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仲景五臟論字詞補釋三則

2019-12-30 11:42
關鍵詞:蜂房張仲景五臟

張 為

(閩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漳州363000)

敦煌醫學文獻《張仲景五臟論》自面世以來,得到學界專家的廣泛重視。 幾年來,關于《五臟論》的校注、考釋及相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 但時至今日,我們重新翻閱敦煌遺書中四個版本的《五臟論》時,依然有不少難以通讀或存在爭議的地方。 作為中醫臟象學說的重要文獻,《五臟論》在傳統中醫學說的傳承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文中這些難以通讀的字詞給我們學習、理解這一重要中醫文獻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以往的研究者對于《五臟論》中的一些疑難字詞的考釋,主要是從傳統中醫學的角度出發,雖然獲得了很多成果,但還是不夠全面。 本文主要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出發,嘗試對《五臟論》中一些存在爭議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三燋六府,四海七身,月荒膈咽喉,唇舌牙齒[1](P3)

敦煌醫藥卷子中《張仲景五臟論》已知的抄本共有五種,存有上述詞句的抄本共兩個。 本句中的“月荒”字,P.2115(甲本)中字形為“月荒”,Дx01325V(戊本)中字形為“”,很明顯是一個“從月荒聲”的形聲字。 釋錄者將其認作“月荒”字無誤。

古籍中將“胸”“膈”并稱多見。 如《神農本草經》上卷“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藥”[2](P1);《云笈七簽》卷三十二“肺藏病者,胸膈脹滿,噓出之”[3](P179);《五雜俎》卷五“每合眼即有氣一股,從下部上攻,直至胸膈”[4](P91)。

就我們所檢索的古籍材料來看,尚未見“肓”“膈”(鬲)并稱的例子。 但《說文》釋“肓”為“心上鬲下也”,說明中國傳統醫學所稱的“肓”與“膈”(鬲)的關系極為密切。 《針灸逢源》卷五“膏肓膈俞肝俞丹田吐血衄血”[5](P275),實際上也是把“肓”這一人體部位與“膈”并舉。而古籍中論及“膏肓”的具體位置時,則經常將“肓”直接等同于“膈”,如《左傳·成公十年》 “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晉杜預注:“肓,鬲也”。

綜合上面列舉的情況,從中醫解剖學的角度看,本句釋為“肓膈咽喉”或“胸膈咽喉”似乎都講得通。 但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出發,則將“月荒”視為“肓”的異體字比較合理。 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月荒”作為一個“從月荒聲”的形聲字,“肉(月)”作為形符表示其意義與人的身體器官有關。漢字中與人體器官相關的字多從“肉(月)”。 “荒”作為聲符提示讀音,說明“月荒”字的讀音與聲符“荒”相近或相同。 具體到本文中提到的關于“月荒”字的兩種猜測,如果釋為“胸”,“胸”字古音在曉母鐘韻,而“荒”字古音在曉母唐韻,二者讀音并不相同。 而如果釋為“肓”,“肓”字古音與“荒”字同為曉母唐韻,讀音相同。

其二,“胸”字在《五臟論》P.2115(甲本)同一文本中的“知母通痢開胸”一句中重見,字形做“”(胷),為“胸”字的常見異體字,與“月荒”字截然不同。 就常理而言,“胸”字屬于常用字,除了因避諱或其他特殊原因而使用其他通假或異體字形外,一般不會訛寫為其他字形。因此,如果將“月荒膈咽喉”句中的“月荒”釋為“胸”的話,實難理解為什么書寫者在同文本中“知母通痢開胸”句將“胸”字寫作常見字形,而在“月荒膈咽喉”句中使用“月荒”這樣一個冷僻難認的字形。

其三,從“月荒膈咽喉,唇舌牙齒”一句內容來看,“咽喉”“牙齒”均為相近部位并稱。 考慮到文句的整齊性,“月荒”“膈”也極可能表示相近的兩個身體部位。 《說文》釋“肓”為“心上鬲下”,與“膈”恰好是緊鄰的部位,放在一起并舉非常合適。 反觀釋“月荒”為“胸”的觀點,“胸”指的是“人體頸與腹之間的部分”,與下文的“膈”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放在這一相鄰部位兩兩并稱的文句當中,略顯突兀。

