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學習共同體的“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探析

2018-12-10 19:05張素紅劉茜繆海泓
繼續教育 2018年10期
關鍵詞:課堂教學模式課堂實踐學習共同體

張素紅 劉茜 繆海泓

摘 要:學習共同體主張通過教學過程中營造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尊重學習者的學習權,每位學習者在共同愿景和目標引導下,以合作、溝通、共享、評價等平等、互動的學習方式參與到共同體的建設中,以此達到預期學習目標?;趯W習共同體的思維,將之與傳統課堂教學實際相結合,通過重構反思與對話式課堂,實現學生學習權,構建“課堂+實踐”“校內+校外”學習共同體等路徑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新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合作學習;課堂實踐

中圖分類號:G724 文獻標識碼:A

一、導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內外重大場合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自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以來,已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方略。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在當代世界的共同價值體現在相互依存、彼此共存。在公共生活領域秉持公共利益為人們平等共享的原則。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痹谛畔⒒瘯r代,人們愈加清楚地認識到彼此共同利益、共享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能,合作發展、合作共贏也是大多數人社會生活中的共同愿望。

國內外學者圍繞學習共同體開展的研究及成果非常豐富,研究主要從教師學習共同體、網絡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虛擬學習共同體等方面開展,而對具體的課堂教學、課程教學過程關注較少,且很難成系統性。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開始進行系列變革,一是協同學習開始出現;二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廣泛作用得到重視,期望以此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技術性產品只能是幫助學生學習的輔助工具,并不能帶領教育走向現代化。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課堂教學多是以倡導“教師權威”、堅持“知識本位”為主要價值導向,忽略了教學在于溝通與合作的本質以及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價值理念,同時也否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新時代要“重塑教育教學形態,緊緊抓住信息技術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用“思想創新、理念創新、方法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不斷帶動和促進高等教育的變革與創新。而基于平等、對話、合作與共享、構建學習共同體思維也是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視角、新選擇。經過多年的教學與探索,基于師生學習共同體構建的“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能夠為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構建新的課堂規范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教學活動的本質

從社會學角度考察,有學者提出“教學團體是一社會體系”。教學中的社會交往不僅對學生認識過程產生各種影響,同時對學生社會化及其社會觀念、自我意識、社會能力、社會情感的形成有一定促進作用,即實現教學的雙重功能。交往教學論提出,教學過程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 通過語言交往、信息交流、精神交往不斷促進教師和學生自我生成與建構。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社會交往與溝通的環境與條件。

日本著名學者木下百合子提出:“教學活動的本質是溝通與合作的過程。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睂υ拰W習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是“集約化、高密度和多元結構的溝通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形成了多種性、多層次和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教學理論中探討的教學基本關系是教與學,其實質體現了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間的關系。不僅如此,教學活動在各種關系中開展。教學過程中,既不是單純的學生,也不是單純的教師,而是涉及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師社關系、生社關系等。哈貝馬斯把人們的社會行動分為目的性行動、循規性行動、劇作性行動以及交往行動四種不同類型。其中交往行動是需要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理解人們各自處境和行動計劃以便在行動上達成一致的互動。教學交往中要尊重人的話語自由、精神的自由和交往的自由。

教學也是創造語言文化和溝通文化的過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溝通與溝通關系中進行心靈的碰撞,從而提供了“發現世界”“發現自我”乃至“相互發現”的契機。在克林伯格看來, 現代社會惟有在實踐溝通與合作的關系中,借助于活動才能得以發展。因此,教學過程是個促進個人社會化過程,隨著社會發展與變革,也應是創造新文化的社會過程。

