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粵西北地區中學古代詩歌教學策略探究

2018-09-17 05:42肖帥
課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4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肖帥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與“立德樹人”準則的引領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應運而生,基礎教育領域開始大力倡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所謂核心素養是使其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內化到各學科,形成了學科核心素養。在中學古代詩歌教學中,立足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于學生感受古代詩歌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引領作用,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古代詩歌教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4-0122-02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華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同時,它也是語文教學中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民族性的體現,彰顯著語文學科對于文化傳承的自覺承擔。古代詩歌的文化和思想隨著歷史長河的積淀,已經流淌在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這些詩詞是中國人心中永不倒塌的古典建筑,蘊含著濃厚的文化韻味。古代詩詞的學習與鑒賞,能讓學生真正體會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是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重要途徑。

一、中學古代詩歌教學現狀

1.重視背誦而忽視朗讀

很多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講解了詩歌的背景、具體含義、藝術手法之后,就要求學生背誦。很少有教師強調有感情的吟詠朗誦詩歌。機械的背誦忽略了詩歌之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與文化意蘊,不利于學生良好的審美體驗的形成,不利于學生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2.重視做題而忽視鑒賞

教學過程變成解題過程,鑒賞方法變成“解題思路”。題目做完了,對詩歌的“閱讀”也就結束了。這種模式下,教師手拿“應試”的利刃,慢慢地“閹割”掉了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靈性與能力。又何談文化的傳承?

3.重視標準答案而忽視多元觀點。

詩歌的學習不同于數理化的學習,詩歌的學習沒有固定公式。就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教學中,教師總是先自動放棄自己作為讀者的權利,與此同時也剝奪了學生作為讀者的權利。以大量背景資料和固定的“所謂的”標準答案,控制自由課堂的生成與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二、核心素養與語文核心素養

1.核心素養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意見》中,“核心素養”被至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包括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文化基礎三大方面??梢?,人文底蘊也是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2.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價值體系的內核,是語文學科高度凝練的集中表達。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由語言建構與運用,文化傳承與理解,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組成。這里詳細闡述一下“文化傳承與理解”,人是文化的生產者,文化又反作用于人類,對人類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促進人的發展。在這種循環中,人類決定了文化,文化又塑造著人類。語文學科的任務不僅是能夠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同時還要繼承和吸收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古典詩歌是一份寶貴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那些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以形象的語言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以及古代人民的睿智。直至今天,我們讀來依然可以感受到蓬勃的激情與不朽的魅力。通過古詩詞的學習,我們更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引導學生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認同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

三、體會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

1.古詩詞教學對于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盵1]古代文人騷客的希望和情懷,志向與操守,人格與品質通過詩歌表達出來。這些詩詞經過歲月的洗禮與沉淀,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逐漸融入到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引導好學生閱讀鑒賞古典詩歌,領悟古典詩歌的所蘊藏的文化內涵,有助于學生在詩歌的滋養之中體會民族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2.粵西北地區中學古代詩歌教學策略探究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熱愛詩歌

粵西北地區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鄉鎮學生,從小對古典詩歌的儲備少,缺乏學習古典詩歌學習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的激發力量?!墩撜Z》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盵2]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比如:采用“以趣激趣”,每篇詩歌背后都有特定的背景,當老師將它們變成小故事講給學生聽時,學生的興趣便被調動起來。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介紹蘇軾,不得不提“烏臺詩案”,蘇軾因被人誣告而入御史臺,這個地方呢,又種有很多柏樹。這是學生已經能大概猜到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故稱烏臺。這一過程雖然簡單,但是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參與到了課堂活動中,同時積累了古代的文化常識。再講到蘇軾后來被貶到黃州,學生自然有意識的去想要知道他當時的心境如何,當“要我讀”變成“我要讀”時,詩歌教學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采用“以情激趣”,將學生帶入情景之中。還是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課前可以先與學生互動,“大家平時出門旅游最愛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呀?”“拍照留念嘞?!薄叭缓竽??”“當然是發朋友圈啦”“恩,其實無論我們出門旅游開心時還是觸景生情感傷時,我們都會選擇記錄自己的心情,古人也不例外,他們怎么記錄心情???”“沒有朋友圈發,只能寫詩了”。其實簡單總結就是:景色太好,設備太少,表達不了,偶爾心情還不好。這樣學生覺得有趣,自然會有一個主動鑒賞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拋去題目,改變老師“一言堂”的狀態,去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

(2)鼓勵學生有感情的誦讀,吟詠詩歌

緣聲求義,以聲感人,誦讀,吟詠詩歌有助于感受詩歌的思想內容和內在韻味。已經有很多經典詩詞被譜成歌曲,廣泛流傳,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這些也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學唱,在多樣的課堂活動中“陶冶性情,涵養心靈,感受形象,品味語言?!盵3]加強誦讀,能夠使學生正真的進入角色,與詩中物,詩中景,詩中人進行靈魂的碰撞,思想的對接?;蚩犊ぐ?,或含蓄委婉,讀出語言的表現力,讀出語言的感染力,自然就能感受到詩歌之中所蘊含的味道,使學生在其頭腦中建構思想。以李白的《將進酒》為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惫旁娫~里多用抑揚頓挫來表情達意,所以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可體會到“天上來”所描繪的黃河氣魄之大,“不復回”則體現了作者感嘆光陰易逝,容顏易老之情等等。好的誦讀是學生在老師的督導下,以情感為依托,通過想象,在對詩詞的反復誦讀中,一步步的向詩歌的內涵和神韻推進。

(3)生成多元自由課堂,思考詩歌

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正如前面所說,古代詩歌教學過程中總是有“唯權威”“唯高考”的錯誤傾向,不斷的放棄自我,修正出整齊劃一的“應試能力”。我們應將課堂真正還于學生,提倡多元且自由的課堂氛圍,多元觀點,自由組織。學生能夠自己查閱資料,教師適當引導。還可以以游戲形式來讓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比如“飛花令”。永遠不能剝奪自己作為讀者的權利,而且要有點“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氣魄。

中國古典詩歌經過千百年的積淀,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中國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它更是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所選擇的生存方式和表達形式,沉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體系,文化結構,思維模式和終極價值。當歷史的足跡發展到高速信息化的今朝,那份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表現在語文教學上時,責任又顯得那么重大,這也適應了當下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相信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定會繼續不斷努力探索,引領學生走向詩歌的藝術殿堂。

參考文獻:

[1]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孔子.論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4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8頁.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設計類大學生思政工作的路徑研究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多維思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實踐探索
開展以“商文化”為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西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