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產業轉移的創新響應強度空間差異研究

2018-10-30 10:17張建偉王賢孟琳琳黃蕊琦
世界地理研究 2018年4期
關鍵詞:產業轉移河南省創新能力

張建偉 王賢 孟琳琳 黃蕊琦

摘 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產業轉移逐漸成為區域創新的重要來源。采用面板單位根檢驗、面板協整檢驗、面板數據回歸、響應強度模型及ESDA等方法對河南省18地市產業轉移的創新效應強度進行研究,研究發現:(1)產業轉移對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帶動作用,產業轉移每增加1.017%可以帶動當地創新能力提升1%,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及人才等創新資源的集聚;(2)2007年~2015年,鄭洛新許焦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區域一直是創新能力較強的區域,承接產業轉移較高的地市有鄭州、洛陽、商丘、安陽、新鄉和焦作,和創新能力空間分布具有較高的吻合性;(3)河南省產業轉移創新效應較強的地市主要有鄭州、洛陽、許昌、新鄉、濮陽和南陽,產業轉移創新效應的空間格局大致呈“帶”狀分布;(4)創新能力是河南省各地市創新響應強度差異的影響因素之一,創新能力越高的地區越有利于吸收產業轉移溢出的技術和知識。

關鍵詞:創新能力;產業轉移;面板回歸;響應強度;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隨著勞動力成本增加、市場需求萎縮、資源豐度約束及環境污染嚴重,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企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由此形成了國際和國內產業轉移并存、國內轉移主導的新一輪產業轉移[1]。產業轉移促使人力、資本及技術等生產創新要素加速向承接地流動,進而產生技術溢出效應[2]。在全球化及信息化日益深入的當今,開放創新是未來區域創新的重要路徑[3],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取決于地區的研發投入,而且取決于從其他地區獲取技術研發外溢的程度[4]。產業轉移已經成為區域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河南省規劃了180個產業集聚區,又獲得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國家戰略的支持,加之勞動力及土地等資源優勢,使河南省成為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承接產業轉移資金從2007年的1521.6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7821.5億元。

產業轉移作為推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徑,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一般認為,產業轉移對于承接地具有創新溢出效應[5],對區域技術創新擴散具有促進作用[6-7]。在區域層面,樣本區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8]、西部地區[9-11]、全國31省市[12]、安徽省[13-14]及湖南省地區層面[15]。方法上主要有空間技術溢出效應模型、空間環境溢出效應模型、門檻效應模型、經典計量和空間計量分析方法、面板數據的計量方法、SD模型、Vensim PLE對模型進行檢驗及仿真分析[16]。在指標選取上,對產業轉移多用引進國內省外投資額[8-11、13-15],也有通過比較某區域在某一時期內制造業部門增加值占全國增加值總和的比重與前一時期該比重數值來判斷該區域產業的轉入和轉出情況[12]。相關研究發現,中部各地區創新能力提升主要是R&D;推動的,國內產業轉移的創新溢出效應不顯著,且其污染溢出較顯著[8];產業轉移對西部地區技術創新存在正向空間溢出效應[10],但是這種創新溢出效應存在基于金融深化、金融效率和金融結構的“門檻效應”[9]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水平、東中西部地區企業技術差距及金融發展程度等四方面的門檻效應[11];在全國層面,有研究認為,產業轉移阻礙了創新投入和產出的增加,具體到各個區域差異較大,產業轉移對東部地區創新投入不明顯,但可促進中西部地區創新投入增長;阻礙東部地區創新產出增加,促進西部地區創新產出增長,對中部地區作用不明顯[12]。在省內地市層面,李偉慶對安徽省研究發現,產業轉移中,承接地通過模仿、競爭和合作等途徑方式產生技術研發溢出[13], 加強中介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力有助于提高區域創新能力[16],但對不同技術層次自主創新的影響則存在較大差異[14]。張國政對湖南省的研究也證實了,區際產業轉移在整體上對湖南各地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存在顯著溢出效應,但不同技術層次、不同地區的自主創新效應差異較大[15]。在行業層面,關愛萍分析行業間產業轉移的技術效應,發現,產業轉移對行業技術溢出有積極作用,其中機械制造業最為明顯[17]。在企業層面,產業轉移規模與技術創新擴散速度呈正向相關關系,但在不同的技術類型情況下,轉移產業規模對技術創新擴散深度的影響也存在差異性特征[18]。產業轉移通過適應性競爭路徑、員工流動路徑顯著促進了欠發達地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關聯嵌入路徑和示范學習路徑中部分路徑顯著促進了欠發達地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19]。馬永紅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對欠發達地區213家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數據研究發現,產業轉移本地嵌入對欠發達地區企業創新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區域創新合作網絡結構在兩者關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20]。這些研究成果從不同層面和尺度反映了產業轉移創新效應作用大小、顯著性、差異及內在機制,目前學界對產業轉移技術溢出效應存在爭論,主要是由于區域、時間段及指標存在差異,更多是從時間角度運用面板數據開展產業轉移的技術效應研究,從空間視角探討產業轉移創新效應的研究還比較缺乏,特別是在地市尺度產業轉移的創新效應區域差異的相關研究。

