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高師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構建研究

2020-01-03 07:38
淄博師專論叢 2019年4期
關鍵詞: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思政

(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人文科學系,山東淄博255130)

“課程思政”是指將其他科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簡稱“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又再次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薄罢n程思政”便是實現 “三全育人”的有效教學模式。

“文學就是在人們心靈中喚起恥辱、憤怒和英勇,并想盡辦法使人類得高尚有力,使他們能夠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盵1](P23)可見,文學作品中富含直抵人類精神領域的元素。文學課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隱形課堂”。外國文學作為高校文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緊跟時代步伐,探索自身“課程思政”模式的構建。

一、高師“課程思政”建設的職業特殊性

師范類高校的人才培養主要是中小學教師,因此,高師的文學課程思政應與非師院校不同。目前的本??茙煼渡蜆I已漸趨進入小學,那么高師文學課“課程思政”的建設再兼顧小學教學這一職業化角度的話,就更加特殊。

(一)為人師表的職業要求

高師教育培養的人才是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敖逃?,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盵2](P407)可見,“欲樹人,先樹德?!苯處煹膬纱舐氊煛敖虝焙汀坝恕比币徊豢?。高師培養的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思想品質,那么即使掌握了再多的學科知識,也終究成不了國之棟梁。所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版)著重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做出了諸如“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等道德層面的要求。所以與其他職業的從業者相比,教師就更需要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師德高尚,為人師表,才能培育出過硬道德素質的學生。

同樣是教師,小學階段的教師則更需要具備良好師德。首先,小學是初等教育的第一階段,是一個人真正走向社會、開始形成完整人格的開端。小學生的年齡偏低,是非判斷力較弱,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這個階段的教師作為他們的引路人,更要思想品質過硬,才能引領學生始終走在正途。

其次,小學生心智水平偏低,他們的行為和心理也有著獨屬這一階段的特征,如生活自理能力參差不齊、安全意識淡薄、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的處理能力有限等。因此,相比中學階段的教師,小學教師更需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諸如健全的人格、對學生的關愛尊重與耐心、團結協作與自律廉潔等等。也就是說,小學教師面臨的特殊教育對象要求他們具備更高層次的職業道德水準。

(二)小學語文的執教要求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缎抡n標》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盵3]小學語文(簡稱“小語”)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世間真情;用純真的文字,闡述生命意義;用經典的古詩,實現文化傳承。教師在制定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時,一定會設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彰顯出小語的思政教育價值。外國文學選文也不例外?,F以部編版小學語文1-5年級教材為例,對其進行外國文學篇目的思政主題梳理。

上圖顯示,部編版小語教材共有外國作品篇目48篇,占全部課文篇數的18.6%。就思政主題而言可以分為四大類:諸如《童年的發現》這類體現通過研究、探索,最終解決了難題、求得成功的課文占全部外國作品篇目的10.4%;諸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類體現人與人的相互態度、關系和交往的課文占18.8%;諸如《普羅米修斯》歌頌堅毅、《金錢的魔力》諷刺拜金這類事關人的信念與品質的課文占29.2%;諸如《蜜蜂》《威尼斯小艇》等描寫世界風物、風光的課文占41.6%。

由此可見,小語課文的思政主題緊扣小學生成長與生活,相對淺顯。但縱觀這四大類主題,不難看出它的中心主題還是“人”?!疤剿髋c求知”“信念與品質”主題探討的是“人自身”;“人際交往”主題探討的是“人與人”;“世界風物”主題探討的是“人與自然”。這樣的目標,其實與高師外國文學課堂所引領學生品鑒與感悟的主題是一致的。

外國文學深層蘊含和貫穿著的其實就是“人”的母題。對人的自我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探究,是其文化傳統,也是其文學演變的深層動因。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優秀的歐美文學的每一個層面都折射著人性的光輝。只是這些光輝灑向小語課堂的時候,擯棄了高深艱澀,用最淺顯、最直白的方式展示出來,易于小學生理解和品讀。

