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019-04-10 11:51閆嶸倫
學周刊 2019年11期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小學生

摘 要: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學生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自學數學的能力,為今后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1-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101

數學既是貫串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又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也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在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學生本身好奇心和好動性都比較強,思維更是天馬行空,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約束,將其發散性的思維整合到一處,使學生們能夠在獨立思考的過程當中進行知識學習。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還應營造出愉快輕松的氛圍,這樣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當然,教學活動更需要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意識的培養,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師生共同制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于課堂整體的節奏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起點和歸宿。在自主學習當中,教師不能對學生的每一步學習都進行規劃和安排,需要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度評價目標進行自主化參與和確定。學生參與到教學目標的制訂之后,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會更有動力和參與的主動性。比如在學習“扇形統計圖”時,教師可以運用學生們已有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進行課堂導入,然后讓學生思考:在扇形統計圖當中,想要學習和了解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可能會說想要分清楚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所適用的不同的統計類型,三種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是什么,及扇形統計圖的制作方式和運用條件。教師在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目標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向學生展示。在學生討論和參與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在當堂課學習當中所要掌握的內容和達到的學習程度,還能使他們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認知情況和學習情況創設形象和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動力。具體而言,教學中引入問題情境創設,第一個要素就是新知識點的布置。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新知識與事物。具體應用時,要將新知識點放在問題答案的位置,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其次,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時,以學生現有知識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調動其解決問題的興趣。同時,創設的問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既不能超過知識范疇,又不能過于簡單無法發揮作用。這就需要教師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問題。如實際課堂教學中,如何快速、順利進行情境導入是一個問題。問題導入是一個課堂順利開展的關鍵,如果導入過程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那么在后面教學中學生將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等各種問題,所以,在進行問題式情境教學時,導入是關鍵。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時,教師可以以黑板為例,創設一個與學生相關的問題式情境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如我們班下周要舉行一個班級聯歡會,大家想不想裝飾一下我們的黑板?快速抓住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討論興趣之后,繼續提問:我看到有的班級給黑板圍滿華麗的彩帶,如果我們給黑板的每一條邊也裝飾上彩帶,需要買多長的彩帶才能完全將黑板圍滿呢?這時學生們會積極主動地思考如何能計算出黑板的周長了,從而自然引入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長方形周長的計算。

三、轉變數學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是目前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們所養成的能力之一,但是小學生的學習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未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和思維方式,因而教師就要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對數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整合的過程中,學生們對于數學學習方法會有更全面、準確的認識。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和活動中,比如在學習“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石子或種子,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數出本組所獲得的物體數量。教師不能干涉學生數數的過程,讓每組學生派出代表說明本組采取的數數過程和結論,由教師判定結論是否正確,由學生評價哪種數數方式最為高效。小學生對外界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時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讓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困惑和疑問,這樣教師才能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在對學習方式進行轉化時,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將內向和外向的學生按照一定比例分到同一小組當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不僅能加深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還能使學生了解到同班級同學思維的不同,從而選擇適合自己且比較高效的學習方式。

四、搭建自主學習平臺

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卻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稊祵W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引導學生“做數學”。操作學習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搭建自主操作的平臺,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一位教師首先讓學生在紙上畫出任意一個三角形,對這個三角形展開測量獲得每一個角的度數。接著,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畫三角形的其中兩個角的度數,教師則回答第三個角的度數。由于教師每一次答案都是正確的,因此引發學生的質疑,之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如下提問:對于三角形來說,三個角的度數存在怎樣的特點呢?由此引發學生的猜想:是不是每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加起來都是固定的和?這樣,便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學生的探究欲。在學生有了猜想以后,教師讓學生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操作方式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在動手操作中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

五、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自主學習習慣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養成,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需對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學習方式進行引導,使其在不斷觀察、動手和思考的過程中形成全面化、全方位的思維。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和推動的,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尤其是在進行數學應用題運算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真讀題和審題。在信息提取、思考和解答的過程當中,學生的思維會處于比較活躍的狀態,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同時又掌握了完整的數學學習方法。

六、幫助學生自我反思

學生在面對錯題時會發現自己的錯誤,但再次做同類型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教師需要通過錯題資源,使學生對于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在反思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和發展。比如在學習“混合運算”的時候,學生有時候對于加減乘除這四種運算方式的順序會出現錯誤,違背了正常的運算順序,所以教師在進行混合運算教學或回顧時,就可以對諸如1.5×0.8÷1.5×0.8這樣的問題作出一個匯總,讓學生能在比較和運算的過程當中,對于錯誤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能夠幫助學生糾正思維和認知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將學生們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和主體,站在指導者和引導者的立場上,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進行引導。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還能使其在思考和學習的過程當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式。

參考文獻:

[1]王登彬.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2).

[2]王巧妮.數學課上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4).

[3]盧婷.淺談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8).

作者簡介:閆嶸倫(1968.10— ),男,漢族,甘肅金昌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

[責任編輯 張宏麗]

猜你喜歡
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小學生
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性別差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