱化其對人生存發展的保障功能

(一)經濟發展“脫實向虛”不利于有效產品供給,影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

衣食住行等物質產品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這些物質產品主要是由實體經濟來創造和提供的,由此決定了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和人生存發展保障中的地位與作用。虛擬經濟的發展可以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相關服務,因而可以提供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可以通過轉移社會價值或社會財富的方式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條件,問題在于這是建立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適度發展且虛擬經濟不崩盤的基礎上的,而事實上,當前虛擬經濟發展的速度已經遠遠超越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速度,而虛擬經濟又是以資金儲備充足為基礎的。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實踐和經濟發展規律可知,虛擬經濟的膨脹式發展必然會引發不斷擴大的社會生產能力和有限的社會需求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產生經濟泡沫甚至是經濟危機。換角度觀之,既然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基礎或者依托,那么兩者發展之間就必須堅持適度與平衡發展的規律。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深受經濟結構失衡的制約,大量的實體企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升級換代滯后等問題形成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在實體經濟發展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情況下過度發展虛擬經濟,社會經濟結構失衡加劇將無法避免,其必然結果是弱化了虛擬經濟發展的支撐,導致經濟泡沫的產生。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立了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那么保障人生存和發展必然要擺在中心位置,要牢牢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動權、控制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失衡,必然會把虛擬經濟推向其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這也就意味著建立在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物質生產資料要轉向國際市場來提供,這是十分危險的事情,是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背道而馳的,不可能解決好人生存發展的保障問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元的、動態的、立體的,超越了原來的物質文化層次,由原來的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拓展與演進。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語境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新的內容和新的特征,其就是要把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邏輯起點。而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又反映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產業之間以及不同行業與群體之間,要解決這個問題,僅僅依靠虛擬經濟是無法做到的,其必然要立足并聚焦于實體經濟,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進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創造和提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種產品。

(二)經濟發展“脫實向虛”會引起社會財富供需和社會收入分配失衡

如前所述,社會財富是由產業工人所在的實體經濟部門創造的,而虛擬經濟部門不創造社會財富,只是參與價值的實現和整個社會財富的分配?;谶@樣的邏輯,由于生產性勞動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層面,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根基,那么就很顯然,社會財富主要是通過發展實體經濟創造的,盡管虛擬經濟可以創造和優化實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條件,進而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但實質上以金融為主體的虛擬經濟主要是通過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而間接轉移價值(社會財富)?,F實的問題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深刻改變了經濟發展的方式和形態,使虛擬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脫實向虛”成為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問題。這可以從實體經濟占GDP比重、社會資金投資實體經濟的比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虛擬經濟占GDP的比重等方面進行研判。從實體經濟占GDP比重、社會資金投資實體經濟的比例來看,2016年,中國實體經濟占GDP的比重為64.7%,比2011年的71.5%下降約7個百分點;12016年中國實體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4個百分點[4](P107)。從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16年,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4%,居于世界主要經濟體最高排位,超過美國的7.3%、英國的7.2%。[5]從虛擬經濟占GDP的比重來看,呈現出虛擬經濟占GDP比重和對GDP貢獻率持續上升,而實體經濟持續下降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虛擬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14.5%,比2005年的8.5%增長了164.8%,而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42%降至2015年的34.3%,下降7.7個百分點,出現虛擬經濟對GDP貢獻率逐年上升,而實體經濟對GDP貢獻率逐年降低的局面。[4](P104)可以預見,“脫實向虛”的經濟發展趨勢必然會壓縮實體經濟發展的空間,弱化社會財富創造能力和減少社會物質財富,最終陷入社會財富失衡的困境。

(三)經濟發展“脫實向虛”可能會誤導人民形成不正確的勞動生產觀

現實中,實體經濟的萎縮和虛擬經濟的持續擴張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資本的驅動,即資本投資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投資回報率的比差。因為資本的目的和本質就是要實現價值增值即利潤最大化。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融資成本、稅收成本、政策成本、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資源約束以及競爭的強化等因素的影響,實體經濟企業的獲利空間十分有限,與之相反的是,虛擬經濟對于上述因素沒有構成實質性的阻滯。據測算,中國工業領域平均利潤率為6%左右,而證券、銀行業的利潤率卻在30%左右,非金融部門杠桿率也由2012年的106%上升到2015年的140%,巨大的資金投資回報率導致諸多資金脫離實體經濟領域而轉向流入虛擬經濟領域。這種形勢的影響不僅體現在企業經營者的投資選擇、投資行為上,還折射于一些普通勞動者的就業選擇和致富觀念等層面。如一些曾經靠艱苦創業、勤勞和實業致富的生產經營者“棄實從虛”,把資本從實業中抽離出來轉向投資于“周期短”“見效快”“回報高”的虛擬經濟,近年來炒房、炒股、炒基金、炒資產等現象持續不減正是虛擬經濟迅猛發展和實體經濟低迷的具體呈現。與此同時,一些原就業于實體經濟企業或部門的勞動者也不甘心于領取極為有限的勞動工資,把自己相當大部分的收入和積蓄投資于房地產、股票、基金、虛擬貨幣等,甚至不惜通過銀行借貸或信用支付的方式來籌集投資資金,勞動致富、勞動創造財富等傳統觀念在虛擬經濟發展的沖擊下逐漸淡化。

猜你喜歡
虛擬經濟以人民為中心實體經濟
中國改革的成功取決于科學的理論指導
淺析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關系
我認為中國“虛擬經濟”過火了(當事者說)
淺議在黨建中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電商發展過快的成因及對經濟的影響
虛擬資本理論發展探究
淺談我國實體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實體經濟在金融支撐下的重要意義
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張志元:房產暴漲,警惕“虛擬經濟”上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