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地區——河南省,目前對承接制造業轉移的時空格局[21]、鄭州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機制創新[22]、產業轉移促進工業結構升級[23]等都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產業轉移創新效應的成果也較為豐富,但是尚未發現從空間視角和地市尺度探討產業轉移的創新效應。因此,本研究擬采用面板回歸、響應強度測度模型及ESDA等方法對產業轉移創新效應的區域差異開展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導河南省承接產業轉移,服務于政府科學決策,促進河南省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概念界定與數據來源

產業轉移是由于資源供給和產品需求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在市場化、政策等一系列條件的影響下從某一區域轉移到另一區域的經濟行為和過程[24]。技術創新是指與新產品的制造、新工藝過程或設備的首次商業應用有關的技術的、設計的、制造及商業的活動[25]。產業轉移溢出指的是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承接地通過模仿、競爭、合作、員工流動、示范學習等途徑方式產生技術研發溢出[13、19]。由于產業轉移與創新能力之間互動關系較為復雜,為了簡易、直觀測度產業轉移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借鑒之前的研究成果[26],引入“產業轉移的創新響應強度”之一概念,產業轉移創新響應強度指的是產業轉移對當地創新能力作用的大小。

為了探討承接產業轉移與河南省創新能力的關系,以河南省18個地級市為研究范圍,將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額來表征產業轉移,以專利授權數來表征創新能力,專利雖不能反映所有關鍵創新,也無法較好反映創新的質量差異,但卻是非??尚诺腫27],且專利與創新活動相關性也比較顯著[28]。本研究的專利授權數來自中國專利全文數據庫(知網版),以公開日統計獲得,除專利授權數的數據外,其他數據均來源于2008年~2016年《河南統計年鑒》。

1.2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利用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來驗證河南省2007年~2015年的產業轉移和創新能力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及確定其回歸模型,建立回歸模型來反映二者之間關系,然后計算河南省18個地級市2007年~2015年的專利授權總量和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總量,計算各地市產業轉移的創新響應強度,并對其進行聚類分析和ESDA分析。

1.2.1 面板回歸相關方法

面板數據回歸模型是研究經歷一段時間的相同橫截面單元的模型。而面板數據往往具有時間和空間兩種特性,可以用于研究個體差異性,變量之間能夠增加多邊性,減少共線性,并且提高自由度和有效性,適于動態研究。面板數據分析的一般模型如下:

1.2.2 響應強度測度模型

前期的研究成果發現,產業轉移具有一定的溢出效應[5-15],而創新能力對產業轉移也具有一定的影響[29-30]。為了能夠簡易直觀的反映產業轉移對創新的作用,在借鑒相關成果[26]的基礎上,引入“產業轉移的創新響應系數”,來表示創新對產業轉移的響應強度,計算公式為:

R=M/F (2)

式中,R為產業轉移的創新響應系數,M為專利授權數,F為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額。模型通過專利授權數與實際利用省外資金額比值表示創新對產業轉移的響應強度,隨著比值的增大,產業轉移對創新的作用強度也就越大;反之,表示作用強度減弱。本模型的經濟意義在于,在確定了產業轉移對創新能力的正向影響后,在一定時期內就一般區域而言,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創新產出與產業轉移的比值增大時,表明創新提升的速度快于區域產業轉移的增長,此時創新條件的改善會帶來產業集聚和規模擴大,比較成本收益將極大提高,進一步吸引產業轉移;當創新產出與產業轉移比值變小時,表明創新慢于區域產業轉移,此時創新對產業轉移的拉動強度將相對減弱。

