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鳳陽民歌的傳播探析

2020-02-11 00:47嚴海艷蘇兆龍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鳳陽民歌內容

嚴海艷,蘇兆龍

(安徽科技學院 人文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帶來了傳播環境的巨大變化,改變了媒體的生產方式,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鳳陽民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傳播曾主要集中在移民與乞討藝人等民間傳播的層面[1]。然而,和大多數民歌一樣,鳳陽民歌必然面臨不容樂觀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現狀[2],因此,有必要對鳳陽民歌的傳播進行研究,關注新媒體環境下鳳陽民歌的傳播現狀,助力其自身的有效傳播,以促進對鳳陽民歌的保護和傳承,促進優秀的地方文化傳承發展。

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鳳陽民歌

鳳陽民歌是流傳于安徽省鳳陽縣特色鮮明的歌種,以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情景為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謝思球曾在《地·光榮與夢想》一文中寫到:“與他縣相比,鳳陽民歌相當豐富,自古流傳的,自編自唱的,即興發揮的,海一般宏闊。要了解舊時淮河兩岸百姓的真實生活,看一看鳳陽民歌就夠了?!边@一描述道出了鳳陽民歌的創作土壤。

鳳陽民歌歌詞內容比較豐富,其中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和反封建的題材較多。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記載,鳳陽民歌分為生活民歌、情歌、時政歌、勞動歌幾大類,共有300多首,以《鳳陽花鼓》、《鮮花調》(《茉莉花》)比較有名。鳳陽民歌以生動樸實的形式內容反映了不同時期人民群眾的生活情境、理想和追求,是活態的珍貴音樂史資料。

2008年,“鳳陽民歌”被列為第二批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2011年6月,鳳陽民歌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類。從普通的文化形態到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鳳陽民歌在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中,一度采用口頭流傳的方式在全國各地傳播[3]。

鳳陽民歌不僅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對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有較為鮮明的反映。無論是“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的傳承、演變還是抗日戰爭時期,黎莉莉演唱的《新鳳陽歌》傳唱一時,亦或是《十九大精神放光芒》等現時演繹,都是鳳陽民歌作為一種精神財富的生動呈現。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民歌擁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政治價值和藝術價值,既要“留下來”也要“傳播開”[4],以此豐富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

二、鳳陽民歌的媒介形象呈現

與眾多文化形式一樣,鳳陽民歌的傳播離不開傳播媒介的作用。作為一種小眾化的文化形式,鳳陽民歌的傳播如何決定了其影響力的發揮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日漸更新帶來了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文化傳播的形式發生了較大改變。為全面了解鳳陽民歌的傳播現狀,筆者對鳳陽民歌在不同媒介上的呈現進行了簡單梳理,試圖窺探新媒體語境下的鳳陽民歌形象。

(一)傳統媒體中的“概化”鳳陽民歌

傳統媒體主要包括報刊、廣播、電視及自媒體以外的網絡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鑒于鳳陽民歌作為安徽、滁州和鳳陽的特色文化形態,筆者主要對中安在線、滁州網、鳳陽新聞網進行了相關的信息統計和梳理,其表現形式皆為文字、圖片。

從媒介呈現數量來看,截止2020年4月,以“鳳陽民歌”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中安在線自2005年以來共有131則信息內容(其中安徽日報系統檢索顯示14條結果,去除重復內容,共7篇報道);滁州網共有52條信息;鳳陽新聞網剔除無法顯示和無關內容的信息,自2009年10月以來共有108則信息。其中多以新聞報道為主。

從內容的表達來看,概化出現“鳳陽民歌”的數量總體居多。中安在線的131則信息中,內容僅提及“鳳陽民歌”表述的有97則,對鳳陽民歌進行更多信息表述的有34則,如涉及鳳陽民歌的代表作《王三姐趕集》《鳳陽是個好地方》《鳳陽歌》等表達;鳳陽新聞網中僅以名詞“鳳陽民歌”進行信息傳播的為67篇,有代表作或傳承人等細化信息表述的信息有41則。從媒介報道呈現的數量和具體內容來看,傳統媒體對鳳陽民歌的報道和關注多為概化涉及。

