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現狀與拓展路徑

2018-10-23 06:03朱清河
新聞與傳播評論 2018年5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特色理論

朱清河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裹挾下,中國特色新聞思想(新聞理論、新聞學)的建構之路就相伴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的步伐一路前行,至今已歷經百年。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或曰中國特色新聞學等也一直是在與西方資本主義新聞思想、新聞學不斷碰撞、交互與資鑒中,得以揚長避短,逐漸成長、成形,日漸走向成功的;也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之路,源遠流長,連綿不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不僅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更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新聞實踐指南。但由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個全新概念剛被提出來,因此系統研究這一思想的專著或論文還較少見,更遑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研究方面的鴻篇巨制了。故而,若欲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研究覓得可以依賴的文獻檢索與依賴路徑,同時為今后此領域研究開掘出廣闊的治學領域與可拓展空間,第一步務必要做到的是對既往相關與相近研究成果與文獻進行一番察微知著、擘肌分理、去蕪存菁式的研究,然后再據此推繹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的可研習空間與可拓新視景。這當為新聞學者從事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構建的必然要務與必經之路。

一、前期相關研究文獻的現狀與承繼

由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傳承與發展,并且兩者都是一脈相承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產物。故此,對其前期研究文獻的“知識考古”只能采取“由遠及近”的方法,先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現狀,最后收縮到近年來的漸趨走熱的習近平新聞論述研究上來。

(一)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2007年10月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來的,新聞與傳播學領域也拉開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序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包含著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前幾任黨的領導集體的智慧結晶,也包含著新時期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歷經艱苦卓絕的奮斗,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斷摸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形成和發展于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新聞理論創新成果的總體概述,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目前,新聞傳播學領域關于“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研究只有30來篇,研究的重點大多集中于考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學)的歷史緣起、理論范疇與主要內容和創新成果等方面。研究者主要以鄭保衛、尹韻公、童兵、丁柏銓、劉建明、林楓、柳斌杰等學者為主。

首先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起源的研究。一般學者都將其歸結為馬克思恩格斯報刊思想、列寧無產階級黨報思想與毛澤東新聞思想。譬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來源和主要內容》一文就明晰地勾勒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來源,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秉承了馬列主義新聞思想和毛澤東新聞思想的精髓,是馬列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最新創新成果。再譬如,林楓在《繼承發展毛澤東新聞思想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學》中就指出毛澤東新聞思想、鄧小平新聞思想的一脈相通性,并強調新的時期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向導,發展中國的新聞事業。從現有的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著作和文章來看,大多數學者認為其緣起都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思想先導、生長根蒂和靈魂所在,可以說是其最初源頭;但他們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忽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的復雜性、曲折性與漸進性。

其次是有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思想、理論)的研究。追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話語緣起,最早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但真正將其作為一個概念廣泛使用是20世紀90年代。從一般術語層面最早出現在大眾媒體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詞匯源自1992年1月王福如發表的《再學習與再深入》一文。此后,隨著2001年中國記者協會倡導新聞戰線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活動,尤其是2003年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等五部門聯合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三項學習教育”活動以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越來越多地開始進入新聞學者的研究視野。近十年來,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以著作和書籍為多,研究者大多集中于新聞界的名人大家。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陳力丹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詞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程》和李彬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五講》以及鄭保衛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研究》等。其中,《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詞典》相當完整地展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框架結構和主要內容,以詞條的形式講述了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領袖、實踐者的新聞宣傳活動歷史、共產主義運動時期的新聞事件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關于新聞、宣傳的理論觀點;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五講》則不同于其他的一般新聞學讀物,其匯聚了我國新聞學界十五位專家學者的學術心得和經驗,觀點新穎獨到,具有前瞻性。

再次是有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軌跡、基本內涵與方法論的研究。這方面成果多散見于鄭保衛、童兵、陳力丹等知名學者的相關論著中,但涉及專論并不多見。程道才的《試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內涵》,該篇文章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概念、現實意義及指導性,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基本內涵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劉衛東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建設的方法論問題》提出了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三種視角,主要側重于研究基礎水平的馬克思主義觀的很“民間”的基本價值觀和方法論。

