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時代的文學嬗變:現狀與動向——評張邦衛《媒體化語境下新世紀文學的轉型研究》

2019-09-26 12:20李梁橋楊慧怡浙江傳媒學院杭州310018
名作欣賞 2019年8期
關鍵詞:新世紀文學作品媒介

⊙ 李梁橋 楊慧怡 [浙江傳媒學院,杭州 310018]

現代高新科技正以迅猛的發展勢頭走進我們的生活,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有物質生活的高效與便捷,也有精神審美的新奇與變異。就新世紀文學而言,由于現代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對新世紀文學的全方位影響甚至制導,文學的面貌諸如文學類型、書寫方式、表達媒介、傳播媒介、接受方式等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文學在經歷了所謂的“第一媒介時代”“第二媒介時代”之后又與所謂的“數字媒介時代”為伍?!拔淖內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社會變化了,時代變化了,文學也必然發生轉變。這就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要義。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說的:“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樣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睂π率兰o的文學實踐,可以從不同的維度來進行考察,而將新世紀文學置于媒體化語境下進行探究,并剖析新世紀文學的多態化轉型的,浙江傳媒學院張邦衛教授所著的《媒體化語境下新世紀文學的轉型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44萬字)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扛鼎之作。

一、文學語境的新世紀轉型

法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出文藝發展的“三要素說”,即文學藝術的發展同種族、環境、時代密切相關。丹納所謂的“種族”指的是種族特性,它來源于天生的遺傳性,是一個種族區別于其他種族的獨有特性,這是一種不會隨著時代環境的發展變化而改變的原始印記,是文藝發展的原動力或“內部主源”。丹納所謂的“環境” 既指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也指社會文化觀念、思潮制度等社會環境,是文藝發展的“外部壓力”。丹納所謂的“時代”內容較為廣泛,包括精神文化、社會制度、政治經濟狀況等,這些因素影響當時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形成一個時代獨有的“精神的氣候”,時代是影響文藝發展的“后天動量”。如果將丹納的種族、環境、時代置于當下文化研究的視域之下,那么我們似乎可以用另外一個詞來進行統括,那就是語境。

所謂語境(context),也可稱之為社會語境(social context),按照約翰·費斯克的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它可能指某種社會情景或環境的直接而具體的特征,某種特定的互動行為或傳播交流就處于這種情景或環境之中;第二,在某種包羅萬象的意味上,它可能用于描述更大的社會、政治與歷史的情勢與條件,某些行為、過程或事件就處于這些情勢與條件之中,并被賦予意義?!睆睦碚撋险f,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作為反映者的文學總是生存于特定的社會語境與歷史文化語境之中,語境的變換必然會導致文學的變遷。馬克思認為,文學作為社會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其發展無論如何豐富多樣,都“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丹納曾經倡導過“環境生產作品”的觀點,他認為:“每一個形勢產生一種精神狀態,接著,產生一批與精神狀態相適應的藝術。因為這個緣故,每個新形勢都要產生一種新的精神狀態,一批新作品。也因為這個緣故,今日正在醞釀的環境一定會產生它的作品,正如過去的環境產生了過去的作品?!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r序》中強調說“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這恰與中國文學史上漸次呈現的先秦散文、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春秋筆法”“漢唐氣象”“建安風骨”“宋元話語”“明清韻味”“民國印象”等相吻合??梢?,文學是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也是隨語境的轉換而轉換的。無論是對文學發展的解釋還是對文學轉型的闡釋,我們必然要從社會歷史文化語境去挖掘,從語境之維去掘進。概言之,就是所謂的“新語境,新文學”。

