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范與標準:應用科技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德國經驗

2018-12-10 19:05於鴻方家玨
繼續教育 2018年10期
關鍵詞:教師隊伍建設德國

於鴻 方家玨

摘 要: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培養模式規范、培訓機制完善,對我國新建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國新建本科院校應當借鑒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相關經驗,打造出一條適合我國的教師隊伍建設之路。

關鍵詞: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師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一、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經驗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認為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關鍵要素是師資隊伍,只有將師資隊伍建設好了才能體現應用科技大學的內涵。

(一)師資隊伍結構合理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與傳統大學相同,師資構成主要有教授、教學專業人員及兼職教師。在應用科技大學的師資隊伍構成中,兼職教師占比例最大,基本上能達到60%,專職的教授和教學人員總共占40%。

1.教授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授的招聘極其嚴格,德國高等教育結構法規定,應用科技大學教授的招聘需要滿足4個條件:一是取得高等學校的畢業證和學位證;二是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經驗和培訓來證明;三是具有從事科學工作的能力,需通過博士學位或有進行藝術工作的能力來證明;四是在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應用與開發上有5年的實踐經驗(其中三年及其以上是在校外企業實踐)。其中前三項與綜合性大學教授招聘條件相同,第四項是應用科技大學所特有的。從招聘條件上看來,要想成為應用科技大學的教授,不但理論水平要高,還必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此外,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中教授職位的招聘一般時間跨度較長。招聘委員會經過商討確定招聘的資格評定標準,符合標準的應聘者需要準備2次左右有關本專業內容的試講,招聘委員會從中選出前三名,再由州文化部長確定最終結果,通常只有一名應聘者成為最終錄用對象,因此應用科技大學教授招聘需要歷時較長。經過一年的試用期考核后,被錄用的教授方能成為正式教授。

2.其他教學專業人員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中教授是長期聘用的,而其他教學專業人員是采取合同制的形式來聘用,學校有權自主招聘教學人員。教學專業人員主要包括大學講師、學術助理和學術雇員。其中要求學術雇員至少是碩士學位,學術雇員占比例最大,一般占教學專業人員的1/2以上。學術助理必須是博士學位,大學講師與學術助理的合同都是6年為一個周期,高級助理講師為4年。學校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高等職業技術師范學校的畢業生要通過國家組織的兩次職業技術資格考試,才有資格在應用科技大學任教,而且還要在專業領域實踐至少五年。

3.兼職教師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中兼職教師主要包括教授、教學人員和助教。兼職教授一般來自于在政府部門、經濟界和企業界,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很多應用科技大學中,兼職教授的數量遠大于全職教授,人數占到教師總數的15%,這樣既加強了學校與政府部門、經濟企業界的聯系,又壯大了教師隊伍,優化了教師隊伍的結構。兼職教學人員主要承擔學校中實踐類課程的教學工作,按照課時數取得一定的收入。兼職助教主要承擔教學和科研的輔助工作。這些兼職教師承擔著學校四分之一的教學任務,他們主要教授學生生產實踐中最新的發展趨勢、最新的產品開發和技術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些兼職教師主要來源于校企合作單位,由企業和學校協商確定兼職教師的數量和名單。

(二)校企合作培養模式規范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與企業之前密不可分,相互交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類院校來源于企業的需求,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而逐漸壯大,企業是學校發展的源泉,學校是企業發展的人才庫和科技庫。在德國,各類企業都愿意為應用科技大學教師、學生培訓提供實習場所,學校也樂意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對企業職工進行培訓。德國企業嚴格遵守法律規定,輔助應用科技大學教師、學生實習和培訓,把校企合作看作是企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學生、教師培養一直貫穿于企業的生產活動,企業培訓機構和自由經濟組織都積極參與學生、教師的培訓,這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教師培養的特色所在,充分發揮了校企雙元的作用。德國校企合作的歷史十分漫長,已經基本成熟。合作領域主要涵蓋了3個方面,一是企業為學校提供平臺,共同對學校的學生及教師進行培養培訓;二是學校接受企業的委托,進行技術研發;三是企業資助學校成立實驗室、實習基地,參與學校管理并可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由此看來,德國的校企合作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已經在一個高層次的水平上。

(三)教師一體化培訓嚴格

1.崗前培訓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非常重視教師的培訓,1969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及1973年頒布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專業培訓及考試細則》使得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師資培訓實現了規范化。想要正式成為應用科技大學教師,必須經過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都以國家考試作為檢驗學生所學理論知識、獲得專業能力的標準。且通過第一個階段的國家考試是進入第二個階段的前提。

第一階段是大學教育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習內容主要由教育科學、職業技術型主修專業和普通教育輔修專業三部分組成。教育科學、職業技術型主修專業、基礎科學輔修專業的學分比例一般為3:8:5或是4:8:4。此階段的教學的主要方式一般由講課、練習、研討和實習這4種方式組成。學習結束只有通過考試,并擁有與專業方向相應的職業經歷或通過培訓,才能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教師教育的實習預備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主要是已經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生。除了培訓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生外,教育學院也會對想轉行從事教師職業的人進行培訓,幫助他們通過國家考試并取得教師資格。實習預備階段一般分為4個學期,第一學期,學生到實習學校去聽指導教師的專業課,關注課堂上指導教師運用的專業教學法,指導教師會在學期結束時評價學生的表現和試講情況;第二學期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獨立講課;第三學期學生需要獨立授課,還需完成一篇論文,由指導教師評分;第四學期主要是準備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第二階段實際上就是討論課和教學實踐的結合。