既然小語課堂與高師文學課堂的思政教育具有共通性,那么,高師文學課程就應該既考慮學生將來的為師職業性,努力提升學生以“師德”為主的各方面思政素養;同時兼顧小學教學,將學術性強的文學主題揉化成簡單、形象的小語主題,又不失世界優秀文學和文化遺產的根基,深入簡出,實現價值觀引領的目標。

二、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科特殊性

高師的文學課程里,外國文學是比較特殊的一支。因為它的主要內容是除中國之外世界主要文學大國的文學發展。其中作為主要學習對象的歐美文學,即西方文學,其不屬于中國所處的東方文化圈,因此它的主題內涵、價值取向、寫作手法、用詞用句等都讓當代的中國學生產生較強的陌生感,使他們容易對西方經典“望書卻步”或淺嘗輒止;即使閱讀過的作品,也會疑竇叢生、缺少共鳴。所以,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建設就存在著這樣一個矛盾:用西方文化圈的道德精神去滋養東方文化圈的中國學生,該如何進行?這個矛盾使外國文學在“課程思政”被廣泛探索和構建的今天,處于一個相對尷尬的位置。所以,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點,打破尷尬;如何合理利用外國文學的德育元素對中國學生進行恰當的思政教育,這是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要想解決這一難點,我們首先需要明晰外國文學這門課的學科特殊性。

(一)中西文化背景差異

“文化”一詞內涵博大,但文化差異確實是文學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繁多,僅就文學而言,應先從中西方民族的起源來分析。

歐美文明的發端在歐洲的古希臘——多山地少平原,而且土地貧瘠,這使古希臘人很難靠農耕維持生活,于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三面環繞的海洋,主要靠海上經營、漁獵甚至做海盜來維持生存。在積年累月的漁耕生活中,大海成為他們要戰勝的對象——只有戰勝了大海,滿載而歸或征戰成功,氏族才能生存下去。于是就形成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觀:人與是自然是分離對立的。自然不是人順從的對象,而是控制和反抗的對象。

但是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上古西方先民如何戰勝大海?這需要有強健的體魄、過人的智慧和堅實的航海技術,即人的過硬素質。這就使西方民族從上古時期就注重個體生命價值,也就從根源上產生了“以人為本”的民族理念。西方文學的發展過程也是“人本主義”的發展過程。所以,西方文學單篇來看無論主題是愛情、欲望、命運,還是其他,中心母題都是“人”。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繼而在后世影響到西方政治、經濟、教育等方方面面。

與之不同,古老的華夏民族生活的黃河流域土壤肥沃、氣候宜人,適合農耕。所以上古中國先民形成的生產方式是農耕——視天氣、季節、溫濕度及土地情況來進行春耕秋收。長此以往,中華民族沒有把大自然看成是自己需要戰勝的對象,而是應該順從和依憑的對象,于是“順天而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自然觀就形成了,并且它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天人合一”。中國先民的這種自然觀及農耕的生產方式,使得中華民族沒有形成注重個體價值的民族理念,而是注重群體,關注個體與社會的和諧并存。如此可見,中西兩方,一“個體”一“群體”,這是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

(二)異域時間空間的隔閡

高校外國文學課程其實是文學“史”課程,它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按時間發展順序從古至今學習西方經典的思潮流派,賞析作家作品。對于中國的學生來說,無論是《荷馬史詩》里遙遠的愛琴海域;還是中世紀但丁筆下飄搖的佛羅倫薩;亦或是大革命后政權更迭頻繁的法蘭西、一戰后迷惘情緒充斥的美國……這些都是在時間縱軸和空間橫軸上離他們非常遙遠的事物。所以,異域時空的隔閡是中國學生學習西方文學的難點,也是創建“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難點。

總之,在上述不同文化背景和時空異域性的影響下,中西文學勢必呈現不同的面貌。況且,一個人文化的歸屬和民族心理的養成是根深蒂固的,想改變較為困難。因此,相比中國文學課程,外國文學課程要想打造“課程思政”,達到對中國學生的思政教學目的,必須在正視這些差異的前提下探索路徑。

