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國內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研究述評
——紀念《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發表110周年

2019-01-28 10:52
觀察與思考 2019年9期
關鍵詞:唯心主義黨性原則唯物主義

胡 曉 梅

提 要: 國內學術界關于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關于列寧哲學黨性原則源流的研究,關于其基本理論的研究,關于如何全面而正確地理解它的研究,關于如何堅持和正確運用它的研究,以及關于它的實際運用的研究五個方面進行了梳理。在紀念《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這部重要哲學著作發表110周年的同時,以期為以后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

引言

列寧的重要哲學著作《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以下簡稱《唯批》),從1909年5月發表至今已經110周年了。在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它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部著作在思想和理論上武裝了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布爾什維克黨,隨著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它也影響并武裝了全世界幾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黨性原則是《唯批》中的基本精神,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雖然以往理論界對哲學黨性原則的理解存在著一些分歧,但是我們要運用歷史的和階級的分析方法,對其厘清并進行深入探討,最終走到堅持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的道路上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雖然國內針對《唯批》哲學黨性原則的研究不多,但已經比較系統化。梳理以往的研究對我們保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識別新時代條件下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心主義“變種”,抵制國內外種種錯誤腐朽的社會思潮、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大意義。

一、關于列寧哲學黨性原則源流的研究

目前,此部分學術界主要研究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哲學黨性原則是怎么提出來的,一是列寧寫作《唯批》的原因。需要說明一下,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是在《唯批》中首次提出的,探討列寧為什么要寫《唯批》直接關系到他為什么要提出哲學黨性原則的問題。

(一)列寧提出哲學黨性原則的原因

從理論來源和實踐需要兩個方面來解讀。余源培和蔣文宣認為,對列寧提出哲學黨性原則進行概括的和歷史的考察,有理論來源(流)和社會實踐需要(源)兩個方面的原因。具體來說,一是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是直接從思維與存在這個哲學基本問題引申出來的;二是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是依據《唯批》中追溯的兩千年的哲學發展史,考察的一些代表人物一脈相承的關系,解剖的各種資產階級的哲學流派的哲學史,這些客觀的事實提出來的;三是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是根據帝國主義時代哲學斗爭的新特點提出來的。①參見余源培、蔣文宣:《列寧是怎樣論述和實踐哲學的黨性原則的?——學習〈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心得》,《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汪崇國認為列寧提出哲學黨性原則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當時有人在哲學上鼓吹“無黨性”的把戲,并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他從哲學史發展的角度,批判“調和論”、“超越論”的先驅休謨和康德,在哲學上以“無黨性”自夸的馬赫主義學派,說明唯物和唯心不可調和、不可超越的對立是哲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從馬赫主義鼓吹哲學“無黨性”的騙人之說實際上給當時的哲學界、科學界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思想造成了怎樣的混亂兩個方面展開論述。②參見江崇國:《學習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方法論初探之四》,《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從同反馬克思主義思想作斗爭和對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繼承兩方面來解讀。李茂認為列寧提出哲學黨性原則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列寧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做斗爭,與修正主義者伯恩施坦相呼應,俄國“合法馬克思主義者”司徒盧威等人,將理論與實踐割裂開來,否定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回避無產階級改造社會發揮作用的事實。列寧揭露他們這種客觀主義實質上是把歷史過程片面化、形而上學化;二個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提出的哲學與階級相聯系、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思想。馬克思既說明了人們在認識和掌握運用哲學理論時由階級性,又揭示了在階級社會里哲學理論本身也具備階級性和黨性。恩格斯明確地說,哲學內容本質上是適應小市民階級轉變為大資產階級這個過程的哲學表現。③參見李茂:《論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學術研究輯刊》,1980年第2期。有研究者提出,在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想斗爭的背景下,列寧指出在認識路線上,馬赫主義是最反動的唯心主義;在階級路線上,馬赫主義代表的是最反動的資產階級;在哲學路線上,馬赫主義(或者說經驗批判主義)的出發點和基本前提是唯心主義。據此列寧提出了哲學黨性原則。④參見鄭禮肖、孫曉暉:《論哲學黨性原則在消解歷史虛無主義中的作用》,《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二)列寧為什么要寫《唯批》

