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物理關鍵能力的教學設計策略

2019-02-19 12:03沈援園
新課程·中學 2019年12期
關鍵詞:實踐運用實驗探究

沈援園

摘 要:物理關鍵能力是物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物理核心能力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概括理解,實驗探究,實踐運用,求實創新。根據課程標準及教材,以蘇科版“杠桿”為例,結合相關理論,通過統整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創設合理情景,指向物理關鍵能力,優化教學設計。

關鍵詞:物理關鍵能力;概括理解;實驗探究;實踐運用;求實創新

當前初中物理教學,在課時緊張及考試分數的壓力下,多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師能講得清,學生能聽得懂,教學就算成功。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評價標準的改變,學生會越來越多地面對新的情景,需要運用物理關鍵能力應對這個日新月異且紛繁復雜的世界。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物理關鍵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關鍵能力是指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典型學科特性、與特定學科素養相關聯的特殊學科能力,具有基礎性、主干性和發展性等特點,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能力的培養,可以貫徹在物理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在物理課堂上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老師的指導性和啟發性顯得更加有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而指向物理關鍵能力,整合優化教學設計尤為重要。統整優化后的教學設計可以將四個關鍵能力合理地分配、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里面。

下面以蘇科版第十一章第一節《杠桿》為例,研究指向物理關鍵能力的教學設計策略。

一、指向關鍵能力的教材分析

教材在第八章分別各用一節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斜面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是本章第二節的主體內容。杠桿平衡條件是貫穿于全章的主線,起到統領全章的作用。

二、指向關鍵能力的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二力平衡、壓強和浮力等知識,對于一般物理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可以把這些方法實踐運用到杠桿模型的構建中。杠桿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概括和深化,又是學習功、功率和機械效率的基礎,通過杠桿的學習可以提高概括理解能力。學生認識從平動到轉動,從二力平衡到杠桿平衡,其跨度較大,學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學過程中要設置階梯,讓學生有思維跳躍的平臺。

三、指向關鍵能力的設計策略

1.創設情境,引發探究的欲望

教師通過讓學生剪繩子的比賽(一把省力,一把費力,還有一位同學沒有工具),提出疑問并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杠桿。由簡單到復雜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個過程,為學生學習知識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引發實驗探究的欲望。

2.證據論證,理解概括得新知

組織學生分組體驗:用剪刀剪斷電線,用鑷子夾鐵釘,用瓶起子開汽水瓶,并在操作過程中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工具的材質在軟硬程度上有什么共同點;(2)在工作中發生了怎樣的運動;(3)在什么條件下它們才能這樣運動。引導學生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點,歸納杠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潛力,激發他們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培養概括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杠桿的概念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熟悉的杠桿。這樣的設計不僅訓練學生從復雜多變的工具中抽象出杠桿的模型,還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習了“模型法”等科學方法。

3.增強體驗,實驗探究落到實處

力臂的構建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對“蹺蹺板”模型二次利用,“蘋果對木板的力大,李子對木板的力小”。力大的離支點遠,說明力對杠桿的作用效果不僅與力的大小有關,還與距離有關?!暗降资鞘裁淳嚯x,是不是支點到作用點的距離?”接下來老師設計實驗來驗證。老師準備兩根相同的鐵絲,一根用繩子系住中點,保持平衡,平衡的原因是左右重心到支點的距離相等。另一根同樣用繩子系住中點,如果將右半部分彎折,在沒有改變支點到作用點距離的情況下,左半部分不在水平位置平衡,改變了力對杠桿的作用效果,說明距離不是支點到作用點的距離。為了突破此難點,老師設計學生分組實驗。在原有杠桿模型的支點處設計一個圓形凹槽,左邊在凹槽的邊緣處懸掛兩個鉤碼,右側用不同的力拉,每次保證拉力的作用線都沿圓的切線方向,且都讓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力對杠桿的作用效果相同,每次拉力都相同,歸根結底是每次支點到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相同,引出力臂的概念。

對于力臂的作圖,老師三次利用“蹺蹺板”模型,設計三組作圖:(1)做出力垂直杠桿的力臂。(2)做出力不垂直杠桿的力臂。(3)做出不掛重物時,杠桿的力臂。例題由低起點出發,層層遞進并總結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不僅讓學生知道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而且為下一節課,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實驗前調節杠桿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做好鋪墊。

4.拓展分析,遷移應用的實踐

回到本節課的引入,利用“杠桿”模型分析同是剪刀,作用效果卻大不相同,原來是動力臂的長短不同,力對杠桿的作用效果不同。這樣設計的目的同樣為下一節課的杠桿平衡條件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李寶銀.初中物理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的研究[J].物理教師,2018(2).

[2]邢紅軍.密度概念教學的高端備課[J].教學與參考,2013(8).

[3]葉兵,孫德生.初中物理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的研究與測試實踐[J].物理教學,2017(12).

編輯 馮志強

猜你喜歡
實踐運用實驗探究
“實驗探究”與“微觀認知”的巧妙結合
長柄V形玻璃管在化學實驗中的新應用
對鋼鐵吸氧腐蝕過程的實驗探究
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談小學英語樂學課堂模式的組織與實踐
試論小學語文“遞進循環式”教學
高中英語個性化教學策略研究
《化學能與電能》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