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科學課探究式教學模式探討

2020-03-24 08:47劉保德
基礎教育(教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模式實踐與研究新課程標準

劉保德

摘要:《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形式。我從自身參加盤縣人民政府這兩年組織的“素質教育督導評估”工作的聽課中和《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第一章第二節《國內小學自然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來看,小學科學教學在全國大多數地區仍然存在著重視知識傳授、輕視科學方法和科學探究過程的教學現狀。針對這種實際現狀,實施新課程標準,就要求小學科學課教師對小學科學課探究教學模式開展實踐與研究,以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宗旨。因此,我通過對多年來從事小學六年級科學課教學經驗的不斷歸納和總結,又綜合了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教育教學理念,從而建構出一種綜合運用小學科學6組探究過程能力的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實施;新課程標準;實踐與研究;探究式教學模式

一、引言

我縣近幾年的小學科學教材都為大象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本教材以學生的認識發展和科學探究過程能力培養為最終目標,用大量的“做中學”活動貫穿于科學探究過程的每一環節。教材按照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堅持逐步培養、穩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科學探究過程能力。首先,教材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3~6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目標分別確定為逐級遞進的“感知科學”、“走進科學”、“探索科學”、“科學探究”。然后,教材將探究過程能力的綜合運用分為循序漸進的(觀察與提問、假設與猜想、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表達與交流)6組能力,并把這6組能力分別作為3~5年級6個學期的一級目標,將對這6組能力的綜合運用作為6年級兩個學期的一級目標。整套教材循序漸進,使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呈螺旋式上升,逐漸把學生引入科學的殿堂。我通過對多年來從事小學六年級科學課教學經驗的不斷歸納和總結,又綜合了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教育教學理念,從而建構出一種綜合運用小學科學6組探究過程能力的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價值,并適用于完整的單元探究或部分內容的的章節探究。

二、開展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幾點體會

(一)觀察與提問是探究學習的著眼點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激起探究欲望的是問題,有了問題才有探究的目標和方向,因此,建構有價值的問題是深入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有效保證。偉人愛因斯坦這樣說過:“創造性的提問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睂W生的“異想天開”往往就會成為他們探究的動力。但是,問題始于發現,發現始于觀察,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是在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借助周邊的事物去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發現。我在小學大象版《科學》上冊第一單元《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教學過程中,事先就準備了兩盆植物帶來供學生觀察,學生從近兩周的觀察中發現盆里的植物生長情況發生了歪斜,從而引導學生提出:1.植物為什么會長歪?2.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植物長歪的?……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了出來。

(二)猜想與假設是探究學習的導向

猜想與假設是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的開始,它就好像黑夜中的星光,星光越多,夜就越亮。即使某種猜想是錯誤的,也會給別人提出更多的問題而創造靈感。只有讓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獨立猜想與預測,才能充分體現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既然提出了“植物為什么會長歪?”他們對植物生長所需的基本條件又有所了解,因此,只要教師適當提示“植物長歪會不會與它們的生長條件有關呢?”,立即就能敲開學生久閉欲開的暢想閥門—“植物長歪可能與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植物長歪可能與澆水的方向有關?”、“植物長歪可能與施肥的方向有關?”……

(三)計劃與組織是探究學習的關鍵

“研究計劃”在探究活動中起到引導的作用,“研究計劃”是否具體可行將會直接影響到一次探究活動的成敗。但是,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有限,要擬定一個具體可行的“研究計劃”往往較為困難,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猜想和所選擇的探究問題,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這樣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才會少走彎路。在《人類祖先的足跡》的教學過程中,我同樣采取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我先用教材中編排的實例來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媽媽生的。如果有人問我們:‘你的爸爸媽媽又是從哪兒來的呢?這也不難回答??墒?,如果一直追問下去,那就需要追尋到我們的祖先,你知道人類的祖先又是從哪兒來的嗎?”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這些問題學生早就聽說過了?!叭耸桥畫z造的”,“人是猿猴變的”。既然有的同學說“人是女媧造的”,又有的同學說“人是猿猴變的”,那你相信哪種說法呢?

“第二種?!?/p>

“為什么?”

“猿猴和人很像?!?/p>

“說說哪些地方像?”

……

“但是,猿猴和人也有很多不像之處呀,它又是怎樣變成人的呢?”