列寧寫《唯批》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批判錯誤的哲學思潮,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陳珪如和余源培認為,列寧寫作《唯批》雖然同俄國的政治斗爭密切相關,但絕不僅是俄國一個國家政治斗爭的產物,總結起來《唯批》寫作有三個層次的歷史背景,批判俄國的馬赫主義是直接動機,這個動機的背后是批判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再背后是批判整個流行的實證主義哲學思潮。①參見陳珪如、余源培:《論〈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兼評“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本書的“批判”》,《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4期。楊曉梅認為列寧不得不寫作《唯批》,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俄國國內一些機會主義者進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活動猖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受修正主義思潮的影響日益嚴重;二是本應該承擔起批判任務的考茨基和普列漢諾夫并沒有承擔或完成這個任務;三是馬赫主義所標榜的“無黨派”“最新哲學”“科學性”的特點具有一定迷惑作用。②參見楊曉梅:《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的旗幟——紀念〈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出版100周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二、關于列寧哲學黨性原則涵義和內容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來,學術界對列寧哲學黨性原則基本理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這些研究豐富和深化了我們對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認識。

(一)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基本涵義

通過分析《唯批》中的表述,黃枬森概括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基本涵義如下:哲學是有黨性的,折中主義的中間路線是沒有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表現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思想,哲學具有階級性;哲學黨性原則對古今中外的哲學普遍適用。③參見黃枬森:《必須正確地堅持和運用哲學黨性原則》,《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第2期。關于哲學黨性原則的涵義,有一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這就是在無階級社會哲學的黨性是否還存在?1982年10月,在中國第一次《唯批》學術討論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哲學黨性原則是指哲學上的黨派性,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歸根結底,這種對立表現著敵對階級的思想傾向。一些學者認為,哲學黨性的內容比階級性廣泛,這是因為,在階級社會哲學黨性包括階級性,在無階級社會哲學黨性仍然存在。④參見李河、孫承叔:《全國第一次〈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學術討論會紀要》,《國內哲學動態》,1983年第1期。江崇國認為,哲學黨性的真正含義,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派別之間不可調和、不可超越的對立和斗爭。⑤參見江崇國:《學習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方法論初探之四》,《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陳荷清認為全部哲學史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的歷史,現代資產階級哲學五花八門,時而以此種名稱出現,時而以彼種名稱出現,這是斗爭激烈性和復雜性的表現,但其本質沒有改變。列寧哲學黨性原則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永遠都不會“陳腐”。⑥參見陳荷清:《列寧論哲學的黨性原則——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筆記》,《哲學研究》,1964年第3期。

(二)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內容

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內容包括:哲學是有黨派的,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黨派之間是存在斗爭的,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斗爭;在階級社會,哲學黨派之間的斗爭表現為階級斗爭。陳珪如和余源培認為,哲學黨性原則的內容,是要堅持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堅持哲學的基本問題;重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自然科學和宗教的不同態度;⑦參見陳珪如、余源培:《論〈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兼評“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本書的“批判”》,《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4期。哲學上的黨派斗爭“歸根到底表現著現代社會中敵對階級的傾向和意識形態”①《 列寧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0頁。。通過比較,徐運樸指出列寧是對哲學黨性問題論述最多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列寧諸多寫到哲學黨性的著作中,《唯批》尤其突出,其中哲學黨性原則的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哲學黨性是指兩條基本哲學路線(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在階級社會中哲學最終為哪個階級服務;在階級社會中哲學斗爭是階級斗爭的表現。②參見徐運樸:《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與蘇聯某些哲學家的實用主義傾向》,《蘇聯東歐問題》1989年第3期。沈培芹認為,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哲學是劃分為黨派的,哲學上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是哲學上的黨派斗爭反映了不同階級、集團的立場,這種斗爭歸根結底是階級斗爭。這兩個方面是密切聯系的,哲學黨性原則的社會條件是階級社會;階級社會的哲學思想體系不能回避哲學的基本問題,階級社會的哲學思想體系都有它的社會作用和階級根源;兩個方面存在著相互體現的關系。③參見沈培芹:《全面理解和堅持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其他學者對哲學黨性原則內容的論述基本都包含在以上內容中了,在此不再贅述。