教學過程體現“教”與“學”雙主體關系。學校教學過程的本質,是由師生雙方共同完成的認知和實踐活動。但從教學機制來看,教學過程是教與學兩個實踐循環圈的合成運動。教學過程是包括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實踐主體。無論教與學,都應以教學目的為重心,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是關鍵。無論是以雙方一個主體的作用去取代另一個主體的作用,或者以一方為主壓抑另一方,都會降低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本質是實踐過程。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生素質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改變世界的活動。人是自然界分化出來的,本質屬于自然界一部分。教學活動就是通過教師的活動改變學生的素質,包括學生的身體世界、知識世界、思想世界、心理世界等。

在傳統的教學理論中, 教學被認為是一種認識過程,它強調教學認識過程的特殊性。課堂教學實踐也被局限于傳統的媒介功能理論而與其他外部因素并沒有太多溝通與交流?,F代信息社會,信息作為一種重要資源被廣泛運用于經濟、社會等領域。知識的傳遞已經從原有的中心地位排擠出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廣泛運用為人們提供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并通過思考、見解和判斷獲取“碎片化”知識。新的教學功能理論認為,教學應作為一種社會過程來理解。教育者與受教者以大量的信息為背景, 教學過程注重信息的收集、加工與整合,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的整合、學校與社會的整合。這是教學活動在信息化時代體現的一種新的也是最根本的功能。

三、學習共同體

真正的學習是一種對話與修煉的過程。通過與他人的合作,與多樣的思想碰撞,產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習本質上就體現合作性,是基于與他人合作的“沖刺與挑戰的學習”。

“學習共同體”是學校改革的愿景與哲學。這種改革由“公共性”“民主性”和“卓越性”三個原理組成。學校的使命應該是,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學習權而組織起來的“公共空間”,在這里,無論是學生、學校還是家長,都是主角,每個人的“學習權”和尊嚴都應該得到重視,個性化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也應得到尊重。同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無論在何種條件下都應追求最高境界這一“卓越性”。美國學者波依爾 ( Boyer,E.L. ) 認為,學校應當是教師和學生這兩類主體“交互作用”形成的“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所倡導的是,不強迫學生完全按照已設計好的教學序列學習, 而是強調具有不同背景文化的學習者之間通過相互合作, 互相支持, 共同完成其共同確定的學習目標。這也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的精髓。課堂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具體實質是把教師和學生從一種“客位”的生活狀態轉向一種“主位”的生活狀態。

德國教育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是一個由學者與學生組成的、致力于尋求真理之事業的共同體”。大學的主角是教師和學生,致力于追求真理之事業是大學之道。這不僅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系統的知識,也包括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批判性思維學習共同尋求真理發現新知的努力?!按髮W就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體……不僅要有不同學科層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個人層次的交流。這樣大學就為學者們提供條件,使得他們能夠和同行的學者和學生一起開展直接的討論和交流?!?/p>

傳統的教學溝通形式是以“講臺為中心”,突出問答“儀式”,滲透著“教師權威”的師生關系必然表現出是指導與被指導、命令與服從的關系。這種教學過程體現的是“同而不和”。教師的經驗、概念、理念等絕對的權威,學生輕易不可挑戰。師生關系表現為“中心—邊緣”結構,教師在師生關系結構中處于絕對的中心地位,掌握主要的“話語權”?!霸捳Z霸權是知識的毒瘤,也是一切創造力的腐蝕劑,它必然會窒息人類的思維?!币虼?,要重新調整師生間“言語者”與“聽眾”關系的結構,轉型教學規范。構建課堂共同體的實質是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打破課堂中教師“主體性”神話,這種“神話”割裂了學生與教師、同伴、教材以及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和聯系。真正的“學習”是一種對話性實踐, 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 是師生基于對話的“沖刺”與“挑戰”。

四、基于學習共同體的“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

(一)“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內容

1.課堂變革三要素:活動(作業)、合作學習、分享表達

日本著名學者佐藤學認為,課堂變革包括三要素,即活動(作業)、合作學習、分享表達。在課堂中一旦引進學生作業自主活動、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全班交流分享三種活動,就一定能夠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和格局, 給予學生活動與思考的空間,形成活動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反思式學習。因為,“學習”的本質上是一種對話性實踐,這種對話是包括同客觀世界對話(文化實踐)、同他者對話(社會實踐)、同自我對話(反思實踐)三位一體的活動。

