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院校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思考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視角①

2020-02-25 04:44吳衍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20年0期
關鍵詞:專業學位碩士文化遺產

吳衍發

(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藝術碩士,全稱“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Fine Arts)”,簡稱“MFA”,以區別于藝術學學科門類下的學術型碩士學位“藝術學碩士(Master of Arts)”,簡稱“MA”。藝術碩士(MFA)涉及音樂、戲劇、美術等八個領域,主要突出研究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兼顧一定的藝術理論素養。在藝術碩士研究生學科建構和內涵建設方面,仍然需要長期探索,尤其是新獲批的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更需要在這方面做出創新性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為藝術碩士專業設置和學科建構提供了重要參考。近年來,國家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為非遺傳承融入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為非遺專業藝術碩士研究生提供了就業保障。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下達2017年審核增列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學位〔2018〕9號),安徽財經大學獲準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授權,于2019年開始招收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同類學科領域相互競爭的背景下,作為一所地處皖北淮河中游的地方財經高校,安徽財經大學藝術碩士如何打造屬于財經類高校自己的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特色?藝術碩士各專業領域如何借力“新經管”而與財經高校主流專業融合發展?如何與國內其他高校,特別是如何與省內10余所高校的藝術碩士進行競爭?如何借助財經高校學科優勢,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安徽財經大學藝術碩士內涵建設和學科發展?凡此等等,所有這些都將是安徽財經大學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所要面對和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筆者擬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視角,以安徽財經大學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為例,談談關于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安徽財經大學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建設概況

安徽財經大學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為主的多科性財經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第三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成立于2017年5月18日,前身為2005年成立的原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2007年獲批美術學碩士授權。經過10余年的發展,藝術學院在學科梯隊、師資隊伍、學術研究、研究生培養、硬件條件等方面都得到了較快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色。在此基礎上,安徽財經大學成功申請到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安徽財經大學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旨在立足安徽,根據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模式,以非遺保護研究與開發應用為主線,依托學?!靶仑斀洝倍ㄎ淮蛟煳幕瘎撘猱a業特色,借助淮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力培養既具有本土特色又有國際視野,既能夠開展非遺傳承調研保護又懂文化創新開發設計,具有系統專業知識和高水平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文化創意專門人才。

目前,安徽財經大學藝術碩士開設有廣播電視(135105)、美術(135107)和藝術設計(135108)三個領域。其中廣播電視領域,偏重于數字影視藝術專業研究生培養,下設影視編導與制作、影視市場與產業管理、創意策劃與數字傳播等三個方向。該領域要求以非遺影像為特色,以虛擬動畫表現為優勢,目的在于培養具有民俗影像拍攝制作、營銷與管理能力的產業化人才,推進非遺傳承的現代轉型。美術領域,偏重于民間工藝美術專業研究生培養,主要為非遺傳承、保護與應用研究,下設造型藝術、中國文房四寶材料研究與制作、民俗藝術與非遺保護等三個方向,造型藝術方向側重于中國畫、油畫、版畫、書法、雕刻藝術等藝術種類的實踐與研究。該領域以非遺傳承、保護與應用為特色,以民俗活態傳承調查為優勢,引導學生學會調查研究方法,領會文化傳承原理,掌握文化保護要求,拓展文化創意思路,將非遺與動漫、影視、設計等文化產業結合起來。藝術設計領域,偏重于非遺資源與造型創意設計,下設視覺藝術創作與品牌設計、文化旅游開發設計、服務與創新設計等三個方向。該領域以創意設計產品展示為特色,以非遺現代設計應用為優勢,深入探索非遺資源創意設計的現代化途徑,研究現代設計的民族特色,關注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跨界融合,在非遺資源、現代設計和文化傳播的結合上深入思考理論問題和產業問題。

師資方面,藝術學院研究生導師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合作導師組成。目前有校內藝術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31人,校外實踐導師40余人。在藝術碩士培養過程中,我們將充分利用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與眾多藝術名家、行業大師、非遺傳承基地傳承人以及各產學研基地緊密關系的有利條件,探索藝術創作、藝術實踐與藝術人才培養的新路徑,組成政府部門、社會行業單位和學?!叭灰惑w”的聯席會議制度,確保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始終緊貼社會需求,充分體現專業學位教育所具有的明確的職業指向。探索“雙導師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完善任課教師、指導教師的遴選、聘用、培訓、評價和激勵機制等。

