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擴招前后高校教師工資變動:1995-2015年

2019-08-16 12:19胡詠梅唐一鵬王維懿
教師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關鍵詞:工資水平專任教師高校教師

胡詠梅,唐一鵬,王維懿

(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北京 100875;2.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上海 200062;3.江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 江蘇無錫 214122)

一、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在各項建設事業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與我國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重視師資建設的國家戰略密不可分。[1]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大國,各級各類在校生人數都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我國也擁有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高校教師隊伍,根據教育部最新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17年我國高校專任教師已達到163.32萬人,而各類教職員工之和超過244萬。高校教師隊伍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智力支撐,特別是“雙一流”建設的實施,將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進一步提高高校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以吸引、激勵優秀人才進入高校教師隊伍,提高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成為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邁向高等教育強國的關鍵。2018年初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薪酬制度改革,建立體現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

高校教師工資問題一直受到國內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相關實證研究也十分豐富,不僅有針對高校教師工資現狀展開的調查研究,也有關于高校教師工資收入差距和工資水平影響因素的研究。例如,高等學校收入分配情況調查組曾經分別于2002年和2014年對部分高校的教師工資進行調查,發現我國高校教師年收入總體上呈現花瓶狀分布,低收入人群相對集中,高收入人群相對分散。[2][3]更多研究關注到了教師工資差距問題。如沈紅等人[4]的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留學經歷、在職培訓、教齡等人力資本變量對高校教師工資具有顯著影響。羅蘊豐等人[5]的研究發現,由非生產性因素導致的不同群體人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即收入壓縮現象)普遍存在于各教齡的教師群體中,而且在長教齡和短教齡兩組中最為明顯。胡詠梅等人[6]基于某研究型大學2010-2014年間的教師工資數據,研究發現不同學科、不同職務的教師工資存在顯著差異。

上述研究大多針對教師絕對工資展開,而有關教師相對于其他行業人員的相對工資水平的研究則較少。由由等人[7]對此展開了研究,發現2010 年以后高校的工資水平與工資水平最高行業之間的差距呈現明顯的擴大趨勢。但是,該研究并未對此種趨勢做出解釋,也沒有分析高校教師相對工資變化的動因。實際上,高校教師工資變化不僅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也會受到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特別是高校教師相對于其他行業的工資水平變動,與高校擴招這一特定的政策背景可能有緊密聯系。因此,本文嘗試利用高校擴招前后的歷史數據,來分析高校教師相對工資水平的變化,以及擴招對高校教師相對工資水平的影響。

下文由四部分組成:第二部分描述分析擴招前后本??粕?、研究生招生規模的變化以及高校教師規模的變動;第三部分探討擴招前后高校教師工資的變動情況;第四部分利用分段線性回歸檢驗考察高校擴招后教師相對工資的變化是否存在拐點,同時基于省級面板數據來估算高校擴招對于教師相對工資的影響效應;第五部分對本文的主要研究發現進行總結,并闡述政策啟示。

二、擴招前后高校招生規模與教師規模的變化

(一)擴招前后的本??粕?、研究生招生規模

對于我國高等教育來說,1999年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在宏觀經濟、教育、社會等多重誘因之下,我國正式駛入通往高等教育大國的快速通道。1995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各級在校生規模共計305.1萬,其中本??粕?90.6萬,研究生14.5萬。經過20年的發展,截止2015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各級在校生規??偭繑U張了接近10倍,達到2816.4萬,其中本??粕幠U張了8倍,達到2625.3萬,研究生規模擴張了12倍,達到191.1萬。為了進一步說明這種急速擴張的態勢,我們將歷年招生數據及其年增幅呈現在圖1和圖2中。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三個明顯的變化階段,即擴招前(1995-1998)的本??普猩傄幠5钠椒€增長階段,擴招初期(1999-2004)的本??普猩龇膭×艺鹗庪A段,擴招中后期(2005-2015)的增速小幅波動階段。在擴招之前的平穩增長階段(即1995-1998年),本科生招生數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穩定增長,而??粕猩鷶祫t先降后略升。在第二階段,也就是擴招初期,1999當年,本科生和??粕恼猩鷶刀加瓉砹说谝淮翁S性增長,招生數量分別增加了43.4%和42.1%。在隨后的幾年中,本科生招生數的增幅基本處于逐年下降的態勢,這主要是由于前兩年的急速擴招導致高校在校舍、師資方面出現嚴重緊缺問題,所以,放緩了對本科生的擴招速度。與此同時,在1999年教育部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的增量將主要用于地方發展職業高等教育”,進一步推動了??普猩幠5目焖僭鲩L。在第三階段,隨著擴招效應的慢慢減弱,本科生和??粕恼猩幠6嫉玫街鸩娇刂?。本科生招生增幅從2008年開始控制在10%以內,2011年以后控制在5%以內。隨著《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的頒布, 2011年以后??普猩境尸F穩定增長局面。

