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敦仁的生命場域及其哲學圖式

2019-12-30 11:42楊中啟

楊中啟

(集美大學 學報編輯部,福建 廈門361021)

場域是現象學中的一個哲學概念,指思想生發的背景資源和潛在預設,它是一種鏡像。 詹敦仁的生命哲學是在一定的時空中孕育而成的,也是在一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回到其哲學生發之原初土壤,再現其個體生命成長的生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獨特的哲學圖式和人生踐履。

一、詹敦仁的生命場域

在五代十國的政治社會背景下,全景式梳理當時的學術文化思潮,結合詹敦仁的家庭出身和成長經歷,分析其思想淵源和特征,勾勒出其生命哲學的架構。 從中可以發現,詹敦仁的思想和行為,無不深深刻上那個時代的烙印。他身處亂世之中,竭力調適與融通儒釋道,開顯出獨有的生存智慧。先生光昭前列,澤流后昆,彰顯出其偉大的人格魅力。

(一)五代亂世——政治社會生態

從公元907 年梁太祖即位到公元960 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3 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等五個朝代,他們都建國于以中原為中心的北方地區。 而吳、前蜀、楚、南漢、吳越、閩、荊南、后蜀、南唐以及河東地區的北漢等十國割據于南方地區。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延續了中晚唐時期藩鎮割據的政治版圖與框架,而且由于失去了中央大一統的集權制約,相互割據沖突更加劇烈,因為有實力的將領經常發動兵變奪權,政權基本上都為曇花一現。 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繁,政權屢有更迭,統治者多重武功而輕文治。 詹敦仁說:“五季之亂,國土分裂,戰亂頻仍,幾無寧日。 ”

北方中原各王朝一直以正朔地位自居,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沿襲中國傳統的政治脈絡,始終認為自己是正統的中央王朝,而南方十國只是僭越偏安的政權,沒有正統合法性。 但是北方各政權之間相互傾軋、發動戰爭,外部又受到北方契丹人的威脅和侵擾,導致彼此力量都被牽扯、消耗,政權不穩、形勢多變,所以無法形成對南方各王朝的壓倒性的絕對支配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優勢,而且南方地理多山脈阻隔,交通不便,南方政權憑借特殊的地利條件形成割據,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一時難以打破,得以暫時的偏安。 南方各政權之間基本上保持相對的和平共處,政治相對穩定,統治者基本都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南方各國社會經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閩國的地理是一面背海,三面受敵,境內地狹土瘠,實力單薄。 王潮、王審知兄弟盡得閩嶺五州之地后,審時度勢,對外向北方中原王朝奉表稱臣,與周邊鄰國友好相處;對內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王潮治閩時,“遣僚佐巡州縣,勸農桑,定租稅,交好鄰道,保境息民,閩人安之”①《資治通鑒》卷259。。王審知繼任后,“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三十年間,一境晏然”②《新五代史》卷68《閩世家》。。 史載當時福建境內是“汙萊盡辟,雞犬相聞,時和年豐,家給人足”③《瑯琊王德政碑》。。 但后繼者骨肉相殘,又拒絕朝貢,最終被南唐所滅。

可見,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形勢的進一步延續和發展,又是從分裂割據的亂世走向國家一統的歷史過渡時期。 戰爭頻發,藩鎮割據,卻也聚集著統一的力量。 政治上擺脫了六朝以來世族高門壟斷政權的局面,出身寒微的庶族和歸化的藩鎮割據的蕃將掌權,手握兵權的軍閥和武人,有些是出身卑微的家奴、甚至是流氓。 庶族地主莊田經濟代替了士族大莊園經濟,土地私有程度增加,商業活躍,南方社會相對穩定,北人大量南遷,經濟、文化中心南移。 詹敦仁說自己“我生不逢時,蹭蹬險與夷”,在《永嘉亂,衣冠南渡,流落南泉,故作<憶昔吟>》中寫到:“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膻。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 南來頻灑淚,渴驥每思泉。 ”

