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如何開展

2018-12-26 12:33李繼忠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2期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數學教學小學數學

李繼忠

摘 要:數學學科作為基礎學科,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來學習數學,感受現實生活中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數學教學

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進而使數學學習有活力。如何把枯燥的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數學情境與生活接軌

教師要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教學中,要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如:在教學《分桃子》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教師準備了一些粉筆盒,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盒子里,每盒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盒?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五種:⑴每盒放3個,9÷3=3(盒);⑵每盒放9個,9÷9=1(盒);⑶每盒放2個,9÷2=4(盒),多1個;⑷每盒放4個,9÷4=2(盒)多1個;⑸每盒放5個,9÷5=1(盒),多4個。接下來,我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很快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于是,我相機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景,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地接受新知識。

二、模擬生活情境,進行數學探究

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苯虒W中緊密聯系生活模擬出學生熟悉、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就能變“枯燥地學”為“有趣味地學”,在不知不覺中展開對數學問題的探索。

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我首先出示了:星期六,甲和乙兩位同學去新華書店買書,相約下午1∶30在書店門口集中,如果求他們幾時從家中出發還需知道哪些信息?學生暢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們家到書店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礎上,我又改成:如果他們都下午1∶00從家出發,5分鐘后相遇,你能算出兩家之間的距離嗎?學生展開討論,得出:如果兩人沿同一條路同一個方向走,兩家的距離實際是兩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兩人沿同一條路相向走,兩家的距離實際是兩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條路,兩家的距離無法確定。然后,再出現例題,讓學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最后,我又讓學生自己列舉生活中的相遇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究解決。這樣,通過再現生活實際情景,既找出解題的方法,學生易理解、運用,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數學理解與生活接軌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我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學校組織師生去黃果樹瀑布游玩。老師28人,小朋友150人。景點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180元,學生每人90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80人。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⑴全買團體票:(28+150)×80=14240元;⑵不買團體票:28×180+150×90=18540元。兩個方案一對比,好壞一目了然。

四、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符合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

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種符號化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經驗相結合的一種學習過程。兒童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認,概念從生活實際引入,問題從實際得出,最后再回歸現實。兒童學習數學是不斷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來源于數學知識內部或者來自生活中(數學外部),要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放在最近發展區。兒童的數學學習是一種思維活動。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孩子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思維活動。思維能力的發展從動作思維過渡到形象思維,再過渡到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有透視作用,和抽象思維互補、共振。因而,要加強數學生活化,才能使學生更好的學數學。例如,教學一年級第二冊數學統計一課,本來統計知識對于一年級小學生來講是很抽象的,但教師從小學生生活經驗入手,課始首先設計讓學生統計各種熟悉的幾何圖形的個數,要求一個同學拿圖片,一個同學作紀錄,可以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下各種圖形的個數。課中讓學生分四組統計文具盒里各種文具的個數,統計收集來的一個月的天氣情況,每一項統計活動學生都積極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統計任務。在這些活動中不僅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統計思想的熏陶。經過小組匯報交流,又使得統計中對數據的整理與歸類的思想得到進一步強化。

教學的生活化是創設一種輕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脫離出來做生活的主人,使之感受現實生活中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蔣基斌,鄧光明.關于小學數學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8):190-191.

猜你喜歡
生活化教學數學教學小學數學
對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認識
生活化教學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影響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