最后是關于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媒體環境中發展的研究。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運用于新媒體時代的研究議題這兩年逐漸成為一個熱點,研究結論一般為: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但不是沒有用武之地,而且其新聞實踐指導作用更加突出。譬如,錢明芳的《新媒體環境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現實意義》,黃元杰的《淺析新媒體時代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預防道德失范》,曹金名、徐文杰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當代新媒體的融合運用》等文章都表達了此類相近的觀點。

(二)有關習近平新聞工作、宣傳與輿論等論述的研究

在第一屆任期內,習近平以治國理政為工作抓手,先后召開了眾多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全國宣傳工作會議(2013年8月)、文藝工作座談會(2014年10月)、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2016年2月)、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2016年4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2016年5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2016年12月)。這些會議和2015年12月視察解放軍報社、2016年11月接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代表時的講話集中展示、體現與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基本輪廓與價值訴求,不僅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發展有里程碑意義,而且在新聞傳播領域也是劃時代的標志。多數研究習近平新聞工作論述的學者認為習近平是一位政治新聞思想家,在他的新聞工作論述中,充滿了對意識形態的強調,將新聞傳播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宣傳的工具和載體。所以,學者們研究習近平新聞論述也主要圍繞以上幾次重要講話而進行。

首先是對習近平“8·19”與“2·19”講話的研究。尹韻公認為“8·19”講話標志著“習近平新聞傳播思想已然形成和成熟,而解讀和掌握習近平新聞傳播思想的精義要道,現今已成為新聞傳媒從業者的迫切需要”;陳力丹則把“8·19”講話精神理解為對“重提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原則”,并斷言,此講話為我國新聞傳播業提出了長遠的發展目標,即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傳播體系”。童兵認為,“2·19”講話既“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又倡導新聞報道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鄭保衛把“8·19”講話概括為“四個創新”:強調意識形態和新聞輿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對全國宣傳思想和新聞輿論工作的全面布局與宏觀思考;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事業發展的新認識、新要求;豐富和創新“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理論。

其次是關于習近平新聞宣傳論述的研究。此范疇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習近平新聞宣傳的特色與核心精神的分析與剖玄上,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習近平新聞宣傳方面的論述除了具有對馬克思主義新聞宣傳的基本特質的繼承外,還“具備著強烈的時代氣息”,并且特別強調“遵循新聞的傳播規律”與“新的文風”,闡述了新聞宣傳工作的性質、地位、作用、任務;闡釋了新聞宣傳工作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與治黨治國的關系,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創新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一系列理論??傊?有人著重研究習近平新聞論述的理論,有人側重于習近平新聞論述的特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習近平針對新聞宣傳的論述還在不斷深化,對其理論內容的歸納和整理也應該隨之補充和加深。

其三是關于習近平新聞宣傳論述創新性的研究。此方面研究集中了新聞傳播學領域一些知名學者的參與和熱議。研究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打造主流媒體,構建現代傳播體制”“把尊重新聞真實性與堅持職業道德相統一”成為習近平新聞宣傳的創新性所在。唐緒軍則認為,習近平新聞思想最主要的創新是把“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置換成“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由“宣傳”到“輿論”,體現出習近平對新聞宣傳工作的創新性思考,表現出黨對時代變化的準確把握,新聞工作必須適應新形勢;黨對現實挑戰有著清醒的判斷;對輿論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同時也給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好的要求。

其四是關于習近平新聞工作論述與意識形態工作一致性的研究。以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為重點研究的學者們多數認為,習近平的新聞工作論述特別突出意識形態的重要性,是其把這兩種工作辯證統一起來的結果。譬如,嚴書翰認為,習近平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的重點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宣傳為手段、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地位為終極目的。易文認為,“走基層,改文風,轉文風”和“時,度,效”原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在本質上是辯證統一的,具有內在的同一性。田心銘認為習近平將意識形態工作的地位提升到與經濟建設工作一樣的高度上,這不僅是習近平新聞工作思想的成熟,也是黨執政能力上的成熟。不過這些學者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他們大多注重研究“習近平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的結論,卻并未論及如何達到意識形態工作與經濟建設工作的融合統一發展。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理論研究的拓展空間