結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五臟論》P.2115(甲本)、Дx01325V(戊本)中的“月荒”字應為“膏肓”之“肓”的異體字,指的是傳統中醫學中“心以下、膈以上”的部位,與“膈”并稱。

二、天鼠煎膏巧療耳聾, 得草麻而加妙[1](P8)

敦煌醫藥文獻《張仲景五臟論》中有四個版本存有本句。 但首字的字形不完全相同,分別作“”(甲本)“”(乙本)“”(丙本)“”(丁本)。 以往的研究中關于這一味藥的釋讀也存在一些爭議。 《敦煌醫藥文獻真跡釋錄》中四個版本《五臟論》的釋文中,甲本釋為“天鼠”[1](P8),乙本、丙本釋為“大鼠”[1](P16:20),而丁本又釋為“天鼠”[1](P26)。 譚宗達先生《敦煌本〈張仲景五臟論〉輯考》一文在對校四個版本的《五臟論》之后,將本句釋為“大鼠煎膏巧療耳聾”[6]。 馬繼興先生《敦煌古醫籍考釋》中四個版本本句的釋文分別為“天鼠”(甲本)、“犬鼠”(乙本)、“大鼠”(丙本)、“大鼠”(丁本)。[7]宮下三郎先生(日本)《敦煌本〈張仲景五臟論〉校譯注》中也將其釋為“大鼠”[8]。

從四個版本中本字的字形來看,除乙本、丙本字形非常明顯是“大”字之外,甲本和丁本的字形都比較奇特,難以確定究竟是什么字。 但如果根據乙本、丙本的字形將其認作“大”字的話,則應考慮“大鼠”是否具有“巧療耳聾”的功效。 我們在醫學文獻中檢索“大鼠”作為藥物的功效,并未發現“大鼠”能治療耳聾的記載,甚至將“大鼠”作為藥物來使用的記載也并不多見。 由此我們推測,《五臟論》乙本、丙本中的“大”字,當為其他字的訛寫。

結合上下文,“夭鼠”一詞文獻中鮮見,更不可能是一味藥材,而“天鼠”則有比較明確的出處。 天鼠又名蝙蝠、仙鼠、飛鼠、夜燕,是比較常見的中藥材,《本草綱目》記載天鼠氣味咸、平、無毒,主治內外障礙翳、青盲不見、小兒夜盲、瘧疾、咳嗽以及潰腫排膿等等。 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天鼠”治療耳聾的功效,但其中“耳出汁用,用夜明砂二錢、麝香二分,共研為末,先將患處揩干凈,然后把藥末敷上”的記載已經與耳部疾病緊密相關[9](P606)。 而最為有力的證明是晉代王羲之《十七帖》叢帖中的第九通尺牘《天鼠膏帖》。 其內容為“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 有驗者乃是要藥”。 這一尺牘的內容與敦煌遺書《五臟論》中的“天鼠煎膏巧療耳聾”直接印證,使我們可以確定《五臟論》(甲本)中的“”必為“天”字無疑,乙本、丙本、丁本中的字形均為“天”字訛誤。 “煎膏巧療耳聾”的藥物乃是“天鼠”(蝙蝠)而非“大鼠”或其他鼠類動物。

在現有的敦煌醫藥卷子《張仲景五臟論》研究成果中,關于本句的釋義爭議較大。 《敦煌醫藥文獻真跡釋錄》中本句為“壓石寄假蜂房”,注釋者認為“壓”系“辱”之訛,通為“乳”[1](P26)。 譚宗達先生《敦煌本〈張仲景五臟論〉輯考》一文中本句為“人厭食寄假蜂房”[6],宮下三郎先生(日本)《敦煌本〈張仲景五臟論〉校譯注》中的釋文與譚宗達先生的觀點類似,為“人厭石寄假蜂房”[8]。 姚美玲《敦煌寫本張仲景〈五臟論〉考辨》一文中將本句釋作“壓石寄假蜂房”,認為古人有服用“乳石”的習慣,所謂“壓石”,指的是壓制“石氣”的發動[10]。