(三)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基本點和原理

哲學黨性原則的基本點和原理與它的內容有相似之處,即便如此,筆者還是決定把這些內容寫出來,畢竟先前的研究者這樣表述過,當然也說明這里是以后研究需要規范的地方。楊煥章認為列寧在《唯批》中論述的哲學黨性問題,集中的表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階級性和實踐性。哲學黨性理論的四個基本點:哲學是有黨性的;哲學中兩個最基本的黨派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階級社會里,哲學上的黨派斗爭表現為社會上的階級斗爭,且服務于階級斗爭;哲學上的無黨性不過是唯心主義的一種表現。④參見楊煥章:《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為紀念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90年而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李亞寧認為哲學黨性原則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根本原理,根據列寧《唯批》中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原則原理主要指,解決哲學問題必然遇到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哲學上的黨派斗爭,最終表現著現代社會中敵對階級的意識形態和傾向。⑤參見李亞寧:《客觀真理與黨性原則——學習〈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札記》,《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哲學黨性原則的基本點和原理告訴我們一條: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三、關于如何全面而正確的理解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研究

在研究者的多種解讀和闡釋中,如何正確理解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是我們學習和貫徹它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看到,學術界對列寧哲學黨性原則是有多種理解的(比如在它的階級性問題上),筆者一并列在下面,以供讀者們繼續分析研究。

(一)全面理解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

哲學的黨性就是堅持哲學的現實性,摒棄它的抽象性和普適性,承認它有服務和依靠于特定社會群體的意識形態性。⑥參見陳培永:《什么是黨性》,《嶺南學刊》,2015年第2期。全面理解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要從全面對比哲學黨性和哲學的科學性、政治黨性方面,從正確分析“中間路線”方面,從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來源和分析它的具體表現方面來著手。某些蘇聯哲學家對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理解過于簡單化、庸俗化,徐運樸通過分析認為,不應把哲學黨性混同于政治黨性,也不應把哲學的階級性與科學性混為一談。①參見徐運樸:《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與蘇聯某些哲學家的實用主義傾向》,《蘇聯東歐問題》,1989年第3期。栗中林認為,哲學上的黨性不等同于政治生活中的黨性,不能認為強調哲學的黨性和階級性是在哲學上人為地制造宗派;哲學有黨性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對待宗教的態度問題,歷史上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斗爭,實際上是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斗爭;哲學在自然科學上表現出來的黨性也是非常鮮明的,在自然科學領域,反對不徹底的、怯懦的、含糊的唯物主義。②參見栗中林:《關于哲學黨性原則》,《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對于“中間路線”的認識,余源培認為,“中間路線”客觀存在,但不是獨立路線?!段ㄅ分?,列寧把馬赫當作“中間路線”的哲學派,剖析了他身上存在著“三種動搖”③“三種動搖”指動搖于唯心主義和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之間,動搖于貝克萊主義和休謨主義之間,動搖于唯心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之間。,指出了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基本傾向。④參見余源培:《列寧論哲學上的中間路線》,《學術月刊》,1990年第4期。鄭守林認為,恩格斯提出的哲學基本問題命題是正確理解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基礎;對列寧哲學黨性原則思想要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否定。⑤參見鄭守林:《試論列寧關于哲學黨性原則與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論述的差別》,《邯鄲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二)正確理解哲學的階級性

哲學是有階級性的,這是由它的研究對象決定的,在文明社會中,始終不曾存在“純客觀”的、“不偏不倚”的哲學社會科學。⑥參見周新城:《哲學社會科學的階級性問題》,《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1期。我們不能采取簡單化、庸俗化的做法對待哲學的階級性。余源培、蔣文宣認為在分析和批判唯心主義時,不能僅簡單給它貼上“反動階級”標簽,要看到它的階級根源和認識論根源;不要在“階級分析”的帽子下,全盤否定歷史上的哲學遺產,列寧是與這種做法做堅決斗爭的;要具體分析各個哲學家和哲學派別,不拿哲學黨性原則公式到處亂套。⑦參見余源培、蔣文宣:《列寧是怎樣論述和實踐哲學的黨性原則的?——學習〈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心得》,《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資產階級攻擊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他們或把哲學與階級關系直接對立,或片面強調它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李茂認為,哲學理論作為人的認識,在階級社會不能不具有階級性;一個時代一定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愿望深刻影響著該時代哲學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任何哲學內容本質上都是有階級性的;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它的階級性和科學性是完全一致的。⑧參見李茂:《論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學術研究輯刊》,1980年第2期。

