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智能理論引導我校地理學科的校本課程開發

2019-09-10 05:26趙春芳
錦繡·中旬刊 2019年7期
關鍵詞:多元智能校本學科

趙春芳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補充與完善,它是基于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教師特點的課程,校本課程更因從身邊開始、從腳下的土地開始、從自我開始,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拓展性。本文側重闡述我校地理學科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多元智能的理論支撐,及實驗開發后的體會。

一、地理學科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指導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至少有八種主要的智能,即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交往-人際關系智能、自知-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這八種智能的不同組合及表現構成了每個人不同的智能結構。有的孩子某種智能表現非常突出,呈顯形狀態,而大多數孩子的很多潛在的智能有待于我們教師和他自己去認識、挖掘、開發。這就為目前的課堂教學與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新的課題與研究方向。

1.創設課堂多元化情景

多元智能理論引導下,學校、教師要最大程度地實現個別化教學,盡可能地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以便使具有不同潛能的學生的智能得到培養。而我校領導隊伍的開放、進取,教師隊伍的年輕、有為,正是課程開發的前提和保障。如初中地理教材中講到方向的識別時,學生往往更愿意了解野外判斷方向的實用方法,教師可適當利用教材并調整課時,早作準備,可把課堂延伸到戶外,引導學生探討并得出結論(如利用日影、手表、指南針、向日葵、樹的年輪、枝葉疏密的方向、路牌、房屋朝向、夜間尋找北極星等方法),可以想象,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師生都會有更多的收獲與體驗,我們的智能都得到了培養與開發。

2.地理學科的特點體現理論與課程的價值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自然和社會交叉的學科屬性可以使地理校本課程兼顧智能發展的許多方面,在培養學生多元智能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價值。

實驗中,我們的地理課堂有時成了社會的大熔爐:有氣象站工作的媽媽借來風速儀、雨量器、干濕球溫度計,教我們一一識別正確使用;有服裝界的朋友收集少數民族服飾并當場作秀;有做廚師的爸爸帶來地方菜系請我們品嘗;有昆曲研究班的校友為我們介紹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表演……身為教師的我就成了地道的“學生”,能有這么多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的學習難道不正是多元智能理論的特質的顯示嗎?

二、我校實驗的地理學科的校本課程分類

以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地理學科的校本課程開發,分為八大類。各類課程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下面以我校正在開發實驗的校本課程舉例示意:

三、八大智能在課程實施時的運用案例

(一)地理教學中語言智能的培養

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在準確表達地理概念、敘述地理規律、說明地理現象等方面經常存在困難,口頭回答問題時不能兼顧準確性、系統性和科學性。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地理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

1、加強教師語言的示范性。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語言必須規范、準確、流暢,在進行課堂提問、闡明地理概念、敘述地理規律、對學生進行指導時,必須給學生起到示范作用。例如,對家鄉的“梅雨”天氣,用 “冷暖氣流相遇,勢均力敵,暖上冷下,相持一月”,又可用“最終冷空氣打回老家,養精蓄銳,來年卷土重來”生動描述。

2、堅持讓學生多講、多畫,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應時刻牢記學生是主體,應讓學生多渠道、全方位地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自己表述出來,對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十分有利。如,讓學生把所學地理知識編成地理故事、地理新聞,在每堂課前進行“一分鐘地理演說”、“一句話地理陳述”等,日積月累,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既包括日頭語言也包括書面語言,形式多樣,如,討論、辯論、演講、寫小論文、角色扮演等。如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寫成讀書筆記,既可豐富課余生活,使學生對地理知識加深印象,又培養語言智能,提高書面表達能力。事實上我們班的70%同學通過兩年的訓練語言智能大大提高,不再是學“啞巴地理”了。

(二)地理教學中視覺一空間智能的培養

視覺一空間智能在地理課堂上主要表現為觀察能力,地理課上不管是教師講授還是用幻燈片、錄像或實驗演示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被動的觀察者轉變成為主動的思考者,引導學生學會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觀察。如《地球的運動》等章節中,涉及的“地軸傾斜”和“正午太陽高度”及“逆順時針”等空間概念,教師在講解時要借助必要的模型和肢體動作演示,學生會歪著脖子、提著一只腿表示地軸傾斜,快速自轉同時緩慢繞另一同學(代表太陽)公轉,將平面轉為立體,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空間概念。

