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木版年畫色彩應用的影響因素探析

2019-12-30 11:42馬丹瑩
關鍵詞:木版漳州年畫

馬丹瑩

(福州大學 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福建 廈門361024)

福建省漳州市作為目前老雕版保存較多的地區之一, 漳州木版年畫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色彩風格富有地方特色。

立足于現有漳州木版年畫的有關研究資料來看:首先,相關書籍內容信息量大、涵蓋全面,多從較高的視角對漳州木版年畫進行概述,但細節性的深入論述較少。 其次,相關文章雖也有一定的數量,但目前色彩方面更多作為研究的輔助部分被提及。 因此,關于漳州木版年畫色彩應用的影響因素很值得進行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本文擬就木版年畫色彩應用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因素闡發一管之見。

一、影響漳州木版年畫色彩應用的直接因素

技術性因素是對漳州木版年畫色彩應用造成影響的直接因素。

漳州木版年畫的創作步驟與中國傳統木版年畫步驟大體相似。 不同之處在于,中國傳統木版年畫印制順序多以先印線版后印色版為主,而漳州地區反之。 另外,漳州木版年畫采用分版分色的“饾版”印刷技法,全程套印,不加任何筆繪復勾。 部分套印工具和材料由藝人們自制,多為就地取材制作,富有地方特色,并且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不斷調整和適應。

(一)年畫用紙

底紙方面,采用閩西玉扣紙、萬年紅紙,以及民間(或店主自家)特制的色紙來印制年畫,是目前研究中提到最多的說法。 從地理位置看,漳州與毗鄰的閩西地區有著無法忽視的聯系。 明代宋應星(1587-1661)曾在其撰寫的《天工開物》中提到:“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說明在明代,南方的竹紙業已經的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而福建省的竹紙業更是遙遙領先,名列前茅。 到了清代,有被譽為福建“四大產紙”地——包括寧化、長汀、將樂、連城(縣)等,其中前“三地”(縣)所生產的玉扣紙具有鮮明的特色[1]。 明代中葉,漳州月港開洋市對外貿易,“漳泉商民,販東西兩洋,代農賈之利,比比皆是”。 閩西紙往海上外銷必經漳州,因此閩西紙也成為漳州紙業、書業、年畫等產業的不二選擇。

大量運用這三類紙,除供求、經濟利益、時代和環境的影響外,紙本身材質也適用于年畫印刷、上色、張貼等功能性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玉扣紙屬竹紙類,明代晚期竹紙使用率提高,到了清代“康乾盛世”,在國內手工紙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用途多是印刷書籍、地方志書、檔案族譜、寺廟經本等[1]。 玉扣紙呈米黃色,質地上具有纖維細長、色澤光滑、潔白柔韌、不易起毛等的優點,使用上速干、吸水不易潰爛且不易褪色、經久不被蛀蝕等特點,符合漳州木版年畫所需的功能和感受。 萬年紅紙,因其橘紅底色經久不變,具有防蛀效果,因此得名,是化學品“紅丹”(鉛丹)刷涂在竹紙上加工制成的,為廣東南海(今佛山)造紙工匠所發明,因地理位置近,故對閩南地區用紙也有影響。 過去常用于家譜、書籍等附頁以防蟲蛀,符合年畫需要在特殊環境下張貼、保存等功能。 民間(或店主自家)特制的色紙,品種有紅、黑、藍、黃、綠等,每種顏色對應的用途不同,此類紙是對玉扣紙進行加工、染色,豐富底色,且這些紙不易褪色,有利于年畫的使用和保存,既保留了玉扣紙的優勢,也為年畫帶來了底色的獨特性。

(二)顏料材質

從填色角度看,除本色底紙外,有色底紙如何印制得清晰且不吃色,就對顏料有了要求。 顏料使用的種類上,目前存在的說法有:礦物質顏料、粉質顏料、酸性染料以及畫店自行研制的顏料。

經過圖像分析,筆者認為在漳州木版年畫所用顏料中,礦物質顏料使用的種類并不多,可能僅用了當地白嶺土、大模粉由畫店自行加工成白顏料進行混合調配。 原因在于,礦物顏料具有性質穩定、不易變色、覆蓋力強等特點。 但從顏家后人顏朝俊所藏的清代傳世作品《年年添丁·日日進財》中看出,紙上僅留下了不易褪色的黑線,已經褪掉除黑色外包括紅底色在內的其他顏色。 其他部分更晚期印制的紙本作品也存在一些褪色現象。因此,從畫面褪色來看,不符合大范圍使用礦物質顏料的留色持久的特點。其次,作為特定時間發售的年畫,家家戶戶每年都會進行更換,不是長久保存用的,在功能上并不需要過長的留色時間,礦物質顏料從成本、條件、利潤等方面來說不符合商家利益,沒有必要過多使用。 另外,有“從明清之后,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色彩逐漸沉沒,傳統顏料的使用逐漸消失,許多研制顏料的古法也相繼失傳”[2]的說法,許多畫家潛心于自身的繪畫創作,忽視了繪畫的材料使用,對作為重要畫材的礦物質顏料的制作方式更是知之甚少,因此,礦物質顏料的制作和使用并不普遍。