相比于本??粕凝嫶蠡鶖?,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規模一直較小,但是發展十分迅速。大量有關高校擴招的研究一般都聚焦本??粕臄U張,其實從招生規模的數據上來看,研究生擴招幾乎是與本科??粕鷶U招同時進行的,而且持續的時間似乎更長。圖2中呈現了1995-2015年間碩士、博士招生規模的變化趨勢,從中也發現三個明顯的變化階段,即擴招前(1995-1998)的研究生招生總量的平穩增長階段,擴招初期(1999-2004)的招生規模增幅的劇烈震蕩階段,擴招中后期(2005-2015)的增速小幅波動階段。具體來看,199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僅為5.1萬。也就在同一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見》,對研究生發展速度和規模做出規劃,要求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應該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進行適當的擴充。因此,在1995-1998年間,也就是截止高校擴招政策實施之前,博士和碩士的招生規?;颈3制椒€,總和也不足8萬。第二階段伊始,在擴招當年(即1999年),博士生和碩士生的招生規模都明顯擴大,年增幅分別高達33.1%和25.7%。這種規模的陡增由兩方面因素的疊加造成。一方面,研究生規模和本??粕幠Vg有供需平衡的關系,在本??粕笠幠U招的前提下,為了緩解本科生就業壓力,必然會提高對研究生名額的需求;另一方面,1998年《中國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正式頒布實施,次年教育部便順勢做出適當加快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決定,并將2000年招生指標增加30%(其中20%為國家計劃)。[8]在第三階段,博士招生規模的年增幅基本上被控制在5%以內。在2009年金融危機和本科就業率低雙重壓力的影響之下,教育部在《關于編制200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中,決定大幅擴招全日制專業碩士,這使得其后幾年碩士招生規模再次出現跳躍,增幅高達16.7%,遠高于同期的???、本科和博士的增幅。[9]

(二)擴招前后的教師規模

高校擴招帶來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也引致了對教職人員的需求,這不僅包括傳授知識的專任教師,也包括行政、教輔、工勤等職工。從圖3中可以看出,1995年,我國高校教職工人數為104.1萬人,其中38.8%為專任教師。到2015年,我國高校教職工總數為236.9萬人,增長了1.3倍,專任教師的比例上升到66.4%??v觀1995-2015年的數據,我們發現與擴招前后招生規模的變化階段類似,大致可以將這一時期的高校教師數量變化也分為三個階段,即高校擴招之前的下降階段(1995-1998)、高校擴招初期的陡增階段(1999-2004),以及高校擴招中后期的緩增階段(2005-2015)。

第一階段:下降階段。在1999年擴招以前,我國高校教師的規模呈現出穩中有降的特點,即教職工總體規模穩定在104萬以下,每年約有0.4%左右的降幅。不過這一規模減少主要集中在非專任教師。這一時期的小幅下降與高校第一輪人事制度改革有著密切聯系。1993 年和1995年,國家教委分別頒布了《關于普通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著力將機關與事業單位相分離,并對高校管理人員實行教育職員制度,由此引起了非專任教師規模的小幅縮減。[10]

第二階段:陡增階段。在1999年擴招政策實施的當年,高校教職工總數僅增加3.5萬,其中專任教師增加1.9萬,非專任教師增加1.7萬。與招生規模增速在2000-2004年間的逐漸趨緩所不同的是,教師規模呈現出相反的趨勢,尤其是專任教師規模,從1999年的42.6萬增加到2004年的85.8萬,五年間增長超過一倍。當然,這一階段教師規模的擴張不僅僅是由于擴招帶來的教師數量的需求,也源于高校系統內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升了高校教師的地位和待遇,進而提升了行業的吸引力。1999年,教育部頒布《關于當前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高校教師工資得到大幅提升;2002年人事部印發《關于在事業單位試行聘用制度意見的通知》,各大高校都紛紛出臺配套的激勵政策,建立崗位津貼制度來提高教師待遇。[11]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高校教師隊伍在1999-2004年間飛速擴張,但與龐大的學生基數相比仍然有限,高校生師比仍然節節攀升,2004年達到16.5。

