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恩重如山
——楊夏林老師百年誕辰作品展感懷

2018-10-31 01:15姚舜熙
關鍵詞:畫境閩南筆墨

姚舜熙

福建工藝美術學校是我接受“中等美術教育”開始的地方,所以我視廈門為學業的第二故鄉。從1979年9月開始,我在鼓浪嶼校園得到了楊夏林等老師們的學業指導,這是一種榮幸。其實,在來廈門求學之前,我從福州的啟蒙老師們章友芝、鄭乃珖、郭德森、楊啟嶼的言語中,已經知道廈門有一位畫風獨特的山水畫家楊夏林及其夫人孔繼昭老師?;厥?8年前,在鼓浪嶼校園求學時所經歷的那一幕幕往事,楊老師上課時的情景歷歷在目,課堂上的細心指導和動筆修正同學們的習作,以及筆架山下鼓山路三號楊府客廳里楊老師的殷切教誨,至今都難以忘懷。記得在楊夏林去世的前一年(2003年)暑假,我曾從北京來廈門鼓浪嶼看望過楊老師,那時楊老師已從筆架山下的楊府遷至學校宿舍三樓,那是沒有電梯的舊式樓房,對于一位80余高齡的老人來說,上下樓時難免一種難言的痛苦。記得,楊老師當時對我說過,當老師要把學生當成樹苗精心呵護,使其茁壯成長,切不可當成泥土填在自己腳下,這種教育觀寄托了老師對學生更多的關愛,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殷殷期待。同時還囑咐我在繪畫創新的同時,不要忘卻對基本功的磨練,當楊老師看到我創作的《靜靜的山谷》《蘇醒》等作品畫片時,除了表揚外,仍然帶著許多期許,希望我不要受時尚或商品浪潮所影響,要我確定更高的藝術目標。正是由于像楊老師這樣諸多前輩對我的不斷鞭策,我自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后,又繼續攻讀了碩士及博士學位。在這一路踏浪而來的過程中,也使我更加懷念曾經關心我、教導我的前輩老師們,他們的音容笑貌與言傳身教的情景,無不時時呈現于我的腦海之中。今年正值楊老師百年誕辰,作為昔日門下學子,對于楊老師一生的藝術成就談如下三點淺見:

一是獨特的畫風。楊老師作品題材的選擇與藝術語言的表現手法,都獨具閩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在楊老師作品中,不難發現他筆下的榕樹、山澗巖石、海浪礁石等圖式都極具八閩地域特征,那些地標式的景物,通過他靈巧的筆墨,轉化為獨特藝術圖式呈現給了我們。細讀作品,可以發現楊老師在處理“近景物象”時,常常運用“特寫取象”的手法,放大了某些物象的細節,并結合傳統的“點繪法”使其更具筆墨表現力,比如楊老師所畫“榕樹”題材的樹根及樹根包裹巖石所產生的植被肌理的特征,就是通過結合“特寫取象”手法而得到的充分筆墨表現。對于“中景物象”的空間處理,也由于“特寫取象”的運用,使近景與中景拉開了一層空間距離,從而更加具有筆墨描繪上的流動感。這種藝術手法是當時同輩畫家中所沒有的。我在研究楊老師的榕樹及山澗巖石、海邊礁石類的作品時,常常被他獨特藝術語言處理手法所吸引,它啟發我從寫實轉向了對寫真的思考,在尋真中品味到畫家內心的變化,這種變化引發了我更多的審美想象。這類系列性的藝術語言,已形成了“楊氏筆墨程式”,這種程式,無疑是中國山水畫南方體系中十分有學術價值的存在,它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創造,足以讓后輩敬仰并且追隨。

二是嚴謹的教學。作為美術教育家楊夏林老師是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前身鷺潮美術學校的創建者。作為楊老師同鄉晚輩,想當年在鼓浪嶼求學時,與楊老師之間常常有許多可以用“莆田話”進行交流的話題。記得楊老師給我們講授山水課時,不是用司空見慣的山水課徒稿,而是用自己獨創的具有完整體系的“樹石法”課徒稿展開教學,這些課徒稿有別于傳統模式,所繪內容多出自閩南地域景物特征,從行筆用墨到設色用水,自成體系。許多樹石造型已構成閩南風物的藝術符號,這些清晰的圖像一直伴隨著我學習與工作至今。的確,我在其后的學業及教學工作中,都沒有發現有類似的課徒稿,只可惜在楊老師生前未能系統整理出版。但是,依我當年的課堂筆記來看,楊老師的授課內容,可謂言簡意賅,幾句話就指出了學業上的問題所在,同時又能授之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達到這樣水平的老師,才能讓學生永遠銘記在心。所以,當年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屬全國中等美術教育行業中的前列,這不是虛名,能取得這樣的榮譽,正是當時學校里有像楊夏林老師這樣的一代園丁在辛勤地耕耘著。對此,讓我想起了王仲謀老師、許霏老師、張曉寒老師、吳景希老師、王振裕老師、秦長安老師等學術前賢。

三是地域性畫境。楊老師長期生活于閩南地區,所見所聞都與閩南及東南亞華僑文化相對接。當年楊老師給我們作示范時總是圍繞閩南地域特色的景物展開。記得畢業時,我向楊老師道別,寒喧之后,楊老師動筆畫了一張四尺六開的冊頁送我留念,內容是閩南山澗中的石拱橋,畫境呈現出了鄉村特有景致。楊老師說:“你即將步入社會,將來的工作與學習要靠自己去努力,人生都會有起伏,有時上橋有時下橋,關鍵是自己要把握著自己方向與目標,切不可掉下橋去?!闭f實在的,這件象征性極強的作品,我當年并不能全面理解。隨著年齡和學業的增長,尤其在我自己開始當老師之后,許多的事理才逐漸明白。的確,人生中有起有伏,關鍵是在“上橋”時要有雄心,“下橋”時也不要氣餒。要有遠征下一座橋的決心。由此足見楊老師對后生學子的關愛之心,已融于筆墨畫境之中了??v觀楊老師作品中的榕樹、山澗巖石、海浪礁石等題材的筆墨如何變化,但畫境中所透出的意趣,無不充滿著閩南僑鄉的風物與文化情思,作品畫趣常在不經意的某個空間中流露出來,那種形而上的審美表現,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想必許多讀過楊老師作品的人,肯定與我有相似的體悟與共鳴。

作為一名愛國歸僑,楊夏林老師繼承了陳嘉庚先生“傾資興學、百折不撓”的傳統精神。1950年與夫人孔繼昭,好友李其錚共同出資創辦了鷺潮美術學校,對福建美術教育作出了突出貢獻,是名副其實的美術教育家與著名畫家。楊老師從教幾十年,培養了大批優秀學生服務于社會,并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而楊老師本人,即使在“文革”受到迫害時,也未曾改變對美術教育的擔當與奉獻,這種教育家的人格精神與品質,給學子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時也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這就是為什么隆重紀念楊老師藝術人生的原因所在。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導師,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

姚舜熙于望京瑞氣堂

楊夏林 《榕蔭古道》國畫 137x68cm 1993 年

猜你喜歡
畫境閩南筆墨
閩南文化傳承
筆墨童年
吳松柏的閩南威士忌小鎮
閩南,閩南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畫境
再談“畫境之制”
閩南拍胸舞迎來臺灣小弟子
詩情畫意的創想
莫言小說的繪畫性
為練筆墨才寫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