(二)儒學式微——學術文化思潮

“十國政權是唐后期藩鎮割據向多政權并存格局發展的結果,在倉促建立政權之際,根本無法追根溯源去建立一整套完備的政治文化禮樂制度,只能是簡單而實用地模仿照搬唐的政治禮樂制度?!珦挥绲拈}國也是依靠中原軍人移民和流寓士人得以開國建制。 ”[1]而藩鎮割據、軍閥混戰徹底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秩序與政治上層結構,一大批出身于社會下層的人,或出身行伍,或出身于胥吏,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這些將相大臣和藩鎮天子受傳統儒家思想觀念的影響較小。 即使有少數科舉出身的人,也是投靠藩鎮,屈居幕僚,隨著藩帥升為天子,從而攀龍而躋身于高位。 即使如此,他們也要看武夫臉色行事,才能保其祿位。 社會上層結構的這種變化必然導致儒家思想的沒落與衰微,重武輕文成為這一時期普遍的社會意識。

隨著儒家思想影響力的急劇下滑,統治階層文化素質的下降,傳統倫理綱常觀念漸漸失去了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與規范性,于是出現了“朝廷法制綱紀壞亂相乘”“臣弒其君,子弒其父”[2]。 后晉的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曾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3]這是一種赤裸裸的窮兵黷武思想的表現,是對儒家“君權神授”觀念的巨大挑戰。 可想而知,臣子受這種思想觀念的主導與驅使,崇尚武力與霸權,一旦對君主或對社會現實不滿,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起兵造反,以致于“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社會現象成為常態。 另一個更糟糕的現象就是視人倫關系為兒戲,拋棄自己的親人、宗族,為一己私利,甘愿認賊作父而毫無廉恥之心[4]。歐陽修在《新五代史·義兒傳序》中寫道:“嗚呼!世道衰,人倫壞,而親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異類合為父子。 ”

亂世中的血腥和無常,人生一世如過眼煙云,有人奉行及時行樂,音樂、宮廷畫、詞相應而生,有人則追求此生的解脫,迷戀禪道的清靜無為與自然閑適。 五代時期,禪宗盛于南方,福建尤其盛極一時,這同王審知的竭力推崇和助長傳播其思想是分不開的,除了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實際上也迎合了民眾的精神需求。 王昶也非常信佛、道,即位當年,就在宮中修造三清殿,耗費黃金數千斤鑄起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三尊金像,日日在殿中跪拜,以此求取不老仙丹。 國家大事全都交給了道士陳守元等人決定。

(三)名門望族——家庭教育背景

祖父、父親都是達官貴人,身居要職,出身名門之后,祖父詹纘隨王審知入閩,授金紫光祿大夫行營兵馬使,父詹世隆,兵曹錄事參軍,尚書省校書郎。 《詹氏清隱家傳記》:“按詹氏家傳,自其先祖纘至世隆世修,由世隆至敦仁敦信,由世修至敬凝輩,或為金紫銀青光祿大夫,或任參軍秘書省校書郎之職。 自是厥后由二世而至十八世,奕葉蟬聯,前后輝映,代有其人。 ”《安溪詹氏族譜序》:“安溪詹氏,邑之名家,神明之后也。 出于姬姓,始封于詹,以國為氏,其先世居于河南光州固始。 有唐光啟中詹纘,剛毅武勇,累立戰功,官至金紫光祿大夫行營兵馬使上柱國,從觀察使王潮入閩,已而致政,隱於仙游。 纘之長子世隆,兵曹祿事參軍,官至尚書省校書郎。次子世修,兵馬檢點使,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世隆子敦仁,今為安溪始祖,敦信今為仙游始祖。世修子敬凝,官至銀青榮祿大夫,今為建寧始祖?!闭捕厝蕪男∈苋寮倚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誨,攻讀儒學經典。 父輩多蓄詩禮經書,并以之課敦仁。 敦仁自幼聰敏,受業于徐寅,飽讀詩書,尤工于詩,時與鄭緘之文,林滋之賦并稱為閩中“三絕”,一生著述頗豐,有《清隱堂集》《清禪集》等行世。 ”其祖父所說:“興吾家者,必此兒也! ”①《清溪詹氏族譜》卷二十三。

