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在“新基礎教育”動態生成中的導學

2019-09-10 07:22容鳳儀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 2019年80期
關鍵詞:動態生成導學

容鳳儀

【摘要】針對在語文課堂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把握不了資源生成和過程狀態生成,導學不到位的“新基教育”現狀,從“關注目標中的動態生成,指導學法;關注質疑中的動態生成,誘導探索;關注體驗中的動態生成,指導運用;關注拓展中的動態生成,引導創新”這幾方面論如何適時導學,導學得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讓學生會“吃”并“吃飽”知識,都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語文素養和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動態生成;導學;指導學法;質疑探索;體驗運用;拓展創新

在“新基礎教育”的實踐探索環境下的師生課堂現狀中發現:語文課堂中的收獲就如學生的精神食物,即將步入5G大時代成長的學生,有的學生未“吃飽”,但摸不著還可以“吃”什么,有的學生也不懂怎么“吃”。教師卻疑惑著該如何讓學生會“吃”并“吃飽”。也就是說,在課堂互動的過程,把握不了資源的生成,把握不了過程狀態生成,即使是把握住動態生成,導學也不到位。葉瀾教授倡導的“新基礎教育”中,動態生成是“新基礎教育”的核心,突破核心點,就要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動態生成中導學,變成網絡式溝通的課堂,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張揚學生的中心地位。

一、關注目標中的動態生成,指導學法

常說,教無定法,目標教學似乎跟不上,但在目標中呈現學法,讓學生會“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在“新基礎教育”中,以學法驅動自主學習

“新基礎教育”的理念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新課程的語文教學強調以“學”為主,觀點是一樣的。教法對學法的導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只有教師的正確指導,才能減少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盲目性,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限于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如果缺乏教師的學法指導或教師的指導不得力,學生的學習活動就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難以養成,何來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呢?

2.在“新基礎教育”中,以目標呈現學法

不同類型的知識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的出示方式也要有所講究,是采用講授的方法還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呢?我認為講授的方法,學生是被動的,而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是主動的,學生會有主動積極的學習意識和探究精神。舉個例子吧,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也是具有一定的難度,所在教學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0課《楊氏之子》時,把“學習目標”與“學法指導”融為一體,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

學習目標:①能記住“梁、惠、詣、乃、曰、禽”等生字的正確讀音和書寫;②能認真反復誦讀課文,把初次接觸的文言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得有感情,能背誦課文;③在讀通的基礎上參照注釋,聯系上下文,弄懂字詞的意思,擴展詞語,連詞成句,能說出課文中每一句話的意思;④能通過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能充分運用相關資料,與小組成員交流學習,解決學習中的疑問;⑤能發現故事中人物的機智以及人物語言的風趣巧妙。

溫馨提示:請你認真閱讀學習目標,看能不能發現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試試看,相信自己。你還知道哪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請談一談。

學生認真閱讀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標的同時,往發現學習方法方面思考,于是學生發現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有:反復誦讀,在讀通的基礎上參照注釋,聯系上下,弄懂字詞的意思,擴展詞語,連詞成句。學生還提出了其他方法,如充分運用相關資料,與小組成員交流學習,解決學習中的疑問等。讓學生從教法領悟到學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化繁為簡,輕松自如,體現出教師主導作用的成功。

二、關注質疑中的動態生成,誘導探索

課堂上留給學生問問題的時間,適時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多發問,這是探索的動力,讓學生學會怎么“吃”。

1.正確引導質疑

從質疑中探索,是“新基礎教育”教育活動新形態,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思考習慣。但是無度地讓學生盲目探索,思考習慣良好的學生也許有他發揮的舞臺,思考習慣差的學生會無所適從,找不準方向。一節課到頭來,教師的教學不但違反面向全體的教學原則,而且該讓學生掌握的反而掌握不了。也就是說,質疑也要作出引導。

2.發揮標樹問題的作用

從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現在的小學生習慣了依賴父母的思想,思維懶惰,腦子不愿動,畢竟思考是個痛苦的過程。有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害羞不敢表現自己的,久而久之,干脆懶得思考。有部分孩子就是不愿意走出第一步,何來談自主探索呢。在教學各環節中應該及時地設疑質疑,于無疑處生疑。抓住學生的回答,在共同評價中教給學生問問題的方法,并發揮標樹問問題的示(下轉第11版)(上接第10版)范作用,引導學生會問。請看教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時的課后質疑教學片段:

師:我們已經一起學習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同學們還有哪些地方是不明白的嗎?還有什么問題想提出來?