以上各家的觀點中, 譚宗達、宮下三郎等先生認為“壓”字為“厭”字之訛,因此將本句釋為“厭食寄假蜂房”。 “壓”字從“土”“厭”聲,因此“厭”字訛寫為“壓”從文字書寫的角度看是非常合理的。 而其他幾個版本的《五臟論》中,有兩處本字就寫作“厭”,字形做“”“”。 如果將本字釋為“厭”,就能夠很自然地將本句中的“厭(壓)石”釋為“厭食”(“石”可以視為“食”的通假字),從而與上下文句中的“疥癩”“水腫”“腸結”等常見病癥并列。這種處理方法似乎非常合理。但我們認為,將“厭(壓)石”釋為“厭食”依然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醫學文獻中并未見“蜂房”能夠治療“厭食”之癥的相關記載;其次,在“蜂房”句的前面已經有“孔公蘗消食肥澤”之句。 “消食”的功效與厭食癥的治療雖然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同一個句子當中并舉依然有重復之嫌。 因此我們認為將本句釋為“厭食寄假蜂房”雖然從字形角度講得通,但從上下文義以及“蜂房”的藥用價值來看,似乎無法自圓其說。

《敦煌醫藥文獻真跡釋錄》的釋錄者因《本草綱目》中有“蜂房下乳石毒”的記載,因而將本字釋為“辱”,認為系“乳”的通假字。 我們認為,將本句中的“某石”釋為“乳石毒”,從意義上看應當是正確的,但敦煌文獻中“辱”字多作“”或“”,而《五臟論》諸版本中本字作“”(甲本)“”(乙本)“”(丙本)“”(丁本),字形上與“辱”字相去甚遠,強行將這幾個字與“辱”字或“乳”字聯系起來恐有失偏頗。

姚美玲認為“壓”字用為本字,“壓石”指的是壓制病人所服用“乳石”的“石氣發動”,視角比較獨特,但文中僅列舉相關文例,似未做非常詳細的說明。 筆者認為,姚文中所指的“服石”和“壓石”,應當是指蜂房具有緩解人們服用“五石散”所導致的石熱發作。 而就筆者所找到的文獻資料來看,確有利用蜂房緩解“五石散”石熱發動的記載,因此姚美玲的觀點確有一定的根據。

然而,結合《五臟論》上下文的內容“孔公蘗消食肥澤,蜜陀僧去疥賴(癩)人,壓石寄假蜂房,水腫惟須大戟,腸結通唯需甘遂”來看,文中論及的藥物所適用的均為比較常見疾病,相形之下,認為蜂房是用來壓制病人服用“乳石”所產生的“石氣”,似乎還是不太符合常理。

我們的觀點是,贊成將本句的首字釋為“壓”,全句釋為“壓石寄假蜂房”,但所謂“壓石”者,恐怕另有所指。 《本草綱目·蟲部》記載“乳石熱毒,悶,頭痛口干,小便渾濁,赤少,用蜂房煮汁五合服下,乳石末從小便中排出,極效”。 我們認為這應該是關于蜂房藥效的最為明確記載。 此外,《千金翼方·卷第十九》也記載“又水煮露蜂房一服五合汁下乳石熱毒壅悶服之小便中即下石末大效”。 類似的記載在醫學古籍中多見,均認為“蜂房”能解“乳石熱毒”。 但這里所謂的“乳石熱毒”,我們認為恐怕不是指人們服用“乳石”而導致的“石氣發動”,而是指其他的病癥。

我們對《本草綱目》中關于蜂房的藥效記載做了一個簡單的概括歸納,發現蜂房的主要功效在于治療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紅腫熱痛,如咽喉腫痛、蜂螯腫痛、瘡癬等等。 其中也包括乳癰以及婦女乳房內結成腫的各種疾病。 而“乳癰”又稱為“石癰”、“乳石癰”或“乳石”,后稱為“乳巖”,有點近似于現代醫學意義上的“乳腺癌”[11](P567-572)。 由此我們推測,《張仲景五臟論》本句中所謂“壓石”者,指的是壓制“乳石熱毒”的發作,具體說來,就是壓制“乳石癰”的發炎腫痛,而不是指壓制服用“乳石”導致的“石氣發動”。

猜你喜歡
蜂房張仲景五臟
從五臟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學術思想
蜂房的建造
蜂房的秘密
蜂房歷險記
懸壺濟世的張仲景
五色入五臟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養五臟——樂氏同仁茶飲
此人是中國古代名醫,也是歐洲人最敬仰的中國醫生
蜜蜂找路
漫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