2 建模與計量分析

2.1 單位根檢驗

序列中若存在單位根過程不平穩,會使回歸分析中存在偽回歸,即存在單位根就是非平穩時間序列。因此,在進行面板回歸之前,必須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常利用四種方法來進行序列單位根檢驗:IPS檢驗、LLC檢驗、ADF-Fisher檢驗和PP-Fisher檢驗。為了保證檢驗結果的穩定性,首先對創新和產業轉移的數據取對數,再利用上述四種方法對其進行檢驗。當檢驗結果p<0.1時,說明統計量在10%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序列存在單位根;反之,當p>0.1時,則說明無法拒絕原假設,序列沒有單位根。其中,I為創新,IT為產業轉移。I序列在level下是不平穩的,對其進行一階差分后平穩;IT序列在level下和一階差分下是不平穩的,對其二階差分后平穩。I、IT序列在二階差分后均平穩,都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即為同階單整序列,存在協整的可能性(表1)。

2.2 協整檢驗

單位根檢驗表明,河南省18個地級市的創新能力和產業轉移是同階單整,二者可能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可進行協整檢驗。目前面板數據協整檢驗的方法有Kao檢驗、Pedroni檢驗,這兩種方法的原假設都是不存在協整關系。本文應用Kao和Pedroni協整檢驗方法,對產業轉移與創新能力之間進行協整檢驗,只有除Group rho-statistic 檢驗結果接受原假設之外,其余的檢驗均在1%的水平下拒絕了原假設,而Pedroni認為Panel ADF和Group ADF檢驗結果更為重要,說明二者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表2)。

2.3 面板數據回歸

上述分析表明,河南省創新能力和產業轉移之間存在顯著的協整關系,通過構建數據回歸模型,可以測度兩者的相關系數及顯著性水平。面板數據建立的模型通常有3種,即混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首先利用Eviews8.0對2007年~2015年產業轉移和創新指標數據進行處理,利用Hausman檢驗來確定采用固定要贏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從檢驗回歸結果得出P值(0.1063)大于5%的水平檢驗,所以接受了原假設,即應建立為隨機效用模型。因此,選擇建立隨機效用模型來分析產業轉移對創新能力的影響。隨機效應模型如下:

Yi=αi+βXi+εi (3)

式中i=1,2,3…n;β為待定參數,εi為誤差項,?琢i為截距效應項,Yi表示區域創新能力,Xi表示區域產業轉移,X與Y所有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都被對數化,已達到減小異方差影響的目的。

從回歸結果(表3)來看,大部分統計量都較為顯著,可決系數為0.867,F統計量為1043.522,P值也通過了1%水平下的檢驗,產業轉移對創新能力的正向影響系數為1.017,估計模型為:Y=1.305+1.017x

產業轉移對河南省創新能力的回歸系數為1.017,說明產業轉移對創新能力的提高有積極作用,產業轉移每增加1.017%可以帶動當地專利創新提升1%。河南省產業轉移對創新能力的影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人才的聚集等。政府積極發展當地基礎設施來承接產業轉移,不斷吸引外資,在一定資金的基礎上,各企業爭相發展,從而推動了人才的集聚,技術市場不斷完善,使創新能力有所提升。從2007年~2015年期間,河南省科技活動人員數從192173人增加至346902人,人才聚集效果明顯;其次,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從256174.37萬增加至450442.37萬元,說明技術水平方面有所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由1093.7億元增加至5866.6億元,說明工業企業創新能力有所提高;互聯網用戶數從403.26萬增加至6629.24萬戶,為產業轉移的發展提供信息通訊等方面的支持。目前,河南省又專門建立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產業轉移綜合管理服務平臺,以便更好地為工業企業承接產業轉移服務。2013年11月19日,省工信廳下發《河南省產業轉移項目產業政策符合性認定試點工作方案》,對承接產業轉移嚴格把關,體現出河南省對其的重視程度。

3 創新響應強度的空間差異分析

基于河南省18個地市的數據回歸分析顯示,產業轉移對創新能力有較為顯著的作用。本文將2007年~2015年的產業轉移和專利授權數數據分別求和,再以此計算產業轉移創新響應系數,按照Q聚類將產業轉移、創新能力和產業轉移創新響應系數劃分為四個等級。

