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進式教育”理念推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

2019-12-16 02:20張楠
人民論壇 2019年33期
關鍵詞:資助育人高等教育

【摘要】以“跟進式教育”理念推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堅持教育跟進、管理跟進、服務跟進、活動跟進,深入學生、圍繞學生、親善學生,健全多方位服務機制,提升資助育人工作的精準性,引導貧困學生自立自強、追求卓越,積極投身于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

【關鍵詞】高等教育 資助育人 “跟進式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2017年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全面推進資助育人,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推進落實資助育人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環節,高校資助工作不能僅停留于保障型“扶困”,而應把“扶困”與“扶智”“扶志”結合起來,引導青年在智力上自立,在志向上自強,不斷提升獨立、自主、向上的人生境界。

“跟進式教育”理念與高校資助育人實踐高度契合

“跟進”可解釋為“及時介入,采取進一步行動”?!案M式教育”即緊緊圍繞高校思政教育目標,以學生為本,遵循教學規律,將學生培養成真正的有用之才?!案M式教育”將“跟進”的思維和模式運用于學生教育實踐,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了解不同學生的差異化合理需求,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和條件,滿足他們多層次、多樣性的發展需要。通過“跟進式教育”,確保教育的合理性和針對性,并將教育目標順利落實到教育實踐,實現“知、情、意、行”的共同發展?!案M式教育”具有主動性、針對性、時效性、前瞻性及互動性等內在屬性,是解決高校目前資助育人困境的有效方式。

交往實踐理論:“跟進式教育”與資助育人的主體性特質。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的特點之一便是多極主體性,“跟進式教育”理念既摒棄了傳統的“單主體說”的“主體—客體”模式,也突破了“雙主體說”的互為主客體模式、“多主體說”的泛主體模式,以及“相對主體說”的主客體的確定又不確定模式,構建了“主體(教育者)—客體(教育中介)—主體(受教育者)”的新結構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學生與教師均被納入交往實踐的框架,形成獨特個性多級主體形態,摒棄傳統“灌溉式”教育方法,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得到尊重和滿足。在高校資助育人過程中貫徹“跟進式教育”理念,有助于以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往實踐為中介手段,通過雙向建構和雙重整合,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提升教育的實效性。

以人為本:“跟進式教育”與資助育人的人本性特點。將“以人為本”作為一種理念和價值取向貫穿于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把“人”作為高校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案M式教育”理念強調學生個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匯聚價值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和方式認同,不斷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教育—管理—服務—活動”四位一體的育人體制,統合、調整現有的教育內容,并以時代發展的歷史縱向坐標和當代大學生身心特點的橫向坐標為基準,以教育跟進、管理跟進、服務跟進、活動跟進四個工作模塊為條目,使教育內容更系統、完善、科學,更貼近生活、貼近受教育者。

循序漸進:“跟進式教育”與資助育人的持續性特征。人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案M式教育”理念的價值旨歸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積極引導貧困大學生自立自強、健康發展,將個人發展融入集體、社會、國家發展中。高校資助育人的根本目標在于立德樹人,需要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圍繞貧困生“立什么德”“樹什么樣的人”“怎么立德”“如何樹人”等工作重點設計培養方案,持續性推進,以期達到培養目標。新形勢下高校資助育人同樣體現了持續性教育的特點。因此,“跟進式教育”理念與資助育人在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上具有高度統一性。

“跟進式教育”理念推動高校資助育人的實踐路徑

把握貧困生思想動態,積極拓展資助育人實質內涵。高校資助工作從來都不是無的放矢,“跟進式教育”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跟進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其思想特征為重要依據開展教育。信息化時代,及時有效跟進新事物、新思維才能做好教育工作。面對經濟困難的學生,高校要以學業教育為抓手,以職業生涯目標為動力,做好扶智、扶志工作??梢远ㄆ诎才艑W生參加教育學習活動、黨員教育實踐等,在思政課第二課堂中安排“親身參與”等實踐活動。此外,經濟困難學生的育人主體,不僅僅是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工作隊伍,他們還會受到來自社會各界多方面的關心、關愛,因而也要教育其懂得感恩回饋、立志自強。

強調主體化管理模式,構建大德育工作機制,深入推動資助育人落地生根。新形勢下,資助育人工作面臨很多新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僅對扶貧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也為學生資助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高校資助育人要跟進貧困學生實際生活,堅持深入學生、圍繞學生、親善學生,家校合力跟進學生,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跟進式教育工作體系細致有力地幫扶困難學生。比如,目前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資助對象識別不精準的問題,依靠管理人員長期細致地跟進式摸排了解,可以有效規避這一問題,亦有高校根據學生在校期間消費情況等數據,甄別經濟困難學生,提升了資助育人工作的精準性。

貼合個性化實際需求,健全多方位服務機制,切實滿足資助育人多元需要。高校工作人員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既是教育管理者亦是服務工作者,服務跟進的工作理念要求在教育學生、引導學生的同時,亦要關心學生、幫助學生,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經濟困難學生在接受經濟資助的同時,感受到來自全社會的關心和關愛,讓這份溫暖內化為他們成長成才的動力。跟進式教育實踐中,要注重人文和情感關懷,增加服務跟進意識,針對多元需求的學生,應給予多元化幫助。例如,對于缺乏自信心的貧困學生,可以引導其多參加集體活動或者團體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我認同感,提高其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他人、面對社會;針對學習能力較差的貧困生,采取全方位指導、全過程跟進、全員參與的學業幫扶機制,個性化引導,激發其學習興趣,提升資助育人工作實效性。

發揮隱性德育優勢,搭建多樣化幫扶平臺,確保資助育人工作持續發力。傳統的顯性德育向受教育者直接講授理論知識,灌輸教育內容,易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而隱性德育以其隱蔽性、間接性和持續性有效彌補“說教型”教育的劣勢。積極向上的大學生課外活動正是隱性德育的重要載體,豐富的課外活動包含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通過跟進大學生課外活動,提升貧困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家庭貧困的學生在良好校園活動氛圍的熏陶下,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改變和提高,最終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引導貧困生積極參加志愿活動,在多頻次的志愿活動中了解社會、奉獻愛心、鍛煉實踐能力,有助于幫助他們自立自強、成人成才、感恩社會、報效祖國。

(作者為南通大學交通與土木工程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資助專項課題“跟進式教育理念下的資助育人實踐途徑研究”(項目編號:X-a/2018/0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薛健飛、浦玉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研究——以對“跟進式教育”理念的剖析為例》,《河南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

②駱郁廷:《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年第4期。

③浦玉忠、薛健飛、李萍:《“跟進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④張楠:《隱性德育理念下的高校感恩教育研究》,《科技視界》,2015年第18期。

猜你喜歡
資助育人高等教育
大學生資助育人效果評估指標研究
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育人探析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