另外,藝術學院科學研究近些年來有了長足進步,數量和質量均有大幅提升。近5年,在研或已結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教學科研支撐力量顯著增強,研究生獎助體系更為完備。

二、非遺傳承成為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建設核心要素的必要性

2005年,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1)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2017年11月17日,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在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工作交流會上的總結發言中指出:“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的基本立足點是科學保護,傳承弘揚。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基本任務是:為非遺保護提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幫助傳承人群增強傳承實踐能力?!?2)項兆倫:《在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工作交流會上的總結發言》,http://www.ihchina.cn/。

1.國內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迅速發展和學科建設現狀的推動

藝術碩士MFA在國外已經有40余年的發展歷程,是培養藝術創作、藝術表演領域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學位類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均設有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我國港臺地區也都設有藝術碩士專業學位。

積極發展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僅是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構建合理人才結構的需要。借鑒國外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的經驗,在我國設置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培養社會急需的高層次、應用型藝術專門人才。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導性意見,2013年《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中再次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面向特定職業領域,培養適應專業崗位的綜合素質”。(3)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http://old.moe.gov.cn/。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獲得飛快發展。從我國藝術專碩專業領域設置來看,2005年3月,根據《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1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藝術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并印發《關于下達〈藝術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學位〔2005〕9號),決定在我國設置包括“音樂、戲劇、戲曲、電影、廣播電視、藝術設計、舞蹈/美術”等學科的藝術碩士專業學位。32所高等院校作為首批試點單位,自當年開始招生,標志著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制度的正式創立。藝術碩士專業領域主要分為表演和創作兩大類,注重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領域名稱和代碼分別為135101音樂、135102戲劇、135103戲曲、135104電影、135105廣播電視、135106舞蹈、135107美術、135108藝術設計。我國MFA的設置,是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根本保證,是調整我國文化人才隊伍結構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國藝術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從藝術專碩發展規模來看,從2005年第一批32所起,截至2015年,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我國藝術碩士培養單位已從最初的32所增加到205所,到2018年,包括安徽財經大學在內,第5批共新增56所,迄今共有282所;截至2014年,藝術碩士已招收學生約4萬人,其中近1.5萬人已獲得專業學位。MFA的培養單位,主要分布在單科性專業藝術院校、綜合性藝術院校、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以及少量其他專門性藝術院校和部分強調學科融合的理工科院校及財經類院校。

從藝術專項評估參評院校來看,2014年第四批獲得授權59所,2014年第四批獲得授權主動申請放棄授權2所;2015年,專項評估限期整改16所,部分領域無畢業生25所。截至2018年共計100所院校通過專項評估。

從2018年專項評估結果來看,53所院校全部參評領域合格,7所院校13個領域主動撤銷,43所院校61個領域主動在2019年、2020年停止招生,進行整改。

目前,我國藝術學位教育專業學位(實踐)與學術學位(理論研究)兩翼并進。與MA突出學術研究能力培養、圍繞學術研究所進行的專門化學位教育比較,MFA突出創作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圍繞藝術創作實踐所進行的專門化學位教育。就目前而言,當是藝術創作領域的最高學位,或者終極學位。

然而,雖然我國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已經有了15年的辦學經驗,在MFA的辦學規模、數量以及質量等方面均有所提高,但是隨著MFA培養單位數量的增加,存在著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培養不科學、不規范,內涵建設不足,辦學特色不明顯,培養方式的穩定模式尚未最終形成,特別是大量培養單位對于“實踐”目標的理解尚不夠清晰和完善,在課程設置和授課以及指導方式等諸多方面仍不自覺地模仿、沿襲學術型研究生培養與管理模式,以致同質化現象嚴重,拔尖類的創作實踐人才優勢凸顯不足?!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所以,依托財經高校打造“新經管”重大工程,利用學院自身的學科優勢、區域歷史文化資源優勢等,積極探索和尋求安徽財經大學MFA研究生培養與發展的突破口,形成財經高校鮮明的辦學特色,顯得艱巨而又十分重要。

