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比較,才會有發現

2020-04-07 18:32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20年29期
關鍵詞:三位數豎式筆算

王老師

出示例題

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 小時,火車每小時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師:你從題目中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生1:速度和時間。

生2:速度是每小時145 千米,時間是12 小時。

師:知道速度和時間可以算什么?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生:(齊答)都是路程。

師:怎樣計算路程,依據是什么?

生1:145ⅹ12

生2:因為速度x 時間=路程,所以列算式就是145ⅹ12

師:有不同想法嗎?

生:也可以理解成12 個145 是多少。算式是一樣的。

師:這個算式和兩位數乘兩位數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是45,這個乘數變成145 啦! (新課導入時學生筆算45ⅹ12)

生2:前面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后面是三位數乘兩位數。

師:同學們觀察很仔細,那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你們會嗎?大家在練習本上算一算。指名學生在黑板上計算。(兩名學生完成后,集體交流算理,歸納筆算方法及易錯點。)

孫老師

例題同上。

師:自己讀題,獨立思考,如果有困難,可以在學習小組內討論。

師:你們能自己解決問題嗎? (能),那就自己試試看。

學生嘗試練習。

全班進行交流:

師: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1:知道速度和時間,可以用速度ⅹ時間,計算路程。

學生2:行駛12 小時,那就是算12 個145 千米是多少千米。

師: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學生1:145ⅹ12,我先算出145x2=290,再算145x10=1450,最后290+1450=1740

學生2:我把145 看作140,先算140x12=1680,再算5x12=60,最后1680+60=1740

學生3:我把145 看作150,先算150ⅹ12=1800,再算12x5=60,最后1800-60=1740

學生4:我是列豎式計算的,145x12=1740

學生5:我列的豎式是用12 作上面的乘數的。

師:大家想到了這么多的方法幫李叔叔解決了問題,尤其是用豎式計算的同學,老師沒教過,你們怎么會的?

生4:我想三位數乘兩位數,比兩位數乘兩位數只是多了,方法應該一樣吧!

師:你太厲害了,會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學數學。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究的,大家也用這個方法列豎式筆算一下。

師:誰愿意把自己列的豎式在展臺上展示,并說說算理。(兩名學生展示豎式,全班交流算理,學生嘗試歸納筆算方法。)

課后,我以上面兩個片斷為主,結合整節課進行對比分析,有了下面幾個發現。

發現一:學生的思維要“擦出火花”。

王老師的教學環節設計緊密,環環相扣,問題淺顯直白,能夠在設定的問題中與學生交流。學生在短時間內順利掌握知識。孫老師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合作的方法,先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再讓學生大膽嘗試,思維相互碰撞,最后全班交流,將知識內化。老師引導分析、梳理、比較、將算法優化。

發現二:課堂互動讓學生“做主角”。

王老師語言有親和力,導向作用明顯,學生聽得明白,思維過程清晰,能迅速掌握知識。孫老師先抑后揚,在兩種算法出現前不表明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自主嘗試”——“合作交流”——“比較篩選”的過程中完成新知學習。她能夠也敢于讓學生去探究,出現錯誤讓學生去發現、交流、糾正錯誤。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體現了課堂是舒展靈性的空間,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

發現三:新舊知識銜接“定支點”。

作戰中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同理,教學中對學情的分析要做到深入透徹。學情決定教學中每個環節的實施,也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復習舊知,為學生找到學習新知的起點,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經驗的關聯程度越深,就越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已有的認知經驗激活程度越高,越容易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兩位老師以兩位數乘兩位數作為新舊知識的銜接,這個支點找準了,舊知鋪墊做到位了。學生的思維潛能得到挖掘,才有了課堂上的處處精彩。

教師的工作,既是教育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學校搭建“同課異構”的教研平臺,使我可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也促使每一位老師能夠更快地成長起來。

猜你喜歡
三位數豎式筆算
由“知識本位”到“能力習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不進位)”教學實踐與思考
豎式趣題
擺三位數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的教學實踐與反思
從“法”到“理”悟本質——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的實踐與思考
豎式填數
積是三位數還是四位數
口算 筆算 估算
擺三位數
錯誤的豎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