2.教師上課三件事:傾聽、串聯、反芻

課堂教學中教師工作的核心在于“三要素”:傾聽、串聯、反芻。真正的學習是協同學習,傾聽是教師教學活動的核心。傾聽他人的聲音是學習的出發點,越會傾聽的學生越善于學習。傾聽意味著對三種關系間對話的一種接納與關聯,通過傾聽判斷教師或學生的發言同教科書內容的對話與關聯;通過傾聽這個發言發現與其他同學發言的對話與關聯;傾聽這個發言同其先前發言的對話與關聯。傾聽遠比發言更重要,通過相互傾聽,互相表述自己的想法,相互促進思考。有了思考的過程,“學習”得以真正地發生。

3.課堂教學三境界:澄明、合作、交響

佐藤學認為,澄明、合作、交響構成整個課堂的愿景。課題的變革是動態、系統性的過程。所謂“澄明的學習”意味著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每一個教師的學習是得到了品質上的磨練的。所謂“合作的學習”可稱為“互惠學習”,個體多樣性(差異性)學習的交流在個體與個體之間通過相互交融得以發展?!敖豁懙膶W習”猶如學生學習的多樣聲音與教師學習的多樣聲音進行和諧的交響,每一個人的個性差異得到最好的發揮,“和而不同”的學校(課堂)文化在各種美妙的聲音中得到培育與發展。佐藤學提出,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從“交響”到“合作”再到“澄明”的逆向過程,而不是不是從“澄明”到“合作”再到“交響”。

在具體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變革三要素、教師上課三件事以及課堂教學三境界(簡稱“三三三”課題教學模式)三者之間的相互促成、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且缺一不可。

(二)基于學習共同體的“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路徑

1.重構反思與對話式課堂,實現學生學習權

學校應創建“學習共同體”,為學生提供學習權的“公共空間”。學生的學習權和尊嚴同樣受到重視。教師的教學行為要做到傾聽學生的心聲、串聯學生的思考、反芻教本的陳述。課堂學習的基本形式是小組活動、合作學習與分享表達。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學設計真實情境或模擬真實情境,提供挑戰性學習內容,不斷構筑“學習共同體”。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合作式學習,互相探討、傾聽、交流、分享與思考。學習的過程不僅在于個體的思考,更多的是不同個體間多樣性、差異性思想的碰撞與表達,彈奏出美妙的“學習”樂章。反思與對話的參與者可以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因而能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條件,例如設計新的課程、改進教學實踐、加強學習指導等。這種合作式學習研究的關鍵,在于需要持續不斷地關注學生及其學習過程中的收益。盡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高校已經非常普遍,但是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傾聽、交流與分享并未真正實現。其主要原因是教師的觀念與角色定位并未有利于學生“學習權”的實現,學習過程中缺少師生、生生之間平等、互動的對話。

課堂教學內容上不再僅是關注“教什么”,而應更加關注“如何教”。師生共同在“教”與“學”的互動中面對各種不同問題情境,通過他們間的平等“對話”促成各自的思想生成和持續改進。對于學習共同體而言,傳統課程內容不再過多執著于認知存在,而是學生自身的人生經驗和體驗,它是對象世界與意義世界的和諧統一。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應該是知性和理性的統一,一個充滿靈性和感性的完整的人。

2.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構建課堂共同體

課堂共同體是一個“課堂環境”,共同體中的每個主體之間不僅擁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關系,成員間也有共同的情感取向以及行為標準,因共同的學習目標凝聚在一起,在互相交流、對話、互相協作、彼此欣賞的過程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形成一個有機、和諧、交互影響的系統,是建構知識與獲得體驗的多種元素交互的關系綜合體,并通過具體的課程教學設計、課程教學執行與教學評價等實踐層面得到落實。

