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與現代語文教學

2019-05-10 10:17吳培貞
新課程·下旬 2019年4期
關鍵詞:語文素養課程標準傳統文化

吳培貞

摘 要:主要談在當今語文教學課堂上要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其語文素養,教師除了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外,還要積極進行教學設計,使得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巧妙結合,讓學生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為未來的發展打好精神底子。

關鍵詞:課程標準;傳統文化;語文教學;語文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學習新課標,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僅體現了“課標”精神,也體現了“十九大”以來黨和政府關于“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偉大復興。那么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應如何落實呢?

一、要加強自身的儲備,不僅是知識的儲備,更重要的是一種素養的儲備

因為我們是教育者、培育者,在教會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要致力于其人格的發展,就是說要致力于其內涵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高中語文必修五節選了莊子的《逍遙游》一文,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給學生翻譯講解似乎教學任務也能完成,但從培養學生人格的角度似乎這樣的翻譯卻只是讓學生懂得了皮毛。教師應該有其儲備,了解莊子其人,給學生分析講解《逍遙游》的內涵,要引導學生理解莊子真正的逍遙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于無窮”,是要達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如果教師不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是理解不了莊子追求的這種“逍遙游”的真正境界的。

二、要進行巧妙的教學設計,教師講解分析要與語文課堂巧妙結合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語文教材所選的經典之作最能體現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這些經典作品的分析解讀,引導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獨特理解與思考。如分析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他們不懂得屈原為什么在詩歌的開頭一再表白自己出身的高貴、降生的奇瑞、名字的美好?為什么要“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而“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詩句中“美人”又指誰?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必須加以分析講解。屈原說他自己與楚王是同宗,他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肩負著上蒼的使命來到人間,他把象征美好品格的江離、芷草、秋蘭披在身上、掛在身邊,說明了對美好品格的不懈追求,然而,屈原最擔憂的還是時光的流逝、君王的昏聵誤國,他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懊廊恕痹谶@里實指君王,盡管楚王昏聵,但屈原的使命還是讓他以昂揚的斗志發出呼喊“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他要為徘徊無路的君主引路?,F在屈原的時代早已過去,他人格美的具體內容和我們所倡導的美德也有所不同,但屈原代表的傳統文化傳遞給我們的遠不止這些,他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體現在這種精神之中的人格美,仍然是十分可貴的。假如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詩句只做簡單翻譯,學生不會透過詩句深刻理解其含義,不會理解屈原那一顆滾燙的愛國心,也不會理解屈原為什么是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也就談不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了。

三、要讓學生參與講解增強領悟能力

讓學生參與課堂,做課堂的主人,調動其內在的學習需求,教師做引領與點撥,這是讓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一種方法。為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化學習的興趣,落實“把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一宗旨,同時完成語文教學的歷史使命,高中三年,每帶一屆我都試著利用語文課早讀時間讓學生自己分析講解《論語》,《論語》是語錄體著作,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等,高中學生在一些事情上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分析,讓其分小組備課研究,教師點撥解疑,課上留一定時間讓其展示,并聯系實際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給了學生學習、交流、展示的空間,學生興致高。但這樣一部經典之作,學生理解起來有的容易,有的卻并非易事。如《論語·季氏》中的一段話,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睂W生對其便不好理解,如對于“損”“便辟”“便佞”教師就要做好輔導解疑,告訴學生孔子這里講的意思是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边@段話談到了我們應該交什么樣的朋友,什么樣的朋友不能交。對學生的分析乃至于交友是有幫助的。除了讓學生有計劃講解分析《論語》,讓其領悟精神實質外,教師還要在分析經典課文時引導學生思考,增加其感悟力與分析問題的深度,如分析《沁園春·長沙》引導學生思考毛澤東的“獨立寒秋”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其思想境界與內涵有什么不同?同樣分析六國滅亡的《六國論》,蘇洵和他兒子蘇轍的觀點有何不同?為什么不一樣?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會增加其思維深度,進一步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當然,語文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能脫離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在聽說讀寫中理解思考、積累感悟是其必要的環節,教師只有緊緊依靠學科特色,加強引導,才能讓學生很好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傳統文化是條源源不斷的河流,從古流到今,并奔向未來,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編輯 劉瑞彬

猜你喜歡
語文素養課程標準傳統文化
落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踐反思
立足《課程標準》優化一輪復習
穩中求進,不斷替身
——依托《課程標準》的二輪復習策略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時事資源讓高中語文課堂錦上添花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開放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