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大環境下中國角色分析

2020-05-08 08:43李安娜
大經貿 2020年2期

【摘 要】 2017年6月1日美國退出全球氣候治理的《巴黎協定》,有關美國退出的原因以及后續的影響都成為了爭論的焦點。而其中國際社會最關注的是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領導權問題,即中國是否有能力“接盤”。本文探討了在美國缺位全球氣候治理的狀況下,中國“被推到中心”是否可以勝任領導者的角色,最后分析了中國如何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找準定位,從而避免被國際社會“捧殺”。

【關鍵詞】 全球氣候治理 中國壓力 制度性話語權

全球氣候治理一直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本文立足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背景,從中國自身國情出發,探索了一種中國主導的應對全球氣候治理的新的解決方案,通過增強制度性話語權和加強國際合作,以期促進全球氣候治理朝著利好方向發展。

一、特朗普上任后美國氣候政策的變化及影響

在特朗普上任前的奧巴馬任期內,中美兩國合作,曾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和生效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好景不長,2017年特朗普上任后,對美國在能源與氣候領域進行了重大調整,最為顯著的體現就是2017年6月1日,他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聲稱該協議是對美國的不公平待遇,對美國經濟形勢和就業率將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全球氣候治理向來是遵循多邊主義的原則,少數幾個國家領頭,各國共同制定方案。而美國的中途退出顯然是在逆全球化。發達國家承諾2020年以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美國的退出將導致發達國家資金份額分配發生變化,原本對資金援助就有爭議的發達國家有可能會因此產生陣營分裂。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或將因資金援助等問題而產生變化,最終退回到觀望和“搭便車”的立場之上。此外,特朗普認為發展中國家更應該為全球氣候變暖負責,而不是發達國家,這反映的恰恰是美國國民意識中極端自私的一面。既然把“鍋”甩給了發展中國家,國際社會也順勢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期望,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將有很大可能從“跟隨”變為“主導”,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承擔更多的責任。但實際狀況并沒有這么容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中國到了舞臺的中央,也必將有無數盞聚光燈,所做的一切都會被拿出來衡量,這也很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二、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的主張及壓力

(一)平衡利益訴求,提出“中國方案”

我國倡導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機遇,促進各方互惠合作、共同發展。這有利于擴展各國自愿合作的領域和空間,擴大各方利益的交匯點,促進氣候談判由“零和博弈”轉向合作共贏。我國在氣候治理理念和合作方式上展現出不同于美國、歐盟的新型領導力和引領作用,從古代哲學思想出發,提出“多元共生”的理念,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中國也秉持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希望更多國家可以加入進來,增強合力,實現共同指定的節能減排目標。在中國看來,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是符合各國一致利益的取向,存在巨大合作空間和廣闊前景,可成為我國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領域和成功范例。

(二)美歐雙邊施壓

沒有了巴黎協定的約束,美國的能源產業如煤炭、天然氣、石油產業將會實現較快發展,不僅擠占全球組排放空間,也會形成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對中國的相關產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特朗普政府認為,中國能在傳統工業產品領域保持對美國的貿易優勢,是因為中國不受減排的強力約束而降低了生產成本。沒有了減排約束,美國的傳統工業產品能夠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美國在貿易領域重新占據優勢并扭轉中美貿易格局。

此外,歐盟在減排問題上持續向發展中大國施壓。歐盟為實現其激進額全球減排目標,始終將發展中國家中的排放大國視為重要施壓對象,認為這些國家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屬于快速發展國家,所以排放量很大,它們應該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但與此同時,歐盟又不愿意向發展中大國提供充足的資金和核心技術,理由是發展中大國已經具備足夠的資金實力,沒有必要再依賴發達國家進行減排。這種逃避責任的做法狠了中國很大壓力,將中國推向節能減排的風口浪尖。因此不管是從國際社會的角度看,還是從國內看,中國的發展面臨的形勢都比以往更加嚴峻。

三、中國如何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

(一)提升制度性話語權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把持著全球氣候治理的制度性話語權。所謂制度性話語權,是指主權國家及其他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國際組織等)在國際組織運行、國際秩序建構、國際規則制定、國際道義維護等方面所擁有的話語權、影響力以及規則制定權。在全球氣候治理中,主權國家可以利用制度性話語權影響全球氣候治理發展趨勢,建構有利于自己的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將自己的話語權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國際利益。因此,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之前,一直都是美國擁有較大的制度性話語權,制定的規則也是不平等的。

要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有所作為,就要在國際規則制定上積極參與并推動落實。在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之后,中國同歐盟和加拿大一道組織了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為《公約》外氣候合作創造了新的機制。但中國要想提升制度性話語權也不是一日的功力。目前中國確實提出了一些“中國方案”,但并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中國制度性話語權實現的標志是中國方案能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同,能對國際議程產生影響,能在其它國家得到推廣和實踐,最終將中國的方案話語演變為國際規范話語,成為指導國家間行為的基本準則。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提出方案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也就是說,在國內要繼續倡導節能減排。我國在《巴黎協定》下提出的2020年后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包括:到2030年單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比例提升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特別是提出到2030年左右CO2排放達到峰值并努力早日達峰。這是一個有雄心有力度的減排目標,也是與國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統籌的戰略選擇。這體現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確保減排承諾實現的決心和務實行動。

(二)以中美合作為主,加強國際合作

雖然在全球氣候治理這個問題上,中國體現了大國的擔當,但美國缺位全球氣候治理后,大大增加了其它國家履約的難度。美國的退出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一些國家消極履約,紛紛取消之前承諾的減排措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很難獨當一面。因此,從歷史責任和發展階段考慮,中國應同美國展開合作。

就可能產生的合作的方面而言,結合特朗普政府關注的能效、天然氣、潔凈煤、清潔大氣和水等環境熱點,中美可以在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資、頁巖油氣貿易、霧霾治理等具有協同性的方面合作,盡可能維持中美雙邊氣候合作的潛力。2017年11月,中美在特朗普訪華期間達成了包括天然氣開采、核能、傳統能源能效提升在內的一系列成果。同時,不能忽視歐盟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雖然近年來歐洲經歷了英國脫歐、德國陷入組閣危機等一系列問題,但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上臺以后還是對落實《巴黎協定》表示了積極的態度,中歐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的合作大有可期。

總之,在全球氣候治理問題上,國際社會給了中國很高的期待,但中國目前仍面臨著很大的參與壓力,在提出“中國方案”的同時,也需要與美國、歐盟等大國在特定領域進行通力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參考文獻】

[1] 劉元玲:《變與不變: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氣候政策與行動》[M].《美國研究藍皮書(201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年版。

[2] 陳?。骸度驓夂蛑卫砼c氣候責任》[J].《哲學動態》2018 年(2):13-18.

[3] 張永香. 巢清塵.鄭秋紅:《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對全球氣候治理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7(5):407-414.

[4] 何建坤:《全球氣候治理形勢與我國低碳對策》[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7):71-73.

[5] 人民網:“基礎四國”第二十五次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聯合聲明發布[EB/OL]. http://world.people.com.cn/GB/n1/2017/1115/c1002,29647738.html.

作者簡介:李安娜(1996—),女,漢族,湖北襄陽市人,法學碩士,單位: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專業,研究方向:東南亞華僑華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