3.1 創新能力的空間差異

2007年~2015年間,河南省各市創新能力空間差異明顯,創新能力屬于“高”類型的地市是鄭州市,其專利授權數總量達86410件,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的省會城市,在經濟、科技、人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較其他地市處于高水平,鄭州市的GDP、科技人員活動數、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分別從2007年的2486.75億元、52038人、149487.04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7311.52億元、100706人和207663.17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在2015年更是達到33399502.3萬元,占全省的56.9%,這表明鄭州市擁有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的領先水平,經濟活動在此匯集,對鄭州市的創新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創新能力屬于“較高”類型的地市有洛陽市,2007~2015年專利授權數總量為36789件,雖與鄭州市仍存在較大差距,但也遠高于其余各市,洛陽市是河南省重點建設的新型工業城市,工業基礎雄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從2007年的1235250萬元、61572.85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3257221.3萬元和199002.51萬元,科技人員活動數在2015年達到39714人,占全省11.45%,2015年GDP為1595.32億元,居河南省第二位,可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環境是其創新能力較高的重要原因;創新能力屬于“一般”類型的地市有6個,即新鄉市、許昌市、南陽市、焦作市、平頂山市和安陽市;創新能力屬于“低”類型的地市有10個,即商丘市、濮陽市、駐馬店市、開封市、周口市、信陽市、三門峽市、漯河市、鶴壁市和濟源市,專利總量平均為4180件,這類城市主要集中在豫東和豫南地區,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經濟發展較慢,技術創新有待提高。同時河南省各市創新發展可能還是一個強者愈強的循環累積過程,鄭州市和洛陽市,在2007年時專利授權數已經處于河南省領先地位,在隨后幾年也一直處于領先,因其有著較好的創新發展基礎和經濟優勢,吸引著追求成本較低的創新發展向規模較大,影響力較強的地區集聚,從而使這些地區創新發展越來越強(圖1)。

3.2 產業轉移的空間差異

從空間上看,湖南省產業轉移屬于“高”的地市是鄭州市,鄭州市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2007年~2015年總量達4557.6億元,從2007年的183.1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924.2億元,這主要得益于鄭州交通、產業基礎、人才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每年還舉辦一些產業轉移的對接活動。產業轉移屬于“較高”的地市主要有洛陽市、商丘市、安陽市、新鄉市和焦作市,大部分位于鄭州市周邊,其中洛陽市為3197.9億元,居全省第二位(圖2)。洛陽工業基礎雄厚,具備較強的科研及人才優勢,擁有眾多科研院所,現有各類科研機構超過600家[31]。商丘市、安陽市、新鄉市和焦作市的產業轉移總量處在2600~2900億元之間,這四地市承接產業量較高主要得益于:安陽市政府重視產業轉移,建立“一對一”落實機制[32];焦作市政府堅持推動“333”招商,積極承接產業轉移[33];新鄉市在2012年以來先后出臺了《新鄉市承接產業轉移專項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2012年7月,商丘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市,積極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市的品牌[34]。產業轉移屬于“一般”的地市有開封市、周口市、南陽市、平頂山市和許昌市,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其中周口市在2007~2015年發展較快,從2007年的54.7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479.2億元;總量低的城市有三門峽市、鶴壁市、駐馬店市、信陽市、漯河市、濮陽市和濟源市,這些地市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邊緣地區,遠離省會,基礎設施建設仍較滯后。

3.3 響應強度的空間差異

按Q聚類法將產業轉移的創新效應分為四類:強響應型、較強響應型、一般響應型和弱響應型。從空間分布來看,強響應型的地市僅有鄭州,較強響應型的地市也僅有洛陽,一般響應型的地市主要有許昌、新鄉、濮陽和南陽,其余地市都屬于弱響應型。產業轉移的創新效應的空間格局大致呈“帶”分布的空間格局:“帶”上6個地市產業轉移創新效應相對較強,這6個地市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主要包括鄭州、洛陽、許昌和新鄉,產業轉移量比較高,產業轉移創新效應也較強;第二類主要有濮陽和南陽,產業轉移量相對較少,產業轉移創新效應較強(圖3)。

產業轉移的創新效應受到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一般而言,主要受到創新能力、人才密集度、技術市場需求、科技政策、信息化程度、科技投入等因素影響。本研究以河南省18個地市為樣本,分別對2007年、2011年和2015年三階段建立計量模型,用函數可以表示為:

Y=b0+b1X1+b2X2+b3X3+b4X4+b5X5 (4)