(三)某些消極因素的存在

雖然我們當下的外國文學研究早已跳出了建國初期“階級分析”指引下一味將西方批判為“赤裸裸金錢關系”的窠臼,但對于外國作品中含有的不利于進行思政教育的消極因素,我們也不能回避。這也是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構建中需要輕重拿捏到位的一點。

例如前文中講到的“個體主義”,雖然它絕不等同于“個人主義”或“自私自利”,但也在無形中催生了西方人崇尚自我、強調個性張揚的價值觀。西方文學最初的文學樣式——古希臘神話就是這一點的經典體現。古希臘神話最大的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即神具有人的形態,體現著人的智慧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但同時又與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欲:偷情幽會、殘殺骨肉;嫉妒自私、剛愎虛榮……人性之惡在他們身上都有所體現。這些“惡”有一個源動力,那就是滿足自我需求。

其后,經過中世紀“神本”的壓制后,文藝復興更加展示出個體欲望的膨脹,甚至發展為后期將文壇拖入肉欲充斥的泥沼中。再后來出現的備受推崇的作品形象,諸如“魯濱遜”“于連”等,其目標也沒有離開個人的財富、權力、地位和愛情,他們的追求和奮斗也就沒有突破個體利益的范疇。

再如,西方文學的消極情愫還體現在20世紀登臺的現代和后現代派文學中?,F代和后現代派以反傳統為標榜,從個體心靈出發,對文學觀念和方法進行了大膽革新和多樣化實驗,打開了文學新局面。但是,其一,它表現出了“世界荒誕、人生虛無、奮斗無用、人被異化”以及焦慮、恐慌、自嘲等情緒,這極易讓人對社會和人生產生悲觀、絕望的危機意識和虛無主義思想;其二,就像存在主義作家薩特在著名的戲劇《禁閉》中說:“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另外兩個人的劊子手?!盵4](P26)它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他人即地獄”:冷漠殘酷、心懷狡詐、無法交流。這種觀點非常不利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和正常的人際交往觀。

除此之外,諸如海明威作品中的“迷惘”;“垮掉的一代”作品中的“享樂”;勞倫斯筆下大量的性行為描寫等,這些內容如果在大學生的學習和閱讀中不加以正確引導,極易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可見,外國文學的“課程思政”建設一定要正視其學科特點,并積極思考如何跨越中西文化圈的鴻溝,讓西方文學與當代中國師范生所需的價值觀搭橋聯姻,使得西方作品能夠被合理利用,這是給這門課設定“課程思政”構建策略的出發點。

三、高師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構建策略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總結出:構建高師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關鍵就是解決外國文學“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問題,而且還應緊扣“師范職業性”。從這個點出發,便可以得出打造高師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一)教師意識:正確到位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執行者。意識是行為的先導。面對“全員育人”的號召,外國文學課程的授課老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意識,重視課程的思政教育滲透;立足專業和學生特點,積極思考這門課的“課程思政”構建方法。在日常授課的前中后不同階段,都要將思政教育納入考慮范疇:課前制定出恰當的思政教學目標,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設計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做到自然順暢,于無形中進行引領式教育;課后的教學反思應客觀地對整堂課的思政教學情況進行評判,并及時總結經驗與不足,以期改進。

其次,正確定位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應樹立這樣的意識: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構建,其本質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一種行為。從宏觀文化角度來看,它是西方文學作品的精髓與中國的倫理道德相結合的一種全新嘗試,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應引導學生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的價值多元。不同的地域起源、歷史背景和民族心理,勢必引發不同的價值觀。我們應當尊重價值多元。這種“多元”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世界多樣和豐富性的體現。這些觀念雖有差異,但無謂優劣;要以兼容并包的心理去接納它們,以歷史的客觀唯物主義眼光去審視它們,而不應心存比較、“顧此失彼”,甚至非要一決高下、評判出個高低才能罷休。

