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

2019-09-10 07:22石婧
新教育論壇 2019年26期
關鍵詞:學生培養工匠精神高職院校

摘要:高職院校是企業工匠的搖籃,如何培養匹配企業需求,能夠與企業無縫對接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品質人才,是高職院校需要認真思考、解決的問題。同時,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將對改善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現狀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對將工匠精神嵌入思政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注入學生生活習慣等培養方式的探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學生培養

一、高職院校學生學情及培養現狀

(一)高職學生學情現狀

近年來,隨著本科院校不斷擴招,高職院校生源萎縮嚴重,錄取分數不斷下降,這確實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生源質量”的下滑。目前,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動力匱乏,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等問題。甚至有一部分學生自我定位低,消極懈怠情緒嚴重,自我約束力差,出現游戲成癮等問題。

(二)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趨同

雖然當前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竭力描述在培養目標、發展途徑等方面與本科院校的區別,但現實培養過程中,無論課程計劃還是教學過程都與本科教育存在著極大地趨同性?!袄韺嵰惑w化”、“產教融合”等均不是高職教育的特色與特權,本科教育都在做,區別僅在于高職教育在一個淺層次上開展,本科教育在一個更深層次上開展,因此導致在社會競爭中,高職學生相較于本科學生處于競爭弱勢。

(三)深入探索高職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只以“成績”這一個維度來評價“生源質量”,是片面的,不準確的。低分不意味著低能,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判一條魚,他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泵恳粋€人都應當有其適應的社會角色,并在其角色中創造社會價值。高職教育應當做的就是深入探索學生特點,根據學情現狀,因材施教,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德藝雙馨”的大國工匠。

二、用工匠精神充實高職學生的靈魂

(一)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秋山利輝先生在其所著《匠人精神》一書中概括匠人精神為“先德行,后技能,己成則物成?!边@與我國古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異曲同工。那么何為“本”?“本”即為“發心”與“愿力”,通俗一點說就是知道我們“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聽起來簡單的道理卻是遠行者必備的初心,只有把這種精神內化為靈魂的一部分才能做到無怨無悔、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二)工匠精神對高職學生的重要意義

在校期間,一個學生不可能學成終生夠用的知識與技能,因此我們的教育應當是一個“播種”的過程,教育過程應注重學生專業素養與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未來厚積薄發,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針對目前高職學生學情現狀,若要學生不斷內生動力自我學習,“工匠精神”就是他們不可或缺的精神配置。

(三)打造工匠精神的培養皿

用工匠精神充實高職學生的靈魂并不是一件依靠倡導就可以完成的易事,它需要適宜的培養環境。以高職院校為主體,將工匠精神滲透進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強對教育細節的設計,使工匠精神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當然,在現代學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不斷深入,企業的示范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家長的引導教育也尤為重要。當前很多高職學生的家長對于孩子“匠人”的定位不十分認可,學校應當將對父母意識的引導納入教育環節之中,通過互聯網手段,以定期為家長開授專題講座、慕課等形式使家長首先扭轉“人才觀”,對學生形成正面的影響。校、企、家合力打造工匠精神的培養皿。

三、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方法探究

(一)將工匠精神嵌入思政教育

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浮躁的社風對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影響很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構筑大學生精神堡壘的一道至關重要的防線,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將工匠精神嵌入現有思政教育體系,既可避免單獨打造“工匠精神”課程的麻煩,避免對工匠精神的宣導流于形式,又能豐富現有思政教育內容,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氣”。然而,為了應對千變萬化的社會思想意識形態,工匠精神的嵌入形式應當符合當代大學生審美及需求,除了嵌入思政教育的課堂教學過程,還應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形式。

(二)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

文化育人潤物無聲,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對培養對象潛移默化地熏陶將對其意識形態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體現在:

1、尊師重教。在大談特談“人權”的社風下,很多學生把教師正當的糾錯教育理解為“難為”,自古以來學生與老師,學徒與師父之間的敬重之情日益淡化。然而,“尊師”卻是“工匠精神”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學生只有心懷感恩,才能專注于學習與技藝的傳承,而老師對學生也應不吝于施愛,才能胸懷坦蕩地傳道、授業、解惑,為學生樹立行為示范?!督橙司瘛芬粫刑岬揭涣鳌敖橙恕钡娜齻€階段:“守”、“破”、“離”,“守”就是說學生首先應當向師父學習、模仿,傳承技藝后進入“破”的階段,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接下來在“離”的階段,繼往開來,創造自己的新境界。社會發展多數情況下不是顛覆性的,而正是這樣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那么尊師重教,就是起點。

2、活動育人。校園文化當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載體。借助文體活動、競技類比賽、志愿者行動等向學生宣導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堅持不懈、勇于拼搏、樂于助人、有社會責任感等正能量主流思想。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知并積極思考,逐漸形成一個成熟而完善的人格。

3、環境育人。文化的滲透作用還體現在文化氛圍渲染上。高職院校的走廊里不應當跟風本科院校懸掛愛因斯坦、牛頓等科學家的畫像,而應懸掛魯班像,因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定位從來都不是科學家,那么就不應當給學生一種偏差的價值導向。另外,在涼爽的夏日傍晚,校園的電子屏幕上可以播放《中國正在說》、《中國建設者》等正能量的視頻,形成一種潛在的價值引領。母親節的傍晚,可以播放《媽媽再愛我一次》等震撼心靈的電影,喚醒學生心底的真善美與感恩之心,這是鑄造工匠精神的核心力量。

(三)將工匠精神注入生活習慣

工匠精神并不是一種獨立而高深莫測的思想境界,它是一流“匠人”必備的優秀品質。這種品質將能幻化為前進道路中的內生動力,成為堅守品格的關鍵性習慣。

1、禮儀教育。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但是在文化形態多元化、國際化的現在,我們的年輕人更多地去追逐潮流,卻忽視了本土的禮儀文化。要加強對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這能夠培養學生的親和力,并且有助于學生未來成長為一名舉止得體的“匠人”。

2、打掃整理。在父母的庇護與寵溺下成長的孩子們,往往缺乏打掃整理的意識,而打掃整理往往有助于條理性思維的形成。學校應當對學生衣著等進行規范化要求,對學生的內務等進行嚴格管理,尤其在實踐課程講授過程中要追求規范化、完整化,不能僅重視專業課程的講授,還要注重學生關注細節、打掃整理工作現場的習慣培養。

3、組織晨練。目前,熬夜幾乎成為當代青年的普遍性生活習慣。組織晨練,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增強體質為未來工作積攢一副好身體,還能通過集體晨練提振精神,培養集體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職教育中重視對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優秀品格的養成,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需求,有助于切實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克強.2016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http://www.gov.cn

[2]秋山利輝.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5

作者簡介:石婧(1986年1月-),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及財經商貿研究。

猜你喜歡
學生培養工匠精神高職院校
基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高等數學教學研討
中職新生英語教育之我見
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討
論機加工實訓的綜合一體化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
政府官員也需要“工匠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