事先早有耳聞的學生說:“由于環境變化才導致猿猴變成人的?!?/p>

“那你知道猿猴先前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嗎?”再一次把學生引進了“猜想與假設”的海洋中。經過一番徜徉后,學生終于梳理出了一些具體而有價值的問題。如:“人類的祖先究竟是怎樣演變成人的?”、“人類的祖先究竟是怎樣生活的?”、“人類的祖先是怎樣學會穿衣服的?”……

有了問題得有解決的方案,于是,我讓選擇相同問題的學生分成一個組,讓他們結合已有的研究經驗擬定“研究計劃”,為研究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充足的準備。為確保計劃落到實處,要求各組的計劃必須“責任到人,行動到點”,誰什么時間完成什么都必須一一羅列出來。

按理說,計劃制定好后就應該是學生大顯身手、一展風采的時候了,可是,由于孩子們的天性——依賴心強,再加之鄉鎮地區可供學生收集資料的圖書館、網絡等條件有限,學生往往只會心動不會行動,所以,教師的及時督促和適度幫扶必不可少。計劃制定好的第二天下午我就到各組去進行了檢查,結果卻沒有一個組能按計劃去完成,原因是到學校的圖書室里找不到相關的書籍進行查閱。于是,我再次提醒學生,除了到學校的圖書室外,我們紅果有很多書店,如:陽剛書店、新知圖書等,大家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去書店查閱一下,或者請自己的哥哥姐姐們幫助上網查找等,若實在沒法,還可以向老師……

一提到可以請教老師,話音還未落,學生個個歡聲雀躍:“老師,這個問題怎么回答?老師,那個問題怎么回答?”

我沉寂了一會,“你們問完了嗎?這些問題我也不知道?!?/p>

頃刻間,學生個個垂頭喪氣,心灰意冷,皺著眉頭悶悶不樂。

我說,老師幫你們回答不了問題,只能為你們提供資料,問題還得靠你們自己解決。于是,我把事先準備好的資料(因為去年出現過類似情況,我就準備了這些資料)分組發給了他們,讓他們自己去查找、收集和整理能解答本組所研究的問題的答案。

又過了一天我再次去檢查,各組收集的資料卡一大疊,回答問題的答案也基本上概括好了。有兩個組研究的問題從我發的資料里找不到答案,看到其他組都概括好了,組長立即要求家長陪同去了一趟書店,還把能找到答案的書——《物種起源》都買回來了。

(四)事實與證據是探究學習的重點

學生收集和尋找事實與證據的方法和途徑很多,如:實驗觀察法、參觀訪問法、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等,但是,在探究活動中,指導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方法收集到相關的事實與證據是探究過程的關鍵與重點。在我們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有些研究活動跨度時間長,單靠課堂上的時間是無法完成的。在我校小學科學“如何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的研討課活動中,我以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養好小金魚》中的第四課《揭開金魚死亡之謎》的實驗為課例,連續做了四次實驗才基本完成了這次探究活動:第一次做上試驗后碰到清明節放假,導致部分觀察記錄間斷,金魚的死亡過程記錄不全,致使本次實驗失敗;第二次由于外出,教師沒有得以堅持督促學生觀察,有3個組的觀察員自覺性不強,間斷了觀察和記錄,匯報交流時無法歸納總結結論,不得不再次進行第三次實驗;第三次由于天氣一直陰雨,金魚死完了都還沒晴,“溫度研究”的實驗又無法完成,只好等天晴以后才進行了第四次實驗。雖然這次實驗探究活動拖延時間較長,但是,通過這次探究活動,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有效培養,小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同時也讓我對“如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的有效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五)模型與解釋是探究學習的目標

解決問題是我們探究活動的最終目標,學生收集到的事實與證據往往是雜亂無章的,需教師根據研究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取舍,篩選出最能解答被研究問題的證據,通過精心組織后對研究的問題進行合理的解釋,從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實現我們的最終目標。

(六)表達與交流是探究學習的宗旨

科學探究活動是一項困難而艱苦的學習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可能會碰到許多問題和困難,這需要學生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當一項研究成果能展現在他人面前時,學生的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從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在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家動手做樂器》教學中,在表達與交流環節,我不僅讓學生給大家介紹各自自制樂器的制作過程及特點、在本次活動中的體會感受等,還組織了一個自制樂器演奏會,讓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并為他們評選了最佳制作獎、最佳表演獎和最佳創意獎等,逗得學生歡聲雀躍、笑聲連連。學生在表演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增長了才能(實踐操作、語言表達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培養和提高),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我國政府在2001年7月頒布試行的《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形式。我從這兩年參加的盤縣人民政府組織的“素質教育督導評估”工作的聽課中和《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第一章第二節《國內小學自然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來看,小學科學教學在全國大多數地區仍然存在著重視知識傳授、輕視科學方法和科學探究過程的教學現狀。針對這種實際現狀,實施新課程標準,就要求小學科學課教師對小學科學課探究教學模式開展實踐與研究,以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宗旨。

三、具體結構模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顧志躍、任長松?、常初芳、樊琪、郁波、盧新祁、路培琦、郝京華、李偉勝、胡獻忠編寫,《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

[3]馬學軍《探究為本,注重過程》,《小學自然教學》2012年7—8合刊

[4]?河南教育報刊社編寫,大象版出版社小學科學《教學指南》,2008年1月第一版

猜你喜歡
探究式教學模式實踐與研究新課程標準
關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探究式教學模式分析
教師指導下的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
大學數學建模大賽的實踐與研究
試論多媒體教學法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問題解決”的生活教學
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培養初中生的數學思維
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職化學教學中的巧妙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