(二)新媒體矩陣中的“多元”鳳陽民歌

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增多,傳播更為及時和普遍,信息呈現方式更為多元,人人皆可為傳播者。在此背景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了更多可能。鳳陽民歌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此影響。鳳陽新聞網2015年以來關于鳳陽民歌共有63篇報道,相較其2009至2014年年的發表數量稍有上升。新媒體矩陣中,微博、微信、客戶端已為標配,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成為了新寵,基于此,筆者對微博、“中國鳳陽”微信公眾號、抖音中的鳳陽民歌展開了梳理,從而了解新媒體對鳳陽民歌的傳播情況。

“中國鳳陽”微信公眾號是鳳陽縣融媒體矩陣中的重要一員,以“鳳陽民歌”為關鍵詞所搜,共有45則信息,內容表達上更為豐富,有文字、圖片、音視頻,如鳳陽城市形象代言人丁宇演唱的《中國鳳陽花鼓》、文化紀錄片《花鼓紀》的片段等。

微博上對于鳳陽民歌的呈現則非常豐富,有“中國鳳陽”“市場星報”“安徽日報”“新浪文化”“CCTV音樂”等官方媒體,也有諸多自媒體賬戶發布,具體內容既有文字、圖片,又有音視頻,其中以視頻傳播為主; 既有文字娓娓道來鳳陽民歌的由來及特點,又有生動形象的鳳陽民歌代表作的不同版本演繹,有三大男高音等對經典鳳陽民歌的演繹,有廈門六中合唱團等集體、個人的翻唱,也有二胡、鋼琴等樂器表達。短視頻平臺抖音上以“鳳陽民歌”為關鍵詞搜索也會有諸多結果,多為各種版本的鳳陽民歌演繹,有正規演出視頻片段,也有自媒體個人的作品分享。

從數量上來看,微信公眾號因其傳播的局限性,總體數量有限;微博、抖音中關于鳳陽民歌的內容明顯增多,且內容呈現非常多元化。從傳播效果而言,文字信息的閱讀需要一定的門檻,而音視頻的傳播則近乎零門檻,因而微博、抖音上的內容傳播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

(三)其他形式的鳳陽民歌呈現

鳳陽民歌早期主要通過民間藝人行乞賣藝流傳,后隨著社會發展,其傳播開始結合當下的傳播方式進行。新媒體時代,鳳陽民歌的傳播依舊如此。除了上述提及的專門從事信息傳播的傳統媒體、新媒體以及業已發達的自媒體,鳳陽民歌還以別樣的方式在進行特定形式的傳播。筆者在梳理過程中發現,鳳陽民歌的傳播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書刊形式:自解放以來,鳳陽縣宣傳文化部門曾數次組織專業人員深入鳳陽民歌流行地域,對民歌老藝人進行采訪,搜集整理錄音原生態民歌百余首,編印兩冊《鳳陽民歌》集。[5]2012年3月,鳳陽縣抽調專人對重點代表性民歌進行發掘整理,收集與鳳陽民歌密切相關的回憶性文章,同時采訪國家級、省市級專家學者,錄音錄像近50個小時,整理相關資料30篇,并與2016年正式出版發行。書刊的出版讓鳳陽民歌的呈現更為系統化、專業化。

影視作品中的鳳陽民歌:1935年,鳳陽民歌《新鳳陽歌》作為電影《大路》的插曲,傳唱一時。這時的鳳陽民歌還未脫離其音樂作品的表達形式,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影視作品的產生更加豐富和多元,鳳陽民歌在不同的影視作品中也有了一定的展現空間。從國產電影《巨瀾》《鼓鄉春曉》《遠去的鼓聲》《雍正王朝》《大明風華》等,再到文化紀錄片《安徽非遺——微萃六記》《花鼓紀》,都有涉及鳳陽民歌的傳承、演繹的片段,讓鳳陽民歌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展示。