而在漳州木版年畫顏料的使用中,粉質顏料、酸性染料以及畫店自行研制的使用,可能占到了較大的比例。

從時代背景和最大木版年畫生產者顏家發展脈絡看,漳州的東門古街(現為新華東路)在明代時已有藥材經營商號,清末明初是古街藥材葉最發展的時期,古街藥材批發商是南北藥兼營,是閩南藥材集散地。據顏家后人顏仕國稱“顏鏡明(顏仕國爺爺)跟上流社會有來往,他是醫生……中醫是顏氏家族里面傳下來的。 他的老祖宗有七房,行醫只是他們這一房,家族里面很嚴格,一代必須出一個醫生”[3](P123),其父顏文華也是醫生。 相關研究中也提到:黃顏色里面要配黃連和一種本地話叫“給鏃”的中藥,一粒一粒,里面是黃色的[4]。 藥材業的發達以及顏家自身行醫的傳統,說明在使用顏料上,很可能利用這樣的優勢,使用藥材中便于調色的植物或其他植物制成植物性顏料進行研制調色。

此外,《漳州府志》載,唐時漳州被稱“善蠶之鄉,歲五蠶,吳越不能及”。 明萬歷有“漳紗、漳絹、漳絨等十多種紡織品,由月港出口海外”,漳州城鄉“機杼之聲相聞”,紡織業興盛。 清代東門古街出現一批布商,據業內人事說,光緒年間(1875-1908)前后,有怡芳、長順等10 多家布商。 當時古街有很多印染作坊,專門印染色布和印花布、花圍巾等,產品銷售本地及閩西,部分銷于臺灣。 酸性染料作為一種紡織業的染色材料,由毛、絲、蛋白質纖維等合成纖維的染色和印花。 紡織業的發達促使漳州地區有豐富的酸性染料資源以及更低廉的染料價格,也方便了年畫業就地取材的使用。

粉質顏料主要由畫店利用植物性顏料或酸性染料與礦物性白顏料調和而成。 植物性顏料或酸性染料被研磨成極細的顏料粉后,與填充劑(白色顏料)、膠固劑(桃膠或其他樹膠等)、潤濕劑(冰糖和甘油等)、防腐劑等結合劑按比例調和而成。 漳州木版年畫使用粉質顏料有其獨特的原因,除了印制在本色底紙的個別類型外,有在紅、黑或其他有色底紙上印刷的年畫,因此顏料需要有較強的覆蓋性。 粉質顏料的特性既有色彩平面性能好,有利于大面積表現平整色塊,又色澤顆粒細柔,色彩表現精確細致,且粉質顏料覆蓋力強、快干。 既滿足了在深色底紙上套印的需求,在顏色效果方面也有較強的優勢。 采用木版水印來印制,粉質顏料與具有肌理的雕版相結合,加之手工印刷的效果,會使一些顏色分布厚薄不同,不像現代油墨印刷那么均勻,使色彩產生微妙的變化,具有獨特的審美韻味。

(三)印制工藝

漳州木版年畫采用分版分色的“饾版”印刷技法,全程套印,不加任何筆繪和復勾。 其工藝特色在于:先印色版,再印墨線版,這是由于年畫所用顏料多為粉質顏料,其覆蓋性強,先印墨線版會導致后續色版覆蓋后,線條不夠清晰。

饾版技術適用于印刷空白處大、有較大批量需求的書和畫。 這種技法,既節省材料也簡便實用[5],十分適用于木版年畫的印刷。 印刷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明代坊刻興盛,也是民間印刷中的坊刻本大批量生產的技術保障。 而套版技術和饾版拱花技術為明代在雕版印刷方面的創新點。 《蘿軒變古箋譜》印制于明天啟六年(1626),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古箋譜,最早采用木版水印技術,共收178 幅畫箋,116 幅為饾版,62 幅為拱花。 此箋譜由江蘇南京吳發祥及福建漳州顏繼祖合作完成,于顏繼祖所作的箋譜小引中有提到,并有“天啟丙寅嘉平月丹霞友弟顏繼祖撰并書”的提款。 顏繼祖是漳州龍溪人,在明朝的官僚集團中,是比較有才能、有作為的一位。這篇小引是他在中進士七年之后所作[6]。作為知名的官宦,以及最早使用木版水印技法箋譜的作者之一的顏繼祖,應對漳州木版年畫印刷技術有一定的影響。

