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回流農民工社會適應狀況調查研究

2019-10-21 01:12田茜榕張志雄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農民工農村

田茜榕 張志雄

【摘要】:近年來回流農民工的群體不斷壯大,他們回流之后的社會適應和社會作用越發引人關注。本文通過對云南省部分地區的回流農民工進行實地調查和分析,研究發現回流農民工存在就業、子女教育、文化認同等社會適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家政策、經濟危機、個人心理落差。為了增強回流農工的社會適應性,更好的發揮農民工的社會作用,政府要積極落實就業政策,加強同企業合作,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回流農民工的再社會化的培訓,回流農民工要加強自我學習,提升群體的自我認同感。

【關鍵詞】:回流農民工 社會適應

一、引言及文獻述評

《2018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比上年增加184萬人,增長0.6%。農民工增量比上年減少297萬人,總量增速明顯比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2】。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外出農民工人數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2.1、0.4、1.3、0.4和0.2個百分點。隨著我國回流農民工的數量不斷增加,農民工回流后的社會適應問題引發社會關注。

目前關于回流農民工的社會適應問題目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個體層面的研究,劉雨龍(2012)認為由于社會結構中的制度性阻礙和農民工自身素質水平等原因,回流對于農民工來說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2】,張世勇(2013)則進一步呈現了進城農民工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徘徊與掙扎的生命歷程【3】。二是從農民工生活、經濟、心理三個緯度的分析,聶洪輝(2018)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在縣城購房現象進行分析,探討了經濟承受能力和消費觀念對農民工定居城市的負面影響【4】。朱麗敏、辛瑞萍、高全靚(2019)進一步討論了農民工在城市務工過程中面臨生活艱難維持、飽受病痛折磨、社會交往受限、照護壓力大等生存困境以及經濟貧困、政治參與障礙、以勞動合同為代表的透明性保證欠缺、醫療康復和教育等社會機會受限、工傷和醫療保險等防護性保障不足,對農民工回流產生影響【5】。

基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總結與分析,本文通過對云南省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整理影響農民工返鄉意愿的案例,深入了解農民工返鄉意愿的真實含義。進而對農民工社會適應、就業問題、社會保障等方面進行分析,了解農民工社會適應的現狀,并且為返鄉農名工提高社會適應度提供相關的建議。

二、調查實施概況與調查樣本情況

1.調查操作及實施情況

本研究選取了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部分鄉鎮和人才市場進行了走訪和實地調查,第 一、用問卷星進行網絡調查 第二、通過滾雪球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第三、對回流農民工進行實地訪問。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其中問卷星240份,紙質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共462份,有效回收率94.2%。通過調查問卷主要了解回流農民工的在就業、子女教育、文化認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社會適應問題。

2.調查樣本情況

本研究利用 Epidata3.2 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后,運用 SPSS19.0 對數據進行了分析,得樣本調查基本情況及分析情況如下所示:

三、云南省回流農民工社會適應狀況調查分析

(一)回流農民的生活適應情況

1.回流農民工的基本生活情況

農民工回流到當地后,遇到首要的事情是解決基本的生活情況。而基本的生活是指回流到當地后的吃穿住行。一般情況,農民工回流的時間一般是春節前,很多農民工回到當地后,家里什么都沒有,處處要花錢。沒有出去務工的人家,自己喂養牲畜,自己種菜,基本能達到自給自足。

2.回流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

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回流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占回流農民工返鄉后所面臨的問題比例的16.67%,是當今社會中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亓鬓r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現狀如下:

(1)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回流農民工的子女上學難?;亓鬓r民工的子女一般情況都是在教育資源比較差的農村,這些地方師資薄弱,軟硬件設施都比較差。再加上時間、空間和學習資源的限制,影響了他們在學習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一些農民工子女存在著強烈的學習落差感,背上的負擔更大,還產生了自卑心理。

(2)語言不通,與老師、同伴溝通困難。很多孩子跟隨父母在外多年,回家的時間很短,有的甚至沒有回家,對家鄉的語言基本不熟悉,跟當地學生和老師溝通困難,從而心理封閉。此外,農民工子女在返回家鄉后,與原來的朋友失去了聯系,沒有人可以交談,這讓他們感到沮喪和不穩定,因此,他們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適應與同齡人的交流。

3.回流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情況

如表2所示,調查數據顯示回流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情況一直以來都是社會農民工群體所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大部分的回流農民工都參與一至兩項社會性的保險為其提供社會保障,沒參與任何社會性保險的回流農民工占28.57%。這顯露了我國目前保障制度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回流農民工的工作穩定性差,失業率高,遇上失業,生活便會陷入危機 二是回流農民工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險費用高之間的矛盾。據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得回流農民工享受的各類保險情況如下所示:

4.回流農民工的政治參與情況

回流農民工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方面種種限制性因素使其政治參與呈現邊緣化狀態,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回流農民工年齡段多在18歲至30歲的之間,他們長時間在外地,不了解當地情況,且文化程度多為中學或小學,這一類人大多數綜合素質偏低,很多時候不能勝任許多職務,正是因為如此,他們的政治參與被邊緣化。

(二)回流農民工經濟適應現狀

1.回流前后的工資對比及分析情況

收入水平直接決定著城市農民工的基本生活條件。如表3所示,調查數據顯示,回流前農民工的工資相對于回流后要比較高,回流前大部分農民工的月薪多集中在 1000-3000元之間,月收入高于 1000元的農民工人口比例總計79.36%,月收入低于 1000元的占31.67%,接近農民工群體的三分之一。有 84.8%的人認為城市的收入狀況要好于農村 只有 2.1%的人認為在城市的收入狀況比在農村時差。此外雖然受訪農民工工資水平不高,但卻有超過半數的人(54%)認為在城市的工作和收入的穩定程度要高于農村,只有不到 17%的人認為城市的工作和收入穩定性不如農村時高。 這是因為農村的土地收入并不足以維持他們的生活,因此被迫來到城市打工。即使城市的工資水平在當地人看來是很低的,但是這點收入與農民工在農村一年的種地收入相比還是要高出不少。掙錢糊口,這也是多數農民工背井離鄉久居城市打工的最大動力,當然也不缺乏一些青年農民工們為了長見識開闊眼界來城市學藝的個案。

2.回流農民工的就業方向和方式

如表4所示,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返鄉后,6.926%的人選擇自主創業,27.922%的人選擇到當地縣城就業,14.286%的人選擇在家里種地,48.918%的人選擇一邊務農,一邊利用閑時在周圍村莊打零工掙錢養家。

(三)回流農民工的心理適應性現狀

1.回流農民工收入以及心理落差

如表5所示,有17%的回流農民工表示經常會有經濟收入的落差。這部分的回流農民工在城里務工時的工資一般集中在3000到5000之間,在回流之后,經濟收入的大幅度減少造成了心理上的落差。有近62%的回流農民工表示有時(偶爾)會有經濟收入落差的心理。這部分回流農民工在回流之后較好的適應了經濟收入的不同狀況,他們大多有自己的事業,要么在政府支持下實現了較好的再就業,要么自主創業,經濟收入與之前進城務工并沒有多大的差距。另外有20.63%的回流農民工表示沒有經濟收入心理落差。這部分回流農民工大都因為政府再就業政策的支持實現了經濟收入的“第二春”。他們積極主動的去適應農村收入與城市收入的差距,并且積極主動尋找發展方式,最終在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實現了良好的發展,甚至超越之前進城務工的經濟收入,其中政府鼓勵就業和政府就業政策是這部分回流農民工經濟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根據調查來看,大部分回流農民工能夠較好的適應經濟收入落差,并且實現較好的事業發展。

2.回流農民工的情感及人際交往情況

如表6所示,調查數據顯示在調查的群體中,有近20%的回流農民工表示非常愿意跟人主動交往,這部分回流農民工的人際交往以及農村生活的適應并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他們的觀念與傳統的農村文化并沒有太多的沖突。但仍有11.48%的回流農民工表示不愿意與當地或者同村的互動。這其中包含的原因較多。一是這一部分回流農民工適應了城市的生活,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改變比較大,回流到農村之后一時無法適應農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與當地人交流少的情況。二是文化失根,這部分回流農民工因為城市生活的繁華而沒有正確認識農村現狀?;亓髦髽闼氐纳钆c繁華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比對,從而產生了心理落差,覺得與同村人無法溝通,從而造成了溝通困難的局面。另外有68.85%的回流農民工表示比較愿意(包括一般愿意)跟地方人交往,這部分回流農民工一般是外出時間比較短的群體。他們對農村生活并不是完全不認同,相反,他們對農村生活能較好的適應,但因為外出的經歷和認知造成了在一部分問題上和傳統農村認識有所不同,所以在一些方面和當地人有一定的不同。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總的來看,回流農民工在國家政策鼓勵的大環境下,對于社會醫療、子女教育情況的社會適應狀況較好,對家鄉生活習慣、生活環境和人際交往圈有較好的心理適應能力。因此農民工回流之后整體呈現一個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況。但在調查過程中也顯現出一定問題,例如就業前景不明朗、短期內收入水平有明顯下降的情況。這也對回流農民工產生了社會適應方面的負面影響。研究發現,農民工回流產生了很多積極影響,包括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促進城鄉文化融合等 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包括加劇鄉村矛盾、人地矛盾,且面臨著文化和規范的沖突,可能會造成“文化失根”現象,隨著農民工回流趨勢逐漸增強,也會在一定時期內造成城市勞動力短缺的狀況等。