2.豐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藝術碩士的學科特色建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側重專業技能和創作實踐能力、表演能力的培養,這種教育培養模式有利于我國以傳統手工技藝或操作表演見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藝術碩士的專業設置和學科建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安徽非遺資源數目繁多,種類齊全。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地方特征。安徽省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8項(1—4批)(4)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http://www.ihchina.cn/。,其中皖北地區有34項,約占安徽省國家級非遺項目的39%。以安徽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為例,安徽省級非遺項目總數為530項,皖北地區有166項,約占全省31%。(5)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和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所列非遺項目統計。其中:民間文學,約占全省省級非遺項目的44%;傳統音樂,約占全省的27%;傳統舞蹈,約占全省的33%;傳統戲劇,約占全省的45%;傳統美術,約占全省的34%;傳統技藝,約占全省的22%;傳統醫藥,約占全省的12%;傳統民俗,約占全省的22%;曲藝項目,約占全省的63%;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約占全省的55%。由此可見,民間文學、傳統戲劇、曲藝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非遺項目,已經成為皖北地區最具特色和優勢的非遺項目,占據安徽非遺的半壁江山,其中曲藝竟高達全省非遺的63%。皖北非遺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正是皖北悠久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

再次,皖北非遺不僅數量多、比重大、種類全,而且地域特色強,流傳范圍廣。就非遺的文化內涵和形式風格而言,一方面皖北非遺長期受到當地地理環境、歷史文化、語言習慣的影響,絕大多數非遺是土生土長、世代相承的,與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悠久豐厚的地方文化為皖北非遺注入更多的地方元素;另一方面,即便非遺資源是由異域傳入,經與皖北當地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交匯、滲透、融合后,最終融入皖北地方文化空間當中。所以皖北非遺均帶有強烈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氣息。例如,中國淮河流域漢民族代表性歌舞皖北花鼓燈,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東方芭蕾”,至遲在宋代已經形成,在淮河中游的皖北各地都曾廣泛流行,形成蚌埠、淮南鳳臺和阜陽潁上3個中心,并逐漸輻射到淮河中游的豫皖蘇魯等4省20多個縣、市?;ü臒羲囆g還成為淮河流域一些地方藝術品種的淵源或根脈,淮劇、推劇、花鼓戲、泗州戲以及鳳陽花鼓等也都由花鼓燈衍生發展而來。

另外,安徽部分國家級非遺和省級非遺,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有著極大影響。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0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以安徽宣城宣紙最具代表性;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的“二十四節氣”,西漢《淮南子》一書首次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節氣;“中國剪紙”非遺,安徽剪紙也占有一席之地。

3.國家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類進入后工業社會以來,與社會轉型隨生的是世界各國對人文傳統資源價值的愈益重視,而席卷全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便是基于這種認識論的行動。中國政府密集出臺一系列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全面布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宏觀政策生態環境,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

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決定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戲曲振興工程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復興的一系列重大工程;明確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總體目標:“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6)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年1月25日。同時,為全面貫徹《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落地生根,國務院相關部委還從微觀層面相繼出臺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一系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制度與政策。

2017年,《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對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等重大文化工程進行了科學合理規劃?!毒V要》明確指出,到“十三五”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基本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7)《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5/07/,2017年5月7日。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中關于“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以人的培養為核心,以融入現代生活為導向,切實加強能力建設,提高保護傳承水平,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深入發展。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力,振興傳統工藝,加強宣傳展示與交流。

2018年國家頒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進一步強調要“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蛾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2018年2月4日。