(三)對多種誤解的澄清

關于澄清多種誤解的解讀。陳珪如和余源培認為,堅持哲學黨性原則不是鼓勵“貼標簽”,不會導致否定一切,也不意味著將它的全部都歸結為階級性,同樣不會帶來“粗暴”的惡果。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主張用“多元的馬克思主義”代替哲學黨性原則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反對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元論,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完整的世界觀。⑨參見陳珪如、余源培:《論〈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兼評“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本書的“批判”》,《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4期。江崇國論述道:有人說過去政治路線上的“左傾”錯誤是由堅持哲學黨性原則造成的,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事實證明這種看法不正確;有人認為哲學的黨性和真理性是根本對立且不能協調的,而實際是只有堅持哲學黨性原則才能更好地探索真理;當今客觀上存在的折中主義、唯物和唯心的對立,表明哲學黨性原則沒有失去意義。①參見江崇國:《學習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方法論初探之四》,《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有些西方學者認為,哲學黨性原則是黨派斗爭劃分的標志,它是政治原則,不具有科學性。因此對《唯批》抱有輕視的態度,并對《唯批》中的哲學黨性原則進行徹底的“改造”。還有些學者認為,《唯批》中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體現出他的政治行動主義同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是矛盾的;認為哲學黨性原則是列寧哲學的狹隘,是他的主體向度。柴林麗和劉懷玉認為,隨著歷史的發展,哲學黨性原則的現實意義不能否認,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面臨著更多的挑戰,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錯綜復雜,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基點不能丟,哲學黨性原則沒有過時,反而它是各種唯心主義理論觀點變種的有力武器,起到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作用。②參見柴林麗、劉懷玉:《〈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百年解釋歷程的回顧與反思》,《教學與研究》,2019年第8期。

(四)對哲學黨性原則看法的商榷

真理是越辯越明的,以下歸納的內容是李敏生、陶德榮和謝祥皓對陳俊民看法的商榷,莊友剛對孔明安看法的商榷,方永祥對黃枬森看法的商榷。李敏生、陶德榮認為陳俊民同志說的“我們在哲學史研究中出現的‘左’的簡單、粗暴的偏向的根源在于堅持哲學黨性原則”是不正確的,其實這并不是對哲學黨性原則堅持的結果,而是對其歪曲和簡單化的結果;認為陳俊民同志提出的“列寧的黨性原則和哲學史上每一個具體的哲學體系之間的關系,不是必然,而是具有極大偶然性”的觀點值得商榷,實際上哲學黨性原則的理論是深刻的、具有普遍意義的。③參見李敏生、陶德榮:《關于評價唯心主義的淺見》,《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針對陳俊民同志在《對哲學黨性原則本義的歷史考察》一文的論述,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本義”絕不是就哲學史而言,僅是給(哲學和哲學史)工作者提供的一個方法。謝祥皓認為,列寧關于哲學黨性原則的闡述,是針對全部哲學的本質內容來說的,揭示的是全部哲學發展的內在本質和規律。④參見謝祥皓:《也談哲學史研究中的黨性原則問題》,《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莊友剛認為孔明安主張將唯物、唯心的對立與哲學黨性區別開來是對列寧的誤解和遠離;孔明安從政治的黨派和政治黨派的黨性角度來理解和看待列寧的哲學黨性,覺得列寧的兩個斗爭黨派的劃分過于簡單牽強了,其實,列寧著重論述的是堅持哲學上的黨性;在唯物、唯心的劃界和哲學黨性原則關系問題上,孔明安的論述不僅在邏輯上不成立,而且誤導人們庸俗化、簡單化理解辯證唯物主義。⑤參見莊友剛:《建構抑或消解:應該是怎樣的列寧?——與孔明安教授商榷》,《東岳論叢》,2013年第7期。與黃枬森同志商榷,方永祥認為列寧的論述只是說明了哲學黨性原則同哲學的階級性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把哲學的階級性看作是哲學黨性的一個內容的意思。⑥參見方永祥:《“哲學的階級性是哲學黨性的一個內容”嗎?——與黃枬森同志商榷》,《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四、關于如何堅持和正確運用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研究

