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七子與時代的關系雛論

2018-10-29 01:49劉傲凡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8年7期
關鍵詞:社會歷史

劉傲凡

摘 要:東漢是一個亂世,人們常說亂世出英雄,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政治上門閥世家在抑制了民間庶族讀書人的入仕之路;文化上民間私學一度中止,受教育則成了一種奢侈想法。階級固化,文人志士無意改革,個人的力量在時代的浪潮下顯得是異常無力。通過分析建安七子(東漢時期的七位具有代表文學家)多舛的命運,我們可以理清東漢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命運的局促與被動。并通過這一獨特的視角以小見大的來了解東漢時期的時代特點。

關鍵詞:東漢時代 建安七子 社會 歷史 社會特點

一、引言

《三國演義》有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誠哉斯言。漢昭烈帝、魏武帝、吳太祖三人爭霸造成的局面正應驗了這句話,這一時期的動蕩堪稱為古今之最。這一時期,王事靡盬,貴族政權更迭始終頻繁。在魏國,自曹丕以后,魏國政治越來越壞。明帝時,后宮多至難以想象,后宮資費泛濫,幾與軍費相等。此外,魏明帝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在滎陽附近設方圓千里的大獵場,弊政不斷,百姓民不聊生。而在這個時期,適逢出現了一批文人雅士,在這個非常特殊的時代,這里既有建安七子,以及《世說》中其他的種種奇人異士,他們狂狷恣肆,自有一派風骨,令無數人心馳神往。雖然他們的言行舉止可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可他們的本質卻并非如此,他們的詩歌“古意悲涼,遺世棄世”的特點體現的他們感慨時機不遇,生不逢時,例如:

七哀詩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①

這首詩刻畫初離長安在郊外所見難民棄子的慘狀,感嘆于盛世的難得,體現了詩人對現實的抨擊,對權貴、奸臣的鞭撻,發自內心的反映了漢末動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強烈傾訴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悲慟。

建安七子的個人性格特點固然與個人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深層次上,體現了大時代的背景格局,忽略東漢末年時代變遷之際的現實因素的有影響而單從儒、道交融的因果序列中探尋建安七子的思想,幾乎難以實現。因此,我們需結合歷史變遷的因素影響,東漢末年政權的多端變化,腐化的曹魏集團來看待建安七子及其個人命運。

二、建安時期、建安七子背景介紹

(一)建安歷史背景概述

“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從公元196—220年。需要注意是,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政權的更迭明確著各方勢力的對抗、動蕩。這既有魏武帝東征西討導致的內部國家不穩,也有曹丕,曹植等兄弟幾人奪嫡的政治風云帶來的緣故。

要了解公元196到220年的歷史,我們還需要知道公元189年發生了什么作為鋪墊,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漢靈帝崩,諸侯之一的董卓率兵入洛陽,廢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年號立為初平。董卓自掌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后又挾持獻帝至長安。

從196年開始,建安時代正式開啟,此時北方面對著來自五胡十六國(指的是交替更迭的幾個王朝,統稱五胡十六國)的威脅。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巨大的變化也隨之發生在文化的多樣性的身上,文學與思想不再分離,琴棋書畫四藝交融,影響深遠,誕生了影響后世的大家。對人物的評價不再局限于道德風范,人們的主觀注重點轉而走向人物外貌乃至更為深遠的精神層面。

本文在這里就掛一漏萬的列舉幾個建安時期的戰爭:

建安三年,下邳之戰,呂布為曹操所滅,曹操取得徐州。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孫權及劉備聯軍擊敗南征荊州的曹操,奠定三國的局面。

建安十六年,潼關之戰,曹操進軍關中平定叛變的馬超與韓遂勢力。

建安十九年,益州之戰結束,劉備擊敗益州牧劉璋,奪得益州。

建安二十年,逍遙津之戰,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主動沖擊吳軍,大挫吳軍士氣,孫權終無功而返。

建安二十三年,漢中之戰,劉備攻取曹操占領的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樊城之戰,劉備將領關羽自荊州率軍圍困曹操占領的樊城,孫權將領呂蒙率部乘機襲取荊州,關羽被逼撤圍南歸。

