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不住的初心,回不去的漢朝

2020-03-12 09:08張小丹
中學課程輔導·教育科研 2020年36期
關鍵詞:李陵蘇武文言文

張小丹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6-221-01

緣起:

2020年9月高中語文新統編教材投入使用,《蘇武傳》是保留篇目之一?!短K武傳》成功塑造了極具氣節的漢朝使臣形象,作為對比人物李陵不可或缺。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學生初步認識了李陵,《蘇武傳》的李陵形象又更加具體,這也激發了學生走近李陵的閱讀欲望?!豆盼挠^止》卷六·漢文(二)的第十篇收錄了李陵的《答蘇武書》,恰好可以用來做對比閱讀教學內容?!洞鹛K武書》不僅是李陵給摯友蘇武的回信,更是李陵向世人傾訴內心痛苦、沉冤郁結的咳血哀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文言文閱讀要點,借助工具書自主掃清字詞句障礙,建構文言文基礎知識體系。

2.過程和方法:查閱資料,了解李陵投降的歷史背景,體會李陵的內心掙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如何正確客觀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死節”的推崇;以及傳統文化中“忠孝”關系的處理。

教學重點:對李陵心路歷程的發展以及李陵的投降選擇,有自己的認識和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以文帶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文言文內容有正確理解,并掌握文言文重點實詞和句式,側重學生自主積累探究。

教學過程:

導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鼻О倌陙?,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觀念已成為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深深影響著歷史進程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然而漫漫歷史長河中,未能舍生忘死的凡人,他們的內心又經歷了多少掙扎?他們該被唾棄嗎?他們有不得已的苦衷嗎?漢武帝時期的李陵,正是這樣一個可悲之人。

一、基礎閱讀,自主積累

1.背景介紹

蘇武歸漢后,李陵如故會把書信和一些禮物送與蘇武,可是蘇武歸漢后,榮寵加身,今非昔比。他的身份已經不再適合和李陵保持聯系,所以他退回了禮物并寫了最后一封信《報李陵書》,信中有委婉的對李陵投降的批評,也有對李陵無家可歸的深切喟嘆。李陵的《答蘇武書》就是對這封信的應答。

2.要求學生按照文言文教學基本常規,自主積累重點實詞、活用現象、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在此基礎充分掌握全文內容。

二、探究閱讀,梳理全文

1.情境設置:讀完《答蘇武書》,我看到了一個? ? ?的李陵。請同學把橫線上的內容補充完整。此題旨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李陵人物形象。

2.分享交流:補充完整后請同學根據文本內容,表達交流。注意有理有據。老師的觀點也和學生分享,進行師生對話。

3.歸納小結:無論同學看到的是可悲、可憐、可嘆還是可惜、卑微、恥辱的李陵,都言之有理,有可取之處。李陵本就是一個內心痛苦飽受折磨的復雜人物,老師讀完《答蘇武書》,更多的看到的是一個孤苦的李陵,站立在亙古蒼涼的草原上遙望漢朝,這一站就是上千年。

結合文本有如下闡釋。

孤身只影:獨坐愁苦,但見異類。地域的陌生,自然環境的惡劣,讓漢人無法適應。飲食上的殊異,讓人從生理上本能的排斥。身份的特殊,使李陵在匈奴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且李陵內心已經封閉,終究不會把西戎之人當作同類。在異域茍活的李陵,孤身只影,內心苦楚,無處傾訴,無人知曉。

孤軍深入:造成上面結果的原因不得不詳細表述,當初漢武帝授李陵步兵五千,出征絕域。信中用了兩段語言極力鋪敘李陵出征絕域、英勇殺敵、浴血奮戰的往事。歷歷在目,猶在眼前。先是敘說戰勝之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五千步兵對十萬之重,視死如歸,蕩氣回腸。然此后急轉直下,終寡不敵眾,虎頭蛇尾,戰場上浴血殺敵的高亢終究轉為無奈的低吼,“故陵不免耳”道盡了戰敗投降的英雄氣短!

孤臣逆子:因為沒有戰死沙場,又無法表明自己“曹柯之盟”的曲折之志,讓即將壽終正寢的老母親受牽連被殺,“妻子無辜,并為鯨鯢”。至此與李陵有著血緣之親一族全被夷滅?!懊恳荒钪?,忽然忘生”。司馬遷曾盛言李陵為人“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事親孝,讓李陵在戰敗之時做出了先存身再圖報國的選擇,為的是能有朝一日活著回去,為母盡孝,為君盡忠。然而這一選擇,卻讓李陵在漢朝老母及全族被盛怒之下的漢武帝下令夷滅。孝子沒當成,反倒成了“逆子”。而曲意投降的李陵,最終也沒能實現“曹柯之盟”。加之漢武帝“負德”,李陵也再無忠君的必要。然而李陵內心仍想向蘇武一樣,能保全氣節,不辜負漢廷,這就讓李陵處境尷尬,他成了被漢朝唾棄的、但又始終不能歸順匈奴的孤臣。

三、深度閱讀,靈魂拷問

千古悲辛,百年孤獨。李陵心中永遠有“欲盡忠已無君可忠,欲盡孝已無親可孝”的隱痛??v然李陵當年有萬夫之勇,能以五千步兵抵抗十萬之眾,終究他還是投降了,同時他也作為單于的特使去勸降蘇武。即是身降心不降,也不能得到寬恕,君王不饒恕,世人不饒恕,連李陵自己也不能饒恕。蘇武曾假設,如果李陵死節,定會名垂青史?!坝涝诓恍?,不亦休哉”,終其原因,就是李陵沒能死節。

回望初心,李陵的奮勇殺敵,為的是為君盡忠;存身另圖,為的是回家盡孝,而忠孝自古兩難全,李陵選擇了違背傳統忠君思想下的先盡孝后盡忠。于是李陵在異域成為孤魂野鬼。守不住的初心,回不去的漢朝,成為李陵永遠無法釋懷的心結。

靈魂拷問:那么李陵到底該不該死節呢???請同學們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和“孝”的關系,來談談你的看法。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讀后感。

四、教后反思

本文教學設計,依托以文帶言的學習方式,在文言文基礎知識點上,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梳理、積累、歸納,教師根據學生積累情況,查缺補漏,強調重點。這樣學習文言文,有效避免對文言文進行肢解,使學生只見“文言”,而不能體會“文意”。

撰寫讀后感的作業,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君死節”有一分為二的辯證分析,對培養思辨性閱讀思維大有裨益。通過這樣的對比閱讀教學,既能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豐盈學生的閱讀體驗,又能提高教學效能 ,夯實文言文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切實掌握文學史上具有對比意義的兩個人物形象。

(作者單位:廣州石化中學,廣東? ?廣州? ?510000)

猜你喜歡
李陵蘇武文言文
朔風又起
文言文閱讀專練
昆曲《望鄉》觀后說成全
李陵,沒有任何偉業能和做個忠臣相比
奮不顧身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會背與會默寫
文言文閱讀練習
蘇武牧羊
來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