面對哲學危機,列寧在思想上的覺醒和在行動上的挺身而出,充分表現了他高度的理論自信,這一點是要給予充分肯定的。列寧給我們樹立了堅持和正確運用哲學黨性原則的榜樣,我們要敢于批駁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論調,堅定的堅持和正確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原則。

(一)列寧是如何堅持哲學黨性原則的

從堅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方面來解讀。貢沈平認為,列寧與種種唯心主義思潮的不調和的斗爭,為我們堅持哲學黨性原則樹立了典范。戰斗的風格,列寧毫不妥協地向一切唯心主義宣戰;科學的態度,列寧主張全面地分析唯心主義路線的實質,吸收其積極成果,消除其糟粕和不良傾向,具體分析一個哲學家的哲學觀點和政治態度;得當的方法,列寧運用歷史的方法,分析了馬赫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揭露了馬赫主義對各種哲學學派的態度;實踐的精神,列寧把哲學斗爭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堅持哲學黨性原則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結合起來。①參見貢沈平:《論列寧在理論活動中堅持哲學黨性原則的特點》,《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楊煥章認為,列寧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堅定的黨性,并向馬克思主義者提出,堅持哲學的黨性原則,就必須反對任何調和或者超越唯物和唯心對立的傾向;對于唯物主義哲學,我們要堅定的堅持、徹底的貫徹、認真的發展;敢于和善于同唯心主義進行不懈的斗爭。②參見楊煥章:《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為紀念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90年而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陳荷清從分析列寧批判馬赫及馬赫主義哲學家們的論述中得出,如果放棄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原則,企圖調和資產階級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后必然會墮落到資產階級的泥潭中去。③參見陳荷清:《列寧論哲學的黨性原則——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筆記》,《哲學研究》,1964年第3期。

(二)批判哲學上的錯誤認識,堅持哲學黨性原則

以下批判主要是從文本、哲學研究和實際生活的角度來進行的。楊曉梅認為列寧從四個方面分析和批判了馬赫主義,批判了裝飾著新的謬論、術語和詭計的馬赫主義在認識論問題上是錯誤的,其實質是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分析了馬赫主義越來越明確的走向唯心主義,并與它結合起來;分析了馬赫主義所謂的“最新自然科學的哲學”,其實是利用物理學新發現做出的一種錯誤哲學結論;揭示了馬赫主義客觀的和社會的作用是替信仰主義服役,為資產階級效勞。④參見楊曉梅:《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的旗幟——紀念〈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出版100周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批駁哲學研究和實際生活中“超越論”的“無黨性”傾向,楊煥章批駁了“超越論”者所說的以下四種錯誤觀點:堅持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根本對立的哲學黨性原則是一種陳腐觀念和老模式;“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是引起哲學發生革命性變革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秘密;“超越”單純用物質說明精神或單純用精神說明物質的觀點,就是要合理的統一物質與精神;“超越論”者舉黑格爾的例子論證唯心主義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思想,舉宗教的例子論證唯心主義的積極作用。通過逐一批駁以上觀點,楊煥章得出,一些理論上爭論不休的問題,一旦付諸實踐就變得簡單明了,唯心主義是一種完全錯誤的、反科學的世界觀,這有力地支持了哲學黨性原則。⑤參見楊煥章:《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為紀念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90年而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三)我們應該怎樣堅持哲學黨性原則

