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西風頌》經典譯本的比較看經典名著重譯的必要性

2018-09-14 10:55官小龍
北方文學 2018年18期
關鍵詞:譯本

官小龍

摘要:《西風頌》自誕生以來,一直為廣大文學名家所追捧。本文通過選取郭沫若,王佐良以及傅正明三個版本的譯文進行比較,探究經典的譯文與時代之間聯系,郭的譯文與現代人們語言的使用習慣有些不吻合,故而王與傅的譯本在前人的基礎上做了升華,文學的重譯永不過時,隨著翻譯技術和翻譯工具的普及和應用,今后經典文學作品重譯的必要性仍然存在。

關鍵詞:西風頌;譯本;重譯

一、引言

(一)《西風頌》誕生于19世紀,是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代表作之一,該詩是雪萊在遇到暴風雨時所創作。雪萊因《無神論的必然》而被牛津大學開除,一生堅持純潔博愛的觀念,不為當時英國主流社會所接受。而當時英國雖然資產階級革命方興未艾,議會改革和憲章運動等資產階級運動悄然而起,但有神論的思想卻依然根深蒂固,雪萊的無神論思想以及放蕩不羈的精神為當世所不容,也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以及雪萊自身的品格,成就了西風頌這篇千古佳作,不斷地為后人所傳頌。

(二)西風頌全詩共五節,以西風為中心加以描寫,語言優美,思想深邃,雪萊以西風為自己的武器,將舊時代冥頑不靈的勢力比作落葉,以西風掃落葉來表達自己對于舊時代的憎惡和痛恨。對西風的描寫同時也充分表現了詩人優美的想象力,通過恢宏大氣的語句,對每一位讀者都具有強烈的沖擊作用(曽屹軍,2015)。

(三)西風頌自引進到國內以來,一直為國內諸多名家所追捧。因此西風頌的譯本有很多,從最早的郭沫若版本,到后來卞之琳,王佐良,吳迪,傅正明等大家都曾經翻譯過該作,因此《西風頌》自上世紀初開始,就深深地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學界,讓許許多多文學大家為之傾倒。

二、譯文分析

盡管《西風頌》為眾多名家翻譯,但本文選取了三個版本的譯本,郭沫若,王佐良以及傅正明三個版本的譯文來進行分析,以第一段為例,來比較這三個版本的異同。

首先來看郭沫若的版本,分析譯文,必然不能脫離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郭沫若先生所處的年代正值民國時期,適逢新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陳燕,2008:138),雖然白話文運動的興起使得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成為當時寫作的主流,但是由于新型文體的出現,使得不同作家由于其文化教育背景各有差異,加上白話文時代剛剛開始,故而造成了不同的作家譯者語言風格各異,大量在今天看來奇怪的外譯詞,比如柏理璽天德(President),德謨克拉西(democracy),賽恩斯(science),加上殘留的文言文語言,因而這個譯本不僅有白話文部分,譬如“嚴烈的精靈喲,請你化成我的精靈,請你化成我——你個猛烈者喲!請你把我沉悶的思想如像敗葉一般”以及“如像從未滅的爐頭吹起熱灰火燼”這種句子,在語言的使用和修辭的方法上,與今天的行文有著不同。同時也有諸如“陽春寧尚迢遙”這種文言文式的翻譯,雖然該詩的寫作年代距今已有幾百年,但是題材仍與今日的現代詩相似。這里對于原文的處理雖然能夠看出譯者的文言文和白話文功底深厚,但是在翻譯時如果同時使用兩種語體,會讓譯文變得更加晦澀難懂。該譯本做到了對原文原本意思的表達,但是語言習慣與今日人們所使用的語言有些許不同,譬如請把我作為你的瑤琴如像樹林一般,這種比喻手段在現代文的行文中已不多見。盡管現代語文教育中仍然保留了文言文部分,但是目前中國人是以現代漢語為基礎進行交流和寫作的,故以現代人的角度來講讀起來略顯晦澀,諸如一些其他民國時期的譯本一樣,文學功底不足或者對該時期語言不甚了解的人在閱讀上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從而無法充分了解到原作者所表達的意思。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經典的譯文并不一定是適合所有人閱讀的譯文,語言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了變化,對于過去經典的譯作不可因為其出于大家之手而過度吹捧。