若拋開研究數量與規模的角度,僅從研究成果的質量來考量現有的涉及習近平新聞論述的科研成果的不足,可以整體上概括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良莠不齊,傾向明顯。據此,筆者認為,有關此方面研究主要應該致力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充實、優化與補充。

(一)急需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提高成果產出數量,提升研究成果質量

首先,從國內專著看,自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上任后至今,出版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習近平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專題摘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等眾多有關習近平治國理政方針、思想及其學習心得體會的著作,唯獨鮮見新聞傳播思想類的專論出版。盡管2017年12月新華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與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的《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可暫時彌補此方面研究弱勢,但美中不足的是,兩本書大多屬于對習近平新聞觀的注解與擴容,學理性不強,很難被理解為學術研究專著。

其次,從中國期刊網研究論文看,至今直接探討習近平思想的論文最近7年已達5000余篇(去除期刊網上的一些會議簡訊性質的文章),碩博論文合計約400篇。這些論文選題駁雜寬泛,“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習近平改革思想”“習近平綠色發展思想”“習近平網絡安全思想”“習近平依法治國思想”“習近平干部隊伍建設思想”“習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習近平扶貧開發思想”“習近平人才戰略思想”“習近平合作共贏思想”“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習近平黨建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廉政思想”“習近平海洋思想”“習近平建軍思想”“習近平三農思想”等等相關議題研究可謂此起彼伏,佳績迭至。

最能生動、具象與真實反映有關習近平思想研究基本趨勢與議題張弛變換的莫過于以中國知網所有期刊、碩博、國內國際會議等論文為“樣本”與考察對象所做的相關統計結果與分析研判。據不完全統計,至2018年7月末,公開發表的研究習近平各種思想的論文有6000余篇,其中期刊論文就有5000余篇(見圖1),內容涉及其精準扶貧思想、從嚴治黨、反腐廉政、文化自信、黨建思想、生態文明與“中國夢”等方面,幾乎無所不包,且呈現井噴態勢。以下是引用頻次最高的前10篇期刊論文,從論文題目就可窺一斑而知全豹:①《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闡釋》(唐任伍,《人民論壇》,2015年10月);②《“六個精準”是精準扶貧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精準扶貧系列論述探析》(汪三貴,劉未,《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年1月);③《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周生賢,《求是》,2013年9月);④《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顧海良,張豈之,靳諾等,《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年7月);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研究》(蒯正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4月);⑥《習近平民族復興大戰略——學習習近平系列講話的體會》(劉明福,王忠遠,《決策與信息》,2014年8月);⑦《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若干思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鄭永廷,《思想理論教育》,2017年1月);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理論成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王偉光,《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10月);⑨《習近平論扶貧工作——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摘編》(《黨建》,2015年12月);⑩《習近平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論析》(許耀桐,《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7月)。此類研究都為系統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簡介參考資料與學理支持。但另一方面,關于習近平新聞論述研究的專著罕覓其蹤,研究論文質量良莠不齊。排名最前的研討習近平新聞論述研究的文章是《宣傳工作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讀習近平總書記8·19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陳力丹,《編輯之友》,2013年10月)和《習近平新聞傳播思想精義要道》(尹韻公,《新聞與寫作》,2014年11月)。目前關于習近平新聞論述的研究論文不足40篇,且迄今沒有一篇博士論文是專題研究習近平新聞(輿論)論述的文章。僅從數量上講,在習近平所有思想研究公開出版的論著中,有關習近平新聞論述研究所占比例只是徘徊在百分之一上下。

圖1 2012年1月—2018年7月習近平思想研究期刊論文統計圖

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2016年5月編輯、學習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總書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輔助材料》只有區區88頁,內容簡單。人民日報評論部編輯、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更像一個學習手冊,全書26頁,內容由《從全局出發把握新聞輿論工作——一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擺在首位——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等幾篇報刊評論組成。2016年3月,任仲文的《擔負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一書,匯集了人民日報刊發的有關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論述的重要報道、評論文章、理論文章等,全書147頁,是具有一定研究水準的文章匯編。

