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大學生創新性學習的現狀分析

2018-11-20 10:50沈嶸卞正菲鄭敏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模式

沈嶸 卞正菲 鄭敏

摘 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經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進入千家萬戶,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大踏步地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教育作為培養社會人才的重要方面,也不會例外。近幾年國內的互聯網+教育模式不斷創新,效果顯著。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成為了未來互聯網+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但在這大環境下,大學生在傳統學習和創新性學習方面,似乎進入了一個誤區。本篇文章主要就當今大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及現狀分析展開。

關鍵詞:傳統學習;創新性學習;互聯網+ 教學模式

一、當今大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

1、外部環境

依托于互聯網+教育體系的支撐下,擁有自主創新自主學習的思維,即創新性學習,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基礎和保障。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傳統學習模式的弊端也就日益凸顯。、被動地接受式學習,幾乎貫穿了我們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歷程。在互聯網+時代和創新學習的雙重夾擊下,傳統學習模式的被動性、依賴性、單一性逐漸浮出水面。

為使本論證更具說服力,筆者走訪了南京市江寧區各大高校,有針對性地采訪了部分大學生。多數受訪大學生表示,樂于學習課堂外的新技能、新知識,但想要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中抽出時間來已是不易,更何況傳統學習模式將學習時間加以固定,很難實現二者間的平衡,影響了學習的進度;再者,傳統學習模式,往往是教師向學生機械地傳輸理論知識,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死板枯燥,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教師產生一定的依賴性,認為只要接收知識就好,從而忽視了自主學習、思想創新的鍛煉,不知道自己的學習興趣所在;最后,傳統學習模式下,應試心理占據了主流因素,在學習上很容易給學生形成一些誤導,導致學生忽視了對自身能力的提升要求。

2.高校教學改革進度滯后

目前,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改革教學模式已提到我國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許多高校都在做改革教學模式的嘗試。從目前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現狀來看,趨向了多樣化、合作化、靈活化、精細化、現代化,不失為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教學改革。

以江寧區高校為例,通過調查我們得出,部分高校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進度稍有停滯。近幾年,各大高校均在教室中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如多媒體課件,電子投影等;陸續有高校提出“培育創新人才”的口號,校方也一直摸索著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推出一系列教學改革方案,但這些都只停留在了表面,并沒有深入實施,或是實施了一段時間后就置之不理。

3、線上教學平臺未能得到合理利用

許多高校在延續傳統線下教學方式的同時,也積極開拓了線上網絡教學平臺,通過參與線上教學平臺為更多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優質的學習資源,比如非常著名的中國大學慕課、智慧樹等知名線上教學平臺。高校與這些線上教學平臺合作,學生們只需要注冊,就可參加學習平臺的課程。

從學生自身的角度來看,很多大學生只是把這些線上教學平臺當成了他們完成學校規定學分的中間跳板,他們的潛意識里并沒有重視線上教學平臺的學習,線上教學平臺的網課很多是靠“刷”來完成,而如今的互聯網更是可以輕而易舉的查找到這些網絡課程課后作業甚至是考試的答案,更有投機取巧的一批同學,成立了代刷代考的群,在這些群里大家只需要花錢便可以什么都不用過問,將學分輕而易舉的拿到手,如此一來,線上教學平臺的學習情況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二)內部環境

1.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

隨著“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萬眾矚目的新經濟形態,我國教育模式也發生無數新式變革。在此背景下,我國大學生目前存在思維不夠開闊、學習方法不夠針對、創新能力不強的弱點,適應按部就班的學習形式,特別是在“互聯網+”的信息時代,很容易被各種信息混亂,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成果不大。因此,如何轉變傳統學習為創新性學習,便是我們現在有待解決的最大問題。

2.大學生自身原因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課堂教育模式,但這樣的轉變必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適應和調整過程。當今的大學生已經能夠適應應用多年的多媒體教學、信息化教學模式,但對于慕課、微課等新型學習方式還未能很好地接受。在傳統課堂,教師會以面對面的形式給予學生最直觀的感受,學生只需學會記錄和記憶,便可以獲得順利畢業的分數,長此以往,這便培養出了大學生學習上的惰性。因此,當時代的進步致使創新性的重要性提升,學生必須開始自主學習時,他們無法輕易接受和轉變觀念,將自己從輕松的學習中轉換到困難的多的自主學習中。

根據筆者的采訪所知,大部分學生進入高校學習的目標是獲得足夠的學分以順利畢業并在未來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這一目標層次立足于當下,無法支撐穩固的動力持續性學習專業知識。自主學習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和長久的練習。很多學生并不是不愿意學,只是他們沒有機會得到完整系統的時間進行專業學習方式的指導。一貫的被動接受,就算是有心去學,往往也因理論知識不足而缺乏自主學習能力。

二、大學生學習模式現狀分析

1.傳統學習模式在新時代面臨的挑戰

顯然,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傳統學習模式沒有緊跟時代步伐,推陳出新。目前,江寧區95%的高校實現了“寬帶網絡校校通”,全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環境得以實現,并正在向均衡化、優質化、高速化邁進。學生在擁有了優越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的前提下,對于自身學習興趣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傳統學習模式的思維體系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代大學生,現今大學學習中,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主體,學生更加注重自身對知識的追求和探討,傳統學習模式所不能給予的創新思維和發現式學習,正是激發大學生參與創造的源動力。

2.高校對創新性學習模式的重視度不高

高校認為在課堂教學中簡單地應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就是對學習模式的一種創新,殊不知這些舉措雖然加大了課堂上的授課容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模式中講授與學習的方式,沒有真正意義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仍然很被動,沒有跳出以教師為主的教育模式。表面上打著教學改革,創新制度的旗號,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得到實施落實。校方若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創新性學習模式將給學生帶來的益處,將“灌輸式”課堂教學轉變為“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的課堂教學,那么很可能會阻礙高校教育特色的形成,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3. 線上教學平臺缺乏廣泛認知度,其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線上教學平臺被很多大學生認為是獲取學分的一個途徑,而教學平臺的本質,授課及拓展大學生能力的印象認知往往被掩蓋。通過問卷調查及走訪等,筆者發現,大學生群體對于學校硬性規定的學分任務,如公選課、跨專業選課等,往往傾向于選擇線上學習平臺來獲取,問其原因,大學生則普遍認為線上學習平臺比較容易過關,線上學習平臺獲取知識、拓展能力的作用被完全忽略,大家普遍不認可其這方面的作用;且除了大學生及部分學生群體使用線上教學平臺外,其他人對于線上教學平臺知之甚少,使得本來應該是云課程、云學習的平臺其效用得不到有效發揮。

4.大學生自身缺乏創新信心

據問卷研究顯示,當代大學生大多樂于參加創新社團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也就是說其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創新意識與意愿。但因為應試教育帶來的慣有惰性學習思維,大學生不熟練于創新性學習,且缺乏自主創新學習信心。

作者簡介

沈嶸(1998-),女,漢族,福建福州,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

卞正菲(1998-),女,漢族,江蘇揚州,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

鄭敏(1998-),女,漢族,江蘇鹽城,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作者單位:南京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猜你喜歡
互聯網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創新線上英語教學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語“讀寫學思”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互聯網+”環境之下的著作權保護
“互聯網+”對傳統圖書出版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