自從2001年美國批評家希利斯·米勒在《文學評論》上發表《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一文以來,文學在電子媒介時代能否繼續存在下去就成了中國文論界所關心和爭論的一個新話題,“文學終結”似乎成了對電子媒介時代文學現狀的歸納與未來走向的預測。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文學并沒有聽命于文學研究的權威話語和裁判指令,依然在“文學終結論”的巨大陰影中走過了十八年,新世紀文學以多態化的存在大大地諷刺了“文學終結論”的臆測與妄斷。透過新世紀文學十八年的繁華景象與喧囂氣象,我們不難發現,文學依然還是我們詩意的棲居所之一,文學還是文學,但文學又已經不是記憶中的文學與理想中的文學,文學正以裂變、畸變的姿態建構著“泛化”的文學行動、文學陣營、文學存在、文學空間與文學場域。正是如此,希利斯·米勒也不得不于2003年9月在《論文學》一文中申明他的辯證答案:“文學的終結就在眼前。文學的時代幾近尾聲。該是時候了。這就是說,該是不同媒介的不同紀元了。文學盡管在趨近它的終點,但它綿延不絕且無處不在。它將于歷史和技術的巨變中幸存下來。文學是任何時間、地點之任何人類文化的標志。今日所有關于‘文學’的嚴肅的思考都必須以此相互矛盾的兩個假設為基點?!痹谙@埂っ桌湛磥?,不同媒介的文學應該有不同的紀元,他所討論的“終結的文學”應該是基于文字的表達媒介和圖書、報紙、雜志等這種傳播媒介的傳統文學,而不是基于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表達媒介和電影、電視、網絡、手機等電子傳播媒介的新世紀文學,他甚至認為新世紀文學將會在新媒介的修正、支撐與庇護下“綿延不絕且無處不在”。

正是如此,我們認為新世紀文學是在媒介制導下的文學,在這些媒介族群與媒介部落當中,對新世紀文學影響最深、制導最重的莫過于以廣播、電影、電視為主的電子媒介和以網絡、手機為主的數字媒介,一些新的文學樣式如廣告文學、影視文學、網絡文學、博客文學、手機短信文學紛至沓來、爭奇斗艷,這就是王一川所說的“沒有媒介就沒有文學”、南帆所謂的“新媒介新文學”,轉生的舊媒介與新生的新媒介大大地修改著我們固有的文學觀念、文學規則、文學慣例、文學思想、文學價值、文學行動、文學空間、文學形態、文學樣式以及文學審美。新世紀文學身處新世紀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中,有著濃郁而厚重的媒介文化、技術文化、市場文化、消費文化、大眾文化、娛樂文化、全球同質文化等的烙印,而在這中間又以大眾媒介生產、推介與引領的媒介文化最為顯著,畢竟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媒介文化內涵著諸如技術文化、市場文化、消費文化、大眾文化、娛樂文化、全球同質文化的質素。具體地說,新世紀文學受以影視為主的影像文化、以網絡為主的網絡文化、以手機為主的拇指文化的施控與受控。正如張邦衛所說的:“在媒介自身地位由依附走向操縱、由受控走向施控轉換的基礎之上,文學的媒介諸如報刊、出版、影視、因特網等擺脫了作為工具和載體的附屬地位,轉而以文化資本的形式成為文學的‘恩主’與‘掌門’,媒介的文化指令成為媒介文學的主要法則。媒介的推衍,極大地拉動了文學的進步;媒介的革命,深深地引發了文學的革命?!?/p>

二、文學機制的新世紀轉型

在《媒體化語境下新世紀文學的轉型研究》一書中,張邦衛認為,新世紀文學機制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市場機制與商業機制,而非曾經一體化的國家機制與一統化的事業機制。具體地說,新世紀文學機制的重點越來越偏向于文學作品的出版與傳播過程,而不是創作過程;文學批評的商業化;應用化、實用化、經院化的文學教育;對“宏大敘事”的質疑,對“個人化寫作”的宣揚;消費意識與娛樂觀念等。不斷“爆新”也持續“刷新”的新世紀文學機制是文學場中看不見的“推手”,它以其無形的力量對文學生成過程中各個環節進行協調,對各種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和配置,隨時對文學場施加強大的影響與掌控,是整個方案場生成過程得以運行的潛在動力與不竭引擎。正是如此,張邦衛明確指出,新世紀文學的機制轉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從‘事業機制’到‘商業機制’”。對此,作者主要從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傳播方式等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一是“媒介化與新世紀文學生產方式的變遷”。從生產方式來看,新媒介的使用使得文學的寫作方式、發表方式、閱讀方式等發生了明顯的變革,“文學的媒介化”表現出了在媒介與文學的關系中雙方話語權力的轉移,即文學通過媒介來包裝自身以達到商業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媒介甚至可以說是起到了霸權的作用。文學觀念在媒介化的作用下進行著重構,以新世紀網絡文學為例,文學的媒介化表現在虛擬化的網絡世界替代了真實的現實世界、寫作的作者(通常叫作網絡寫手)不再局限于小眾的專業人士,普通的大眾群體亦可以進行創作,作品不是在完結之后發布出來的,而是即寫即貼,保持一個周期內的更新頻次,再者傳統文學作品生產過程中,起作用的編輯、評論家等被普通讀者的聲音替代,作品的內容和題材變得多元,讀者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如網絡文學和短信文學作為文學媒介化下的產物,其獨特的生產模式將逐漸蔓延至整個文學界。