綜藝活動中的鳳陽民歌:鳳陽民歌的傳播常以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展開,隨著社會發展,鳳陽民歌有了更寬廣的表演場景。從早期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賽”到現今的“首屆皖東民歌大賽”,鳳陽民歌成為了諸多特色地方表演的項目之一;從滁州春節聯歡會到安徽春晚、湖南春晚,從CCTV3《回聲嘹亮》《黃金100秒》、CCTV7《美麗中國鄉村行》到江蘇衛視的《歌聲的翅膀》、東方衛視《媽媽咪呀》,鳳陽民歌在多個平臺以多種方式進行較為零星的傳播。

音樂作品中的鳳陽民歌: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記載,20世紀初,鳳陽民歌是當時錄制唱片的民間藝術之一,有10首之多,風靡一時。其中,以“金嗓子”周璇演唱的《鳳陽花鼓》最為著名。發展至今,鳳陽民歌在音樂領域的傳播雖不是以唱片存在,但其經典曲目卻被無數演藝人員翻唱、演繹。此間的傳播,作品曲目相較單一,多為經典代表作,但版本較多,其對鳳陽民歌的傳播進行了“偶像”式的傳播。其次,還有各種樂器的演奏,二胡、嗩吶、鋼琴等,為鳳陽民歌經典曲目的傳播提供了多元內容。

從鳳陽民歌的媒介傳播表現來看,新媒體對鳳陽民歌的傳播呈現更為多元化,傳統媒體的關注層次較為概化,其他輔助形式的傳播雖多元,但具有偶發性。

三、鳳陽民歌的傳播瓶頸

(一)缺乏系統的內容

鳳陽民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構成、表達具有一定的專業性,而常規的傳播形式基本都是隨機的,并未成系統性展示。這樣,一方面讓民眾對鳳陽民歌難以形成系統感知,另一方面也讓其他傳播者無法進行多樣的內容傳播。此外,鳳陽民歌雖誕生于尋常社會生活中,但時代變遷,其創作傳承的氛圍發生了較大改變,其新生作品有限。鑒于此,專業性的傳播平臺一方面可以系統呈現鳳陽民歌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為其他傳播者提供多樣的傳播內容,然現有的傳播形式中,新聞報道、綜藝、影視作品多為偶有提及鳳陽民歌,而書刊等本身傳播具有局限性,都不能系統呈現鳳陽民歌的相關內容。

(二)傳播數量少

早在明嘉靖萬歷年間周朝俊《紅梅記》傳奇中,就有對鳳陽民歌的文字記錄,其流傳歷程久遠。然從鳳陽當地、滁州市、安徽省主要媒體對鳳陽民歌的報道來看,數量偏少,尤其在新媒體時代,更易被信息海洋中的其他內容掩蓋。傳統媒體的關注多以新聞為載體,提及或報道鳳陽民歌,這樣新聞由頭有限,報道自然就少。另一方面,從其他藝術形式來看,即便書刊、影視、綜藝等形態多樣,但其傳播也有局限性,與眾多同類作品相比,小眾化的鳳陽民歌數量實為有限。而新媒體中雖傳播內容較為多元,但其內容基本來源于上文所提及的幾種傳播方式,傳播效果自然欠佳。