式中:Y表示產業轉移的創新響應強度,X1表示創新能力,X2表示人才密集度,X3表示技術市場需求,X4表示科技政策,X5表示信息化程度, X6表示科技投入。通過這些變量的作用,促使不同區域產業轉移的創新響應強度產生空間差異,b0為常數項,b1,b2,b3,b4,b5為回歸系數。依次進行標準化和逐步回歸以消除量綱影響和共線性問題,通過分析發現,三階段F值均在0.000水平上顯著,2007年、2011年和2015年三階段R2分別為0.813、0.808和0.902,回歸系數分別為0.902、0.899和0.95,模型統計學意義較為顯著,表明2007年以來區域創新能力是決定河南省各地市產業轉移創新響應強度差異的重要因素。創新能力較強有助于吸收產業轉移溢出的知識和技術,隨著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將不斷提高產業轉移的創新效應。通過對2015年河南省18個地市創新能力的靜態不均衡差進行計算,發現:2015年鄭州市創新能力在河南省居首位,與鄭州靜態不均衡差較小的地市主要有洛陽(小于60%),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南陽等地市的靜態不均衡差處于中等(60%~90%),其余地市靜態不均衡差較大(大于90%)。由此可見,鄭州地區創新能力最高,邊緣地區創新能力較弱,這與產業轉移的創新響應強度的空間格局基本一致,也進一步說明了創新能力是各地市產業轉移創新響應強度差異的影響因素之一,創新能力越高,創新要素越活躍,有助于吸收產業轉移溢出的技術和知識。

4 結論及討論

基于2007年~2015年河南省18個地級市的創新能力和產業轉移的數據,采用面板數據回歸方法驗證了產業轉移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正向影響,進而構建產業轉移發展的創新能力響應系數測算其空間差異,研究發現:

(1)河南省的案例表明,區域產業轉移對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帶動作用,產業轉移每增加1.017%可以帶動當地專利創新提升1%;

(2)產業轉移和創新屬于“高”類型的地市有鄭州,屬于“較高”類型的地市有洛陽、商丘、安陽、新鄉和焦作,屬于“一般”類型的地市有開封、周口、南陽、平頂山和許昌,其余地市屬于“低”類型。

(3)從產業轉移和空間分布對比看,鄭州和洛陽創新能力和產業轉移的空間分布所處類型基本一致,承接產業轉移水平和創新能力相對較高。新鄉、焦作、安陽創新能力屬于一般類型,但是產業轉移屬于“較高”類型,許昌、南陽和平頂山創新能力和產業轉移的空間分布所處類型基本一致。另外,產業轉移對創新能力分布不一致的區域,如商丘市和周口市9年產業轉移總量處于較高和一般,但創新總量低。

(4)“強”響應類型的地市僅有鄭州;“較強”響應強度的地市也僅有洛陽。 “一般”響應類型的地市主要有許昌、新鄉、濮陽和南陽,其余地市屬于“弱”響應類型。產業轉移的創新效應的空間格局大致呈“帶”分布的空間格局:“帶”上地市產業轉移創新效應相對較強,在“帶”上,中間強兩邊弱。

區域產業轉移對承接地的自主創新產生正向的溢出效應,所以為實現河南省經濟發展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應重視區域產業轉移的自主創新溢出效應。首先,當地政府應采取積極的產業轉移政策和措施,引導和鼓勵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在制定產業轉移戰略時要注重整體規劃,根據地區的差異性,注重承接產業的層次和水平,選擇與其發展相適應的產業。同時,建立鼓勵承接地企業自主創新制度,完善人才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通過法律制度的手段,為產業轉移和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高當地自主創新能力,帶動經濟發展。其次,產業轉移溢出效應對承接地帶來的往往是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創新項目,而轉移企業對先進技術的壟斷,使當地的企業在創新方面發展緩慢,此時,承接地企業應以競爭促技術促發展,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本地企業的學習吸收能力,不斷消化和吸收先進技術,從而加快本地區自主創新進程。最后,高度重視創新發展教育,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研發創新體系,讓本地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密切聯系,共同研發具有先進技術的產品,充分發揮優勢資源互補和集群效應,共同作用于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段小薇,苗長虹,趙建吉. 河南承接制造業轉移的時空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學,2017,37(1):72-82.

[2] 關愛萍,魏立強. 區際產業轉移技術創新溢出效應的空間計量分析——基于西部地區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13,(09):77-83.[2017-09-14.

[3] 張建偉,竇攀烽,張永凱,等. 江蘇省縣域創新產出的空間計量經濟分析[J]. 干旱區地理,2017,40(1):222-229.

