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反應蛋白與房顫患者腦卒中事件關系研究

2020-04-11 13:54張智文楊海濤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心房房顫栓塞

張智文,楊海濤

(1.河南大學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2.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心房顫動是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心律失常,其可導致左心房無效的收縮,血流淤滯,從而導致左心房血栓形成。當左心房血栓脫落,可導致各種栓塞事件的發生,其中以腦栓塞(缺血性腦卒中)最為嚴重。既往有研究發現C反應蛋白與房顫的發展和復發有關,而且可用于預測房顫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發生[1]。本研究旨在研究血清C反應蛋白與房顫患者腦卒中事件的關系和評價其預測腦卒中事件的價值,為臨床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回顧性分析34例發生過腦卒中事件的房顫患者資料,同時納入34例未發生腦卒中事件的房顫患者作為對照組,收集納入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抽煙、飲酒、合并疾病和是否接受抗凝治療和檢查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血肌酐、血小板、左心房內徑(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使用SPSS 24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使用χ2檢驗和t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使用ROC曲線評價C反應蛋白預測房顫患者腦卒中事件發生的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卒中組與非卒中組一般資料和檢查指標比較 兩組在一般資料比較中,卒中組高血壓患者例數高于非卒中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性別、年齡、抽煙、飲酒、冠心病和血脂異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檢查指標比較中,卒中組C反應蛋白、血小板和LAD均高于非卒中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血肌酐和LVEF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C反應蛋白預測房顫患者腦卒中事件發生的ROC曲線分析 C反應蛋白預測房顫患者腦卒中事件發生AUC為0.708(95%CI:0.587-0.829,P=0.003),靈敏度為52.9%,特異度為62.4%,最佳診斷截點為4.050。見圖1。

3 討論

房顫是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心律失常,其不單單是心血管系統疾病,而且常導致缺血性腦卒中事件的發生。房顫可使左心房失去有節律的收縮,導致血液瘀滯于左心房特別是左心,使左心房處于一種血栓前的高凝狀態,可能增加中風和血栓栓塞的風險。房顫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涉及多子波假說、局灶機制假說、自主神經、心房電-解剖重構及多因素共同作用[2]。目前認為炎癥和心房纖維化在心房的電重構和結構重構中起重要作用[3],其不僅是房顫的重要基礎,也是中風的重要基礎。炎性因子可造成心肌細胞鈣超載,使心肌細胞的不應期和動作電位時程改變;炎性反應同樣可造成心房肌得纖維化和心肌結構發生改變,使心肌電傳導紊亂而導致房顫[4]。房顫時,由于左心房擴張和功能障礙,形成以血液瘀滯和內皮功能障礙為特征血栓前環境,進而導致左心房血栓的形成[5]。若左心房血栓脫落,則可隨著體循環栓塞于全身各處,其中,以腦栓塞最為嚴重,預后最差。C反應蛋白是一種臨床常用炎癥指標,其易獲得且比中性粒細胞更能反映機體炎癥狀態。Maehama等[1]表明C反應蛋白與非風濕性房顫患者的左心房血栓有關,研究指出血栓形成和炎癥之間有明顯聯系,其中C反應蛋白的升高可導致心血管栓塞事件的風險明顯增加。

表1 卒中組與非卒中組一般資料和檢查指標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抽煙、飲酒、冠心病、血脂異常、血肌酐和LVEF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而卒中組中高血壓患者例數、C反應蛋白、血小板和LAD均高于非卒中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ROC曲線結果顯示C反應蛋白預測房顫患者腦卒中事件發生AUC為0.708,預測效果較為可靠。

綜上所述,C反應蛋白可作為一種預測和評估房顫患者腦卒中事件發生的炎性指標。本研究認為較高的C反應蛋白水平可能是房顫患者發生腦卒中事件的預測信號,臨床工作中應加強對房顫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的監測。本研究的局限在于研究樣本量較少,今后還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研究入進一步驗證C反應蛋白與房顫患者腦卒中事件發生的關系。

猜你喜歡
心房房顫栓塞
Neuroform Atlas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Meta分析
脂肪酸與心房顫動相關性研究進展
在遠方
組蛋白和TLRs在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機制
肉雞支氣管栓塞的病因、臨床表現、剖檢變化與防治措施
房顫別不當回事兒
左心房
預防房顫有九“招”
心房
花開在心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