(三)傳播內容層次淺

鳳陽民歌的內涵豐富,其背后有社會歷史的發展場景,有社會發展的政治表現,是多元藝術的衍生根本,然從現有的傳播來看,傳統媒體的傳播更多停留在這一名詞稱呼上,亦或是簡單輔以某個代表作品,缺乏對鳳陽民歌的專有內容的傳播。新媒體及其他的藝術形式下,鳳陽民歌似乎只表現為《鳳陽花鼓》《鳳陽歌》《王三姐趕集》《鮮花調》等,雖傳播形態多樣,但內容“同質化”嚴重,除了《鳳陽是個好地方》《鳳陽歌》等代表作外,鳳陽民歌還有很多反映社會生活各層面的內容,無論是早期的《計劃生育就是好》還是現時期的《十九大精神放光芒》都是鳳陽民歌的衍生作品。因而,將鳳陽民歌的傳播局限于單個名詞亦或是某個代表作,其帶來的更多的是鳳陽民歌傳播的“淺嘗輒止”,有限的內容重復傳播讓“同質”更為明顯。

(四)地方政府重視有限

鳳陽民歌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其所處地鳳陽則因小崗村及鳳陽花鼓更出名,鳳陽花鼓也先于鳳陽民歌被收錄于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地方文化傳播過程中,鳳陽花鼓被更多地提及和關注,雖鳳陽縣政府也通過出版《鳳陽民歌》圖書、舉辦民歌比賽、在文化館中設立鳳陽民歌館等措施提升對鳳陽民歌的傳播,但其在塑造鳳陽城市名片過程中,總以鳳陽花鼓為主,導致外界對于鳳陽民歌的認識更為模糊。再擴大至滁州市、安徽省皆如此,如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安徽彩車便有鳳陽花鼓。雖然,早期的鳳陽花鼓中說唱部分是鳳陽民歌,但在后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鳳陽花鼓更多以舞蹈形式出現,兩者開始有更多的差異,這也是本文只以鳳陽民歌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的主要原因。因而,鳳陽花鼓的“絕對性”代表讓鳳陽民歌被關注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這也是鳳陽民歌傳播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四、新媒體語境下的鳳陽民歌傳播策略

鳳陽民歌的發展有不可逾越的瓶頸,若要尋求有效傳承和良性發展,必須重視現今的傳播環境及問題,從多方面、多角度切入,找到相對較合理的解決路徑,最終提高鳳陽民歌的傳播效果。

(一)搭建專業傳播平臺,傳播系統內容

與其他民歌一樣,鳳陽民歌的傳承中必須要正視創作力問題,創作力來自于靈動的人民。而鳳陽民歌在傳播中又顯然缺乏暴露的機會,除了耳熟能詳的幾首代表性作品,其他的作品內容都鮮為人知,讓很多人缺乏了解的機會自然就局限了其傳承的生命力來源?;诖?,讓現有的鳳陽民歌能夠走向社會,到達民眾中去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4月28日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如此龐大的傳播群體若參與到鳳陽民歌的傳播中來,將會帶來鳳陽民歌新的春天。依托新媒體,建立鳳陽民歌的傳播矩陣,開通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專門賬號,依托《鳳陽民歌》書籍、錄音文件、影視作品、綜藝節目、文藝活動等表現形態,傳播既有的鳳陽民歌相關作品、內容,譬如鳳陽民歌的曲調、詞、傳承人的現場表演等。由此,可以實現鳳陽民歌較為集中、系統、多樣地呈現。

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的 “去中心化”賦予更多普通人以傳播者的身份。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中的自媒體賬戶可自主參與傳播,通過轉發、點贊、評論等方式助力深入傳播。此舉不僅解決了傳播內容的質量問題,也改善了傳播數量有限的問題,更讓傳播內容的層次多樣化、深層化。讓鳳陽民歌有了更多的依附載體,而非簡單的一句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民歌描述。通過專業、持續的輸出鳳陽民歌,構建穩定、系統的鳳陽民歌傳播系統,助力鳳陽民歌的有效傳播。

(二)平臺聯動,增加傳播量

首先,如果說專業的傳播平臺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態,那么專業從事文化傳播的平臺以及傳統媒體、新媒體平臺的加入則會讓鳳陽民歌的傳播具有更多機會、更有影響力。定位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龐大組群,鳳陽民歌可以與“巫山民歌”等專業傳播文化的平臺合作,借力文化本身的圈層效應,達到針對性傳播的目的。