二是“媒介化與新世紀文學消費方式的變革”。從消費方式來看,該書指出,新世紀是媒介和消費共同建構的黃金時期,源于市場和經濟利益的驅動,媒介化推動新世紀文學消費方式的轉型。書中將新世紀文學消費方式的轉型概括為四種形態,即“直接消費”向“間接消費”的變更、“閱讀消費”向“觀看消費”的變易、“個性消費”向 “類型消費”的變換、“作品消費”向“符號消費”的變調。

三是“媒介化與新世紀文學傳播方式的變通”。從傳播方式來看,隨著電子媒介、網絡媒介的變革,新世紀文學的傳播必然也要經歷一次新的革命。該書在對新世紀文學的傳播方式的變更進行分析過程中,巧妙地結合到了傳播學、新聞學、社會學、文化學的知識。書中將新世紀文學的傳播方式的轉型概括為四種形態,即從“作品傳播”走向“事件傳播”、從“書本傳播”走向“影像傳播”、從“單向傳播”走向“雙向傳播”、從“一維傳播”走向“多維傳播”。

當然,在探討新世紀文學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傳播方式的轉型之時,作者以文學社會學、文學消費學、文學傳播學、知識經濟學等為理論指引,在整體上將新世紀文學聚焦到媒介化或媒體化語境進行考察,可以說是頗有理論底蘊與深度的。誠如張邦衛所說的,新世紀文學機制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市場機制與商業機制。這種判斷,似乎又為我們透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提供了一種難得到的視角與維度。

三、文學未來的新世紀憂思

當然,對于媒體化語境下新世紀文學的轉型,張邦衛深耕挖掘的不僅僅只有上述所論的語境轉型、機制轉型。事實上,《媒體化語境下新世紀文學的轉型研究》還深入論述了新世紀文學的觀念轉型、屬性轉型、身份轉型、場域轉型、話語轉型、審美轉型、批評轉型等,只是本文限于篇幅,只重點評述了其中語境轉型與機制轉型。換言之,就是大作中的九大塊中的兩大塊。正所謂“借一斑而窺全豹”“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通讀全著,字里行間可見作者的理性分析與人文憂思,這種立足于新世紀文學的當下現實而透露的學者情懷,是尤其值得肯定的。

如張邦衛認為,新世紀文學在轉型的進程中所出現的隱患不容忽視的。媒介化語境下新世紀文學的機制主要經歷了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傳播方式的變革,推動者新世紀文學的發展,但是轉型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隱患也是不容忽視的。文學機制的轉型是媒介化作用下的結果,在新的機制下,文學作品的作者隊伍不斷裝大,有著百萬千萬粉絲的文學作品的作者可能是街頭送外賣的小哥,也可能是知名企業的董事長,來自不同職業的作者豐富著文學的體裁,但是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觀并不總是正確的;作者人數的急劇增多,隨之文學作品的數量也相當可觀,然而媒體化語境下,新世紀的文學要求的不僅僅是數量,還有質量;媒體化語境下的作者根據自己的想象,勾勒出自己想象中的王國;文學作品種類多了,讀者可以選擇符合自身興趣點的作品進行閱讀,媒介化帶來文學的生產熱和消費熱,擴大了文學市場的發展規模,對傳統的文學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十幾年來網絡文學由青澀走向成熟,因其低門檻和內容的非傳統性,媒介化市場下的文學作品參差不齊、質量堪憂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生產出來的作品和主流價值觀相悖的現象屢見不鮮。