“自然科學不具有意識形態屬性,但社會科學各學科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識形態性質,新聞學尤其明顯?!毙侣剬W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其獨有的意識形態意蘊,某些時候超越幾乎所有哲學、政治思想、宗教、道德、藝術等其他哲學人文科學。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首的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一再強調:新聞“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并把新聞思想在意識形態中的宣傳與形塑功能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把新聞學放在同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學科同等重要的地位,且提出了要把以上學科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學科體系?!斑@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新聞學科的重視和期待,同時也反映出我們新聞學科得到了黨和國家的認可與肯定?!?/p>

可現實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現狀與黨、政府與人民對其期待、需求與渴望之間存在巨大落差。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相比,該方面的研究,無論從數量、質量與社會需求與愿景來看,均處于角色不匹配、地位不相稱、產出不足量的處境。此等現狀急切需要全社會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尤其是需要新聞傳播界今后拿出更多時間、精力與理論智慧,加以認真對待,也是今后學術研究服務社會、急新聞實踐之所急的責任擔當,更是本研究選題致力于此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亟待深入持續地拓展研究的廣度與深度,視角與視野

近些年來,因為沒有習近平新聞論述的研究專著可以覓見,我們只能就現有的學術論文進行分析評價??傮w上看,盡管習近平新聞論述研究論文每年以數百篇的速度呈現,但達到一定學術水準的論著不多,尤其是對牽一發而動全局性的習近平新聞價值觀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1989年第7期《中國記者》上刊登了一篇題為《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談新聞工作》的文章,該文是福建資深記者許一鳴撰寫的。此文堪稱目前最早介紹習近平新聞論述的“著述”,但通觀區區4000多字的全文,沒有體現出太多研究的成分與味道,只是對1989年5月中旬時任福建省寧德地區地委書記習近平就“當前新聞工作如何把握好基點等問題談了許多看法”的“整理”。許一鳴在該文中把習近平就如何把握新聞工作的基點問題,歸結為三點:一冷靜分析思考,認清當前形勢;二搞好輿論引導,弘揚社會正氣;三加強新聞隊伍建設。該文最難能可貴的是為我們研究早期的習近平新聞論述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近300篇研究習近平新聞論述的期刊文章中,真正稱得上具有學術研究論文水準的大概不過數十篇(按照一般學術論著應該具有原創性、思辨性、規范性、系統性等特點,據作者粗略統計這300來篇文章除去會議介紹性的、口號倡導性的、事件描述性的與讀書心得隨想性的外,所剩不到三分之一為真正科研層面的理論文章)。主要以《習近平的宣傳觀和新聞觀》《習近平新聞宣傳輿論觀的形成背景及理論創新》《習近平的新聞輿論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從范疇認知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對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網絡傳播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講話提出的十對范疇的思考》《習近平新聞傳播思想的精義要道》《為人民講話讓人民講話講人民的話——習近平新聞思想的人民觀》為代表。其余絕大多數都是諸如《踐行“四向四做” 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學習習近平總書記“11·7”重要講話體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用創新發展推動新聞輿論工作更好履行職責使命》《不忘初心擔當使命——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講話專題座談會在京舉行》等會議報道與評述,或學習心得體會之類的小品文。

從這些相比較來說研究水平較高的論文看,其研究取向與視角也僅限于對習近平有關新聞、宣傳、輿論等講話的梳理與歸納,易于落入“就事論事”的“研究范式”,真正像《習近平新聞傳播思想的精義要道》《習近平新聞宣傳輿論觀的形成背景及理論創新》《習近平的宣傳觀和新聞觀》等論文那樣試圖多樣化、寬領域、深層次探討與深究習近平新聞論述的論文仍屬少之又少。

甚至至今沒有見到一篇直接涉及習近平新聞價值觀研究方面的學術成果,只有區區不到幾篇少量涉及這一話題的文章,如陳力丹的《宣傳工作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讀習近平總書記8·19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丁柏銓的《審時度勢,與時俱進——論習近平新聞宣傳觀的發展》、劉建明的《提升黨媒理論的中國特色與新聞學原理的國際影響力——兼論習近平哲學社會科學思想的精辟論斷》。

綜上所述,習近平新聞思想,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選題研究亟待廣大新聞傳播學理論工作者投入熱情與精力,去不斷突破既往研究視野,挖掘新史料,拓展新領域。