[4] 李偉慶,金星. 區際產業轉移對承接地自主創新影響的實證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7):29-33

[5] 潘少奇,李亞婷,高尚,等. 產業轉移技術溢出效應研究進展與展望[J]. 地理科學進展,2015,32(5):617-628.

[6] 關愛萍 李娜. 中國區際產業轉移技術溢出及吸收能力門檻效應研究 基于西部地區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軟科學,2014,28(2):32-36.

[7] WATTS D J, P S DODDS. Influentials, networks and pubic opinion formation[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7,34(4):44-58.

[8] 劉滿鳳,黃倩,黃珍珍. 區際產業轉移中的技術和環境雙溢出效應分析——來自中部六省的經驗驗證[J]. 華東經濟管理,2017,31(3):60-68.

[9] 關愛萍,李娜. 金融發展、區際產業轉移與承接地技術進步——基于西部地區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 經濟學家,2013(9):88-96.

[10] 關愛萍,魏立強. 區際產業轉移技術創新溢出效應的空間計量分析——基于西部地區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13(9):77-83.

[11] 關愛萍,李娜. 中國區際產業轉移技術溢出及吸收能力門檻效應研究——基于西部地區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軟科學,2014,28(2):32-36.

[12]馮南平,楊善林. 產業轉移對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分析——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 經濟學動態,2012,(8):70-74.

[13] 李偉慶. 區際產業轉移與承接地自主創新:機理分析與實證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20-24.

[14] 張國政,陳維煌,朱文萍. 區際產業轉移對承接地自主創新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湖南各地區面板數據的分析[J/OL].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9):36-40.

[15] 李偉慶,金星. 區際產業轉移對承接地自主創新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安徽省地區與行業面板數據的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7):29-34.

[16] 馬永紅,李歡,王展昭. 區際產業轉移與區域創新系統耦合研究——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建模與仿真[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29-35.

[17] 關愛萍,李輝. 區際產業轉移行業間技術溢出效應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2013,(11):41-47.

[18] 馬永紅,李玲,王展昭,張帆. 復雜網絡下產業轉移與區域技術創新擴散影響關系研究——以技術類型為調節變量[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8):35-41.

[19] 馬永紅,張帆,蘇鑫. 基于區際產業轉移視角的欠發達地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21):120-125.

[20] 馬永紅,李歡,王展昭. 網絡結構視角下的產業轉移與企業創新績效[J]. 科學學研究,2016,34(3):366-372+379.

[21] 許麗明. 鄭州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機制創新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2):41-44+66.

[22] 段小薇,苗長虹,趙建吉. 河南承接制造業轉移的時空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學,2017,37(1):72-82.

[23] 唐海峰. 河南以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工業結構升級研究[J]. 區域經濟評論,2014(6):105-110.

[24] 陳建軍. 中國現階段產業區域轉移的實證研究——結合浙江105家企業的問卷調查報告的分析[J]. 管理世界,2002,(6):64-74.

[25] 柳卸林.技術創新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26] 劉艷軍,李誠固,王穎.中國產業結構演變城市化響應強度的省際差異[J]. 地理研究,2010,29(7):1291-1304.

[27] Acs Z.,J..Anselin L.,Varga A..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J]. Research Policy,2002,31(7):1069-1085.

[28] Jaffe A.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D;: evidence from firms' patents, profits, and market valu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12):984-1001.

[29] 鄭謙,胡春陽,趙瑾. 技術創新能力差異對產業轉移遲滯作用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2):57-62.

[30] 李文溥. 自主創新能力與泛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問題探討[J]. 東南學術,2007,(5):98-104.

[31] 王蕾,徐新. 依托洛陽核心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N]. 洛陽晚報,2011-06-11(3).

[32] 安陽市人民政府. 安陽市承接產業轉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OL]. http://cyjjq.henan.gov.cn/system/2013/07/01/010405332.shtml.

[33] 焦作市人民政府. 焦作市承接產業轉移成效斐然, 2015年新引進投資862.6億元[OL]. 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6/03/22/010628874.shtml.

[34] 商丘市人民政府.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市[OL]. http://www.shangqiu.gov.cn/Category_202/Index_1.aspx.

猜你喜歡
產業轉移河南省創新能力
拓展探究實驗 培養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河南省體育館近年承辦的主要賽事
河南省體育館近年承辦的主要賽事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及關鍵問題研究
湖南加工貿易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企業生態視角下產業轉移實證分析
外商直接投資與吉林省城鎮化發展的相關性:一個文獻綜述
試論棋例裁決難點
杞人憂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