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論國家文化和族裔多元文化的辯證關系

2019-10-20 02:44俞弘
文教資料 2019年21期
關鍵詞:文化多樣性民族國家文化融合

俞弘

摘? ? 要: 民族國家是今天世界的結構單位。國家文化作為文化代表,包含公民共享的價值、信念和態度,傳統上居于支配地位。全球化浪潮下的族裔多元文化挑戰國家文化的同一性和穩定性,給予少數族裔不同的文化選擇。為了確保國家與族群間的和諧與穩定,在承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國家文化和少數族裔文化應該有機融合,體現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關鍵詞: 民族國家? ? 國家文化? ? 多元文化? ? 文化多樣性? ? 文化融合

一、民族國家是組織單位和價值載體

民族國家(nation-state)是分散的族群因為政治和文化的統一及地域的一體化而聚集的主權共同體。在政治層面,行政、軍事、司法組成的國家機器通過中央權威,在領土中左右其中的個人和團體。世界由民族國家這一分立式社會結構的獨立實體組織而成,“‘全球秩序的圖景歸根到底是若干地區性秩序的總和。每一秩序都由一個──而且只有一個──領土國進行有效維護和嚴密監視”[1](60)。在文化層面,民族國家和文化緊密相連,甚至相互換用。文化是“一種總括性的頭腦中的程序”[2](13),各國運行不同的程序形成不同的國家文化。民族國家是國家文化價值的載體,或具有支配地位,控制所有亞文化;或被視為和其他社會因素(如種族、宗教等)平列的獨立變量。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有些學者試圖采用跨越民族國家的世界主義視角重新看待世界。貝克形容“在一個由文明產生的危機四伏的全球世界里,內與外、國家與國際、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陳舊區分已經失去有效性,為了存活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現實主義,也就是說,世界主義的”[3](15)。不斷增加的全球組織和形式,如“經濟巨頭、超國政治實體、跨國公司、軍事聯盟、巨大的通信系統和國際分工”[4](174)等,脫離民族國家的控制,建立全球規模的社會秩序。在政治層面,“全球化造成國家權力開始分層化和中空化,國家在權力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動搖”[5](40)。民族國家結構將消失,公民的國家認同不斷削弱,出現超國家公民身份(如歐盟公民)和世界公民的觀念。在文化層面,全球社會中心觀替代民族國家中心觀,開放的全球意識替代封閉的地方主義,新的全球文化中存在文化認同和文化多元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普適性、整體性的文化價值觀念讓公民達成某些共識,建造單一的全球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按種族、年齡、性別、宗教等特征建立的跨國文化群體,讓個體獲得多重文化身份,并在不同文化身份中不斷流動,而不會受到國界的局限。

不過直到今天,世界主義的斷言為時尚早,全球共同體至今只是一種沒有客觀標準的主體性景觀。人們并不清楚什么將導致民族國家的消失,也不知道這什么時候會發生。放眼望去,全球聯結表現在“各個國族關系強度的增加及組織結構”。雖然“國族的性質發生改變”[6](60),但它們存在的時代沒有結束。國際認可的獨立國家數量不斷增多證明民族國家依然是最有效的組織單位。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化和國族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兩個互相矛盾又相輔相成的趨勢。史文德從宏觀角度把新的世界秩序分為世界化和國族化兩個“等級”。在世界化等級,民族國家不能單獨維持世界秩序,而是由各國精英在中立的價值觀和文化的多元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此基礎上管理全球;在國族化等級,居民保持自我和他人的界線,維持文化的多元性[7](170)。前者帶有世界主義的內涵,后者是現今世界的現照。陳國明呼吁人們“學習滋養一種辯知自我多重認同與維系多種文化共存的新個性談判協調本土社區的身份、國民的身份和全球化社會的市民身份等三個身份層次的歸屬問題”[8](255)。

二、國家文化是民族國家的文化代表

國家文化以主導族裔文化為主體,以公民共享的價值、信念和態度為核心,隨著歷史的發展途徑逐步形成,利用行政、司法和教育媒介整合,影響公民的行為導向和社會關系,實現公民的普遍權益。具有支配地位,是國家的主流文化。

國家文化的構建是一種同化過程,占有和控制“主流文化”的主導族裔“利用各種國家機器和國家資源、社會資源”實現“物質邊界”“思想邊界”和“語言邊界”的合一[9](44)。它有以下特點:

(一)同一。民族國家“以相同性維系的個體化存在物(individuated being)構成”[10](47),擁有同一性的價值、信念和態度。

(二)地域限定。明柯夫和霍夫斯泰德利用世界價值觀系統中的基本文化價值為標準,定量分析東亞、東南亞、南美洲、非洲撒哈拉以南和盎格魯文化中28個國家里的299個地區。他們的結論是:各個地區遵循的基本文化價值和所在國家的文化完全一致,不存在跨越國家界線的價值重疊。作為“一種隱性力量”[11](136),文化集中了一個國家中的不同地區,又劃分了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劃分不僅基于客觀的國界線,還是深層的、集體性的價值體系。