(三)不斷開掘新的研究方法與理論資源,深化研究主題。

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寫入黨章之后,有關“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方面有深度的研究成果顯得薄弱。從所發表的論文來看,大部分都停留在對相關講話、報告的平面性的政策解讀水平(這方面例證,已經在前文既往文獻述評中有過較多介紹與分析,此處不再贅述),鮮有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實踐歷程,從理念預設、文化背景、制度實踐、價值反思等全方位、多維度對習近平新聞論述進行深度研究。這樣做的結果,顯然無法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所蘊藉的更為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做出富有時代高度的詮釋和呈現。

譬如,在習近平新聞宣傳論述影響的研究方面,大量研究者只把重點投放到了習近平如何利用外交場合、講好中國故事上,如何利用“習式風格”語言傳遞中國聲音、宣傳中國方案上,研究結論不外乎一些似曾相識的斷言。習近平獨特的話語風格,主要是吸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汲取外國的思想精華,他的語言中蘊含了高超的傳播技巧,為我們做好政治傳播工作,提供了創新性的方法和思路;習近平關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論述,不僅能夠結束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外交困境,而且能夠幫助我國以和平的心態展現出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的良好形象,同時也能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但對習近平新聞宣傳論述中的“政治家辦報理念”“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性思想”“正面宣傳為主思想”的歷史緣起、理論邏輯與價值理性的追思與叩問卻鮮有觸及或淺嘗輒止。

廣西師范學院的謝霄男在2012年第4期《唐山財經學院學報》上發表4800字的《習近平“人民外交”的和諧哲學思想》一文,成為該年度唯一一篇具有一定說理意味的梳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論文,從此拉開了有關習近平思想研究的序幕。迄今為止,對習近平新聞論述方面的研究,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量到質的重大轉變。習近平新聞論述方面主要體現在其一系列有關治國理政的態度、想法、觀點、建議及其社會實踐,尤其是表征在他的“8·19”與“2·19”的兩次講話中,是對新聞傳播事業發展問題的科學總結和宏觀闡釋,其內涵悠長豐厚,外延多彩紛呈,涵蓋新聞傳媒,尤其是網絡媒體發展的各個領域,需要從寬領域、全維度、多視角進行研究和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傳播學術界將目光聚焦到習近平新聞論述的研究上,但相比于毛澤東新聞思想、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成果而言,尚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譬如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時代特征、價值本質、理論體系、實踐理性與履踐途徑的研究依然寥寥可數,不可多得;對“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字所飽含的習近平新聞論述的精義要道與精神本體尚有加大研究開拓的空間。

在方法論上,尤其缺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價值哲學的研究視野關切。對大量蘊含在其“治國理政思想”中的新聞思想,只有學會立足中國當代社會的“媒介生態”,從對科學發展觀、發展模式之合理性根基的實踐與價值哲學的考察與辨析著眼,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價值訴求(生態文明的構建、傳統文化的賡續與創新、“中國夢”與“美好生活”的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筑等)實踐與國家的治理之美、社會的和諧之美與個人的發展之美有機聯系起來,并對之做出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實踐與理論相統一,民族性與科學性相統一,傳承性與開拓性相統一的系統考察和審視,才能析毫剖芒與爬梳剔抉出習近平新聞思想的價值邏輯與倫理道義,而此方面的學術研究幾近空白,急需學術大家互勉共進,攻克難關,使其發揮出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科學實踐與健康發展的定盤星作用。

社會與經濟發展中存在著與發展的預期目的正好相反的一種發展結果或趨勢。在20世紀中后期,社會現實中上演了這種發展悖論,讓人們對這種現象有了更深刻而現實的理解?,F代社會發展形式往往將“工具主義自然觀”看作是一種天然根據,把“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看作是一種公理預設,以“物質主義價值觀”為終極目標,把人類的物欲推到了不受任何邊界制約的極限水平。人類文明的存在和延續出現了很多嚴重的問題,如發展不平衡、貧富差異、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新聞功能觀與價值觀,從20世紀后深受作為啟蒙精神之實質極其深刻體現的理性主義和實證主義研究的影響。這些研究把新聞功能與作用淹沒在各種經濟、生物和文化事實之中,貶低自身的多元價值,消解關于新聞媒體存在的深層意義規約并導致了嚴重的“唯經濟效用至上”的實踐后果。有鑒于此,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理論的探索,其最大正義與合法性在于:闡述和澄明新聞實踐回歸到“人類美好生活”塑造者的價值邏輯,并為其提供科學理論支持與實踐理性導引。同時,這也正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理論研究需不斷拓展與深化的主要方向。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思想研究要秉持開放、包容、創新等原則