其次,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衍生了自己的融媒體平臺,微博、微信、抖音等都悉數搭建;專業平臺提供專業內容,與中國鳳陽微博、微信、APP等地方媒體聯動,擴大傳播的范圍,并積極與全國定位的媒體建立聯系。此外,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依據大數據可進行針對性的信息推送,此業務也可在鳳陽民歌特定的傳播階段中開展。如相關組織部門開展民歌比賽時,針對所處地域的自媒體用戶推送此類音視頻內容,達到適時的傳播。

由此,自媒體形式的自主傳播加上專業平臺、主流、職業媒體的傳播,將會構建立體化的傳播網絡,從根本上提升傳播的數量,助力鳳陽民歌走向更廣闊的人群中去。

(三)發揮傳承人作用,豐富作品形態

鳳陽民歌現有的傳播多集中在幾首代表性作品上,“同質化”明顯。其鳳陽民歌的多元化內容多為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不同影響力的音樂人、個人在對鳳陽民歌進行闡釋、演繹,從鄧麗君到陳奕迅、從王莉到騰格爾、從廈門六中合唱團到鳳陽民歌傳承人穆青等都是如此。要想從根本上推進其傳播內容的多元呈現,必須要有“與時俱進”的多元內容專業提供者——鳳陽民歌傳承人的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為載體進行傳承,如果缺乏傳承人,該遺產就會逐漸消失。[6]與包括歐家玲等在內的各級鳳陽民歌傳承人建立聯系,獲取鳳陽民歌的傳播素材,推進新作品的產生,豐富鳳陽民歌的傳播內容,契合大眾的信息接收習慣,建立以音視頻為主的作品形式,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鳳陽民歌被關注的程度。

鳳陽民歌既有的民歌構成給其傳承提供了一定基礎,但其發展的活力、多元傳播更應依附于現有社會的創作力。增加傳播內容、數量、范圍等會改善現有的傳播效果,而重視鳳陽民歌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作用,將會從根本上促進鳳陽民歌傳播的效果提升。

(四)地方政府重視,增加文化認同

鳳陽花鼓、鳳陽民歌同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有著較深的淵源,“鳳陽花鼓”中的“鳳陽歌”,是鳳陽民歌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地方政府在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統籌兼顧,雖然鳳陽花鼓在后期的演變中逐漸以舞蹈為主,但從文化傳承角度而言,若提倡將鳳陽花鼓與鳳陽民歌進行聯合,將會促生新作品的面世。雖然地方政府在常規的發展策略中,注重提高文化軟實力,但方向、力度等都可進一步調整。文化館中的鳳陽民歌館可注重數字化形式的作品展示[7]、各項文藝活動應盡可能對民歌形式進行展示、在大力發展鳳陽花鼓的同時積極融入鳳陽民歌的元素、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注重針對性有的放矢地選擇內容。如此,或許會帶來鳳陽民歌更多的展露機會,獲得地方民眾更多的文化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絢麗的文化瑰寶,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必須重視對其的傳承和保護。鳳陽民歌在新媒體時代,傳播依然有限,傳播概化數量少,內容同質,層次淺,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重視有限,其傳承面臨不可規避的瓶頸。要想提升鳳陽民歌的傳播效果,發揮其優秀文化的作用,必須要聯合多方力量,解決鳳陽民歌傳播內容的質量、數量、形式等問題,通過搭建專業傳播平臺、聯動傳統媒體、聯系鳳陽民歌傳承人等,在地方政府的重視下結合現有民歌構成,完成豐富傳播內容、構建全面的傳播渠道的傳播訴求,最終實現鳳陽民歌的有效傳承。

猜你喜歡
鳳陽民歌內容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見證改革開放成果,探究鳳陽農業產業變化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藤縣水上民歌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舊鳳陽花鼓
主要內容
穿花衣 唱民歌
鳳陽喬澗子明代琉璃官窯遺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