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紀念林景觀規劃設計探析

2019-12-14 14:10劉建英陳丹
安徽農業科學 2019年19期
關鍵詞:紅色文化規劃設計景觀

劉建英 陳丹

摘要 研究了紅色文化紀念林的內涵,并提出從平面布局構思、場所空間營造、文化情感表達3個方面研究紀念性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以茅山東進林為例,以紅色文化時空序列進行平面布局構思,將紅色文化的情感表達融入景觀場所空間營造,重點打造星火廣場、夢回沙場平臺、東進廣場、廉政鐵軍平臺、五星平臺5個紅色文化序列核心節點。希望該研究能對紅色革命根據地山林景觀的規劃和建設起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紅色文化;紀念林;景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85.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9-012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9.038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d cultural memorial forest, and puts forward three methods to study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memorial landscape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e layout, site spac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this basis, taking Maoshan fores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ceives the layout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equence of red culture, integrate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red culture into the spac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sites, focusing on five core nodes of the red cultural sequence: Spark Square, Dreamback Sand Plaza Platform, Eastern Forward Plaza, Anticorruption Iron Army Platform and FiveStar Platform.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forest landscape in the re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Key words Red culture;Memorial forest;Landscape;Planning and design

自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已經連續發布3期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大力提倡紅色旅游建設工作[1]。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關于紅色旅游、紅色文化等相關的研究和建設正大力推進。但是目前全國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紅色旅游建設存在缺乏特色、文化內涵挖掘不深、游覽形式單一等問題。因此作為紅色文化載體的革命山區,如何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打造富有特色的紅色文化主題景點,同時融合山林優美的自然綠色生態環境,紅綠結合,實現雙色旅游[2]就很有意義。

1 紅色文化紀念林概述

目前學者們分別從文化資源、革命文化等角度對紅色文化的內涵提出了不同看法[3]。筆者認為紅色首先是革命的象征,從革命文化角度來看,紅色文化應該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于革命戰爭時期孕育形成,并在后期進行整理開發的革命歷史文化。

紀念林在林業中屬于亞林種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林。紀念林在承載著生態公益功能的同時,具有傳承歷史、精神和文化的時代特征,是一種社會文化與自然的結合體[4]。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國際友人種植了大量具有象征意義的紀念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類社會企業單位、社會團體也加入到紀念林的建設中。

紅色文化紀念林景觀是以紀念林所在的自然環境為載體,將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自然景觀相結合,共同開發,形成“以紅帶綠、以綠托紅”的可持續發展雙色景觀[5]。一方面可以讓參觀者受到紅色文化精神的鼓舞和激勵,另外一方面可以讓工作生活緊張的現代都市人去親近自然,陶冶身心,感受綠意盎然的大自然風貌。

2 紅色文化紀念林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紀念林景觀屬于紀念性景觀的一種典型表達方式,與紀念林類似的還有紀念園、主題紀念公園等。因此筆者不僅僅局限于紀念林這一概念,而是從研究紀念性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的角度出發,總結紀念林景觀的規劃設計。最終,從平面布局構思、場所空間營造、文化情感表達3個方面進行設計方法分析。

2.1 平面布局構思

2.1.1 基本構圖母題。紀念性景觀平面布局的基本構圖母題有方、圓、線3種形式,都具有歷史文化淵源。方、圓、線的基本圖式組成構成了紀念性景觀的面,這也成為規劃設計具有一定線性空間序列的紀念性景觀的基本平面布局構圖思維方式。

2.1.2 融合自然環境。紀念性景觀是用景觀來界定紀念活動所生成的紀念物,環境因素對整個景觀布局設計影響很大。營造紀念環境,注重自然要素的運用,越來越成為紀念性景觀設計的主流。因此,紀念性景觀越來越少使用傳統的紀念碑,而是通過與植物、石頭、雕塑、文學等緊密聯系的方式營造紀念環境[6-7]。