從對待中間路線思潮的角度,從我們如何堅持哲學黨性原則的角度分析。余源培認為,以科學的態度創造性地堅持哲學黨性原則,對于紛繁復雜的中間路線思潮,馬克思主義者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哲學黨性原則具體分析種種中間路線的哲學派別,對他們以此為掩護的進攻,要予以揭露和反擊;“中間路線”具有變動性,要創造性地堅持運用哲學黨性原則去考察它。①參見余源培:《列寧論哲學上的中間路線》,《學術月刊》,1990年第4期。黃枬森認為,我們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黨性,堅持唯物主義觀點、辯證的觀點,堅持它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對于任何哲學體系,弄清楚它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是唯物還是唯心;任何哲學思想體系,我們必須分析它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與一定階級的關系。②參見黃枬森:《必須正確地堅持和運用哲學黨性原則》,《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第2期。賈繼光認為,正確理解和處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關系的問題,實事求是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原則的問題,對待現代西方哲學的態度問題,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原則具有重要意義。③參見賈繼光:《還要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原則》,《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四)如何正確運用哲學黨性原則

從認識、研究、實踐、創新方面解讀正確運用哲學黨性原則。李茂認為,正確執行哲學的黨性原則,就要在哲學為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的服務中,反對剝削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哲學的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堅持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④參見李茂:《論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學術研究輯刊》,1980年第2期。沈培芹通過分析列寧對待馬赫、波格丹諾夫、盧那察爾斯基、普列漢諾夫的態度,認為列寧是把哲學家的政治路線、哲學路線和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結合起來具體的綜合分析和考察的。由此,要克服哲學研究中貫徹黨性原則的簡單化、公式化錯誤;注意區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防止在糾正一種傾向的時候倒向另一種傾向。⑤參見沈培芹:《全面理解和堅持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中國第一次《唯批》學術討論會時,與會的學者認為,正確運用哲學黨性原則,既反對運用它時的簡單化傾向,又反對否認它時的虛無主義傾向;我們承認在階級社會中,任何一種哲學都表現著一定階級的思想傾向,但是我們要反對把這種哲學簡單的看作一個階級的傳聲筒;在批判唯心主義哲學時,既要揭露它的階級根源,又要重視剖析它的認識根源。⑥參見李河、孫承叔:《全國第一次〈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學術討論會紀要》,《國內哲學動態》,1983年第1期。江崇國認為,貫徹哲學黨性原則必須注意具體的歷史的分析,首先要正確的分析中間派哲學,避免犯簡單化、片面化錯誤;二是要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考察種種哲學思潮,不能把它們看成僵死的、一成不變的東西;三是要敢于探索新出現的問題,但要慎重對待。⑦參見江崇國:《學習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方法論初探之四》,《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五、關于列寧哲學黨性原則實際運用的研究

堅持哲學黨性原則,就必須將它實際地運用到各個領域的研究當中去。以下內容呈現了毛澤東對哲學黨性原則的堅持、運用、豐富和發展,同時呈現了以哲學黨性原則為指導來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當今社會思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

堅持哲學黨性原則,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兩者具有統一性。具體表現在,哲學黨性原則強調唯物與唯心的對立、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有對立就有斗爭,斗爭本身就是推動辯證唯物主義發展的動力;哲學黨性原則強調要善于斗爭,也就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也在隨著實踐的變化出現一些新東西,那么辯證唯物主義也要具備新武器,適應新需要的變化就是發展;哲學黨性原則強調貫徹唯物主義的徹底性,徹底性就是要將唯心主義從一切領域中驅逐出去,并及時對各領域的科學發展做出哲學概括,這必將促進其發展;堅持哲學黨性原則,這本身就要求向前推進唯物主義路線。①參見楊煥章:《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為紀念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90年而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楊曉梅認為,毛澤東從哲學上概括和總結了黨內的路線斗爭,不僅堅持了哲學黨性原則,還發展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理論;毛澤東堅持和唯心主義路線、形而上學路線做斗爭,維護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毛澤東堅持把哲學黨性原則徹底的貫徹到理論和實踐中,不僅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還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向前推進了一步。②參見楊曉梅:《馬克思主義哲學黨性的旗幟——紀念〈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出版100周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楊工在評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新編》一文的緒言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認識時說:“必然有斗爭也有統一,必然相互斗爭也必然相互轉化,斗爭是絕對的,轉化是斗爭的結果,也是哲學史發展過程的一個方面”,他闡述了什么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什么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同一性,認為哲學史研究必須堅持哲學的黨性原則。③參見楊工:《哲學史研究必須堅持哲學的黨性原則——評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新編〉緒言的一個根本問題》,《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64年第1期。