第三階段:緩增階段。2005年開始,隨著擴招步伐的放緩,高校教師隊伍的規模也得到逐漸控制。此外,2006 年7 月,人事部出臺關于《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的試行辦法》之后,高校大張旗鼓地進行以崗位聘任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在淡化終身制的基礎上,采取流動編制管理、人事代理制度、柔性人才引進等多種方式來控制教師規模、提升師資水平。[11]正是由于擴招放緩和人事改革兩方面原因的疊加效應,使得在2005-2015年間,全國高校教職工總數的年增幅逐年降低,非專任教師在2010年以后開始出現負增長,教師隊伍的整體結構也發生變化,2015年專任教師占比提高到66.4%。

三、擴招前后高校教師工資變動

(一)高校教師工資與人均GDP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在1995-2015年間,我國人均GDP從5091元增長到50251元,整體增長幅度接近10倍。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了各行業工資水平的穩步提升,高校教師也不例外。在1995-2015年間,全國高校教師的平均年工資從6452元增加到87480元,整體增長幅度接近13倍,高于同期人均GDP的增長幅度。這一點在圖4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如該圖所示,在1995年,高校教師的平均年工資和當時的人均GDP水平非常接近,此后兩者都保持明顯的上升趨勢,但是高校教師工資的上升幅度更快,其與人均GDP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擴大。數據顯示,在1995-2015年間,高校教師工資經歷了較為快速的增長,增幅常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在2000年和2001年甚至超過20%,這與當時實施高校擴招的政策背景不無關聯。這說明高校擴招帶來的高等教育大發展對提高高校教師工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盡管如此,高校教師工資與人均GDP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通過“高校教師平均年工資與人均GDP之比”這一指標,我們不難發現兩者之間的關系存在轉折時點。如圖4中的虛線所示,高校教師平均年工資與人均GDP之比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1995-2002年間,高校教師工資增幅穩步超過人均GDP,使得高校教師工資與人均GDP之比從1.27上升到2.21;而2003-2015年間,高校教師工資增幅漸漸落后于人均GDP,使得兩者之比一路下降到1.60(2012年),幾乎回到擴招之前的水平。從這一指標的變動中我們不難發現,擴招對于高校教師工資的影響是復雜的,其初期可能存在積極促進作用,但隨后該作用逐漸遞減以至于完全消失。

(二)高校教師工資與社會其他行業的相對水平

高校教師工資相對于其他行業的水平如何?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利用如下公式計算高校相對于其他行業的工資水平:

(1)

該公式中,Ri表示高校與其他行業的相對工資;salaryhe表示高校教師的平均年工資,salaryi表示其他行業的平均年工資。通過該公式,我們可以得出高校教師工資相對于其他行業的偏離程度。如果Ri>0,則表示高校教師相對于i行業來說工資更高,且數值越大則相對工資越高;如果Ri<0,則表示高校教師相對于i行業來說工資更低,且數值越小則相對工資越低。

此處,我們選擇全社會平均工資、IT行業①平均工資、金融行業平均工資作為比較對象,分別計算相對工資R1、R2和R3,結果呈現在圖5中。從該圖中我們看出:首先,高校教師工資一般比全社會平均工資高出20%左右,且在1995-2002年間處于上升趨勢,此后則逐年下降,但R1仍保持在40%左右;其次,高校教師工資始終低于IT行業,而且R2值始終保持在-20%左右;最后,高校教師工資僅在擴招后的前5年(2000-2004)比金融行業略高,其余年份均低于金融行業。由此,與由由等人(2017)的研究結果頗為相似,我們發現高校教師工資雖然高于全社會平均水平,但是與IT、金融等高收入行業的工資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四、擴招對高校教師相對工資的影響