(四)技術性因素對漳州木版年畫審美感受的影響

民間美術的表現方式具有靜態特點,與民俗活動的動態時空無法割裂,民間美術中很多方面是與民俗活動中祭祀、節日、禮儀、婚喪迎送、衣食住行等相融合的。 正因如此,民間美術在用色上以民俗觀念為基礎,是在五色觀基礎上與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結合而成的民眾色彩審美。 《中國民間美術色彩研究》中提到:民間美術的色彩講究五色象征語義的附會,具有象征符號內涵,寄托了色彩信仰和情感,也是一種生活符號,因此大多數民間美術都以五色正色(青赤黃白黑)為主[7]。

民間木版年畫的作為民間美術的一個種類,不可避免地受到五色觀的影響。 民間木版年畫的用色偏好來源于百姓的喜愛,鮮艷、濃烈的色彩深受大眾喜愛并常用于裝飾起居,久而久之,畫店藝人對于此類顏色的使用,便逐漸形成了集體創作的“點套”口訣和方法,如:“軟靠硬,色不楞”“紅靠黃,亮晃晃”等。 另外,雖說民間美術的用色多以五色正色為主,但根據不同的地域文化,各地木版年畫也在此基礎上有不同的調色規律。

漳州木版年畫的用色在不同時期、不同批次中會出現一些差別。 相關專著中雖然以紅、黃、綠、黑、白五色為主,部分藍、紫色為輔,但從現存較早紙版年畫觀察,早期漳州木版年畫的色彩關系則有可能以紅、黃、青、黑、白五色為主,由于我國青、綠、黑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比如青絲特指黑色的頭發,天青是一種偏藍綠的顏色[7],因此青、綠色在顏色的調和、判斷上相對比較模糊,綠色在早期是否如現今作為主色之一,由于早期紙版年畫資料不足,暫時無法定論。

作為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的一支,漳州木版年畫繼承了中國傳統偏于艷烈的色審美感受。 除此之外,地處中國南方的漳州木版年畫富有自身特性的審美感受如下:首先,由于漳州木版年畫的用紙(尤其是有色底紙)材料特殊,從而在顏料上采用粉質顏料,具有覆蓋性和厚度,使畫面效果如西方水粉畫般豐富、厚重,便有了厚實、有質感的審美感受。 其次,粉質顏料由白粉調和而成,明度高,色彩感受更加鮮明。 再次,木版水印且全程套印的方式與帶有顆粒的粉質顏料結合,促使畫面上斑駁、變化、生動的觀感,雖不如采用人工筆繪效果清晰細膩,但整體感受上具有明快大方的獨特性。

北方年畫中,以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為例:用紙上,多選用紙質柔和、吸水性強的民間土造草紙、粉簾紙、連史紙、本胎紙、毛邊紙等本色底紙,未采用有色底紙,因此印制要求覆蓋性相對不高,顏料上以礦物、植物和酸性、堿性顏料為主,無需使用具有較強覆蓋性的白粉調和,相比漳州木版年畫加入白粉調和提亮,朱仙鎮年畫在顏色明度上會低于漳州地區的年畫;印制方法上,朱仙鎮年畫與漳州年畫的相似之處在于都采用全程套印的方式,過程中不加筆繪,但由于朱仙鎮年畫顏料材質不如漳州的厚重且有覆蓋性,因此在印制順序上與漳州木版年畫相反:先印墨線版,再印其他色版;用色上,朱仙鎮年畫崇尚使用暖色,如丹紅、木紅、槐黃、桔黃等,視覺感受上熱情奔放,在人物服飾設色上以木紅、銅綠、葵紫為主,顏色深、純度高,對比強烈,漳州木版年畫的人物服飾設色主要采用紅、綠(青)、黃等色,顏色接近原色,沒有過多間色的調和,與朱仙鎮年畫審美感受相仿。

因此,漳州木版年畫色彩的審美感受上兼具了北方木版年畫的鮮艷濃烈、深沉穩重和南方木版年畫的鮮明大方、富有層次,并獨具自身斑駁靈動的視覺效果,這樣的審美感受是由配色程序、技巧和材料等方面直接決定。