(三)包容。國家文化被公民一致認同。作為主流文化,總括國家里的所有亞文化。

(四)穩定。國家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如道德標準、宗教信仰、行為準則等),它們長期穩定,不容易產生變化?!八姆€健性讓它抵擋住任何變化的企圖”,很少有“外部沖擊”導致任何內部轉化[12](936)。

總之,國家文化是一個支配性的文化標識。但在全球化浪潮下發展的族裔多元文化,給予非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同樣的平等地位,挑戰國家文化的主導地位。國家文化不斷吸納和融合其他文化。

三、族裔多元文化對國家文化的沖擊和融合

隨著經濟的全球整合、科技的飛躍發展、文化交流的增多和移民人數的增加,多元文化逐步替代一元文化,越來越多具有獨特思想、行為標準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群體并存在同一個國家中。國家的族裔多元文化傾向,可以從人口構成、國家政策和態度三個方面斷定[13]。首先,不同民族成員構成多元文化社會;其次,政策制定者專門制定和族裔多元相關的政策;最后,社會成員接受和支持任何不同文化。三個因素緊密聯系:人口構成是基礎,個人態度是對文化多樣性的接受程度,國家政策顯示國家對文化多樣性的接受和實施。金里卡認為這種多元文化國家模式(multicultural state)和傳統國家模式有三個主要區別:第一,沒有任何族裔在國家里占據支配地位。各種族裔使用自己的語言、遵循自己的文化習俗,平等對待國家的所有公民;第二,任何族裔有權加入國家的任何部門,享受國家的任何服務,獲得完整而平等的政治保障,不需要隱瞞或者否認自我的種族或民族身份;第三,國家坦白歷史上曾經通過排斥或同化的手段對少數族裔的不公正待遇,愿意糾正錯誤,提供一定的補償[14](150)。數個民族通過建立同一共享的政府體制構成了國族。

族裔多元文化挑戰了傳統國家文化的支配地位。在國家文化控制的文化環境中,少數族裔應該融入主流文化。各個族裔因為文化價值的共識而達到高度的和諧,培養國家的團結精神,產生凝聚力。多元文化把族裔文化的分離視為積極行為,把文化多樣性視為不可缺少的社會組成部分,肯定少數族裔的文化價值,為他們提供棲息之地。

白瑞把多元文化成員分為少數族裔、移民、難民、旅居者和原住民五類。在他看來,移民和旅居者追尋地主國的經濟和教育機會,忽視任何文化矛盾;難民和原住民被動地進入地主國,被動適應主流文化;少數族裔踴躍參與和主流文化的溝通,更容易遭遇文化沖突;比如有些第二代少數族裔排斥少數族裔文化,但不能融入主流文化,成為文化的邊緣者,在兩者之間徘徊。白瑞的文化適應模型全面概括了不同多元文化成員選擇的文化適應策略。實施分離策略的人有較低的文化融合能力,認為少數族裔文化高于國家文化;實施同化策略的人試圖融入國家文化,擯棄少數族裔文化;實施邊緣策略的人拋棄了少數族裔文化,但又因為種族歧視等種種原因無法融入國家文化;實施融合策略的人協調了少數族裔文化和國家文化之間的關系,獲取雙文化身份[15]??傊?,個體按內心導向和外部環境的具體情況給自己相應的選擇。

傳統上,公民應該共享國家文化。在族裔多元文化下,少數族裔對國家文化的適應度不一,影響文化的一致認同,很難找到真正代表國家文化的公民。舉例而言,霍夫斯坦德研究國家文化維度論的初期,把IBM世界各國分公司的員工作為樣本,認定他們提供的問卷回答可以體現出所在國家的文化特征。麥思偉尼卻認為IBM員工的文化身份已經不再本土化了。IBM美國總部通過一系列管理模式,比如員工和總部的頻繁接觸、接受總部安排的國際化培訓等,將總部的規范和價值灌輸到所有分公司[16](101),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跨國公司員工企業文化的一致性,同時減弱了內部國家文化的差異性,削弱了他們對于國家文化的代表性。

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對于多元文化和國家文化的關系有不同的看法。芮特帆德設計了四種不同的架構,繪制了個人、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的關系。保守主義架構重視同化,如果文化群體之間缺乏交流就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全。移民需要學會適應英國文化,和主流社會平穩共存,他們的后代應該培養對英國主流文化的歸屬感。群體粘聚架構認為文化多樣性威脅了國家公民團結,所以政府是文化群體相互合作的橋梁,同時堅持公民具有共享的民族國家身份。自由主義架構堅持個人身份的私有性,個人可以選擇認同多元文化或國家文化。多元文化架構承認少數民族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認定文化具有同等價值,反對排斥或歧視不同的文化。在這樣的氛圍下,成員自然而然地認同所處的國家。群體粘聚和保守主義把重點放在國家對于社會的影響;多元文化和自由主義把重點放在個人自由[17]。