基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深入研習、探索與研究,不但具有顯在的新聞業傳播實踐現實指導意義,還具有增強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化與充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的歷史擔當襟懷與責任意識的作用,更具有深遠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理論再創新意義。但從既往研究實景看,今后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研究工作盡管可以循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或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研究路徑回溯既往、擘畫未來,但完全“依葫蘆畫瓢”,可能存在新聞學學術研究的內卷化傾向,容易陷入“就新聞談新聞”“就新聞學論新聞學”“就新聞研究議論新聞研究”的怪圈。因為通過上文對既往相關研究成果與文獻的良莠臧否我們可以看出,僅僅依靠現有的文獻依賴路徑與學術致思套路,很難擺脫這個怪圈,更遑論在今后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研究在視野上有新境界,在方法上有大突破,在領域上有拓展。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應該至少謹遵以下三原則:

(一)開放原則

所謂開放原則,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不能只在“新聞(傳播)學內部打轉轉”,要立足本學科,放眼“政經哲”,大膽吸收與借鑒政治、經濟、哲學等各類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經驗與成果,為我所用。譬如,中國特色新聞思想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動的歷次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的一個有機構件與副產品。如果在進行該課題研究時,不抱著開放的心態,把近百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哲學話語體系、政治話語體系、經濟話語體系、文化話語體系等的形成與變遷條分縷析弄明白,把它們與中國特色新聞思想的互動關系事無巨細搞清楚,就容易陷入當前此類研究所呈現的“選題重復,內容反復”的問題,很難在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研究方面有大的資料突破、視野拓展與理論創新。

(二)包容原則

在人類文明史上,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保持超越歷史時空的生命力,其包容性特征是關鍵因素之一?!昂D税俅?有容乃大?!毙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伴隨著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逐漸形成而初見端倪的。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既是在新時代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傳承與開拓,又是他們對一切外來治國理政經驗與政治文化取精去粕、勤于思考、使之不斷中國化的思想結晶。所以在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念、思想與理論進行研究拓展之時,要抱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包容心態,把西方學者對“北京共識”、中國道路、中國文化、中國社會與中國問題,尤其是對習近平執政理念與實踐等所有或臧或否的一切富于真知灼見的觀點、論述與著作盡收心底,了然于胸,方能心有“大格局”,下筆“字珠璣”,胸中“百萬兵”,行事“雷風行”。

當前,有很多有關外籍學者從跨文化視野闡釋與解讀中國特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論述,比如,日本剛部達味和毛里和子的《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宇野重昭、小林弘二的《當代中國的歷(1949—1985)》,清水德茍成的《鄧小平式社會主義之方法》、高橋滿的《中國的經濟改革及其理論探索》,渡邊立夫、小島朋之等合編的《毛澤東、鄧小平與江澤民》等,美國摩爾·戈德曼、馬若德的《后毛澤東時代改革中的矛盾》,哈里·沃特的《中國走向21世紀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奧斯曼·蘇里曼的《中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等,俄羅斯阿斯拉諾夫的《中國的社會主義三種模式及其未來》、斯米爾諾夫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國家意識形態演進的新階段》等,都是中國新聞傳播學者在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時,可以依借的“他山之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外學者越來越多地把他們求學致思的目光聚精于習近平獨特成長經歷與治國理政思想上來,如東亞所所長鄭永年在聯合早報網開辟的專欄里,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予以高度關注,發表諸如《中國反腐敗運動揭示什么?》《反腐敗與中國第二次政治革命》《中國反腐敗運動如何深化》等數十篇相關評論及研究文章,關注國內反腐敗斗爭,從宏觀上對十八大以來中共治國理政實踐進行了反思和評價。這些國外研究結論、文獻與成果當為今后國內學者在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時,可以采用的“洋為中用”“另一只眼看中國”的寶貴文獻。