(三)地理教學中邏輯一數學智能的培養

邏輯一數學智能在地理學科表現為利用數字計算和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地理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如在地理課中,擅長“邏輯一數學”智能的學生,對“國家人口”圖表中的數字所代表的意義表現敏感,會對其進行邏輯推理,并預測我國人口的變化趨勢和規律。又如,講到我國氣候對文化的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進行邏輯推理:中國南北方氣候不同——影響植物的生長——影響農業及景觀——影響南、北地域文化。

(四)地理教學中自然觀察智能的培養

自然觀察智能不僅包括對動植物的辨識能力,也包括從不同角度觀察、探索各種地理事物,以及學會欣賞大自然并與之建立和諧關系的能力。在教學中,許多學生觀察時不夠仔細和深入,甚至停留在看熱鬧的低級階段,沒有形成良好的觀察品質。這就要求教師適時引導、不斷 設疑、引發想象,讓學生進行深人探究,發現深層問題。如觀察天氣時,教師可事先設計好填表,帶學生到操場,看紅旗飄揚、河水蕩漾、樹枝搖擺、紙片飛舞,感受“微風拂面”、“迎面撲來”、“八面來風”,在室外當場畫出天氣符號、文字,真正理解風力、風向的概念,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五)地理教學中身體一運動智能的培養

身體一運動智能指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與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進行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在學青藏高原時,師生趣味盎然的用準備好的黃沙、膠水堆青藏高原,高原面上“雪山連綿”—— 白粉筆灰撒的,“高原公路與青藏鐵路”縱橫交錯——彩色毛線鋪的,“青海湖”波光粼粼,“珠峰”上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彩色油光紙剪的……

又如,為演示“月球的同步自轉”,教師在課堂地面畫一橢圓形的軌道并四等分,中心放一大的地球儀,以自身作為月球,先演示自轉再演示公轉,然后把自轉和公轉的演示合為一體,從而把“月球的同步自轉”直觀化。

(六)地理教學中音樂智能的培養

地理學科中的音樂智能是指對聲音、節奏的感知及遷移能力。歐洲的教育研究者發現,如果教師講課時有背景音樂當襯托,學生會更有效地記憶信息,4/4拍(像《長江之歌》)、《我的祖國》、《五十六個名族》、《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等的音樂是最有效的,在背景音樂下教授知? 識時,學生處于放松狀態,有利于學習。事實上,我們班畢業的學生常能美美的回憶起當年邊唱邊學到的地理知識。

(七)地理學科中人際關系智能的培養

所謂人際關系智能是指能夠有效地理解別人并與人交往的能力,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與他人之間的“理解與交往”。如與小組成員一起討論、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在交流的內容方面,可以是就地理概念、原理理解方面的討論,也可就一些社會現象進行交流如就“是否應鼓勵民工大量進人城市”的問題,可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農民、民工、市民、政府官員等,并進行辯論,使學生學會站在不同角度、站在不同高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會站在對方立場上理解別人、教師在辯論中的角色則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時機分別作為組織者、參與者、評判者或引導者。

(八)地理教學中自我認識智能的培養

自我認識智能是指關于建構正確的自我知覺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與重建地理學科中的自我認識能力,表現為:了解自己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學習地理的狀態,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習地理的潛能,甚至了解認識到自己將來是否能夠勝任從事與地理相關的上作。

總之,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師的特點及其教育資源優勢,加強對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最佳發展,使每一個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使學校的教育、 教學特色更加鮮明。正如加德納所言:“如果我們能最大限度地發展人類的全部智能,并使之與倫理道德相結合,就能增加我們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機會,進而為世界的繁榮作出貢獻?!?/p>

猜你喜歡
多元智能校本學科
科學構建超學科STEAM課程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在學校的應用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價值導向的校本課程建設——以“蘭質教育”校本課程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節氣語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
深入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以“表內除法”為例
中學英語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超學科”來啦
學生獲獎及學科競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