二、影響漳州木版年畫用色的間接因素

(一)經濟效益

漳州木版年畫的取材、用料,到用人、印刷、銷售,可以說是商家的利益最大化以及木版年畫最高性價比的體現。

首先,漳州木版年畫不是對傳統或是主流木版年畫的絕對繼承,其在取材、用料上充分發揮了地域、環境和資源優勢,采用了鄰近的閩西紙和本地區豐富的礦物質、藥材植物、染料等資源,因材而用,形成自身獨特的色彩面貌。

其次,名義上的年畫店也并非專營年畫,其平日多以印書業等為主,木版年畫實際是結合閩南民俗節慶,根據時間和需求來印制和銷售。 店內雖有不同分工,如:顏家店鋪的“紅房”與“黑房”,但后來時局不好,到民國時候合并了,哪種好銷就印哪種[8](P127),因而店鋪中的印刷匠人可能同時兼作印書和印畫二職,這也有可能是先色后線、全程套印,不加任何筆繪的原因,一來便捷,書畫都可印制,二來省去再雇傭其他人另行筆繪(此類店鋪為防偷師一般會有明確的分工)的成本,一舉兩得,為店鋪帶來了最大的經濟效益,間接影響了畫面的實際效果。

(二)閩南建筑

裝飾性是藝術的基本屬性之一,是藝術品所具有的對生活起美化、修飾、裝點作用的獨特審美特性[9](P650),而色彩的裝飾性,是指色彩的裝點和紋飾作用。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藝人們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實踐,總結出獨特的色彩造型手法,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的裝飾色彩。

年畫的基本功能,就是利用豐富的色彩對居住環境的裝飾作用,年畫自身也是民眾寄托美好生活愿景所創造的表達方式之一。 作為年畫所依附和裝飾的空間環境,閩南傳統建筑中的用色,與漳州木版年畫的色彩應用之間,也存在影響作用。

漳州地區氣候溫和,植被覆蓋率高,其中,漳州古城地處九龍江西溪北岸,自唐代以來即為州、郡、路、府之治所,建筑中紅磚的大量使用即是古城的一大特色,符合閩南傳統建筑的外部條件。 且漳州木版年畫傳承家族顏家的祖屋即落座于漳州古城的香港路中,因此在色彩使用的偏向性上,很可能受到長期居住的建筑風格的影響,例如:漳州木版年畫門畫種類的配色上,代表作《神荼·郁壘》即是紅底,以黑線造型,服裝配飾以黃、綠(青)、白色搭配。

閩南傳統建筑彩畫藝術也可能對年畫的配色產生影響。 閩南民居裝修時,會對部分木結構進行彩繪,有閩諺稱“紅宮烏祖厝”,亦說明有室內彩繪習俗。 閩南油漆作的行話中有“紅黑路”一說,指民居、宗祠的梁架大多以黑色為主調,局部紅色,或者以紅色調為主,局部黑色[10]。另外,木雕部位的彩畫,以青綠色調為主,并以金色、白色分別作為點綴和輪廓線,其他細節部位也有采用黃色或保留木材本色。 目前可考的漳州龍海角美白礁王氏大宗祠大殿,即有此用色規律,說明漳州傳統建筑中可能存在這樣的用色習慣,同樣對起居于其中的年畫藝人具有啟發的作用。

內外環境的相結合,有利于更好地觀看、感受和理解木版年畫的形式和意義。 無論是民居建筑屋宇的門畫、門頂畫,還是傳統廳堂設置的中堂畫,或是其他器物上張貼的木版年畫,與它們所依附的內外環境、物件的結合觀看,能貼切的體會到整體的環境氛圍。 運用有色底紙(以紅、黑、本色為主)與內外環境相互呼應、融合,再用青、綠、黃、白等色,像建筑內部彩繪用色一樣形成細節,不但大環境中有紅色與自然界藍綠色的交相輝映,居室小環境里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點綴增彩,顯示了民間藝人在地方文化影響中創造出來的整體形式美。 正因為這種有機整體的結合,才能更好的凸顯出漳州木版年畫色彩應用的裝飾性特征,完成漳州木版年畫所表現的民俗地方文化性特征。

猜你喜歡
木版漳州年畫
買魚
“大美民間 匠心風韻”
———山西木版年畫展在山西美術館成功舉辦
牛年畫牛
潘維廉漳州行 有種“老朋友”的感覺
年畫
缸魚年畫之旅
福建漳州面煎粿
侯琪版畫作品選
絳州木版年畫:追憶民俗味道
漳州岱仙巖仙祖信仰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