亂世之中,首要保身,莊子在《人間世》中借三個故事——孔子在顏回打算出仕衛國時對他的談話、葉公子高將出使齊國時向孔子的求教、顏闔被請去做衛太子師傅時向蘧伯玉的討教,來說明處危世之難,不可不慎。 “戒之,慎之,正女身哉!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才能全生、保身。 詹敦仁無疑是受其影響的,他看透了紛爭的亂世,子騫、范蠡是他心儀的先圣。 他作《發南臺舟中作,歲在戊戌》:“愿學子騫游汶水,急乘范蠡泛湖船。 世間名利俱塵土,歸買青山不論錢。 ”因此,雖為名望家族之后,沐浴儒教教化,卻一再推脫不仕。但是,他又放不下人世,仍心系民間。 從詹敦仁的人生踐履來看,其哲學圖式是以儒家為主,兼綜釋道,還是以釋道為主,輔以儒家? 值得深入探析,應該說從內心傾向來講,以儒家為宗;從現實境遇來看,以釋道為要。 因此,對于詹敦仁來說,他采取的最優策略是儒釋道并舉,竭力調適與融通三教,從而達致悠游于出世入世之間。 但效果如何,未必能盡為外人知曉,后人也只能通過其詩文,去體味他的內心情感世界,從而感受亂世之中詹敦仁的生存智慧。

二、從詹敦仁的人生踐履看其哲學圖式

正是因為另類的生命場域,帶給詹敦仁獨特的生命境遇。 他時刻被兩種力量拉鋸著、裹挾著,儒家需要他入世兼濟天下,禪道需要他出世清靜無為,他需要審時度勢,加以抉擇,在亂世中駕馭自己的人生航向變得生死攸關。 因此,造成了他貌似悖論的人生踐履,而正是通過儒釋道之間的調適,他所要達致的哲學圖式就是三者之融通。 《雨中謁介庵》:“臘盡雨未止,才晴又卻陰。 杖藜穿草屨,呼酒訪禪林。 催鬢年華暮,關心世事深。 憑君揮玉麈,為我滌煩襟。 ”②《清溪詹氏族譜·清隱先生詩文》卷二十二。他在出世入世間求得平衡,人漸老心愈念,只好來謁介庵以求蕩滌心中煩愁。

(一)有治國之才,卻開清溪縣令而不久留

“敦仁雄才大略,治縣有方”。 955 年建清溪縣,任開先令,開疆置縣:敦仁才識非凡,見山川雄壯,人物伙繁,賞小溪場場址“三峰玉峙,一水環回,黃龍內顧以驤騰,朱鳳后翔而飛翥”之勝景,便具文請置縣。 發展經濟:他“率黎民百姓墾地造田,栽桑種茶。 清溪百姓立足農林,冶有銀鐵,稅有竹木,‘荷畚執筐,各安職業’。 又清溪地處‘由陸而至者,必出其途;自水而運者,會流而下’之要沖,敦仁因地制宜,‘立門樓,廊廨廡,開邸肆’,以貿通有無,清溪形勝,甲于泉南。 ”勸諭教化:置縣之初,安溪“地華人夷,業儒者寡”,敦仁以興學育才為興縣之要,為政之首。 乃“召民誨諭”,曰“敦仁不能遠引古者之說以為喻,請以鄉邦之事昌言之可乎? 爾閩之初,人未知學,自常公視察以來,有歐陽四門者出?!罟滩桓也幻?,……”建縣伊始,百業待舉,敦仁洞悉根本,倡學教化,冀歐陽輩出,且身體力行,其“書橫牛角,鋤且帶經”,“息耒柳陰下,讀書稻田隅”,堪稱典范。 以上都表現出他杰出的治國之才,但城池成就,敦仁既而謝事,隱于佛耳山,建清隱堂。他出山不是為功名利祿,而是“為救黎民于倒懸,求國家之統一,卻傾盡心力,百折不撓。 ”①

