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境地區新聞語言傳播經驗與問題分析

2019-09-10 08:55呂丹
學業 2019年9期
關鍵詞:接受者傳播者受眾

呂丹

新聞語言是新聞媒體傳播者通過傳播媒介向受眾傳播新近發生事實時使用的語言。作為語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語言及其傳播不僅與國家形象建構、國家安全防御關系密切,在特定地區的民族平等、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還關系到媒體自身的發展、廣大受眾的言語行為。本文以西雙版納關累口岸為例,重點分析其新聞語言傳播的經驗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一、關累口岸新聞語言傳播的經驗

(一)新聞傳播媒體的多樣化,擴大了新聞語言傳播范圍

在關累口岸地區,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和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豐富了當地新聞傳播的媒體類型,使得新聞語言傳播的形式呈現出了多樣化,口語新聞語言傳播和書面語新聞語言傳播共同進行。一方面新聞傳播媒體的多樣化,滿足了不同受眾對不同傳播媒體的要求,擴大了新聞語言傳播的范圍;另外一方面,多樣的新聞語言傳播媒體的使用,傳播了更多內容的新聞,豐富了新聞語言傳播的內容。

(二)接受者的多樣化和復雜性,豐富了新聞語言傳播的內容和類型

從調查可以發現,關累口岸地區的新聞語言受眾總體上呈現出了多樣化、復雜性的特點。在個體因素的構成上,接受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差異;在民族成分構成上,以哈尼族和傣族為主,外來漢族人口較多;同時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處于邊境地區,接受者的國籍也不僅限于本國,也有緬甸等國家的接受者。在關累口岸的新聞媒體,盡管受到了人員、資金上的限制,仍最大限度考慮了受眾的因素,從受眾出發,以不同語言形式進行新聞語言的傳播,除了普通話的新聞語言外,傣語傣文、哈尼語哈尼文的也呈現在了新聞語言的傳播中,滿足了廣大少數民族受眾的需要。

(三)新聞語言傳播形式的規范,起到了示范作用

從語言本身來看,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它包括語音系統、詞匯系統和語法系統。目前關累口岸新聞語言本身總體而言是較為規范的,受眾的滿意程度也是較高的。從語音層面來看,新聞語言傳播者的語音表達情況是較好的。從詞匯層面來看,詞匯使用較為規范、準確,但仍需加強,盡量做到準確使用詞匯,如在新聞語言語篇中的句子要少用關系詞、形容詞和修飾語。新聞語言表達主要是為了傳播新聞話語本身的信息內容,在于對事實的陳述和說明,而大量關系詞的使用會增大事件之間的邏輯性關系,造成受眾對新聞消息理解的困難;另外,形容詞和修飾語會給事實本身添加許多色彩,造成新聞語言受眾在情感上的偏差。而在語法層面上,關累口岸新聞語言語法大體上正確,但仍需增強其規范度。對關累口岸新聞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的情況分析來看,其新聞語言在本體上是規范的,雖然新聞語言傳播者仍會在這些層面上出現一些小的不規范的問題,但也不影響受眾對于新聞語言的接受的效果??傮w而言,關累口岸地區新聞語言的語言質量本身是較好的,在一定程度上為接受者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四)新聞語言傳播信息多元化,加大了民族文化傳播

新聞語言是新聞信息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承、傳播的載體。關累口岸作為一個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各民族有其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其他民族要想了解、接受這個民族,就必須借助一定的渠道途徑去認識它,而新聞語言傳播媒體正是一個主要的了解渠道。在關累口岸地區,其新聞媒體在這方面日益完善,在新聞報道中會報道當地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同時在報刊新聞、網絡新聞、手機新聞上,當地也加大了對民族文化的傳播,特別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節日到來時,這些新聞媒體上就會出現大面積的這方面的新聞報道,以此來擴大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同時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二、關累口岸新聞語言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關累口岸新聞語言的傳播,總體上而言是較好的,然而我們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受眾成分復雜,新聞語言傳播難以惠及所有受眾

關累口岸居民的民族成分是十分復雜的,除了漢族以外,哈尼族是主要的民族,其次傣族、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居民也眾多,此外,在關累口岸境外居民也較多,包括來自老撾、緬甸的一些居民。眾多復雜的民族造成了居民不同的語言文字習慣、文化背景等,在新聞語言的傳播過程中,由于語言、文化的限制往往會造成一些新聞語言受眾的流失。同時,由于受眾個體自然條件的差異,如年齡、職業、性別、受教育文化程度等,會使得受眾對新聞語言的接收和理解的不同。

(二)新聞語言傳播中呈現出日常松弛和相對消極狀態

根據麥克盧漢對熱媒介和冷媒介的劃分來看,在一般情況下新聞語言的傳播應該屬于熱媒介,因為它不需要受眾調動過多的感官聯想對新聞話語信息進行補充和理解,因為新聞語言本身就會把新聞消息的真實內容進行完整的傳播。然而,新聞語言傳播者和新聞語言受眾在人文上都具有復雜性,當新聞語言傳播者處于何種目的對新聞語言進行傳播時,受眾在接受過程中并不會完完全全按照傳播者的意圖進行接受和解讀,達到的傳播效果有時也會出現偏差。在這種情況下,關累口岸的新聞語言接受者在進行語言的接受時呈現出了消級狀態,主要表現在新聞語言傳播過程中的非儀式化。以往大眾媒介不這么發達時,信息傳播由于技術、經濟等的限制,新聞語言的傳播很多時候都是一種儀式化的過程,受眾在接受新聞語言時會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而如今,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和新聞信息的大肆傳播,新聞語言的傳播過程不再有儀式化的意味,接受新聞語言時也不再有儀式的凝重氛圍和繁瑣的程序,受眾在接受新聞語言時其介入程度在真正意義上來說是變低了的,隨意性也由之增加。在關累口岸,新聞語言的傳播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在非儀式化狀態下進行,受眾的注意力、記性和理解都是具有選擇性的。

(三)新聞語言傳播者能力、新聞素養需提高

從對勐臘電視臺新聞工作者的調查就可以發現,在關累口岸的新聞工作者大多數是較年輕的,工作經驗并不是很豐富;同時絕大多數的新聞工作者并非專業的新聞學和播音主持專業出生,而是行政管理、計算機應用專業的較多。由此可見,較多的新聞工作者缺乏扎實牢固的專業基礎和基本素養,這是目前關累口岸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強的地方。

(四)本地新聞語言信息內容單一,結構簡單

在對勐臘新聞的調查可以發現,其新聞內容信息是十分單一的,結構也是非常簡單的。在其時長十五分鐘的新聞里,共有八十一條左右的新聞,新聞全部為電視臺自己采編制作而成,新聞內容為勐臘縣所發生的新聞事件,主要內容以政府工作為中心,占新聞總量的百分之七八十,以農村新聞信息為輔,占新聞總量的百分之二三十。過于簡單的新聞內容會造成受眾對新聞失去興趣,降低受眾的收看率,影響新聞語言信息傳播的效果。

猜你喜歡
接受者傳播者受眾
時傳祥紀念館:做好三種精神的記錄者和傳播者
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受眾觀的演變
如何認識一件藝術作品
論網絡傳播中受眾的逆反心理
論“不能同意更多”的形成與發展前景
曲藝受眾分析
新聞傳播渠道中傳播者權力問題的分析
1927年至1937年湖南省炎陵縣紅軍標語的發展
法治媒體如何講好法治故事
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方式的新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