白瑞的四種模型體現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導向。選擇文化同化的國家讓少數族裔放棄自己的身份,國家是一個同質化的“大熔爐”;國家文化的構建就是一種同化過程。選擇種族隔離的國家不允許族裔群體之間互動。選擇“邊緣化”文化的國家存在文化困惑,少數族裔既不能認同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融入主流文化,“國家在這里就扮演了合法的中間調節者和族群利益族群自治保護者的角色”[18](43)。多元文化的國家采取文化融合政策。不同的族裔群體建立一致遵守的規范,同時維持自己的價值理念和文化認同。既承認文化差異,又鼓勵文化融合。一方面承認少數群體的價值,另一方面建構國家文化。本內特-馬婷呢和哈芮泰托把這種融合稱為雙文化融合(bicultural integration)能力,少數族裔把主流文化和自己的文化有機結合,在不同的文化環境間移動自如;兼容、和諧的雙文化身份來自“認知和態度的開放性(如容忍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它們有好感)和情感上的穩定性(如彈性、靈活性)”[19](1002)。這種意義上的多元文化不和國家文化相矛盾,而是成為一種消除沖突的新方案。國家文化作為公民共享的核心價值觀,團結國家公民,為多種文化交流提供平臺。多元文化作為文化實踐的延伸,讓少數族裔文化擁有部分話語權,試圖消除國家文化和族裔多元之間的張力。國家文化和少數族裔文化之間不是此消彼長的二元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關系,其交疊共識體現了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四、結語

國家文化是民族國家物質和精神的集體性產物,含有的共同價值體現了民族國家的完整性和同一性,是族裔多元文化發展的精神基礎。族裔多元文化充實了國家文化,不同文化在具有平等權利的前提下,在不同空間范圍內互相吸納和融合,建立了互動的民族共同體。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民族國家通過自身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實力,促使全球各國聯結。在全球文化新圖景中,族裔多元文化之間不斷連接,文化群體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在交流過程中,通過加入外來元素,實現文化群體的可塑性和流動性,群體中個人培養多元文化思維傾向[20]。人們帶著開明、自愿的態度積極接受不同的想法和觀念,堅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原則,平衡國家文化和族裔多元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維持民族國家共同體與族群間的和諧與穩定。

參考文獻:

[1][英]齊格蒙特·鮑曼,著.郭國良,徐建華,譯.全球化:人類的后果[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Hofstede, G. H..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Thousand Oaks, CA: Sage,1980.

[3][法]伊夫-夏爾·扎爾卡,著.趙靚,譯.重建世界主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4]Smith, Anthony D.. Towards a Global Culture?[C]. In M. Featherstone (ed.), Global Culture: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Mmodernity. London: Sage,1990:171-191.

[5]俞可平.全球化與國家主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6]Robertson, Roland & Kathleen E. White. Chapter 2 What is Globalization[C]. In George Ritzer (ed.),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Globalization (2nd edition). Hoboken, NJ: Wiley-Blackwell, 2007:54-66.

[7]Shweder, Richard A.. Moral Maps, “First World” Conceits, and the New Evangelists[C]. In Lawrence E. Harrison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eds.), Culture Matter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2000:158-176,170.

[8]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55.

[9][10][18]納日碧力戈.想象、分類、商品:民族國家與文化——R·福斯特《在全球同一中創造民族國家文化》一文評介[J].世界民族,1996(04):40-47.

[11]Minkov, Michael & Geert Hofstede. Is National Culture a Meaningful Concept? Cultural Values Delineate Homogeneous National Clusters of In-Country Regions[J]. Cross-Cultural Research, 2012,46 (02):133-159.

[12]McSweeney, Brendan. Dynamic Diversity: Variety and Variation within Countries[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9: 30 (09):933-957.

[13]Van de Vijver, F.J., Breugelmans, S.M., & Schalk-Soekar, S.R.G.. Multiculturalism: Construct Validity and Sta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08(32):93-104.

[14]Kymlicka, Will. Multicultural States and Intercultural Citizens[J].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July, 2003,1:2.147-169.

[15]Berry, J. W., Kim, U., Minde, T., & Mok, D.. Comparative Studi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987(21):491-511.

[16]McSweeney, Brenda. Hofstedes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A Triumph of Faith - a Failure of Analysis[J]. Human Relations, 2002,55(1):89-118.

[17]Rietveld, Elise. Debating Multicultur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Britain: Competing Frames[J]. Ethnicities, 2014,14(1):50-71.

[19]Benet-MartInez, Veronica & Jana Haritatos.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BII): Components and Psychosocial Anteceden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ugust, 2005, 73(4):1015-1049.

[20]Chen, Guo-Ming. Theorizing Global Community as Cultural Home in the New Centu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5(46):73-81.

猜你喜歡
文化多樣性民族國家文化融合
全球化會削弱國家認同感嗎
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內容及途徑分析
19世紀俄羅斯邊疆民族政策鏡鑒
基于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樂教學模式探討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網絡自制劇及其文化多樣性缺失
民族國家與自由民主話語具有普適性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