(一)基于時間序列的拐點分析

前文中主要利用全國層面數據分析了高校教師工資水平的變化特征,下面我們分省描述1995-2015年間高校教師平均工資水平、相對工資水平的變化趨勢。從省級層面來看,雖然整體處于升勢,但各省的情況則有所差異。圖6呈現了各省市高校教師平均工資的散點圖,從該圖中可以看出,1995-2015年間,各省市高校教師工資水平普遍明顯增長,但是隨著高校教師工資水平的增長,各省市之間的工資差距也在逐漸拉大。1995年,全國高校教師平均年工資為6452元,其中北京最高(8131元)、寧夏最低(4700元),兩者之間相差0.7倍。2015年,全國高校教師平均年工資上升到87480元,其中北京最高(132273元)、河南最低(59940元),兩者之間相差1.2倍。與平均工資的持續增長趨勢所不同的是,各個省份高校教師的相對工資水平在2002年都呈現較為明顯的轉折,圖7呈現了相對工資1(即高校教師相對于全社會)的散點圖。觀察該圖可以發現這樣兩個事實:第一,各省市高校教師的相對工資1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部分省份連續出現負值,表明有些省份的高校教師工資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如寧夏);第二,各省市高校教師的相對工資1都經歷了先升后降的過程,在2002年左右出現峰值,隨后逐漸遞減。以全國平均為例,2002年全國高校教師的相對工資1為70.1,達到該時期的歷史最高水平,而1995年和2015年的相對工資1分別為17.3和41.0。

① 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的數據,IT在2003年以前包括信息和咨詢服務業、計算機服務業,在2003年以后包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為了驗證拐點的存在,我們采用分段線性回歸來對1995-2015年間全國(i=0)和各省市(i=1,……,31)高校教師工資的變動趨勢進行驗證。具體地,我們采用如下的計量模型:

rsalaryit=β0+β1ratioit+β2(ratioit-ratioit*)×

Dt+μt

(2)

上式中,rsalaryit表示i省在t年的高校教師相對工資;ratioit表示i省在t年的高校招生數(含本???、碩博士)與專任教師數之比;ratioit*表示某一時點的臨界值(即某一年的ratioit);D表示時點虛擬變量。分段線性回歸的基本思想就是通過時點虛擬變量的設置,將數據分為前后兩個時間序列,通過檢驗D與(ratioit-ratioit*)的交互項系數的顯著性來判斷前后兩個時間序列是否存在結構性變化(Structural Change)。本文中,時點被設定為2002年,則整個21年的時序數據被分為1995-2002(8年)和2003-2015(13年)兩個時間序列。

由表1可知,在全國和31個省市樣本模型中,全國以及12個省市的交互項系數顯著。這表明,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高校教師的相對工資在擴招前后存在拐點,擴招之后比擴招之前相對工資有明顯降低。類似地,對于天津、山西、黑龍江、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甘肅、寧夏、新疆這12個省市來說,高校教師的相對工資在擴招前后也存在明顯拐點。對于其他19個省市來說,交互項并不顯著,說明這些省市的教師工資變化較為平穩,在擴招前后沒有明顯變化。

表1 擴招前后高校教師相對工資的分段線性回歸結果

續表

注:重慶于1997年改設直轄市,因此其數據僅有1997-2015共計19年。

(二)基于面板數據的擴招相關因素對高校教師相對工資的影響估計

分段線性回歸的結果表明,從全國和多個省市來看,高校教師的相對工資在2002年之后存在著明顯的下降趨勢。那么,為何會出現此種下降趨勢?有必要聯系勞動經濟學中的工資差異(wage dispersion)理論進行探討。所謂工資差異理論是指工資差距由可觀測和不可觀測的特征共同解釋,其中可觀測的人力資本特征只能解釋工資差異的30%左右,而更多的差異則主要由行業和規模決定。[12]可觀測的人力資本特征決定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則是行業之間工資差距的重要決定因素。[13]有關規模對工資差距的影響,薩繆爾森在《經濟學原理》對此有過經典論述,“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勞動供給的多寡會影響企業支付工資的多少”。國內相關研究也表明,行業集聚程度的提高會拉動行業平均工資的上升,而經濟規模越大的行業,其行業工資回報也越高。[14]

上述理論對本文構建擴招相關因素對高校教師相對工資的解釋模型具有重要啟示,即高校教師相對工資模型的構建需要同時從可觀測的人力資本(抑或勞動生產率)因素和不同觀測的行業因素兩個方面去考慮。因此,本文選擇學生數作為勞動生產率的代理變量,學生規模越大,意味著教師承擔著更多的工作量,也意味著教師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為了精確的反映勞動生產率,本文將在校生數和招生數兩個變量分別納入模型,因為相比于在校生數,招生數更能反映出擴招帶來的教師工作量變化。對于不同觀測的行業因素,本文主要考慮規模因素(即教職工數量)帶來的影響,這是因為高等教育與一般生產部門不同,不存在經濟意義上的資源壟斷。具體,本文將利用如下的計量模型進行分析:

rsalaryit=β0+β1lnstuit+β2lnteait+μit

(3)

