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世界歷史觀照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9-09-10 18:59常會超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人類命運共同體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治世方案,正在某種程度上實際的塑造世界格局。它的提出離不開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世界歷史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看作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彰顯了馬克思一以貫之的全人類終極關懷,為解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問題提供了實踐指向?;诖?,它理應成為時代的最強音、當前人類的一種共識。

【關鍵詞】:世界歷史 人類命運共同體 《德意志意識形態》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構建“新唯物主義”理論時期所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一部極具代表性的著作。 它首先兌現了自己在《神圣家族》中所說的 “從正面發揮自己的哲學觀點和社會觀點” 的承諾 ?其次,《形態》還有其作者特殊的寫作意圖,根據現有資料顯示,馬克思在1845年這段時間其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國民經濟學上, 為此他還在當年的夏天與恩格斯共同旅居了英國,以了解那里的社會發展狀況和查閱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 可以預見,馬克思本該出產一本政治經濟學著作的,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或許正如他后來所說的那樣 “要批判以前的經濟理論就必須首先批判的改造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即他的哲學、世界觀的基礎。 ”因而,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形態》在整個馬克思思想中首先具有一個舉旗定向的重要作用,為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基本邏輯前提。

(一)歷史是什么?——“兩個前提”

1.全部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有生命的個人

費爾巴哈的確意識到了對于“人”的關注的復歸將是自己決裂于黑格爾哲學和重塑唯物主義權威的關鍵,但非常遺憾的是,他最終也未能突破“感性對象”而進入“感性活動”。因而,“當他看到大批患瘰疬病的,積勞成疾和患肺癆的窮苦人而不是健康人的時候,他便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觀”和觀念上的“類的平等化”,馬克思卻突破了費爾巴哈的困惑,他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彼J為理解歷史必須首先弄清誰是歷史的主體,這個歷史的主體不是某種虛幻的神怪而是人,而對于人的理解并不應該抽象為理性、概念,僅僅從最樸素的人的基本活動考察即可——“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這就表明,對于人的考察就應當而且也只能從關注人現實的生活狀態出發,這就解答了費爾巴哈哲學所困惑、所極力回避和所不能回答地觀念的人與現實的人之間的不可調和矛盾。

2.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物質資料的生產

馬克思曾說:“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馬克思在《形態》從人類原初歷史關系的三個方面、三個因素(新的需求、人口再生產和生產關系)來具體考察了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在人類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具有何種程度的意義。 由此,對于人的考察在思維邏輯中順利實現了由抽象到具體的二段跨越( 而以往的哲學家們一般僅止步于由具體的人到抽象的人的理解),人類歷史生活的豐富性得以展開,當人們再一次審視歷史的時候,就不在將人類歷史歸咎于“某種自我意識”、“幽靈”、“怪想”、“怪影”,而必須考慮人類生存生活的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條件,對于人類歷史的考察也就有了“經濟”的屬性。

馬克思關于歷史“兩個前提”的論述正確的解決了“歷史到底是什么”的疑惑,把歷史由一個曾經虛幻的東西,轉向了實體。在新的歷史觀下,讓每個人得以重新認識自身與歷史之間的辯證關系,意識到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意識到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二)歷史如何發展?——時間與空間的統一

“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边@是馬克思對歷史發展的一維性和順序性描繪。在《形態》中馬克思認為歷史是由時間發展而來的而不是一下子產生的,同時歷史又是客觀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且歷史不是作為產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而告終。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這就為歷史從何而來、何以如此找到了一條縱向的現實根據。

馬克思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中,舉了英國發明的一種機器和拿破侖大陸體系所造成的影響為例來論證歷史的橫向發展,對于這些,人們一般將其歸結為馬克思的“同時革命論”。但如果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解釋,可能更為貼切。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是以資本逐利為目的,以實現各產業之間的“剪刀差”為手段而驅動發展的。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便是對當今世界運行體系的最好解讀,他認為資本家通過在世界構筑“中心——半邊緣——邊緣”的世界層次體系來實現各個層次之間的“剪刀差”即通過技術的“代差”來推動世界秩序的運行。但是,由于資本主義自身所推動的全球化天然地帶有“二重性”,使得人才、資本、技術、管理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各國之間的技術“代差”逐漸式微,資產階級“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其結果就是:世界正轉向“平面化”。以歐、美、日為例,他們之間已經發展出了不是由于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的技術“代差”而是由于在生產力水平相當條件下的技術互補關系。對于歷史的橫向剖析和探究,有助于我們找到世界歷史的可能與現實之間的溝通橋梁。

歷史發展的時空統一性,解決了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之下,資本主義社會何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可能和現實依據。自此,對于社會主義的必然性理解不再是“彼岸”王國。那種枉稱共產主義必然實現,而自身卻消極等待的言論也不攻自破。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馬克思真正世界歷史的積極作為。