進校不久,他便不滿足僅僅做技法上的練習,恰在其時,歐美現當代藝術的一些狀況經由圖片展覽與書籍進口的方式開始流入國內與院內,在年輕人中引起震蕩。而林得風氣之先,開始嘗試各種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包括立體派和野獸派,這幾乎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其時并非一屆的同學、后來聲名卓著的王廣義來說:“作為一個特定的環節,林琳是非常重要的。還不僅是技術與學術的意義上,更為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上。毫不夸張地說,林琳在當時幾乎是影響了我們這一屆?!?/p>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升非遺傳承能力,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活態傳承理念,國家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普及培訓計劃,到2017年底,全國已有110余所高等院校積極參與,已累計舉辦研修、研習、培訓426期,培訓學員1.9萬人次,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校園傳承,推動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支持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課堂、進教材。國家的非遺制度和非遺基因校園傳承實踐,為藝術碩士的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4.中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為非遺專業藝術碩士研究生提供了就業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事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和長足的發展進步,國家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穩步提升,文化事業發展欣欣向榮。文化事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經濟發展取得矚目成就的今天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從而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把構建全方位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我國當前文化事業建設的重點?!秶摇笆濉睍r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十三五”期末,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設施建設基本達標,基本實現每個行政村(社區)都建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貧困地區縣有流動文化車。而要推動各級公共文化設施基本達到國家建設標準,就需要健全各級各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做好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的規劃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提高群眾文化參與度。

另一方面,隨著公共文化設施的健全和普及,從全國范圍來看,既有一定理論素養又兼擅一定專業技能的中高級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相當缺乏,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和廣袤的農村地區尤為如此。據了解,皖北大多數市縣級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非遺館、民藝館、群藝館、美術館、展覽館等公共文化場館是由非專業人士管理或者兼任,更不用說鄉鎮級文化場館了,從而既影響場館的職能發揮,又降低了場館的服務效能。

所以,在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建設中設置相關非遺專業,符合我國新時期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高層次專業人才的不足。

三、非遺傳承在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和專業建設中面臨的現實困境

盡管從上述幾種情況來看,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和專業建設十分有必要性,但在現實操作層面卻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主要面臨生源短缺、入學水平考試、課程設置、導師指導力等方面挑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活態傳承。在非遺保護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非遺”傳承和發展的核心和根本是對傳承人的保護。人在非遺在,人亡非遺亡。在傳統農耕社會,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主要依靠師徒傳承、家庭傳承等特定傳承模式,依靠口耳相傳、言傳身授等特定傳承方式,而傳統技藝技能的習得不僅特別艱苦,而且需要多年的堅持,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在后非遺時代,對非遺傳承人保護的同時,更應注重對傳承人的培養?,F代工業社會打破了傳統農耕社會手工藝傳承模式,但無論如何,在中國非遺傳承與保護實踐中,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非遺的傳承問題,還是依靠教育,特別是依靠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的國民教育。但現實情況是,非遺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所占比例極小,普及性還遠遠不夠?,F代的大學生對非遺缺乏興趣,對非遺傳承缺乏應有的關注和重視,以致極少有大學生報考非遺專業,從而導致非遺生源相當短缺。同時,因為非遺專業的特殊性,又要求考生能在非遺技藝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基礎,特別體現在考生的入學水平考試和專業考試中,而這對絕大部分考生來說要求有些太高。再加上后工業社會新經濟時代的文化多元性、知識多樣性,對考生選擇來講更是一種誘惑。所有這些,最終導致非遺專業生源相當短缺。

2.教師指導能力的挑戰

非遺專業課程的設置和相關內容的融入,有助于拓展MFA學科建設,豐富學生的知識文化結構。然而,非遺專業大多是非常規專業,雖然校內大多數導師在常規專業領域有一定的學術積淀和專業知識,但由于缺乏對非遺等非常規專業的研究和實踐,因而多數導師指導非遺專業還是顯得力不從心。

非遺傳承人所掌握的知識體系大多是有著明顯的地域性、民族性、行業性等特征,大多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發展、演變,具有極強的意會性、經驗性和封閉性。20世紀英籍匈牙利哲學家、物理化學家邁克爾·波蘭尼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兩類。顯性知識主要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達,而隱性知識是一種很難被明確表達的知識。非遺傳承人個體所掌握的獨特技藝技能,通過傳承人的口傳身授而世代相承,因而非遺傳承人這些獨特的知識技能大多屬于隱性知識這一類,而這些知識也往往是其獨特技藝和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顯然,隱性知識主要是通過行為方式或其他非文字記錄方式來進行傳播和傳授的。

