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新形勢下基層人民法院法律適用與民情的關系

2019-08-26 06:52李沅高
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9年6期
關鍵詞:法律適用民情

李沅高

摘 要:我國的司法審判案件大部分集中于基層人民法院一級,其中絕大多數案件涉及鄰里糾紛、家庭婚姻糾紛和財產權屬糾紛等,而這些案件往往與普通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感等因素息息相關。而當今日益發達的信息網絡技術及普通人民群眾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改變都對基層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調和法律與普通人民群眾利益、情感之間的關系,將是司法實踐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社會效果;法律效果;法律適用;民情

新形勢下的司法審判工作如何權衡法與情、解決法與情之間的矛盾將是一個長期性論題。本文以基層人民法院為視角,從法律適用的情況、民情因素介入審判工作中的必要性和可控性等方面進行淺談和分析。

一、基層人民法院法律適用于具體案件情況

法律適用包含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本文僅討論狹義的法律適用情況。狹義的法律適用①特指國家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運用法律處理案件、解決糾紛的活動。法院作為司法機關,根據《憲法》規定,依法行使獨立審判權,在我國法院四級架構中,基層人民法院處于第四級,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一審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辦理,其中超過一半以上的案件涉及基層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情感等領域。

根據2015年全國審判執行數據②:新收一審案件數量首次突破千萬件,同比增幅接近2014年的3倍。新收刑事、民事、行政(含行政賠償)一審案件11444950件,上升20.6%。其中,刑事一審案件1126748件,占一審案件總數的9.84%;民商事一審案件10097804件,占88.23%;行政一審案件220398件,占1.93%。

上述可知,當今的中國正處于社會發展和轉型的新時期,矛盾糾紛正處于上升期,一審案件數量日益劇增,大到國家的政治、經濟、政策,小到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都與法律息息相關。

二、民情對基層法院法律適用工作的影響

民情③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基層民眾的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其二是基層人民群眾內心情感和愿望。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發展和廣泛應用,普通民眾可通過手機微信、微博等方式快速的獲取各種信息,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相比以往也有了質的改變,特別是涉及自身利益問題時,在法律意識方面相比以前也有了提升,從而對法院審判和法律適用產生了影響。

一方面,法律體制逐步健全,司法程序性和規范性不斷提升,法院審判執行工作逐漸透明化,各方面因素結合導致司法實踐者適用法律的嚴謹度遞增。因為,法院作為解決矛盾糾紛的集中地,無論是程序上或者實體上的瑕疵,還是司法者的言行舉止,都會成為社會民眾關注的焦點,有些無心的言行,可能被網絡炒作而放大,從而影響司法公信力。

另一方面,基層司法實踐者在法律適用時需要面對各種利益價值沖突。譬如,當事人與當事人之間私利益、當事人與政府之間的私和公利益、自然人與法人之間的個人和集體利益、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存利益等。由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看待事物的利益價值水平逐漸提升,導致在面對現有或既得利益時,相比以往更有維權意識。

三、基層群眾民情與法律適用的矛盾焦點

目前,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民眾的維權意識逐步增強,民情因素正逐漸以單一或雙重的形式融入到基層人民法院日常案件辦理過程中,從而在民情因素與法律適用之間產生矛盾沖突,這種現象在基層法院所辦理的案件中最為常見。

在司法審判三角關系中,法院作為居中方以司法公正為宗旨,追求社會效果和法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原告以訴求為主張,最大限度實現自身權利;被告以反駁或消除方式來盡量免除自身義務。雙方當事人追求的目標各不相同,加上各方情感、意愿、怨氣等因素,導致案件陷入僵局,最終執行困難。深究原因,司法審判與民情的矛盾焦點大多在于有些法律規定的內容與雙方當事人的積極和消極情感愿望相背離。

四、民情因素介入基層人民法院日常審判工作的必然性和可控性分析

部分普通人民群眾由于法治觀念滯后和法律意識淡薄,對主張自身權利或者評價他人權利義務時,大多是先從內在的情感觀念出發,再結合生活中的經驗,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斷,從而會出現兩種在所難免或必然的情況:一種是內心積極追求對自己有利的因素,但與法理和情理不相符或者要求過度的情況;另一種是過于用主觀思想和內心情感評價自己或他人權利義務行為,對法律適用、評價等客觀因素考慮甚少的情況。

如何掌握民眾情感介入的必要程度和范圍呢?答案不是一味的追求司法審判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而放棄民情因素的介入,也不是過多考慮民眾的情感因素而弱化法律的原則性和強制性,應該是在法律適用和民眾情感介入方面找一個平衡點,耐心做好釋法和普法工作,充分考慮民眾的情感因素,在可控的合理范圍內將它與法律相結合,一同適用于案件中,從而實現法理和情理有效融合的目標。

五、多措并舉開展法律適用與民情結合工作

當今各級法院以“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目標,不斷提升司法為民服務工作,多措并舉開展司法為民、便民工作,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1)全面推進法院信息化建設工作,努力實現司法陽光化和網絡化。依托信息化技術,全面開展網上立案、電子送達等工作,有效縮短了法院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拓寬了民眾的訴訟渠道,方便民眾參與,提高司法效率。

(2)大力推行陽光司法和巡回審判工作。為了司法更好為民和便民,基層人民法院在交通不便和地理環境復雜的地方,不斷探索,改變固有工作模式,開展多樣化的司法服務活動。比如陽光司法深入鄉村、學校、企業等。

(3)不斷加大人民陪審員參審和網絡庭審直播力度。大部分基層人民法院結合各自特點,開通了官方微信和微博,大力開展互聯網庭審直播和民眾線上討論、交流等活動。

總之,司法為民是法律適用的目的,司法脫離民眾,法律適用的價值將不復存在?,F今,基層人民法院司法工作難,解決民眾問題不易,如何在法律滯后,社會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做好司法審判工作,處理好民情與法律適用相關問題,不僅是司法者單方的工作,而且需要立法、執法、普法、監督等環節的緊密銜接,更加需要國家政策的規定和指引、法治社會的全面統籌建設以及全民素質的整體提升。也許這樣,法律適用與民情之間的矛盾關系才能有效平衡。

注釋:

①釋義來源百度百科解釋。

②最高法院2015年審判執行權威發布數據。

③釋義來源百度百科解釋。

猜你喜歡
法律適用民情
用好“民情診所”解民憂
一顆滾燙心 滿腔為民情
遇民以誠 示民以信——滿懷民情,滿心民生
八年暖心路 絲絲為民情
論意思自治原則在我國涉外合同領域的適用
研究我國保險法中的保險利益原則
中國涉外夫妻財產案件法律適用實證研究
中國文化中的“君子”思想在法律體系中的適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