(三)歷史將走向何方?——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馬克思在《形態》中談到“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在他的眼中世界歷史是可以與共產主義畫等號的,在共產主義之前,雖然資本主義已經開辟了世界歷史,但它卻只能作為真正世界歷史的“史前史”,作為共產主義——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即“人”的史前史而存在。馬克思在《形態》中通過世界歷史指明了未來社會的走向問題。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到:“工資是異化勞動的直接結果,而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因此,隨著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痹谶@里,馬克思將社會私有制產生的原因歸結為異化勞動的出現,馬克思認為只要消滅了異化勞動,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私有制也必將消亡。但是,如果僅僅停留于此,如果不進一步找出造成社會勞動異化的根源,那末,止步于此的“異化”依然是沒有任何現實根基的抽象,對于歷史的真正解釋可能會重歸于歷史唯心主義的窠臼。在《形態》中馬克思找到了勞動異化的原因,私有財產產生的真正根源——“分工”。因而,舊式分工才是一切社會差別的真正原因。歷史的最終指向——共產主義,必然以消除舊式分工,進而消除異化為前提,最終實現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

面對當今世界的問題和挑戰,根源于資本自私自利本性而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由此提出來的資本主義治世方案無法解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問題,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人類社會大勢所趨。 ?中國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正成為影響世界、塑造未來的重要力量,“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 。

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種處理世界各國關系的最新理念和人類和諧共處之道不僅與過去國際政治界所宣揚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日不落帝國安排”、“雅爾塔秩序”以及“華盛頓共識”有重大不同,而且與馬克思所指明的通過世界革命而實現世界歷史的思想又存有一定差距。如何理解和把握這些差別和聯系決定著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解的深刻度。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代意義

(一)科學社會主義的豐富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取向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最核心的內容是科學社會主義,它是馬克思利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為指導,以政治經濟學為現實手段深刻剖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從而得到但同時馬克思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補充了“兩個絕不會”的觀點。對于“虛幻共同體”向“真正共同體”的過渡方法鮮少提及,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恰好填補了這一理論的空白,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

(二)一以貫之的人類終極關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取向

哲學是什么呢?“哲學是以對‘本體’的尋求,而實現對真、善、美的反思,并從而實現對人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的尋求,即實現其對人自身的存在和發展的反思”。馬克思在《形態》中反對和批判了以往一切離開現實生活實際的形而上學哲學,認為哲學應該從關注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及其現實活動開始。在這里并不能就此認為馬克思放棄了哲學的形而上學性轉而追求形而下的實證科學,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馬克思在“現實”中找到了通往形而上學的根基和表現對人類自身終極關懷的可能性?!缎螒B》本質上是一篇優秀的哲學著作,它所內涵的世界歷史理論從其哲學本性來講,表達了馬克思對于不僅僅是無產階級在內的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極度關切,不理解這一點就會在某種程度上“矮化”《形態》的哲學意義?!笆澜缒敲创?,問題那么多”,單靠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無法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嚴峻問題,迫切需要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為了人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三)“一帶一路”的落地生根——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取向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是建構發展的共同體?!耙粠б宦贰痹凇叭祟惷\共同體”倡議下,從實踐層面為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貢獻的最具實踐代表性的中國智慧。首先,“一帶一路”在平等協商、普遍達成共識的基礎上,依據各國自愿簽訂協議形成合作,積極尋找全球共性話題,增進溝通,勠力同心建設一個遠離恐怖,和平繁榮的世界。因而,它不是中國一家獨奏,而是沿線國家共同奏出命運交響曲。是各國和國際社會各種力量達成的共識,形成潮流,攜手共進的一條和平繁榮之路 其次,“一帶一路”擺脫了“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解決問題”的單一思維局限。中國愿意把自己的公共產品無私地貢獻給國際世界,并在歡迎其他國家搭便車、搭快車的同時,尊重各國自主選擇自己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共同走向一條開放發展之路 最后,“一帶一路”通過創建更加公正合理,共享發展的世界格局,填平貧富鴻溝的目標?!耙粠б宦贰睂崿F了國際合作共贏格局由點及面從部分到整體的包容性全球化發展,推進與世界各國走向一條文明富強之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卷473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58-168-40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版,第227頁.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新華社,2017-10-27.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3(3):20—22.

【6】習近平. 邁向命運共同體 開創亞洲新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N].新華網,2015-3-29.

【7】習近平. 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N].新華網,2015-09-28.

【8】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N].央廣網,2017-01-19.

【9】馬克思在1877年《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全集1卷1963:130.

【10】 孫正聿.哲學通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43.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作者簡介:常會超(1993-),女,河南安陽,碩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學,730030,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

猜你喜歡
德意志意識形態人類命運共同體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十大亮點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道德思考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