課程共同體的構建包括“無形場”和“有行場”兩個方面?!盁o形場”指學習共同體的共同愿景、形成的無形文化、主體間平等對話、形成的協商關系等?!坝行螆觥眲t是學習共同體實踐的具體方式、流程、機制,包括活動體系、活動空間等。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通過“因材施教”設定課程具體目標并達成共同愿景,使其成為師生參與、共同成長的動力。建立民主、平等的課堂觀念,互惠合作的學習氛圍,對促進知識的建構性學習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3.堅持積極主動,構建“課堂+實踐”“校內+校外”學習共同體

現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不能忽視人才服務于社會的能力培養與提高,培養過程應更注重產、學、研的協同創新。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不僅在理論過程,學習共同體的成員為了促進參與學員的專業成長或應用能力的增強而走到一起,其共同的愿景在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且兩者可以取長補短。因此,學習共同體不僅包括校內教師與學生組成,也應包括學校成員與校外成員組成的專業學習共同體。如,很多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與校外行業、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建立專業學習實踐基地,或聘請校外有豐富工作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為學生講授實訓(實踐)課程,形成學院與行業企業合作的專業學習共同體。

這種“課堂+實踐”的學習共同體基于真實的工作環境將所學的理論與技能運用于實踐。實訓主要是通過創設基于工作的、模仿從業者真實活動的學習環境,或借助信息技術設計逼真、仿真環境和虛擬真實來提高學習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以保證知識向真實情境轉移。實習、實訓的關鍵是給學習共同體一個真實的模擬任務,所有成員共同致力于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在長期與真實環境互動的學習過程中,使知識與技能的運用發生于真實的背景中,從而使學習者真正掌握實踐活動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另外,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任何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都離不開先進的理念和技術。要改變傳統課程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將其外延擴展至不受時空限制、包含大量學習資源的網絡學習平臺。因此,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必須有新的思維方式探討和構建新型學習共同體。

總之,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主要生活、教學活動場所。其人際關系是一種借助交互主體式的實踐構筑的共同體關系。課堂是本科教學最基本、也是最關鍵要素,課堂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趯W習共同體內涵探索課堂教學模式變革,順應了2018年6月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要求,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構建合作、平等、傾聽與對話、共享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需要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打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一種平等交往、對話的關系,師生之間需要建立一種本源性的尊重、真誠、信任和理解。教師需要提高教師勝任力,給學生責權利,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學生表達思想的傾聽者、與學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反思者”。學生需要轉變對知識學習過程的認知,學習的過程不僅在于“學什么”,“如何學”則更關鍵。學習過程的體驗與收獲同等重要。構建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將學習共同體外延擴展至行業、企業和社會。需要拓展更多路徑,與行業、企業和社會共建更多合作、溝通與交流的協同創新平臺。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尊重學生個人成長成才需求,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學習共同體,深化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吳也顯.教學論新編[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3]木下百合子.教學溝通與教學語言之研究[M].日本風間書房平成8年.

[4]王鑒.論教育與生活的關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

[5]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1(3).

[6]木下百合子.教學溝通與教學語言之研究[M].日本風間書房平成8年版.

[7]佐藤學.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M].鐘啟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8]木下百合子.教學溝通與教學語言之研究[M].日本風間書房平成8年.

[9][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2007

[10][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張康之.論開放社會中的社會治理[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猜你喜歡
課堂教學模式課堂實踐學習共同體
構建中學政治生活化課堂的實踐與研究
“五步探引”課堂教學模式下對《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的運用
基于“微信群”的大學生英語學習共同體建設
翻轉課堂中“學習共同體”構建初探
大學英語網絡資源與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學、導、用”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
情景模擬在大學英語課堂實踐中的應用
高中化學“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課堂實踐與贛南采茶戲的傳承與發展
大學英語創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案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