另一方面,應積極思考如何在引領學生正視多元價值觀的前提下,使他們對本民族,即中國的本土觀念尋求認同。這種“認同”能促使他們看到更多正確的倫理道德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使他們自覺向高尚品德靠攏。因為無論中西,都是人之社會。人性是有諸多共通所在的。文學是在關注人的精神狀態,探尋人的精神家園。中華精神希望大學生所具備的“仁孝道義”等諸多優秀品德,西方文學同樣可以提供鮮明的榜樣例證:莎士比亞的戲劇告訴我們,在愛情面前金錢和權勢一文不值;普希金、拜倫等作家無論對自由如何向往,始終放不下對國家和民族的摯愛;海明威雖深受戰爭貽害,但最終號召人們保持“桑提亞哥”式優雅的勝者風度……以西方的文學去印證中華道德,使學生雖游弋在異族的文化世界里,但始終與自身文明保持勾連和對照,最終變得更加通曉世情,也更加接納自身。

再次,科學處理外國文學作品中的消極因素。面對前文中提到的西方文學作品中的負面觀點,教師不應回避,應對這些偏執的思想與行為進行點撥和說明。尤其是要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來看待這些消極情愫,要正視其消極性,文學上欣賞它們,但思想上要“拿來主義”,懂的取舍,方能更好地指導人生。

(二)教學內容:全面貼切

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意識后,下一步就是深入挖掘外國文學中的思政教學元素了。除了挖掘出一般意義上在世界觀、愛情觀、金錢觀等諸多方面濃縮著愛國、自強、堅毅、忠貞等思政元素外,面向小學教學的高師教育還應重視提煉下面的思政元素。

其一,教育元素。高師的職業培養,要求各專業課程在進行思政協同育人時向教師的職業素養傾斜。外國文學作品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教學和為師之道。古希臘流傳下來諸多蘇格拉底等學者的講學故事,里面充滿著育人的光芒;古羅馬美學家賀拉斯在論及詩歌時提出的“寓教于樂”標準,后被廣泛用于教學;盧梭在教育體小說《愛彌兒》中提出了“順應天性”的自然教育觀;塞林格《麥田的守望者》將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問題拋出水面……教師如果能挖掘出這些外國文學中的教育元素,讓學生在品評文學作品時吸取西方優秀的教育理念,思考普世的教育問題,這種一箭雙雕的做法會使學生受益匪淺。

其二,女性元素。女性數量龐大,這是高師院校學生的性別特點。女性在當今社會承載的角色日益增多,面臨的社會壓力日益增大。同時,性別歧視在當今社會也沒有被徹底消除。所以女性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生意念等方面都需要給予特殊關懷。西方文學中含有豐富的“女性元素”,這些元素應被挖掘出來,成為引領女性師范生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

古希臘神話通過女神們的故事,向我們表達著女性對自身價值的追求;英雄傳說中異族公主“美狄亞”殺子以復仇,是上古西方女性自己掌控命運的典型;莎士比亞飽含著對女性的贊美,塑造了“鮑西亞”等眾多集智慧與美貌于一身的女性形象;還有自尊自強、勇于反抗命運不公的“簡愛”“苔絲”“娜拉”;集矛盾與痛苦于一身,但勇于追求真愛的“安娜·卡列尼娜”;有著大地般寬厚堅韌性格的托尼·莫里森筆下的黑人母親“塞絲”等。這些形象,連同20世紀初登臺的“女性主義”思潮一起,書寫女性的悲歡,探尋女性的社會存在與價值實現。將這些與女性同學分享,勢必會引發她們對自身性別進行諸多思考。

其三,作家生平。當下的外國文學課堂,對于如何講授作家生平部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庇械睦蠋熤鲝埳讲糠植⒎侵攸c,可以省去或者讓學生課下自學,不必占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老師雖然講授,但只是以時間為綱介紹作者的生活經歷,蜻蜓點水、泛泛而過。

