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019-09-22 07:36林寶泉
學校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關鍵詞:因數分母分數

林寶泉

創新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標新立異、超越傳統的思維習慣束縛,力求通過問題的表象,從較深層去認識問題本質的高層次思維形式。其本質特征新穎、獨特。本文結合自己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

學生的創新思維往往來自于一個對學習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進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與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創新思維尋找到知識與內創立的基點。這種情景既要富有趣味性,引起學生積極思維;同時又富有不平衡性,引起學生思維沖突,提出智力挑戰。

二、鼓勵質疑

質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動力源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探討、爭辯、各抒已見,敢于向老師、向書本質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無論質量如何,教師都要保護他們的創新意識,為他們走向創新“鋪路架橋”。如《積的變化規律》一課,教師對學生講:通過學習積的變化規律,你能聯想到什么?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在全班匯報時,學生們都紛紛介紹了自己的發現。有的學生運用了一組算式來說明自己的發現15×2=30,(15x3)x2=90,(15÷5)×2=6,結論是:兩個數相乘,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著干倍,另一個因數不變,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有的學生進行了補充:發現的結論是相同的,但我覺得證明應該更多一些,變化的因數既可以是乘號前面的因數,也可以是乘號后面的因數,有的學生又提出:這個擴大或縮小的的倍可以是0嗎?學生的思維又積極活躍起來,開展了激烈的爭論,最終探尋到科學規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敢于質疑,使潛在的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培養。

三、巧設問題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設問要富有激活思維的創意,引導學生在實際探索和發現過程中,把學生思維引入求新、求異的天地,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教師提問1:觀察一組相關的算式,分數的分母、分子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數大小變了嗎?分析:這個提問具有初步的探索水平,使學生往往沿著一條習慣思路,尋求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已給學生不自覺的暗示,代替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問2:通過復習你有什么聯想和猜想?要使你的猜想成為科學的結論,還要進行證明,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證明嗎?分析:這種提問具有探素性和開放性,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受到直覺和分析相結合的創新思維訓練,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四、積極求異

求異思維指的是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它是創新思維的最重要的思維方法。沒有求異思維就沒有創新,教學中,力求開拓思維,利用開放性或探索性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考慮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已的獨特見解,標新立異。如《異分母分數比大小》一課。第一環節、比較 和 的大小,由于在學習同分母分數比大小時,學生已經明確了同分母分數比大小的原理。在此基礎上,大多數學生對異分母分數比大小都采用了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后再再進行比

較的方法。第二環節,比較 和 的大小,在上題的基礎上,多數學生仍然采取先通分再比較的方法。但已感到通分后的分母有些大了,但還可以接受。這時有的學生提出不通分也可以比較分數大小。原來他一眼就看出 > , < ,所以很快就能判斷出 > 。在這名學生的思維里,認為只要比較的標準一樣就可以,第一題比較的標準是相同的分數單位,而第二題比較的標準是 ,它們的相同點是比較的標準相同。第三環節,比較 和 的大小。此題仍用先通分后比較的方法,計算上會有困難。由于有了第二題學習的基礎,多數學生都選擇了觀察與思考有的學生看到這兩個分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接近“1”的分數,于是先別和“1”比較,差分別是將 、 ,然后比較兩個的大小,最后判斷出 和 的大小。對學生來講,既要注意培養他們不盲從,喜歡質疑,打破框框,大膽發表自己意見的品質;又要培養他們敢于求“異”,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養成獨立思考創新性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開放練習

課堂練習是鞏固新知識,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師除了圍繞本節課的知識點設計基本練習外,還要在學生已有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上適當地設計些具有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習題,拓展學生的思維。如《兩積求和應用題》一課、在練習環節的最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題“三年有四個班,每班有30人;四年級有四個班,每個班有40人,兩個年級一共有多少人?”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已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解題

①30×40+40X4=280

②(30+40)X4=280

此時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已完成、如果結束教學,也算是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但這道題教師編排時在數據上做了精心的設計。于是教師又提出問題:這道題還有沒有別的解法?學生進行了小組討論在通過討論學生們又提出了多種解法

A、假設兩個年級每個班都有30人這樣四年級每個班就多出10人、可以這樣算30×8+10×4=280

B、假設兩個年級每個班都有40入這樣三年級每個班就少了10人,可以這樣算40×8-10×4=280

C、三年級每個班30人,四年級每個班40人,兩個年級平均每個班35人,用35×8=280

D、設每班都有40人,三,四年級有8個班,而三年級比四年級少的正好是40人,所以有40×7=280。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僅僅為了培養創新思維而練習,而是以學生學習實際作為出發點,設計的問題具有新穎性、多面性。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學生的回答又具有互動作用,這樣就促使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去思考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培養與提高。

猜你喜歡
因數分母分數
《因數和倍數》教學設計
“去括號與去分母”檢測題
“倍數和因數”教學設計及反思
找回“丟棄”的分母
一種快速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難點,分數更上一步
動摩擦因數的測定
……的近似分數的若干美妙性質
因數與倍數問題常見錯例
快速求最小公倍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