2.2 場所空間設計

2.2.1 空間與時間的連續性。規劃設計采用線性空間序列的組織形式,實現景觀場所空間序列、主要景觀視線通廊與主要游覽路線高度重合[8],實現紀念者對紀念場所空間的體驗以紀念主題為核心呈線性連續性展開。除了空間的連續性,在時間上,能夠將不同的空間場所節點建立一種時間的邏輯聯系,將能夠更好地引導紀念者去感受紀念主題,增強空間的敘事性。

2.2.2 尺度的合理性。不同的尺度空間營造需要結合人的視覺特征。對于紀念林這種自然生態環境要求比較高的紀念性場所空間,往往線性空間窄而長,可以很好地引導游人到達節點場所空間。隨著地形的起伏,在植被的掩映線下,視線或開敞或封閉,可以更好地欣賞沿途的生態林。節點空間,豁然開敞,可以為游人提供停留駐足的空間,通過結合地面鋪裝、小品、雕塑等元素設計鎖定紀念者的視線。節點場所的紀念主體雕塑等構筑物要與場所空間尺度適宜,滿足相應紀念活動如拍照合影等的需求。

2.3 文化情感表達

紀念性景觀通過要素來傳達主題和情感,并通過人來感受和體驗,情感的表達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主導著紀念性景觀的設計。以敘事性的方式表達紀念性景觀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具體的表達手法包括場景再現、象征、隱喻、留白、對比等敘事性手法[9] 。文化情感的表達重點從景觀受體也就是人的角度出發,關注人們內心的情感和感受。因此,從人的感官角度出發,研究能夠引起人視覺、聽覺、觸覺的共鳴,從而獲得紀念情感的表達形式是較好的出發點。

3 茅山東進林項目實踐

3.1 背景分析

茅山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是國家5A級旅游區,省級森林公園。東進林項目區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上,九霄萬福宮西側,占地面積廣,周邊擁有完整森林生態系統。

茅山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是全國六大山地革命根據地之一,被確定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1958年為紀念陳毅率領的新四軍東進抗日的歷史事跡,句容人民在茅山大茅峰西坡開墾山地,種植樹木造出“東進林”3個大字。但是作為紅色革命紀念林,因沒有修建相應旅游景觀設施,不能體現東進林的紅色旅游價值[10]。

3.2 總體規劃平面布局

東進林紀念林占地14 hm2。此次總體規劃平面布局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方式,圍繞原有東進林字體建設一系列的棧道和景觀節點,形成節點場所空間和棧道線性空間,圍繞東進林字體的山林面域景觀。棧道總長度共1 500 m,與原有景點構成一個緊密圍繞字體的閉合的線性道路環帶,在字體之間也穿插設計了豎向較短的棧道以加強游覽路線的聯系性。規劃選擇正面朝向字體的橫向序列為核心區,重點打造紅色文化序列景觀,總長度為500 m(圖1)。

在進行紀念林景觀總體規劃時的核心思想,是以時間的發展為序列,闡述新四軍的紅色文化歷史,從革命的緣起,毛主席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階段,到最后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共經歷了5個重要階段。同時將5個階段紅色文化融入到5個空間節點,形成星火廣場等5個空間序列節點(圖2)。

3.3 節點場所空間設計

3.3.1 星火廣場。東進林景觀主入口命名為“星火廣場”,其紅色文化主要表現形式為在墻上鐫刻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字。星火廣場總面積188 m2,此次設計在原有休憩木平臺的基礎上進行拓建,并增加四角景觀亭,為游人提供駐足休憩的觀景空間(圖3)。

3.3.2 夢回沙場平臺。夢回沙場平臺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新四軍開辟根據地的艱苦奮斗精神。紅色文化主要表現形式為通過展示牌介紹該階段重要的歷史故事——韋崗伏擊戰,以及播放新四軍歷史故事與音樂幫助游客了解歷史,感受紅色文化熏陶。夢回沙場平臺為3.5m寬度的棧道圍合的一個回字形場地,棧道長88 m,面積共300 m2,中間為保留的原有植物。在平臺上沿途合理布置一系列木質坐凳,提供休憩空間(圖4)。