(三)創新原則

創新是研究之源,研究之母,研究之鵠的。從某種意義上,研究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尤其是直接涉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目前仍處于“前無來者,后有追兵”的尷尬境地,其拓荒意義與創新訴求更具現實意義與歷史急迫性。新時代“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國家面向新世紀的戰略選擇,是關系到國家興亡、民族興衰的大事”,而支撐這一道路的根本動力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的不斷改革創新。從有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現有研究狀況看,其創新必要性尤顯迫切與必要。

學術研究與現實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國近現代學科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近百年有一半時間中國都處在“民族解放”階級斗爭的革命歲月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是從政治話語中國化開始的,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既往中國特色新聞學構建與研究都以政治敘事為話語特色。但當今的中國在全球所處的位置與處境已與以前具有天冠地屨的區別。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需要積極面對新情況,大膽直面新問題,果斷抓住新矛盾,科學解決新疑惑,尤其是應該學會從文化創新的角度闡釋與解疑一些重大新聞實踐與理論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界的研究視角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階級分析視角,即以階級分析法為主導的致思路徑,強調報刊的階級范疇;二是本體研究視角,即以新聞傳播的相關分支為研究本體,以尋求新聞自身的發展規律;三是現代化視角,即以大眾傳播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功能為主脈,分析其現代化本質。在此學術背景下,又有學者提出政治文化視角??梢哉f,它一方面調動了傳受之間的互動機制;另一方面深入新聞事件背后“人”的內心世界,包括政治理想、意識形態和文化心理,進一步挖掘人和事件背后的客觀規律。以上四種視角各顯特色,但有一個共同缺點,即對社會文化在新聞業發展中所扮演角色與作用關注不夠。

囿于時代原因,我國的新聞史論研究長期以來都停留在平面描述的層面上,缺乏對歷史現實、社會機制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構型,這就決定了立體而多維的中國特色新聞史論的研究迫在眉睫,而社會文化史的研究基本上能夠很好彌補此前這方面研究的不足與缺失。社會文化史,是介于社會史和文化史之間的新興交叉學科。作為一種新的史學研究視角,于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被學界提出并逐漸使用的。1989年,美國歷史學家林·亨特主編《新文化史》一書,第一次明確地舉起了“新文化史”(New Cultural History)的旗號。具體而言,在新聞傳播史論的研究中,社會文化史角度內涵可有四個方面的體現: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生活、社會文化心態、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社會文化環境是各種社會文化樣式滋生、發展的背景,是社會文化各要素相互影響的生存狀態;社會文化生活是指大眾文化的生活方式,包括社會的制度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傳播形式、娛樂消閑方式等;社會文化心態是指社會傾向性強烈且具有公眾特征的屆時文化行為意向及社會心理動態形式,主要是在群眾中自發產生、普遍流行的經驗文化意識;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是指歷史形成的民族情感、意志、風俗習慣、道德風尚、審美情趣等所規范的某種意向、時尚和趣味。

社會文化史視角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研究提供以下幾方面的具有創新意味的途徑:首先,有助于解讀這一思想所產生的社會生活的原生態,從更廣闊的文化視野,更翔實地解釋新聞與社會文化環境的共處,將社會文化心態、價值觀念、社會文化風尚與大眾媒體的言論、圖片、漫畫和照片等新聞文體結合起來考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原發研究提供新的解釋框架;其次,關注科學技術與媒體樣態對新聞與傳播理論發展的影響;再次,突出了社會文化心態、價值觀念在媒介和社會互動機制中的橋梁作用,既重視新聞傳播內容對人們的文化心態、價值觀念的具體記錄,也關注它們對文化邊緣人群體的集中反射,這種研究視角能深入傳者和受者、文化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精神領域,并對之加以社會文化史的意義分析,是深刻闡釋新聞現象、新聞思想與各種文化現象之間關系的有效途徑;最后,社會文化視角是社會史和文化史的有機結合,既有對社會結構及其運動變化客觀面貌的描繪,又有對人們社會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之間文化聯系的分析,因此,它既能剖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當下與未來社會環境中的整體演變規律,又能抓住新聞現象轉折的細節原因,增強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的動態感和真實性。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特色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特色種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完美的特色黨建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