有研究者認為,列寧的黨性思想不是抽象的口號,要加強黨性原則落到實處。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要求我們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體現在黨的建設方面,就是要實事求是。具體來說,要認識到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嚴明黨的紀律,“把紀律挺在前面”,保持黨的紀律建設常抓不懈;不斷加強哲學黨性原則的教育,純潔黨員黨性,堅定黨員的政治立場,不搞兩面派、不做兩面人,從而更加自覺的堅定黨性原則;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要姓“黨”、姓“人民”,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在黨言黨,在黨信黨,同時,黨要充分肯定人民群眾的力量,為人民發聲,為人民謀幸福。④參見李征征:《列寧黨性思想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第49-54頁。

鄭禮肖、孫曉暉認為,在當今各種社會思潮激蕩的背景下,列寧的哲學黨性原則仍有很強的解釋力。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民粹主義、憲政民主等社會思潮的本質都是唯心主義,各種社會思潮的背后都代表著一定階級的利益訴求,各類社會思潮分析問題用的是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認識論。這就需要我們堅持并運用哲學黨性原則,以消解各類社會思潮反面作用的發揮。⑤參見鄭禮肖、孫曉暉:《論哲學黨性原則在消解歷史虛無主義中的作用》,《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范玉秋認為,學習《唯批》有助于識別種種“最新哲學”的本質,對于任何哲學思想或派別都要首先確定它的哲學立場和哲學路線,這樣才能認清一種思想體系的真面目,識破裝扮成馬克思主義的謊言和詭辯,堅決抵制和批判與馬克思主義相悖的錯誤傾向。⑥范玉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階段——學習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求知》,2018年第5期。

堅持列寧哲學黨性原則,承認唯物與唯心的對立,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侯惠勤認為,完成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要把辯證唯物主義運用到學科建設中。而今我國知識界存在對唯物主義哲學的嘲弄和摒棄,這個現象不是孤立的,這跟西方的總體哲學態勢有關系,因此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面臨新的挑戰。這其中緣由是把實踐從認識論中分離出來作為本體論,虛化和否定物質本體論,來吹噓“哲學創新”,從而在本體論上取消唯物與唯心的對立,這種做法是荒謬的,必須予以揭露。①侯惠勤:《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與改造世界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9年第4期。堅持物質本體論,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才能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建設。

結語

新中國成立以來學術界對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的上述研究,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客觀而言,列寧哲學黨性原則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學界對它研究的還很不夠,尤其是基本理論的整體性和它的運用方面,相關的研究還需要完善。具體而言:一是對列寧哲學黨性原則基本理論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目前學術界對哲學黨性原則的基本含義、內容、基本點和原理的研究還沒有完全厘清,它的概念和內涵需要進行權威的厘定,它的基本點和原理是兩個不同的表述,但它們其中的內容有相似之處,必須進一步規范。二是對列寧哲學黨性原則在理解上存在的分歧需要進一步澄清。目前的研究對列寧哲學黨性原則,特別是哲學的階級性,存在的分歧還沒有權威的界定,雖然有部分研究者對誤解進行澄清,但還遠遠不夠。鑒于《唯批》的重要位置,這種界定要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中進行。三是對列寧哲學黨性原則在當今的運用研究上還要加強。目前對哲學黨性原則的實際運用的研究還不多,主要體現在分析歷史和社會思潮方面,而實際上列寧哲學黨性原則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有力武器,在國內外各種社會思潮激蕩的今天,我們要運用好這個武器,還需加強對它實際運用的研究。這些都是以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歡
唯心主義黨性原則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與“再生”
淺談哲學的基本問題
列寧報刊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探微
唱響主旋律 黨性最鮮明
試述近代經驗論哲學發展的邏輯
梁啟超公德觀的基本內涵與文化價值研究
半截子馬克思主義者
如何做好輿論監督正面報道工作
淺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涵
“星座”的哲學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