2.繼續教育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注重教師的繼續教育,為教師提供了良好的校內外平臺。學校內部設有專門的教師培訓和進修機構,激勵教師繼續學習。而且學校鼓勵教師參與社會經濟活動來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并以此促進產學研協同育人。聯邦各州的法律規定,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教師必須進行繼續教育,這是一種必須履行的義務。更有一些聯邦州規定,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教授每四年就可以申請六個月的學術假,用來進入企業了解行業發展的新動態。

3.管理制度

為了確保學校教師的素質與能力,建立了嚴格的進修制度,規定教師每2年必須脫產進修一次,這與教師的利益直接掛鉤,進修后可以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改變職務等。這一行為非常有利于激發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使教師隊伍充滿活力,使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此外,德國還建立了成熟、科學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很多學校還專門成立了能夠讓教師參與其中的管理小組,管理小組監督教師的進修成果,督促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同時,教師每2年進行考核一次,考核合格者可以晉升一級,在30年內教師成績顯著的可破格提升為見習校長。德國應用科技大學非常重視教師的教育實踐及技能考核,對教師進行全面的、動態的評價,這也是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的要求。

二、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啟示

(一)建立嚴格的聘用準入制度,重視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對教師的聘用有著嚴格的模式,尤其是應聘教授。從招聘條件上可以看出,要想成為應用科技大學的教授,不但理論水平要高,還必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就體現出“雙師型”教師的特征。在德國想要成為應用科技大學的教師必須歷經兩個階段學習,并通過兩次國家考試。而我國并沒有嚴格要求,甚至在教師資格證考取方面沒有嚴格規定,沒有通過專業系統的教育學學習、沒有經歷過師范教育、沒有學習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就可以考取教師資格證。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師數量少、素質高,結構合理,體現了“精”的特點,

在師資隊伍構成上,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有著強大的兼職教師隊伍。在德國高校中都存在著兼職教師多于全職教授的現狀。有的學校甚至可以達到80%。而我國新建本科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現狀中的兼職教師很少,這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兼職教師是為適應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發展的需要,彌補“雙師型”教師的不足,而從各行業聘請的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專業技能,具有較高水平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專門人才。對于新建本科院校來說,提高兼職教師的比例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到最新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有利于專業調整,適應專業變化的要求,有利于專業集群的建設;還有利于減輕學校的經費,降低辦學成本。新建本科院校還要轉變觀念,重質量、重內涵、重實踐。兼職教師一方面將生產、科研、管理等工作一線的技術、方法、觀念及企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等資源信息帶入學校,另一方面在與學校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溝通中能產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從而更好的促進教師的發展。

(二)加強政府行為的導向作用,完善教師激勵措施

在德國,政府頒布的法律法規都對應用科技大學教師的發展起著導向作用,德國1969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及1973年頒布的職教師資統一規范,使德國的職教師資培訓培養走上了規范化的路程。德國法律對教師的繼續教育進行強行要求,而且教師考評制度直接與教師的利益掛鉤,充分調動了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這讓教師認識到,進入應用科技大學成為教師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在我國,新建本科院校作為新興的教學機構,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困境,這就需要加大政府的導向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也要完善教師激勵機制,加大對師資的管理。根據新建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師培訓計劃和激勵措施選拔教師參加教師培訓,去企事業單位實習鍛煉,提供給受訓教師必要的經費。為了保證激勵的成效,及時將一些激勵手段在短時間內體現,如取得職業資格后的物質激勵等,而有一些激勵方式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顯現。如,教師持續參與培訓、津貼等。短期激勵方式能直接起作用,長期激勵方式會讓教師將期望的行為長期持續保持下去。因此,在對教師進行激勵時,要將長期激勵和短期激勵手段結合起來,以保證激勵的成效。

(三)實行一體化的教師培訓,建立校企合作的師資培養模式

德國非常重視教師的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在法律上都有強性規定教師必須參加脫產進修。教師應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保持終生學習的理念。教師只要存在這種思想覺悟,時刻與社會保持最新最前沿的聯系,才能不斷推動自身專業化發展。德國教師的培訓形成了固定的體系模式,無論哪里出現問題都有章可循。一體化的教師培訓模式,使教師的崗前培訓與繼續教育緊密聯系,再加上與教師利益密切相關的考核評價制度與政府政策法規的硬性規定,教師的培訓非常順暢。此外,德國政府非常重視應用科技大學與企業的聯系,如果沒有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校企合作的良好關系很難建立并維持。德國在校企合作方面已形成一定的模式,日趨成熟。校企關系,在政府的推動下,在高校的努力下,經過長期的相互接觸探索,最終形成了如今雙贏的局面。企業也逐漸認識到與高校合作利大于弊,是值得的,因此逐漸參與到高校的管理中,提出一些積極可行、值得推行的措施,為校企關系的緊密合作添磚加瓦。

我國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道路并不平坦,需要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也需要穩定的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必須要有一批能將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和服務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目前流行的 “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夠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合作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是高校與企業雙贏的模式之一。加強新建本科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相互支持、相互滲透、優勢互補、信息共享、資源互用,是實現應用型本科教育、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產學結合是促進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辦好教育、促進合作企業活力,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夢卿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呂虹.淺談德國職教師資的培養與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4(5).

[3]韓伏彬,董建梅.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師隊伍的特點及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5(11).

猜你喜歡
教師隊伍建設德國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德國調解制度
德國綠色增長何以持續
淺談如何加強“雙語”教學與雙語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
百色市中職學?!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調查報告
高校校內創業實訓基地建設
應用型高?!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分析
教師文化建設是實現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根本保障
新時期基礎醫學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思路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