此外,歷史上講東漢的政治、經濟時,只講到公元189年。190年以后的歷史習慣上歸為三國時期。因此“建安”雖是東漢的年號,但在歷史研究上,“建安時期”是歸為三國史來講的。

三、淺析東漢末年時代與建安七子個人命運的關系

(一)建安士族、門閥政治對庶民的影響

勃興的門閥士族帶來了知識的壟斷。待到曹魏,九品中正制日趨發展成熟,逐漸使“品”與“家世”緊密相連,以至當時社會存在著一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士人沒有機會或沒有條件出仕,遠離社會政治活動,游走于社會邊緣的行為。

此外,另一個原因還起了相當一部分的作用——小農經濟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有利于隱逸現象的發展。那些擺脫了壓迫的建安末年隱士普遍長壽。社會壓力小,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促進了一部分本就在避世與出世觀念之間徘徊的人才隱逸。

隱逸現象是建安的社會現象,廣泛流行的隱逸思想直接促進了懷有這一思想人物群體的壯大,甚至涵蓋社會的各個階層在這一群體之中。這大概也是庶民階級的一種聯合,更是一種應對門閥政治的方式吧。

封建朝代的庶族地位十分低下,即便富可敵國,寒門出身的社會地位仍難以改變。如“南朝時臨??ぃń裾憬R海市)富豪劉玉真 “資財巨萬”,仍屬寒庶,試圖以巨萬之資作為陪嫁,嫁女兒給士族后裔王元規,以攀高門,遭到堅決拒絕②”??梢娛孔迮c庶族這種政治身份上不可跨越的壓迫,更是封建社會社會階級劃分的標志乃至為一道政治天塹。

綜上所述,建安末年士族、門閥政治造成了政治排外,經濟難以獨立,身份壓迫多種形式對庶族的壓迫,間接的更是人才大量流失,許多有志之士不得已歸隱。建安末年時期的名仕處于兩種極端狀態,其一庶族名仕大部分完全遠離朝廷,淡泊名利,或因表達自己的訴求而與統計階級發生矛盾而英年早逝,含恨而死其。二是士族與統治階級在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樹立了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二)文化名人受統治集團的影響

建安時期,普通人要做官,一般有察舉、征辟兩個途徑。

所以很多大官僚就跟自己的門生故吏結成集團,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到了東漢末年形成了一些累世的家族,四世三公的袁紹家族就是典型。門生故吏便天下所致,故能成為討伐董卓聯軍的盟主都是祖輩蔭澤,。

當時名士都出身于這個階層。背后是潁川的門閥大族支持的曹魏,江東的豪族支持的東吳。

曹操在《短歌行》中發出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钡母袊@,渴望人才,主要是因為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所以不被名士所尊重。而曹操更因叛逆奪權,從小便接受“天地君親師”儒家教育的文化名人普遍所厭惡,但是這些名人在社會上又存在一定的影響力。

這便為文化名人與統治集團之間埋下了一個深重的矛盾。

建安七子中的孔融便體現了這個矛盾。性格放蕩不羈的孔融,即便做出一些蔑視封建儒學孔教的行為對于他個人來說也是十分常見的。

即便大漢王朝依然覆滅,孔融依然忠誠于大漢王朝??兹诩热幻镆暦矇m,那么也不拘禮節,專橫跋扈的曹操更加引起了他的反感。

曹操與孔融之間曾發生這樣一段恩怨,鄴城被曹操攻下,曹丕搶袁熙妻甄氏為自己的妻妾??兹趹嵖贿^,撰寫了一封信致曹操,大意是推想武王伐紂的時候肯定將妲己搶來賜給了自己的兒子,來類比曹操的兒子搶甄氏。借此諷刺曹操。

此外,曹操下禁酒令??兹谛允染?,又以信致曹操漫談酒之益處,此觸犯曹操的大忌。驚懼于孔融的言論的曹操擔心此會危及自己的統治,認為孔融妖言惑眾,心中暗暗生出不喜之感。暗中指使路粹上書彈劾孔融,說孔融“招合徒眾,欲規不軌”,“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而孔融一家后來的遭遇,我們可以從這段話中了解到,“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薄妒勒f新語·言語》??梢?,孔融一家死于曹操的嫉妒與怨恨。