上式中,rsalaryit表示i省市在t年的高校教師相對工資;lnstuit表示i省市在t年的各級各類學生的招生數或在校生數(對數);lnteait表示i省市在t年的教職工數(對數)??紤]到面板數據的特性,本文將同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fixed effect model,簡稱FEM)和隨機效應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簡稱REM)來估計上述方程,并通過Hausman檢驗的結果來選擇一個更為合適的模型。所有模型的估計結果呈現在表2中。

由表2中的Hausman檢驗結果可以發現,無論是以招生數還是以在校生數為模型的結果,都是固定效應模型更好(卡方值在0.01水平上顯著)。再對比FEM1和FEM2的回歸結果,不難發現,前者比后者的R2更高,從而擬合程度更好。因此,本文主要以FEM1的結果為準進行解釋。從FEM1中自變量的回歸結果來看,招生數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學生整體規模越大,則教師相對工作越高。這意味著,擴招提高了高校教師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帶動了相對工資水平的提升。教職工數的系數顯著為負,表明教師隊伍的規模越大,教師相對工資越低。這意味著,擴招帶來了教師隊伍規模的壯大,但是以財政資金為主要經費來源的高校無法長期保障高校教師工資水平的持續上升,從而造成高校教師相對工資的下降。從標準化系數的結果來看,教職工數的影響效應要大于招生數的影響效應,即前者的絕對值要大于后者,因此,可以認為,教職工規模的過度擴大是導致高校教師相對工資在2002年之后下降的主要因素。

表2 擴招相關因素對高校教師相對工資的影響效應估計

續表

注:對于每一個變量,第一行數據為非標準化系數、第二行數據為標準誤、第三行數據為標準化系數(常數除外)。

五、結論與建議

基于1995-2015年的全國層面的統計數據和分省面板數據,本文以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為時間節點,聚焦高校教師工資這一主題,對高校招生規模、高校教師隊伍規模及其與高校教師相對工資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獲得三點主要結論:第一,擴招前后,高校招生規模大致經歷平穩增長(1995-1998)、劇烈震蕩(1999-2004)和小幅波動(2005-2015)三個階段。第二,高校教師工資的絕對水平一直處于增長期,但其相對工資先升后降。 第三,高校教師相對工資的變化在擴招后存在拐點,擴招后教師相對工資呈現下降趨勢主要是由于教師規模的過度擴張。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認為,在“雙一流”建設、《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重大政策的牽引下,應該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特別是教師相對于其他行業的工資水平。為此,本文提出如下兩點政策建議:

第一,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教師相對工資水平,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高校教師隊伍。本文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師的絕對工資水平雖然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但是擴招以來,高校教師相對工資水平卻存在明顯的下滑,與IT、金融等行業的差距更是在不斷拉大。不少學者和官員都意識到,在市場化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都涌向金融領域,而不愿意進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基礎性的研究工作[注]澎湃新聞. 樓繼偉長文論中國經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絕不能出顛覆性錯誤[EBOL].[2018-08-2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74766。。因此,高校應該繼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參照受教育水平可比的行業來確定高校教師的工資水平,并建立相應的長期增長機制和激勵機制,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

第二,完善高校人事制度,實施人才分類管理,在有效控制教師規模的基礎上提高專任教師占比。本文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師規模是造成擴招之后高校教師相對工資下滑的重要因素。雖然經過幾輪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教師結構已經得到調整,但非專任教師隊伍的比重依然較大(占總數的33.6%)。實際上,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試點實施高校管理人員的教育職員制度,但是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在國家對高校取消事業編制、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的人事改革大背景下,高校應該加快人事制度建設,實施人才分類管理,不斷提高專任教師占比,適度控制非專任教師比例。

猜你喜歡
工資水平專任教師高校教師
綜合指數法在高校教師教學水平評價中的應用
高校教師團隊知識共享的保障機制研究——以南審國際貿易學專業團隊為例
高校教師崗位聘任制改革問題與對策探討
“十三五”回顧系列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
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專任教師結構(1991年—2017年)
人口紅利、經濟增長與工資水平
HAIR AND NOW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師隊伍及其結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