其中一生:我有一個問題想不通,白人要這片土地來有什么用?他們非要這片土地不可嗎?印第安人也可以不給???

師:這位同學提的問題的確在課文里沒有交代,你想得真深入!對于這位同學提出來的問題,有哪位同學可以解答?

生:我想這是一片地大物博的土地,可能白人是為了發展經濟方面的原因吧。

師:真有想法!這樣吧,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回去查查資料作更深入的了解。

從這片段中可見,根據“新基礎教育”的“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理念,留給學和提問的時間是必要的,還要在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帶疑思考探索,帶疑交流,不要急于將問題的答案說出來,更要尊重學生的看法,你會發現許多智慧的火花。教師在學生提問時,帶學生推開一扇窗,讓學生感覺“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居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蹦敲磳W生在學習時會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在課堂上也不能無限空間,只能是點到即止。例如以上教學片段中“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回去查查資料作更深入的了解”作課后的一個延伸,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感興趣,自主探究,提問的勇氣和信心也自然增強了。

另外,教師落實有效的“導”,應引導學生更多的提問方法。如,緊扣課題提問題,從文章的重點詞語上提問題,從文章的重點句子上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吃”。

三、關注體驗中的動態生成,指導運用

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教師要把鮮活的生活內容帶進課堂,把課內與課外的知識有機地串聯,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積淀和感情經驗去體驗課文內容。用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去觀察生活,認知生活,從而對生活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例如在執教《北京的春節》一文時,采用了孩子們喜愛的形式,用感性的,實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聯系生活實踐經驗去感悟,去體驗。如看一看北京過春節的圖片和錄象,再讓學生交流,探研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體會作者對北京、對生活的熱愛。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學生聯系生活中自己所了解和經歷的,興致勃勃地介紹了不少有關自己地方過春節時的習俗,并運用學習到的寫作方法寫下來。學生在引導下看、讀、說、寫,引發學生了解民風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知識得到了綜合貫通與再創造。

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富有春天氣息的語文實踐課堂。學生學以致用,用語言表達生活的體驗,這是一種成功感,這是課堂上的“飽腹感”。

四、關注拓展中的動態生成,引導創新

現在有的課堂有些怪現象:教師不敢隨便糾正學生的錯誤,不敢隨便否定學生的答案,甚至不敢隨便批評學生……這都錯誤認為是尊重學生,不想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其結果必然導致課堂學習的淺薄、無序和雜亂,天馬行空,這不代表創新發展。特別是產生知識性錯誤時,真要及時糾正的,否則學生先入為主,會誤導學生正確認知。當學生在學習活動時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表現時,教師要及時表揚,肯定其創新點。用一些“虛實結合”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些新穎的思維角度、一個嶄新的思維平臺,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創新活動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嘗到創新成功后的喜悅味道。例如在教學《凡卡》時,在文章的最后可“延伸式”,讓學生續寫或補寫作品中省略掉的部份,可設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續編下去: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最終凡卡能回到鄉下嗎?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可以以“替換式”,給文章換一種表達、換一種構思;“刪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個或幾個片段,例如,教學《匆匆》一文,可設計按課文內容補充句子并仿寫:洗手的時候,;吃飯的時候,;默默時,;,;,。這樣的拓展訓練,是知識點的延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消化”能力強的學生在課堂上“吃”得更滿足。

關注課堂上動態生成,有效導學,構建網絡式溝通的課堂,教師“導”的過程和方法就是培養學生生命成長和綜合素質發展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像放風箏一樣,何時收何時放,如何收如何放,做到心明如鏡,待時而舉,便能有效地實施“導”,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讓學生會“吃”并“吃飽”知識,為每一個學生創置充分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猜你喜歡
動態生成導學
高效課堂下小學數學課堂動態生成的研究
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策略探微
動態生成,彰顯數學課堂活力
品德課堂“動態生成”資源的運用策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是小導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