食色性也,只因充饑之粟而想升俸祿,實為人之常情,但是因此而奴顏婢膝、摧眉折腰事權貴,則寧愿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理想的施政介于“可仕克止”,一定要自己可控。 《蔡儼郎中過余,相勉就仕,作此見意》:“淵明久欠儲瓶粟,豈不常懷升斗祿。 平生只為折腰勞,甘向籬邊茹秋菊。 施于有政是亦為,可仕可止當自卜。 日月逝矣不我延,將仕且學宣尼諾。 ”《余以邑事舉王副監自代,將結廬于佛耳山,王君挽之以酒,作此而別》:“平生出處順天時,仕止常師孔仲尼。 尺短寸長先訓在,不須端策拂吾龜。 ”

(二) 崇儒重教,卻沉醉于老莊與佛禪

儒學澤波萬物,斯文散之久矣,現天意來振,使之重放光彩,人豈能違哉! 讀書群生莫不感謝君上圣明,表現出儒生圣道為本的情懷?!镀豌盟拈T新頒<九經>大本,喜而書之》:“吾道晦蝕后,輝光發豐。轉抄良苦難,魚魯鳥焉久。 有詔鋟之木,此意良已厚。 天將振斯文,三沐三稽首。 努力須及時,有志竟不負。 ”《比聞車駕幸孔子祠詔封,其后復禁孔林樵。因此作之》:“儒澤及萬世,古今同師尊。星言肅鑾輅,草木蒙至恩。圣道發光燦,天意振斯文。 鯫生拜稽首,萬壽祝吾君。 ”《勉兒》:“明時方急士,儒術可謀身。 報國丹心赤,傳家黃卷新?!?他也有報國之志,兼濟天下之心?!蹲試@吟》:“我屬遭時正亂離,胸中經濟未容施。只聞弘肇錐安用,豈信楊雄字識奇。 ”《丁未年浴兒吟》:“圣賢事業吾豈敢,但令強壯扶犁兒。 莫學老夫拙于用,便便笥腹口長饑。 會須買田供飯粥,莘野躬耕學商伊。 ”圣賢事業非不想為,而是時運未濟。 《安溪詹氏族譜序》就說到:“昔人謂合族在于立德、立言、立功,敦仁有之矣”。 《重修開先令祠記》也說:“公清修砥節庶幾哉,廉頑立儒之風。 ”他常以儒生自居。 《自得吟》(《易》):“盈虛消息自能明,遁世曾無怨悶情。 若問儒生何所有,胸中原有洗心經?!薄妒∩硪鳌罚ā抖Y記》):“一篇大學先誠意,二字中庸在反身。俯仰吾心無愧作,更將儒行細書紳。 ”因為孔子刪詩書定禮儀教化、作《春秋》尊王黜霸,他多次提到對宣尼的仰慕并向其學習,重視對儒學的教育。 《新建清溪縣記》:“其奈地華人夷,業儒者寡,是豈教有未及者歟? 殆亦習俗有待而化者歟? 豈知夫秦奢魏褊,俗若未易以轉移,夷清惠和,聞者尚能于興起。 顧在上之人所以作之者,何如耳。 敦仁不能遠引古者之說以為喻,請以鄉邦之事而昌言之,可乎? 爾閩之初,人未知學,自常公觀察以來,有歐陽四門者出,豈曰彼能而我否? 孰謂昔有而今無? 蓋未然者,猶有所待而然;未至者,當有所勉而至。 齊變至魯,魯變至道。 盛事鼎來,以答山川之靈;雄名日起,以續龍虎之號。 曰教之,令固不敢不勉;而從令之教,爾邑之人當交相勸勉,以副令之愿望。 猗歟休哉。 ”①《清溪詹氏族譜》卷二十三。后輩多卓冠群倫之士;經邦緯世之才。

