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犯罪過失

2019-08-26 06:52高敏
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9年6期
關鍵詞:淺論犯罪

高敏

摘 要:關于犯罪過失世界各國學說眾說紛紜,存在許多爭議。中國刑法和外國相關刑法對此都有不同視角,而且犯罪過失也是刑法理論中復雜問題之一。

關鍵詞:淺論;犯罪;過失

本文以犯罪過失為切入點,介紹犯罪過失的相關法史、中外國相關學說以及我國現行刑法的立法論等。

一、法史

(1)在中國法的發展歷史歷程中,犯罪過失的概念存在,且對應于犯罪故意?!斑^失”之說還有一些不同認識,一是《周禮·秋官·司刺》中的“三宥”制度。即,“一宥曰不識,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之說[1]二是《尚書.舜典》的“眚災肆赦,怙終賊刑”之說,注云:“眚,過;災,害;肆,緩;賊,殺也。過而有害,當緩赦之;怙奸自終,當刑殺之”[2]。三是《周禮》中的“三宥”制度并不是后世刑法中過失的淵源,而是臣僚因公犯罪、誤失、遺忘的淵源。而是西晉張斐《律注表》提出的“不意誤犯謂之過失”。

而自文字記載,“眚”指“過失”、“過錯”。這足以說明中國古代在西周時期已經有了對沒有犯意,卻危害社會的行為已經有了初識。

(2)《唐律》是我國古代刑法的瑰寶。其《名例律》:“本應重而犯時不知者,依凡論;本應輕者,聽從本?!彪m然沒有明確而單獨規定犯罪過失,但在具體罪中多有呈現“失”、“誤”、“過失”、“不覺”等認識錯誤?!肚迓伞芬灿小叭暨^失殺傷人者,較戲殺愈輕,各準斗殺、傷罪,依律收贖,給付其被殺傷之家?!敝惏l條,基本和《唐律》觀點一致。

二、學說

(1)無認識說?!斑^失犯之處罰,在于行為人疏忽未認識行為之違法性,或由于行為人之錯誤,致未認識其行為之結果,凡此均可因有所需要之注意而得以避免?!盵3]西方法律多受羅馬法的影響,就刑事責任的主觀要素而言,劃分為故意和過失。其區分的依據是否對事實有無認識。

(2)不注意說。一種是以木村龜二為代表的觀點:“過失是雖對犯罪事實沒有認識,但對該事實應該認識并且有認識的可能的場合,即由于不注意對犯罪事實沒有認識?!盵4]還有一種是對違法性和犯罪事實缺少認識。

(3)新過失論。第一種是合理信賴原則。在合理信賴第三者或被害人將采取適當行為時,如果因為第三者或被害人采取不適當的行為,造成損害結果,行為人對這一結果不用承擔刑事責任。

第二種是被允許的危險的法理。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危險行為逐步增多。許多危險行為不可避免地存在,且對社會發展有必要性和有用性;如果實施危險行為者遵守必需的規則,慎重地實施其行為,即使事前預見了危險,事后造成侵害法益的結果,也不能追究行為者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

第三種是危險分配的法理。在認定過失犯罪時,對加害人和被害人應根據社會需求、生活秩序、工作準則等提出注意義務的問題,對危險進行適當分配。如果對加害人提出的義務范圍較廣,被害人的注意義務范圍便窄;反之,亦然。

(4)新·新過失論。其是在新過失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過失理論,日本學者藤木英雄以德國學者卡爾伊格斯注意義務的第三點內容,藤木英雄對新過失論進行了必要的修正。他評價說,卡爾·伊格斯的“作為防備未知的危險的義務,是具有極其重要的現代意義的義務?!盵5]

三、立法論及結論

犯罪過失是我國刑法規定的罪過形式之一。根據我國《刑法》第15條規定,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過失犯罪,法律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我國法律所規定的“過失犯罪”大都要求造成嚴重危害結果。如果沒有造成嚴重危害后果,就不存在犯罪過失。

從罪過內容方面考量,犯罪過失在意識因素上,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不過,由于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已經預見到卻輕信能夠避免;在意志因素上,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持有不贊成態度。

應當預見是指行為人在行為時有責任預見并且有能力預見。假如根本不應當預見,主觀上就沒有罪過,也就沒有刑事責任。應當預見有兩層含義,一是預見義務,主要指行為人對于結果的發生有預見責任;二是預見能力,主要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如果不能預見,也不負刑事責任。

沒有預見是指行為人在主觀上不希望、不放任結果的發生,而且實施行為時沒有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仍然實施了可能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行為。

1.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

過于自信過失與間接故意有相似之處,二者對危害結果的發生都有預見性,都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關鍵區別于意志因素之異同。

過于自信的過失是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希望危害結果不發生,結果的發生卻違背了行為人的意志,且反映的是對合法權益的消極不保護態度;而間接故意是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還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其結果的發生符合行為人的意志,且反映的是對合法權益的積極蔑視態度;

過于自信的過失的行為人考慮到可以避免結果的發生實施其行為;間接故意的行為人主觀上根本不考慮是否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且沒有采取避免結果發生的措施;

過于自信的過失對危害結果持否定態度;間接故意的行為人認識到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較大,對危害結果持放任態度。

2.過于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的過失

過于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兩者都是過失,疏忽大意過失是一種沒有認識的過失;過于自信過失是有認識的過失。兩者對危害結果的出現都是持反對的態度,結果的出現是意料之外的,都是違背行為人的意志。

確定行為人的認識標準方面,應當根據行為人本身的智能水平確定,比如,智力情況、知識程度、業務水平、工作能力等。而且還應注意行為時的客觀情況的影響。過于自信的過失,特點是輕率、冒失,能避免的沒有避免,能辦到的沒辦到;疏忽大意的過失特點是疏忽或大意,該知道的沒知道,能想到而沒想到;其區別在于行為人當時是否認識到其行為可能導致到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行為人已經預見了危險,結果的發生也違背了他的意愿,那就是過于自信,否則就是疏忽大意。

參考文獻:

[1]蔡樞衡.中國刑法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第185頁.

[2]周密.中國刑法史[M].北京:群眾出版社,1985.第41頁.

[3]蔡墩銘.唐律與近世刑事立法之比較研究,第160頁.

[4]【日】藤木英雄.過失犯的理論,有信堂1969年日文版,第19頁.

[5]【日】藤木英雄.過失犯一一屆同過失淪爭學陽1房1981年日文版.第31頁.

猜你喜歡
淺論犯罪
淺論新形勢下的國企黨建工作及其創新
什么是犯罪?
高效課堂教學淺論
重新檢視犯罪中止
淺論如何處理當前我國人民內部矛盾
淺論泄瀉治療十法
“犯罪”種種
積極開展創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區活動
淮軍近代化淺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