目前來講,學院還沒有成熟的科學的非遺知識體系,現行學歷教育機構和現有的師資力量并不實際了解和掌握傳統非遺知識,專門的師資隊伍和系統化的教材比較匱乏,他們的學習經歷、學養構成、技能水平及實踐經驗也不符合傳統非遺教學的要求。學院教師專業知識和學術的單一性以及非遺傳統技能的薄弱或缺失,使單純依靠本院師資力量無法完成非遺的傳承與教學工作。所有這些對于非遺課程設置和教師指導力來講都是一種挑戰。

四、構建多元化教學平臺,實行“雙導師制”

實踐證明,構建多元化教學平臺,實行“雙導師制”,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目前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廣為認可、亦較為有效的一種培養方式。這種模式對于非遺等非常規專業而言尤為如此。

所謂多元化教學平臺,就是構建學校、企業或行業、傳承基地和傳承人等多元合作教學模式。而所謂“雙導師制”,就是在MFA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每個MFA研究生除了有一位校內指導教師承擔基礎理論課程教授外,還安排有一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或行業大師擔任專業技能導師。根據國家對MFA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和傳統技藝特點,學院有針對性地設置專門課程和培養環節,綜合采用課堂授課、實地考察、隨傳承人導師在作坊操作實訓等方式展開教學,同時在教材、工具材料方面提供一些條件。雖然非遺屬于非常規課程,但是以基本原理、基本理論或者基本技能等基礎理論知識為主的公共必修課程,卻多屬于一般的顯性知識,可以由校內導師教授和指導。比如,我院開設的“中國文房四寶材料研究與制作”專業,該方向下開設的一些基礎課,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意設計、中國文房四寶概論、文房四寶形制與發展演變、文房四寶材料研究等這一類基礎理論課程,還有課題研究與寫作指導等課程,我們安排校內導師教授。這些課程可以集中安排在一個學期里進行,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專業實踐課程。所以對于一些傳統技藝課程,如中國文房四寶的設計、文房四寶的漆藝創作等課程,我們聘請代表性傳承人或行業大師擔任。學生可以跟著校外實踐導師在“師傅”的作坊里進行相關技能學習與訓練。我們知道,中國傳統工藝主要靠民間渠道“師徒相傳”或“父子相傳”的口耳相傳或口傳心授的教育方式進行傳承?!扒О倌甑闹袊鴤鹘y教育實踐表明,‘師徒相傳’教育方式最為適合手工技藝的傳承。傳統手工技藝是完全為勞作主體自主把握的生產力,它有別于被‘技術理性’高度約束的工業生產力,能夠充分接納和體現勞作主體個性及創意,掌握巧工的勞作形態和產品形態也可以靈活調整,充分切合勞作對象及勞動目的?!薄翱傊?,‘師徒制’教育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具有切合傳統手工技藝特點及傳承要求,兼顧規范與個性、技術與人文、理性與情感的適應性、開放性和包容性?!?10)呂品田:《以學歷教育保障傳統工藝傳承——談高等教育體制對“師徒制”教育方式的采行》,《裝飾》2016年第12期,第12—15頁。

而且,我們還可設立創客工作室、導師工作室、藝術創意工坊,設立“導師工作室+民間藝人工作坊”的創意工坊等多種形式。對于一些專業特色課程和實踐課程,如中國文房四寶制作與設計等技術傳承實踐課,則是以“請進來”的方式,安排在學校的工作室或者工作坊里完成,讓非遺傳承人或行業大師現場直觀演示特種技藝。然而,非遺具有多樣性、民族性和獨特的地域性等特點,不能只停留在課堂教學,還需要“走出去”。通過組織學生到鄉野中走訪采風、了解民風民俗;到非遺發源地考察,參觀非遺傳承基地,實地同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和互動,了解非遺原有的生存狀態和發展現狀,挖掘其中的內涵。比如,組織學生到宣城宣紙生產基地進行實地考察和體驗,了解宣紙生產的原材料、制作技藝和工藝流程。

猜你喜歡
專業學位碩士文化遺產
昆明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簡介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醫患溝通的認知及培養需求研究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如何寫好碩士博士學位論文
活態文化
中國海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土木專業學位碩士培養現狀與對策——以廣大為例
對外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行規范化培養的實踐性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