同時他又醉心于自然,所謂道法自然?!恫泛钛笮戮印罚骸拔覑鄯鸲?,來偷一日閑。不見佛耳面,愧汗不開顏。 有時見佛耳,杖屨渡前灣。 何似卜新宅,與山重往還。 ”《柳堤記》詩:“種稻三十頃,插柳百余株。 稻可供稠粥,柳可爂庖廚。 息耒柳陰下,讀書稻田隅。 以樂堯舜道,同是耕莘夫。 ”“人生之聚散,宜閑居而自適也”。 “(敦仁)人生貴自適,(琲)世利不須營。 ”《清隱堂》:“一間茅屋寬容膝,半畝蔬園剩供廚。 靜把舊書重點讀,旋沽美酒養疎愚?!庇木幼x書,蔬食淡飯,田園之樂?!斗菁揖謺?,不覺偶成一絕》:“十年采盡北山薇,不管興亡是與非。 回首白云長在望,愛山成癖自忘歸。 ”采山薇而忘世。 《清隱堂記》:“春而耕,一犁雨足;秋而斂,萬頃云黃。饑餐飽適,遇酒狂歌,或詠月以嘲風,或眠云而漱石。是非名利,榮辱得喪,皆不足以為身心之累,此真清者也。 ”敦仁病亟,索清禪畫像,手自題曰:“清者其形,隱者其跡;千古虛名,一朝過客;袖手西歸,風清月白。 ”

他也談玄論禪。 《宿建造寺枕上聞笛》:“枕上驚殘夢,梅花幾徹吹。 禪房月明夜,耿耿寸心悲。 ”《余抵郡,回道遇介庵,啜茶于野店。 時已薄暮,問館同宿,作此二絕》 :“三兩人家起暮煙,夕陽風凜怯寒天。 君看云外孤僧老,一笠枯藤倒掛肩?!薄耙暗晗喾暾f趙州,對師無語亦無酬。道人已得三三昧,明月江頭送渡舟?!薄读艉钍┡f宅筑院以養僧徒,有詩來示,余亦拓介庵表院額依韻奉復,歲在丁巳》:“循環天道理相因,不間情疏不間親。 今古大都成一夢,光陰不肯駐雙輪。 羈身寥落天涯角,幻世升沉海岸濱。 欲問康王何處覓,清禪的的是棲身。 ”天道循環,光陰流逝,人生如夢。 《與介庵游佛耳煮茶待月而歸》:“活火新烹澗底泉,與君竟日款談玄。 酒須逕醉方成飲,茶不容烹卻是禪。 閑掃白云眠石上,待隨明月過山前。 夜深歸去衣衫冷,道服綸巾羽扇便。 ”雖不念佛參禪,可擔柴飲水,無非妙道。 《或勸余念佛作此答之》:“不躭經佛不參禪,兀兀無營度幾年。 饑即飯餐渴即飲,健時靜坐困時眠。 ”