其實,西方文壇經典作家悲天憫人的品德和對人生的探索不僅表露在他們的作品里,也濃縮在他們的生平里。作家生平也是思政教育的寶貴素材。但丁面對佛羅倫薩黨派之爭對自己的排擠毫不屈服;塞萬提斯在萬般苦難的境遇中仍筆耕不輟;莫里哀在摯愛的戲劇舞臺上咳血而死、為藝術獻身;拜倫突破民族界限,為希臘人民的解放貢獻出自己的生命;普希金寧可被流放多次也不向沙皇低頭;雨果晚年收入頗豐,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非常節儉,但對窮人十分慷慨;列夫·托爾斯泰窮極一生都在思索如何消除地主和農奴之間的矛盾,親自實踐“貴族平民化”思想……這樣的例子在西方文學界不勝枚舉。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堅守著信念、踐行著理想、詮釋著高尚。把這樣的人生和學生們分享,一定會使他們感慨良多。而且作家生平往往以時間為序,敘述生動清晰,學生易于接受,也易于產生共鳴。

(三)教學方法:直抵實際

正確的思政教學意識和恰當的教學內容都需要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去實踐和呈現。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有實用價值的言說才能化為指導學生生活的動力,學生接受起來才會水到渠成。所以,外國文學課程思政不應虛談,要圍繞“實際效益”設置教學策略。

第一,要做到潤物無聲。相比傳統思政課程,以文學為平臺的課程思政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潤物無聲”。通過教師挖掘出的隱含思政元素,以文學賞析的形式建構人生。這樣就避免了傳統思政課堂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的弊端,協同育人的效果就更加顯著。

而且,教師應做到見縫插針、不著痕跡的思政教育。在有思政元素存在的知識點上,要輕松、自然地對學生進行引導,甚至板書和課件上都“不露聲色”。無論是教師直接講解還是引領學生總結,都要“無意而為之”。結合素材自然而然就啟發學生感悟到內里深意,而又使他們感同身受,實現“此處無聲勝有聲”。這是課程思政教學的最大成功。

第二,要做到反哺小學。外國文學內涵浩瀚,包含的關于人性和人生的思索方方面面。但有限的課堂時間不可能允許教師提煉出每個作家作品深邃的主題與學生分享。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全面挖掘思政主題的同時,優先在課上安排與小學教育和小語教學密切相關的主題。諸如前文中提到的西方作品中暗含的師德、教育觀等主題的作品,應將其做重點處理。哪怕略講某些經典性作品,也要給這些作家作品充裕的賞析品評時間。因為這些點是高師與非師院校文學課的職業性體現,也是高師人才培養的方向性要求。

第三,要做到善用比較。面對外國文學課程的異域特性,將“比較”引入課堂,便會變學生的遙遠為臨近,變陌生為熟悉。而且如前文所述,外國文學的課程思政建設實質上是中西文化和文學的交流與碰撞。教師將“比較”作為一種有力工具,通過它,讓學生更加強烈感受到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文學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在這里,并非要求老師因為思政教育的目的而“揚中抑西”,而是依舊站在客觀唯物主義角度,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讓雙方的特色與優勢均呈現出來,使學生學會站在世界大角度來審視自身文化和文學,以此找到中國文學的世界脈搏。華夏文明的燦爛也就一目了然。

教無定法。除上述外,外國文學的課程思政建設還應當針對不同的思政元素,采取靈活多樣的具體方法。如開展專題討論課、建構第二課堂、美育滲透教育等,把握住學生文學學習的火花,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建設是個龐大又精細的工程。師范的職業性教育和中西異域性特點,給這門課的課程思政的打造增添了難度,給執教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只要緊扣人才培養目標和小語教學要求,勇于全方位地大膽探索與創新,便會構建出合格的外國文學課程思政體系,使中西文化擦出更多火花,更好地為中國小語師資的培養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熱點問題與發展趨勢:首屆中國外國文學研究高峰論壇暨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會議報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思政課“需求側”
外國文學研究“認知轉向”評述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外國文學動態》復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