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超聲征象與CD34表達的相關性

2019-07-26 01:22顏麗華章婧文王偉鎮王寶平紀麗景馬煥容
分子影像學雜志 2019年3期
關鍵詞:腋窩浸潤性微血管

顏麗華,章婧文,王偉鎮,劉 志,劉 娟,王寶平,紀麗景,李 璇,馬煥容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超聲醫學科,廣東 廣州 510515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癥之一,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發病年齡逐步年輕化,死亡率達38%[1-2]。浸潤性導管癌是最常見的乳腺癌病理類型,血管生成是腫瘤發生、發展和轉移的關鍵因素,靶向血管生成的治療亦是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治療的重要方案[3]??捎糜谌橄侔┲委煹目寡苌伤幬镉校喊邢蜓軆绕どL因子A(VEGFA)的貝伐單抗、靶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的雷莫盧單抗、靶向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PDGFR)的舒尼替尼等。CD34是一種跨膜糖蛋白,被認為是造血干細胞的標志物,亦表達于血管內皮祖細胞,可用于評估多種腫瘤的血管生成[4-7]。目前,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CD34與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A、VEGFR、PDGFR的關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擬利用腫瘤基因圖譜(TCGA)數據庫分析其關系以初步了解CD34的表達水平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生成因子的表達。

超聲是篩查和診斷乳腺癌的重要影像學方法之一。已有研究報道乳腺癌的某些超聲征象如腋窩淋巴結轉移等與CD34表達有關[8-9],但乳腺癌有多種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作為最常見的類型,其超聲征象與CD34表達關系如何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了解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CD34與血管生成因子的關系,并進一步探討其超聲征象與CD34表達的關系,為臨床醫師結合超聲征象與CD34進行抗血管生成因子治療用藥的選擇提供基礎實驗數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乳腺癌手術的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前超聲診斷及術后病理學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女性;單側乳腺單發病灶,手術前均未接受過任何抗癌治療;病理確診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排除標準:雙側乳腺病灶或單側多發病灶;手術前接受過抗癌治療;病理確診為非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最終共獲得100例研究對象,年齡49.6±9.8歲,其中28~50歲的患者有54名,51~69歲的患者有46名。本研究已獲得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的知情同意。

1.2 檢查儀器與方法

使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12~5 MHz線陣高頻探頭。乳腺結節的超聲征象按照2013年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進行描述,由2名資深超聲科醫師對乳腺超聲檢查結果進行評估,并登記結節的征象。收集完整資料后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免疫組化檢測與評分

使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中CD34的表達。根據微血管計數法,細胞質或細胞膜上帶有棕黃色染色的血管內皮細胞被視為陽性。在100×低倍鏡下選擇3個最密集著色的視覺視野,并在400×高倍鏡下進行微血管計數,并根據平均值表達水平將組織分成高表達組和低表達組[10]。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并使用GraphPad Prism 5.0和Photoshop CS5軟件進行圖像繪制和處理。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中CD34與血管生成相關因子表達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超聲征象與CD34表達的關系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腫瘤基因圖譜數據庫分析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中CD34與血管生成相關因子表達的相關性

對TCGA數據庫中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的CD34與血管生成相關因子的編碼基因VEGFA、VEGFR、PDGFR的mRNA表達水平進行分析,通過相關性檢驗發現,CD34與VEGFA在mRNA表達水平不存在明顯相關關系(r=-0.10,P=0.0014,圖1A),與VEGFR、PDGFR在mRNA表達水平顯著正相關(r=0.73,P<0.0001;r=0.66,P<0.0001,圖1B、C)。

圖1 TCGA數據庫分析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中CD34與VEGFA(A)、VEGFR(B)、PDGFR(C)表達的相關性(n=1105)

2.2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超聲征象與CD34表達的關系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超聲征象包括病灶的形態是否規則、邊緣是否光整、邊緣是否毛刺成角、內部回聲、后方回聲改變、有無鈣化、Adler血流顯像分級及腋窩是否探及異常淋巴結。超聲征象與癌組織中CD34表達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病灶的血流分級及腋窩淋巴結與CD34表達的相關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其余超聲征象與CD34表達不相關(P>0.05)。病灶血流顯像分級為Ⅱ~Ⅲ級者,CD34高表達占53.4%,明顯高于血流顯像分級為0~Ⅰ級者(28.6%);腋窩異常淋巴結陽性者,CD34高表達占59.2%,明顯高于腋窩異常淋巴結陰性者(27.5%,圖2)。

表1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超聲征象與CD34表達的相關性[n(%)]

圖2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超聲二維、彩色多普勒、腋窩淋巴結二維、癌組織CD34免疫組化(400×)的病例圖像

3 討論

乳腺癌與多種腫瘤具有相似的病理過程,導致治療效果欠佳和預后不良[11]。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改善乳腺癌患者預后的重要策略。血管生成是腫瘤生長所必需的現象,血管生成因子在腫瘤生長、侵襲、轉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2-13]。腫瘤組織的微血管密度被證明是一個重要的預后因素,一般而言,預后較差的惡性腫瘤的微血管密度高于預后較好的腫瘤[14-15]。CD34是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分子,在血管內皮細胞中的表達具有特異性,可反映腫瘤組織的微血管密度,CD34的表達對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預后具有重要預測價值[16]。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腫瘤組織中的微血管密度增加與轉移風險和/或生存率降低之間存顯著相關性[17-18],靶向血管生成治療如VEGFR、PDGFR抑制劑是乳腺癌治療的重要方案之一。本研究通過分析TCGA數據庫發現,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的CD34與VEGFR、PDGFR在mRNA表達水平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目前尚未有相關文獻報道CD34與VEGFR、PDGFR之間的表達相關性,該結果提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的微血管密度一定程度上可反映VEGFR、PDGFR的表達水平。

腫瘤的形態學改變可通過超聲征象反映出來,超聲征象與相關生物指標之間可能存在一定聯系[19]。研究表明,血管生成以及血流模式的變化通常與乳腺性腫瘤的變化有關,超聲可提供獨立的信息以改善診斷[20-21]。本研究發現在乳腺浸潤性導管癌中,超聲征象中血流分級及腋窩淋巴結轉移與組織微血管密度顯著相關,超聲成像下血流信號較豐富及腋窩淋巴結轉移陽性者,其癌組織中CD34的表達水平較高。已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的CD34表達水平與超聲征象中血流分級及腋窩淋巴結轉移相關[8-9,22]。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在最常見的病理類型乳腺浸潤性導管癌中驗證了該結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率先發現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的CD34表達與VEGFR、PDGFR表達正相關;超聲成像下其血流分級及腋窩淋巴結轉移與CD34表達呈顯著正相關。該研究為臨床醫師結合CD34與超聲征象進行抗血管生成因子治療用藥的選擇提供基礎實驗數據。

猜你喜歡
腋窩浸潤性微血管
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細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關性
缺血修飾白蛋白對微血管心絞痛的鑒別診斷價值研究
浸潤性乳腺癌超聲及造影表現與P63及Calponin的相關性
常按腋窩強心又健體
常按腋窩 強心又健體
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的研究進展
TURBT治療早期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診治現狀及進展
探討腋窩乳暈入路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的護理方法及美學效果
IMP3在不同宮頸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微血管密度的相關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