追溯其根本原因,還是文化名人與統治集團在思想與精神層面存在分歧的緣故。

以孔融為代表的讀書人在意識到封建禮教的虛偽,并走出陳腐的舊思想,嚴謹而認真的探討思考宇宙與個人終極的奧秘等等哲學范疇問題。甚至可能因抒發自己對時事的看法,與統治者不同而受到迫害。

而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王粲。

危如累卵的大漢王朝并沒有撐到王粲成長,一展才華的歲月。王粲剛剛14歲時(公元190年),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東京暴動,王室存亡堪憂。

王粲跟隨父親輾轉流落到長安。不幸的是,長安也在兩年后大亂,王粲被迫再度漂泊,乃至一度投靠荊州劉表。正因為在連年的戰亂之中王粲經歷了背井離鄉之苦,急切渴望安定的生活和太平盛世的他有強烈的參政意識??偨Y起來,他在荊州幫助劉表做了幾件大事:

1.為鞏固荊州大造輿論。

2.助劉表周旋同盟內的矛盾。

故此,王粲授命發出《為劉荊州諫袁譚書》、《為劉荊州與袁尚書》。二書均曉之以禮,勸二袁“先除曹操,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議兄弟之怨,使記注之士,定曲直之評,不亦上策邪!”王粲展現出“疾呼泣血”的情感,以期使袁尚、袁譚攜手共同匡扶漢室。由此可見,王粲與時進取,希望依托明主整治山河。在《登樓賦》這一詩詞中他抒發了“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的豪情壯志,這明確體現了他不被劉表所不受重視和他個人志向的矛盾。

曹操給他封侯授職,感到心情舒暢,深受鼓舞的王粲,追隨曹操,乘時進取,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在附麗曹操的近十年中,躊躇滿志是他的常態。在與奉和七體文《七釋》中,王粲“致辨于事理”,“主張圣王之世,有志之士應當獻身于政治,建功立業”。王粲極力勸諫明主要任賢納言,“帝王雖賢,非良臣無以濟天下”,“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飽含著王粲家國情懷的赤誠之心和效命曹魏父子的真誠。王粲附麗曹操后曾奉祝曹:“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睉斦f王粲的這番話不只是出于應酬,而是表達了他初仕曹操的看法以及甘心效命曹氏的心境。

王粲博聞強記、明習前朝禮樂制度的專長引起了曹操的器重,被任命為侍中,和衛凱一起制定魏國朝儀,共同創立了典章制度,《三國志·魏志·王粲傳》中記錄“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恒典之”。王粲此時堪稱自得,達到了一生中最為輝煌的頂點。

以王粲為首的士族士人在家世、時事的影響下走向了建功揚名之路,抱有“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棄余親睦恩,輸力竭忠貞”這樣的情懷與信念。

四、結語

建安時期是一個足可以堪稱“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期。

亂世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有的人壯志凌云,希冀借怒海之狂濤,蛟龍之狂舞而逆狼而沖,直上九重青云;有的人生逢亂世,感嘆生不逢時,不在太平盛世,人心不古,故而心灰意冷,轉向消極避世的狀態。

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東漢末年困厄文人走向了兩個極端:

孔融等不拘禮節之輩的“詩學正義”意欲從思想上超脫而出,出世故而與眾不同,超脫于凡俗故而于凡俗不合,念茲在茲地追求自由,服食五石散正是這一狂傲縱情的思想的體現,意圖達到精神層面的自由。

王粲等士人走向了積極出世的方向,“恨圣時之不遇,哀民生之多艱,愿與國共憂患”的兼濟天下的胸懷,他是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用法治與儒術并重的策略,實現國家的安定與繁榮。

注釋

① “建安七子”——王粲,七哀詩其一

② 引自“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衰敗的原因”——劉蘇

參考文獻

[1] 邰景濤.略論東漢末年南北朝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J].

[2] 張承宗.東漢末年南北朝社會的歷史特點[J].

[3] 劉蘇.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衰敗的原因[J].

[4] 楊瑩.王粲政治思想簡論[J].

猜你喜歡
社會歷史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綜述
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
新歷史
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問題研究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歷史上的4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