(二) 提高回流農民工的社會適應力的建議

1.促進農民工合理有序“回流”

農民工回流是農村重要的人力資源和基本的人力資本儲備。他們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先鋒隊,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農民工返鄉創業對加快內陸縣域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具有積極作用。但是,農民工返鄉政策并不完善,也不具體。如何處理農民工回流問題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針對我國的現狀,政府應制定一系列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充分調動返鄉農民工創業積極性,鼓勵他們積極、合理、有序地走上“回流”之路。

具體來看,一是要加強政策吸引,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為他們更好的建設家鄉搭建平臺,特別是在政策、稅收方面要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優惠力度,讓他們更好的融入家鄉建設發展之中。二是要加強產業吸引,鼓勵農民工回鄉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壯大農村經濟,方便新生代農民工就地工作,同時保障他們的正當權益,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國家加強惠農政策的力度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內外市場需求不足。為了擴大有效需求,應該進一步加強國家宏觀調控,投資基礎設施,工業發展,城市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應不斷增加。通過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家電以舊換新、農機購置補貼等有效手段刺激內需。針對我國外貿出口下滑的情況,應從產品出口退稅率、出口信用保險、人民幣匯率等問題入手,從政策和環境等方面鼓勵返鄉農民工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

3.提供服務激勵

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是政府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某種程度上,這可以鼓勵返鄉的農民工創業。具體內容包括建立基礎設施,如電力設施、交通設施等,為創業者提供物質支持 發展教育,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并增加人力資本對創業企業的供應 提供小額可吸引投資,特別是購買機器的貸款 為創業企業員工提供免費培訓 使用法律手段來加強市場環境管理,創建市場競爭和維護正常的競爭秩序。

4.社會的接納和幫助

由于身份的差異,文化的職業和生活的地方,農民工回流后的交流圈主要局限于自己的團體,與其他人幾乎沒有接觸,也因此增加了他們的冷漠和疏離,使他們無法融入城市社會。而寬容和接納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征,人們應該調整心態,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積極與農民工進行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幫助他們培養現代城市文明的思維和意識,把他們視為平等的社會權利成員,幫助他們在城市中建立社會支持,增強他們對城市的認知和歸屬感。

5.在城市社區建設中實施回流農民工社會融合

社區建設是一個組織教育的行動過程,需要社區領導人和社區精英的參與。然而,農民工是社會底層的精英。如果他們長期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就會導致社會的不平衡和混亂。因此,農民工應該被吸收到社區組織和建設中去,開展社區教育,為農民工參與市場公平競爭提供有效的社會支持。

【參考文獻】:

【1】劉雨龍;生命歷程視角下的農民工社會融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

【2】張世勇.《返鄉農民工研究: 一個生命歷程的視角》[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聶洪輝.生命歷程視角下新生代農民工定居研究[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 2018(1):100-111.

【4】馮建蓉.從強關系到弱關系:農民工社會網絡轉變的社會學分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

【5】朱麗敏,辛瑞萍,高全靚.“可行能力”視角下因工傷殘返鄉農民工生存困境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15-124+16

【6】楊智勇,李玲.論農民工“回流”現象的原因及其消極影響[J].當代青年研究, 2015(1):94-100.

【7】胡艷華.農村勞動力回流后的社會適應與社會保障現狀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4, 37(5):40-43.

注釋:

1.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ztjc/qjd/tjdt/201904/t20190429_1662313.html

2.劉雨龍.生命歷程視角下的農民工社會融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

3.張世勇.《返鄉農民工研究: 一個生命歷程的視角》[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聶洪輝.生命歷程視角下新生代農民工定居研究[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 2018(1):100-111.

5.朱麗敏,辛瑞萍,高全靚.“可行能力”視角下因工傷殘返鄉農民工生存困境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15-124+16

作者簡介:

1.田茜榕(1997-),女,漢族,云南昆明人,西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本科生

2.張志雄(1991-),男,云南曲靖人,碩士,西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教師。

猜你喜歡
農民工農村
十八大以來每年超千萬人脫貧
我國2.8億農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 新一輩
國家統計局:農村剩余勞動力供給面臨拐點
公租房計劃中不能少了農民工等5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