再如,張邦衛認為,新世紀文學的“媒介化”是一把“雙刃劍”。作者以媒介化作為背景,對新世紀文學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傳播方式三個方面的分析,總結了新世紀文學機制的革新,但是從分析的過程中不難看出作者對于機制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憂慮。作者認為媒介文化霸權主義下,類似于機械時代的復制技術,現代傳播媒介正在將新世紀的文學作品引向同質化、類型化的道路,異質化遭到擠壓,這樣的結果就是文學作品逐漸失去傳統文學具有的靈韻,回味無窮的閱讀體驗只能從傳統文學或新世紀的極少數文學中進行,文學作品的數量雖有提升,但是對于文學的總體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新世紀文學的數量和質量呈反方向的態勢蔓延就是最形象的說明。從生產方式來說,新世紀網絡文學的生產模式會使原本應該在文學發展過程中起中堅作用的專業編輯、專業評論家等失語,普通讀者的建議被視為改進的重點參照,由此新世紀網絡文學越來越走向泛化,越來越具有大眾文化的氣質,而純文學和精英文學的氣質愈發減少。從消費方式來說,新世紀的文學消費對商業性和時尚性的重視造成了文學傳播的及時性和快餐化,文學鑒賞性和文學審美就要大打折扣,文學和非文學的界限亦被打破,出于象征性目的購買的文學作品成了炫耀的手段,顯現的是畸形的文學消費。觀看消費受限于時間,其本身就很難避免內容淺薄化、過程快捷化、路徑間接化的特點,而且極易將文學作品置于尷尬的境地,觀看消費熱對應的便是閱讀消費冷,純文學作品應有的深度很難保證,長此以往,讀者可能只會徘徊在文學的周邊,而真正的文學藝術中心卻很難達到,類型消費和符號消費的消費者真正關注的焦點并不在于文學本身,而是和文學相關的其他方面,諸如文學作品的作者的私人生活等。從傳播方式來說,與作品、作家有關的事件被聚焦與放大,以迎合大眾的趣味,誘導消費者進行消費,高關注度促使文學作品的銷售量和閱讀量得到提升,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文學市場的繁榮,然而大多情況下話題的影響力遠遠大于文學作品本身,狂歡之后很難回歸作品本身,這種傳播方式實際上是對文學的消解。為此,該書指出影像、圖片以豐富直觀的畫面吸引著消費者的眼球,繼而推動著作品的傳播與閱讀,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影視媒介也扼殺了消費者接觸文學作品的機會,扼殺了消費者想象的能力。

總之,張邦衛的《媒體化語境下新世紀文學的轉型研究》緊緊圍繞“媒介化”動因與“媒體化”語境,對新世紀文學轉型的方方面面進行詳盡的研究,包括歷史、現狀、路徑與動向等,角度多維、視野廣闊、材料豐富、思慮周全、觀點新穎,既看到了媒體化語境下新世紀文學轉型的正面,也看到了媒體化語境下新世紀文學的負面,辯證分析,有理有據有節,既有深度觀察,也有冷靜展望,既有理論的參考價值,也有現實的借鑒意義??梢哉f,該書是張邦衛所倡導的“媒介詩學”的新時代強力建構。

① 〔美〕約翰·費斯克等編撰:《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 (第二版),李彬譯注,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頁。

② 〔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頁。

③ 〔法〕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頁。

④ J.Hillis Miller, On Literatur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2, p1.

⑤ 張邦衛:《媒介詩學——傳媒視野下的文學與文學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頁。

⑥ 參閱張邦衛:《媒體化語境下新世紀文學的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88—289頁。

猜你喜歡
新世紀文學作品媒介
抖音對戲曲藝術的再媒介化重塑
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
虛擬社會化與批判缺失:代際媒介觀演進與媒介素養研究
新世紀都有哪些日本科學家獲得自然科學諾獎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文學作品與電影文學作品間的對比分析
文學作品與數學
酷圖爆語(5)
新世紀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商周青銅器集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