3.3.3 東進廣場。1939年新四軍開始東進抗日,且此平臺位于“進”字下方,因此被命名為東進廣場。紅色文化主要表現形式為典型標志性景觀——東進林紅色字體花壇。地面設計玻璃鋪裝來展現新四軍東進的路線圖,營造新四軍當年東進抗日的紅色文化氛圍,并在玻璃鋪裝下設置地埋燈,打造聲光電科技景觀,實現路線圖與游客活動的互動。在場所空間設計上,東進廣場占地面積350 m2,高差有4 m,是5個節點中面積最大的節點空間?;▔槕貏?,選擇在整個廣場的最高處,減少土方工程,同時用植物雕塑結合花壇的形式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廣場另一側為弧形木棧道,為游人提供駐足觀景的空間(圖5)。

3.3.4 廉政鐵軍平臺??谷諔馉幨且粓龀志脩?,1940—1943年新四軍進入了繼續抗日的階段,在此期間,全軍建設廉政鐵軍,發揮鐵軍精神以堅持抗日。設計廉政鐵軍平臺著重于挖掘新四軍的廉政鐵軍文化內涵。該平臺面積56 m2,為簡單的圓形場地,中間一小部分鏤空用來保留原有的山林樹木,沿場地四周布置適量休息坐凳。在平臺入口處以介紹牌的形式宣傳新四軍廉政故事,同時配備音響播放新四軍廉政故事,弘揚廉政文化的正能量(圖6)。

3.3.5 五星平臺。1943—1945年,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階段,五星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是勝利的象征,因此將此平臺命名為五星平臺。該平臺位于林字右下角,是紅色文化序列節點的終點,面積80 m2,為圓形,整體構圖以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戴的竹笠帽為雛形。地上設計地埋燈做亮化,象征著廣大人民群眾;中間是紅色五星地景的軍徽,象征新四軍在茅山地區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幫助獲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該平臺所在地塊坡度較其他區域平緩,視野較為開闊,是很好的觀景點(圖7)。

5 結語

東進林紀念林位于茅山抗日革命根據地,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歷史,同時具有較好的自然山林景觀。該研究圍繞革命遺址東進林字體標志,規劃了棧道和節點,重點打造5個紅色文化序列節點,探討如何將紅色文化與綠色紀念林生態景觀相融合,實現弘揚紅色文化精神、建設綠色生態環境,促進整個根據地的紅色旅游發展的目標。通過研究,希望對具有山林景觀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的規劃和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春陽.論紅色旅游的產業發展[J].學術交流,2014(1):121-124.

[2] 章廣明,洪宇馳.淺談句容茅山風景區雙色旅游資源的開發[J].江蘇林業科技,2012,39(2):50-53.

[3] 鄧顯超,鄧海霞.十年來國內紅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評[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1):29-39.

[4] 李瑞生,陳海燕.首都紀念林現狀調查與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0(3):91-93.

[5] 章廣明,洪宇馳.紅色旅游區生態園規劃探討[J].現代園藝,2011(15):90-91.

[6] 張紅衛,王向榮.漫談當代紀念性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10,26(9):38-42.

[7] 姚德權,蔡軍.紀念性景觀情感因素分析研究[J].南方農機,2017,48(14):11,26.

[8] 劉濱誼,姜珊.紀念性景觀的視覺特征解析[J].中國園林,2012,28(3):22-30.

[9] 李方正,李雄.漫談紀念性景觀的敘事手法[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4(4):598-603.

[10] 韓鈺,唐夢婷.東進林景區林相改造與規劃設計探究[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8(6):154-155.

猜你喜歡
紅色文化規劃設計景觀
規劃設計作品
景觀別墅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城市道路規劃設計發展趨勢探討
基于城市污水處理的人工濕地規劃設計初探
規劃設計
新媒體環境下的紅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