王佐良先生所翻譯的版本從文體上更加貼合現代抒情詩的貼點,不僅押韻得體,而且節奏感非常強,氣勢恢弘,雖然與原文在形式和詞匯上并不是字字對應,比如dead thoughts郭版譯為沉悶的思想,而王則改為腐朽的思想,有觀點認為這里根據前后文來看似乎不妥(張世紅,2010:106),而我覺得這里的選詞更多的需要考慮到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個版本完成于上世紀80年代,正式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開放的時期,社會主義新時代即將到來,而陳舊的思想漸漸被拋棄,這正與雪萊所處的環境十分類似,王佐良先生的譯本能夠以精神的力量鼓勵著先驅者們不為舊時代的思想所束縛,開拓創新,不斷進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這些與雪萊所處的資產階級大革命的背景十分相似。因此我覺得王的譯法還是可取的,而且從譯者與作者的角度來看也是十分契合的,把我的腐朽思想掃出宇宙,掃走了枯葉好把新生來激發。這里不單單是譯出了雪萊對于舊思想的摒棄,同時也襯托出了作者自己對新時代的憧憬,以及改革開放后時代變化,思想解放,積極進取之心,以枯葉比喻舊的思想,以以未來比作新生,以這首譯作作為自己喚醒這片大地的武器,展現出了時代所特有的聲音。除開形式有些變化外,按照三美即音美”,“意美”,“形美“,王的譯本我認為符合這三美的要求。譯文讀起來與郭的版本相比,少了一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元素,使得讀起來更加通俗易懂。

傅正明先生的版本從語言習慣上來講,由于完成年代較近,與前兩版相比更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貼合原文,比如上文所提的腐朽的思想更正為思想的冷灰,而且又沒有失去原文的韻律和格調。而感嘆詞的使用,哦,但愿你我同燃燒同寂滅,以及啊,西風卷,若寒冬來臨,春天豈會遙遠相比于之前的版本,能夠讓讀者更加感受到雪萊那強烈的情感,傅的版本更像是一篇現代詩,將優美的格律完全地體現了出來,可以說是將《西風頌》的“三美”進行了進一步的升華。對于今天的讀者而言,傅的譯文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

三、重譯的必要性

通過三文對比發現,翻譯的追求,尤其是文學翻譯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大家之作只能說在當時是符合時代背景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語言習慣已經發生了改變,加上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使得語言即便有大家的前作,經典文學作品仍然需要通過重譯來滿足時代需求。翻譯理論家許鈞教授指出,衡量一個復譯本的價值有三個標準:一是對原作有新的認識,新的理解;二是借鑒前譯的長處,并在譯序或譯后記中標明對前譯的借鑒和參考;三是有所創新,即闡釋有新的手段,理解有新的角度,語言有符合時代氣息的新意,風格上有更貼近原著風韻的新的體現(許鈞,1994)。由于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在詩歌翻譯中譯作不僅要準確傳達原詩的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還要做到節奏、韻律等形式美(朱小美,劉春燕:2016),所以文學的重譯永不過時,今后翻譯經典作品的必要性仍然存在。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翻譯工具和翻譯技術已經變得逐漸普及起來,而翻譯教學和研究也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使得廣大翻譯工作者能夠從中受益。記憶庫,語料庫以及在線詞典等工具已經逐漸為廣大譯者所接受,純粹考紙質詞典和紙筆的“刀耕火種”的翻譯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以科學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盡管當前計算機輔助翻譯在文學翻譯上仍然有一些障礙,然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機器翻譯的準確度逐漸提高,后期編輯等手段同樣能夠助力于文學翻譯,使新時代的譯文能夠滿足所有讀者進行閱讀。

四、總結

郭沫若,王佐良以及傅正明三位大家所譯的《西風頌》著眼于時代背景,對每個時代都有著積極的意譯,但是經典的作品并不等同于符合所有的時代,語言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了變化,對于過去經典的譯作不可因為其出于大家之手而過度吹捧。隨著互聯網以及大數據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譯員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翻譯技術和翻譯工具,翻譯效率和準確度相較于以前有了質的飛躍,所以文學作品的重譯永不過時,只有不斷地對譯文的語言就行考究磨合,才能使譯文能夠超越經典,成為真正的“時代語言”。

參考文獻:

[1]曽屹軍.詩歌《西風頌》的文學文體分析[J].語文建設,2015(4):25-26.

[2]陳燕.《西風頌》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08(3):138-140.

[3]張世紅.從《西風頌》的兩個譯本比較看經典名作復譯的必要性[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0(3):103-107.

[4]許鈞.重復超越-名著復譯現象剖析[J].中國翻譯,1994(3).

[5]朱小美,劉春燕.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詩歌翻譯質量評估—以《西風頌》為例[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84-88.

猜你喜歡
譯本
韓譯本《三寸金蓮》方言誤譯分析
德譯本《牡丹亭》赴歐演出考論——以1936年奧地利“六幕”演出為中心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的西夏譯本
暗 戀
西夏文《無邊莊嚴會·清凈陀羅尼品》初、校譯本對勘札記
《金剛經》六種譯本差比句式研究
《通玄記》的西夏譯本
張培基譯本《故都的秋》批評性分析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1949年前譯本的民族性和異質性追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