(三) 心念江山一統、黎民蒼生疾苦,卻屢次辭辟而有退隱之志

“中原板蕩是何年,多少衣冠苦播遷。 萬古長淮久留戀,一房流落下南泉。 ”對割據紛亂之世帶給黎民百姓苦痛的鞭笞,渴望一統之情溢于言表。 《勸王氏入貢,寵余以官,作辭命篇》:“爭霸圖王事總非,中原失統可傷悲。 往來賓主如郵傳,勝負干戈似局棋。 周粟縱榮寧忍食,葛廬頻顧謾勞思。 江山有待早歸去,好向鷦林擇一枝。 ”險象環生的亂世,君王走馬換燈,早日求得一統而安身。 “待把山河還圣主,肯隨方國策元勛? ”一生“報國丹心赤”,以國家統一和平為已任。 少時,上書閩王昶,勸之入貢。 他提到“切思前代罷貢京師,事失與曩,宜復于今。 ”因為,王昶之父王鏻因為上書唐要當尚書令而未獲批準,就不再進貢,自立為閩國皇帝。這種分裂割據行為是與民心相背、與大勢相違。壯時,敦仁與留從效交往甚密,“恒勸歸順”,并代撰表入貢京師。 老時,敦仁仍致力統一,矢志不移。 敦仁乃遣其子詹琲力勸洪進歸宋。 洪進嘉納之,即獻漳泉二州并請詹琲代撰《獻地表》,表中云“愿以所管漳泉兩郡獻于有司,使區區負海之邦,得為內地,蚩蚩生齒之眾,復見太平。 ”宋太宗覽表后贊曰“漳、泉二州之民少瘳矣! ”敦仁之策奏效,國家統一大業遂成。 《詹清隱先生家傳序》:“五季之衰,土宇瓜分,生靈涂炭,不可勝紀。 先生既能審時屈伸,保身明哲,開導從效,始雖弗協,復遣子以逆順之理說陳洪進,而先生之策果行,俾漳泉二郡之民得脫鋒鏑屠戮之慘。 復能因人之利,以場為縣,奠民攸居,然后擇幽之墟以遂考之樂,其視季世不能審進退之機者,固不可同日而語矣。 雖然先生非獨為身計而先為生民計,功在民社,宜其子孫之弓裘文獻克紹疇昔?!雹佟肚逑彩献遄V》卷二十三。反映出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埃ǘ厝剩┬ρ劭疵P,(琲)長懷念鹡鸰。 (敦仁)干戈時已定,(琲)款款話平生。 ”夫子二人由衷地高興。 《喜聞大朝有詔而作(南朝稱周為大朝)》:“鵲噪南枝到杏村,朝來喜奉詔書溫。 一溪清徹恩波暖,我欲驅駑叩帝閽。 ”

敦仁為民生計,敦仁惠利及民,民仰之如父母。 新建縣城,僅“以農隙召便近戶與番休戍卒、立門樓、廊廨宇、開邸肆……不逾年,畢工”,而“民不告勞,兵不憚用”。官以牛貸民,牛死,歲輸米,名曰長生牛米,因作《牧牛歌》以傷之,“驅兒傭債入東鄰,推門吏急如星火。田荒牛損兒就奴,老妻夜哭傷頭皓。 ”為民之疾苦伸冤,為悲慘世道控訴?!侗侥甏蠛?,作真龍行》:“南國久無雨,村村捶旱鼓。真龍何處藏,忍視三農苦?” 相反,對稻婦、樵、耕的生活場景則由衷地謳歌贊美,可謂德惠居多,崇待篤信。據《清溪詹氏族譜》載:“公傾世,吏民如喪所親,道路號泣,立像作佛事者七日……”,“及卒,邑人思之,立祠以祀者三:一在縣治之東,一在侯洋,一在清禪院”。 “公始墨綬終巖壑,生為名德歿為神”。

敦仁一身正氣,曾鄙視閩王昶殺父奪位,又不入貢朝廷而三辭高官厚祿,有“周粟縱榮寧忍食,葛廬頻顧謾勞思”之句。 三辟不就,使者備袍笏強之就,加秘書省校書郎,不得已,拜之,嘆曰:“承制除授,雖唐之舊,然鳳翔之幸,豈得已哉?近者空名堂牒,多鬻于市,閭巷庸夫皆得署官, 疊命累職,非以為榮?!睆捅軓牡鼙O察御史敬凝迎仕,再辭留從效之辟,《癸卯閩亂,從弟監察御史敬凝迎仕,作別》:“五斗嫌腰折,朋山刺眼新。善辭如復我,四海五湖身?!?正所謂“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